中古新兴同素异序同义词探索

2015-03-22 06:29
大连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古语素现代汉语

宋 琳

(呼伦贝尔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中古新兴同素异序同义词探索

宋 琳

(呼伦贝尔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本文详细考察中古新兴同素异序同义词共时分布、历时分布,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并且运用核心字理论进行同义词辨析,经考察认为这类词按照一组词构词方式的异同分为两类,结构格式相同与相异;历时分布呈现多样化,一组同义词均为中古新词,在此类词中数量居多;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绝大部分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同义词中的一个,还存在多种不同的情况;结构同为偏正式的均属等义词,结构格式相异的同义词词义差别明显。

中古新兴;同素异序同义词;探索

同素异序词是一对由两个位序可颠倒的同素词构成的双音词。同素异序词的出现,是汉语史上重要的现象,反映了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进程。最早对古汉语中的同素异序词进行研究的是郑奠先生,他在《古汉语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一文中,例举并探讨了“古汉语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即同素异序同义词[1]。其后曹先擢先生在《并列式同素逆序同义词》一文中,对汉语中并列式同素异序同义词作了界定和分析[2]。此后,许多学者开始对专书中同素异序词进行研究,学者们对古汉语中同素异序词的类型,成因,发展演变几个方面的研究日趋深入,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本文主旨是分析探讨中古新兴同素异序同义词,汉语史研究对于“中古汉语”的具体界定依然存在着分歧,但是魏晋南北朝为中古的核心阶段目前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中古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同素异序同义词,我们首先建立了《汉语大词典》语料库,利用《汉语大词典》语料库来研究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3],依据《汉语大词典》语料库,通过调查和检索,收集到84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古新兴同素异序同义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此期新兴同素异序同义词的特点。中古新兴同素异序同义词是指一组同素异序同义词中至少有一个为中古新词。

首先考察中古新兴同素异序同义词共时的内部结构方式与词类分布。王力先生指出: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4]。这就是“一义相同”说,对于现代汉语、古汉语同义词研究都适用,据此,下文我们探讨同素异序同义词以义项为单位,即同义词的某一个义项是相同的。据马真先生统计,先秦出现的同素异序同义词构词方式几乎全都是并列式的[5];据程湘清先生统计,从先秦到中古出现的同素逆序同义词构词方式几乎全都是并列式的[6]。据我们考察,中古新兴同素异序同义词,可以将它们按照一组词构词方式的异同分为两类,结构格式相同与结构格式相异。结构格式相同的又可以分为同为并列式,同为偏正式两种。同为并列式计有74组,约占总数的88.1%。如:齐整整齐、小幼幼小、论评评论、途路路途、胸心心胸、情神神情、神精精神、林树树林等。同为偏正式的计有6组,如:粉白白粉,二词均指装饰用品。房卧卧房,二词均指卧室。灾旱旱灾,这组同义词均指因长期干旱缺水造成的灾害。珠汗汗珠,这组同义词均指成滴的汗。围腰腰围,这组同义词均指束腰的带子。秋深深秋,二词均指晚秋时节。一组同义词中,结构格式相异,计有4组。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偏正式与主谓式,如:急性(偏正)性急(主谓),二词均指性情急躁。偏式与动宾式,如:装束(偏正)束装(动宾),二词均为整理行装之义。面会(偏正)会面(动宾),这组同义词均为相见,会面之义。邻睦(偏正)睦邻(动宾),二词均指与邻居或相邻的国家和睦相处。

每一组同义词指同一对象,具有同样的词性。从词性分布来看,中古新兴同素异序同义词有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名词数量居多。其中动词数量最多,共计41组,约占总数的48.8%,如:犯冒冒犯、抚安安抚、择选选择、烧焚烧焚、免赦赦免、放释释放、方比比方、诂训训诂等。名词共计28组,约占总数的33.3%,如:谣歌歌谣、客旅旅客、禄俸俸禄、人庶庶人、力能能力等。形容词计有14组,约占总数的16.7%,如:顿委委顿、慨愤愤慨、利鋭锐利、约绰绰约、烈壮壮烈、茫渺渺茫、殊特特殊、良善善良等。副词计有1组,约占总数的1.2%,如:皆悉悉皆。

