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对安重根研究综述

2015-03-22 06:29崔峰龙
大连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义举东洋和平

崔峰龙,许 盈

(大连大学 东北史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622)

近三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对安重根研究综述

崔峰龙,许 盈

(大连大学 东北史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622)

1909年10月26日,韩国·朝鲜抗日爱国义士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击毙日本枢密院议长、首任朝鲜统监伊藤博文。他先是被俄国宪兵队逮捕,当晚移交于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不久就被关押于关东狱署即旅顺监狱。他在狱中撰写《安应七历史》和《东洋和平论》的序和前鉴部分,并挥笔留下近两百多幅珍贵遗墨后,于1910年3月26日英勇就义。安重根的一生与中国密切相关,中国学界对他的研究从未停止,尤其是八十年代之后中国学界对安重根的研究更为活跃。本文旨在对近三十年来中国学者对安重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综合比较,以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内安重根研究的前沿性学术动态,并对我国学者的安重根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安重根;哈尔滨事件;狱中斗争;东洋和平论

一、序言

1963年周恩来曾接见朝鲜社会科学院代表团提到安重根时说:“中朝两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是本世纪初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杀伊藤博文开始了。”①《周恩来关于中朝历史关系的谈话》,1963年6月。这是从中朝(韩)两国人民共同反对日本侵略斗争的视角,对安重根义举给予最符合客观事实的历史评价。2014年1月19日,位于哈尔滨火车站的安重根义士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安重根是著名的抗日义士,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中国根据国内相关规定设立纪念设施,完全正当合理,不接受日方所谓的‘抗议’。”[1]这与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把安重根称为“杀人犯罪恐怖分子”却形成极致对比。那么,为何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竟有如此极大反差?若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只是出于各自国家和民族为衡量尺度,就难以得出符合客观事实的公正、合理和科学的历史评判。从这个角度来讲,考察和了解中国学界对安重根的生平、义举及其思想的学术研究状况和历史评价究竟如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安重根(1879.9.2~1910.3.26)出生于朝鲜(韩国)黄海道海州邑广石洞的一个官宦之家。父亲安泰勋聪明过人,擅长诗赋,后考取进士。安重根为家中长子,出生之时前胸有类似棋盘黑子的痣,排列犹如北斗七星,故其祖父为他命名曰“应七”,成年之后就以“应七”为字。安重根在幼时便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加之其生性好动,喜爱骑马射箭,跋山涉水,显示出青年时期安重根性格中明显带有“尚武”精神。1897年,19岁的安重根与其父亲一起受洗于法国巴黎外邦传教会J.Marie Wilhelem(韩国名是洪锡九)神父,成