其次我们考察中古新兴同素异序同义词的历时分布。从产生时间分布来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一组同义词ABBA,两个词均为中古新词,且在中古和平共处,长期共存,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数只保留了其中的一个词。共计62组。这一类数量最多,占总数的73.8%。如:磋切切磋:二词均为比喻互相研讨之义。晋葛洪《抱朴子·尚博》:“以磋切之至言为騃拙,以虚华之小辩为妍巧,真伪颠倒,玉石混淆。”晋阎缵《舆棺诣阙上书理愍怀太子》:“但共鲜衣好马,纵酒高会,嬉游博奕,岂有切磋,能相长益!”习练练习:这组同义词义为训练。三国蜀诸葛亮《将苑·习练》:“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晋山涛《启事》:“案琅琊李镇,纲纪郡事,练习兵马,良才也。”劳慰慰劳:慰问犒劳;慰安问候。《后汉书·耿纯传》:“﹝世祖﹞乃复遣纯持节,行赦令于幽冀,所过并使劳慰王侯。”晋康帝司马岳《诏遣使诣安西骠骑》:“且戴开已帅部党归顺,宜见慰劳。”免黜黜免:这组同义词均为罢免,黜退之义,多指免官。《后汉书·梁冀传》:“故吏宾客免黜者三百余人,朝廷为空。”曹操《遣石鉴归田诏》:“中间黜免未久,寻复授用,冀能补过,而乃与下同诈。”祷祈祈祷:二词义均为祷告而祈求。《后汉书·郎顗传》:“自冬涉春,讫无嘉泽。数有西风,反逆时节。朝廷劳心,广为祷祈。”晋傅咸《喜雨赋》:“圣皇劳虑,分使祈祷,遍于群望。”

第二类:一组同义词ABBA,中古新词为BA,AB在上古汉语已经出现,其中只有上古词AB沿用至现代汉语。共计15组。这一类同义词,如:列罗罗列:二词均为陈列之义。南朝梁萧统《殿赋》:“雕丹文于檐际,镂华形以列罗。”又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守》:“每至则醇醪饍馐,满前列罗,不审从何处得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钻罗列聚丛以茏茸兮,衍曼流烂坛以陆离。”《汉书·天文志》:“其西有句曲九星,三处罗列。”《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鸡鸣》:“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唐来鹄《卖花谣》:“紫艳红苞价不同,匝街罗列起香风。”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一折:“俺看了这笙歌罗列,是好受用也呵。”《红楼梦》第二四回:“调开桌椅,罗列杯盘,母女姊妹吃毕了晚饭。”疑嫌嫌疑:二词均为疑惑难辨的事理之义。《后汉书·荀彧传》:“贡(郭贡)与邈(张邈)等分非素结,今来速者,计必未定……若先怀疑嫌,彼将怒而成谋,不如往也。”又《再生缘》第二五回:“这一认亲无顾忌,夫人就可住中堂;二来靖国将军等,也免疑嫌在账房。”《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一》:“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新唐书·刘文静传》:“公据嫌疑之地,势不图全。”《红楼梦》第二七回:“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鲁迅《伪自由书·文章与题目》:“用现在最流行的谥法来说,就是大有‘汉奸’的嫌疑。”记传传记:二词均指历史传记。《后汉书·卢植传》:“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又南朝梁僧佑《<释迦谱>序》:“爰自降胎,至于分塔,玮化千条,灵瑞万变,并义炳经典,事盈记传。”《史记·三代世表》:“张夫子问褚先生曰:‘诗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父皆黄帝子也,得无与诗谬秋?’”“传记”在上古已经出现,泛指记载的文字。《汉书·东方朔传》:“因留第中,教书计相马御射,颇读传记。”后又表历史传记,文体名。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济颠化缘疏》:“﹝济颠﹞至今相传之事甚众,有传记一本流于世。”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上》:“析言纪传,记志,总曰传记之属。”

第三类:一组同义词BAAB,中古新词为BA, AB近代汉语才出现,其中只有AB沿用至现代汉语。共计7组。如:途路路途:这组同义词均指道路。三国魏鱼豢《魏略》:“途路虽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怀,良不可任。”《变文集附录二·新编小儿难孔子》:“一日领诸徒弟出游。路途数个小儿作戏。”洋海海洋:二词均指海和洋的统称。”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南蛮》:“西至昆仑,东至洋海。”又唐柳宗元《龙城录·上帝追摄王远知<易总>》:“远知曰:‘君涉险何至于此。’告台人:此洋海之东十万里也。”《水浒传》第八十四回:“铁打兜鍪,如万顷海洋凝冻日。”想料料想:二词均为猜测,猜想之义。南朝梁殷芸《小说》卷二:“张子房与‘四皓’书云:‘……不及省侍,展布腹心,略写至言,想料翻然不猜其意。’”《朱子语类》第九十四卷《周子之书》:“曰:‘然此恐徒长人亿度料想之见。’”怪责责怪:这组同义词均为责备、怪罪之义。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一:“一者,初夏至日昼眠,内外怪责,不得不说。”《水浒传·第四十四回》:“你若回去时,定吃官司责怪。又无人来相救。不如今日和我们一同上山,投奔宋公明入了伙。未知尊意若何?”一组同义词均为中古新词,在此类词中占绝大多数,体现汉语史上中古时期新词新义大量涌现,复音词具有词序不稳定的特点。

从同素异序同义词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来看,将这些词与现代汉语相比较,可以将之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现代汉语不再使用的复合词。一组同义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或用得极少。这类词产生于中古,在词汇生存的优势竞争中存在过一个时期。此类共计8组。如:祥祯祯祥、树草草树、意绪绪意、氓庶庶氓、讼争争讼、湮沦沦湮、承迎迎承、皆悉悉皆等。

第二类,现代汉语继续使用的复合词。这一类共计76组,情况较复杂,依据现代汉语留存情况和同义词中中古新生词的分布,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小类。(1)同义词中BA为中古新词,现代汉语使用形式为AB。AB古今意义基本未变,BA没有留存在现代汉语中,这类词共计67组。这一小类词数量上占此类词总数的88.2%,它们反映出在中古出现了一批新词,在后来词汇发展过程中被它的异序同义词所代替,消失了。如:复重重复、烧焚焚烧、论讲讲论、思寻寻思等。(2)同义词中AB为中古新词,现代汉语使用形式为AB。AB古今意义基本未变,BA没有留存在现代汉语中计有3组。如:变改改变、瞻观观瞻、受享享受等。作为中古同素异序词中的新词,经历了词汇的发展,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极少。(3)现代汉语使用形式为AB、BA。现代汉语中其中一个古今意义基本相同,另一个与其意义有关联,二者几乎都不再是同义词。计有6组。如:神精精神、求乞乞求、来由由来、焰火火焰、齐整整齐、急性性急等。

同义词的形成,是人们对有同有异的客观事物的认知在语言上的体现;还有一部分同义词是吸收方言词汇形成的。中古新兴同素异序同义词中一部分是等义词,还有一部分是相对同义词即近义词,意义和用法有联系也有差异。后者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大部分的词义属于组合关系,即词义是语素义的组合,从字面上就可以了解词的内容[7]。我们据一组同义词内部结构构成的情况分别进行辨析。内部结构相同的,据上文分为同为并列式与同为偏正式。并列式同素异序同义词最有必要辨析,因为它们之间词义微殊。多数同为并列式的同素异序同义词意义是完全相同的。这些词的特点为两个构词语素语素义非常接近甚至完全一致。如:“文论论文”“力能能力”。

部分中古新兴并列式同素异序同义词AB与BA两式在意义上存在差别。如:“识认认识”“候迎迎候”等。语素义是构成复合词词义的重要基础。这类同素异序词的两个构词语素意义相近但又存在着差别。依据徐通锵先生的核心字理论:每个字都可能以它为核心组成一系列字组,一方面借助于其它字义的组配揭示它所可能具有的语义特征,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作为一种语义特征去限制驾驭其它字的意义[8]。如,以“打”为核心字的字组有两组:1抽打、击打、扑打……2打水、打印、打造……。以核心字为基础而形成的系族,核心字居前的构成离心性字组,核心字居后的构成向心性字组。不管向心字组还是离心字组,词汇性的意义重点都在后字上。着眼于字组内部的语义关系,侧重词汇性语义关系的分析。据此,我们对几组有代表性的AB与BA两序意义上有差别的中古新兴并列式同素异序同义词进行分析,多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同意义的联系是不自由的,是有理据的[9],下面分析这类两序意义有差别的同素异序词。此类词又可以分为两类:

(1)现代汉语不再使用的复合词。AB与BA在中古时期兴起而且曾经活跃过一个时期,到现代汉语已经不再使用。“承迎迎承”构词语素“承”与“迎”意义有差别。承,意为顺奉,侍奉,奉迎。《说文》:“承,奉也,受也”。《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朱熹集传:“承,尊奉也。”迎,意为迎接。《说文》:“迎,逢也。”《史记·五帝本纪》:“迎目推箧”张守节正义:“迎,逆也”。因此,“承迎”侧重于“迎”。“迎承”侧重于“承”。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若不屈膝敛手,自达无因,俯仰承迎,未闲合度,如此专专,何由可与?”“承迎”义为欢迎,接待。《后汉书·陈宠传》:“建永年之功,上有迎承之敬,下有奉微之惠,稽《春秋》之文,当《月令》之意,圣功美业,不宜中疑。”“迎承”义为仰承。

(2)现代汉语仍然沿用的复合词,其中绝大部分现代汉语只沿用一序,少数两序均沿用至今。在汉语史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有些中古新兴同素异序同义词意义和用法始终有所差别。“讼争争讼”这组词表示争论,争吵,两者的差别可归于语素“讼”与“争”的区别。“讼”有诉讼义,《礼记·曲礼上》:“分争辨讼。”孔颖达疏:“争罪亦曰讼也。”“争”意为争夺,夺取。“争”同“争”,《说文·部》:“争,引也。”“讼争”为争辩、争吵义。《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直者不能不争,曲者不能不讼。讼争既施,则有忿怒之事矣。”“争讼”产生于上古,强调因争论而诉讼。《韩非子·用人》:“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北魏李安世《上孝明帝疏请均田》:“各附亲知,互有长短,两证徒具,听者犹疑,争讼迁延,连纪不判。”晋干宝《搜神记》卷六:“宣帝之世,燕岱之间,有三男共取一妇,生四子,及至将分妻子而不可均,乃致争讼。”

(二)另一部分中古新兴同素异序同义词在中古时期起初意义和用法相同,在后来词汇的发展演变中两序又发生分歧,各自承担的义项有所不同。“移转转移”“移转”为中古新兴词,“转移”上古已经出现。中古时期二者皆有转换、迁移义,可通用。《后汉书·赵温传》:“上命不行,威泽日损,而复欲移转乘舆,更幸非所。”《广弘明集·萧衍·净业赋》:“目随色而变易,眼逐貌而转移。”后来二词意义各有侧重,由于两个构词语素“转”和“移”意义有别。前者意为回还,辗转。五代徐锴《说文系传·车部》:“转,还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车部》:“转,还……还者复也,复者往来也。”后者除了转移、迁徙义项外还解为变易、改变。《玉篇·禾部》:“移,易也。”《书·毕命》:“既历三世,事变风移。”因此,“移转”侧重于“转”,“转移”侧重于“移”。如:唐白居易《庭松》诗:“一家二十口,移转就松来。”白诗写购宅移来居住,“移转”义为辗转。又清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嗟乎!士君子处衰季之朝,常以负一世之名,而转移天下之风气者,视伯喈之为人,其戒之哉。”由“天下之风气”,而知“转移”义为改变。

同为偏正式的中古新兴同素异序同义词属于等义词,此类词词性皆为名词,其中有部分词的正语素语义发生了转指,属于语素的名物化或名语素的语义转指。在中古时期兴起,后来同义词两序曾共存。根据语言的经济性的发展要求,此类词最终的趋势为其中一序取代另一序,致其消亡。经考察我们发现此类词其中BA为中古新兴词,在现代汉语中沿用的为AB。偏正式的偏语素居前,正语素居后。这恰好与核心字理论所提出的词汇性意义的重点在字组中居后原则相吻合。如:“珠汗汗珠”,均为名词,成滴的汗。“珠汗”,偏语素“珠”与正语素“汗”的语义关系为偏语素表状貌。语素“珠”表示“象珠的”。“汗”表示“汗水”。晋傅玄《无题》诗:“珠汗洽玉体,呼吸气郁蒸。”又南朝梁简文帝《初秋》诗:“羽翣晨犹动,珠汗昼恒挥。”“汗珠”,偏语素“汗”与正语素“珠”的语义关系为偏语素表材料,偏语素“汗”表示“汗水的”,正语素“珠”,语义发生转指,表示“珠状物”。如:晋傅咸《感凉赋》:“汗珠陨于玉体兮,粉附身而沾凝。”又宋苏轼《慈湖夹阻风》诗之四:“日轮亭午汗珠融,谁识南讹长养功。”

“围腰腰围”均为名词,表示束腰的带子。“围腰”,偏语素“围”与正语素“腰”的语义关系为偏语素表用途。“围”,表示“用来围的”,“腰”,语义转指,表示“腰上之物”。北周庾信《王昭君》诗:“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緑衫承马汗,红袖拂秋霜。”又引申指围裙。《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围腰儿也不曾穿,中间儿还露着个雪白的大肚皮。”“腰围”,偏语素“腰”与正语素“围”的语义关系为偏语素表领属。“腰”表示“腰部的”,正语素“围”语义转指,动作转指施事,表示“围的东西”。唐李贺《贵公子夜阑曲》:“曲沼芙蓉波,腰围白玉冷。”王琦汇解:“白玉谓腰带上所饰之玉。”又指腰部周围的长度。宋欧阳修《行云》诗:“迭迭烟波隔梦思,离愁几日减腰围。”

内部结构不同的中古新兴同素异序同义词,一组同义词之间往往存在明显差别。依据核心字理论字组前后字的语义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字组意义=语义特征×义类。语义特征就是义象,义象就是限定义类的一种语义特征,前从后主,表义类的字为字组的语义核心[10]。

“急性性急”,前者内部结构关系为偏正式,后者内部结构关系为主谓式。二者是形容词,指性情急躁。“急性”词义的重点是“性”,性指“性情,脾气”,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羊》:“若使急性人及小儿者,拦约不得,必有打伤之灾。”宋毛滂《虞美人·东园赏春》词:“更将绣幕密遮花,任是东风急性,不由他。”“急性”用来描述人或拟人化的物,强调性情,脾气。《水浒传》第四八回:“秦明是个急性的人,更兼祝家庄捉了他徒弟黄信,正没好气,拍马飞起狼牙棍,便来直取祝龙。”王西彦《风雪》二:“司机是个急性的人,就大声咒骂着,连续地按着催人的喇叭。”“性急”,词义的重点是“急”,脾气急,没耐心。如:《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性急”与“性缓”相对,“性急”表示遇事没耐性。《北史·陈元康传》:“神武曰:‘我性急,瞋阿惠,常如此。’”《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大官人莫要性急,且请坐下,再细细商议。”冰心《南归》:“对于儿女,没有一句性急的话语;对于奴仆,却更加一倍的体恤慈怜。”“面会会面”,前者内部结构关系为偏正式,后者内部结构关系为动宾式。二者都是动词,指相见,见面。“面会”,词义重点是“会”,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会部》:“会,犹重也,谓相重,相合也,因之凡相遇曰会。”“面会”强调相遇。如:《后汉书·耿纯传》:“如欲面会,宜出传舍。”唐钱起《送费秀才归衡州》诗:“不畏心期阻,惟愁面会赊。”鲁迅《南腔北调集·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还有面会新闻记者的约束,三点光景便又回到孙夫人的家里来。”“会面”,词义的重点是“面”,强调“见面”。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唐钱起《落第刘拾遗相送东归》诗:“出处离心尽,荣枯会面稀。”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十章:“战士们也都纷纷地围拢过来,来看这一对老战友的会面。”

[1]郑奠.古汉语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J].中国语文,1964,6:445-453.

[2]曹先擢.并列式同素逆序同义词[J].中国语文,1979,6:406-411.

[3]杨端志.汉语史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8:272-328.

[4]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

[5]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54-63.

[6]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2-210.

[7]杨振兰.论词义与语素义[J].《汉语学习》,1993,6:27.

[8]徐通锵.“字”和汉语语义句法的生成机制[J].语言文字应用,1999,1:27.

[9]符淮青.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的关系[J].辞书研究,1981,1:110.

[10]徐通锵.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143.

Exploration of Synonyms with Same Morphemes in Different Order Newly Developed in Mid-medieval Chinese

SONG Li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Hulunbeier College,Hulunbeier 021008,China)

This analyzes th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distributions of synonyms with same morphemes in different order,and their evolvement in modern Chinese with core-character theory applied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se synonyms.Inspection shows the synonyms fall into two categories based on their structures.Diachronic variations can be found in their distribution and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the synonym groups are newly developed in Middle Chinese mostly with one synonym preserved in Modern Chinese.The modifier-head structures keep identical meanings,while alternative structures indicate clear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m.

newly developed in Middle Chinese;synonyms with same morphemes in different order;exploration

H131

A

1008-2395(2015)04-0056-05

2015-07-02

宋琳(1972-),女,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史、语言学、文字学研究。

基金课题: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NJSY13327)

猜你喜欢
中古语素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新出文献与中古文学史的书写和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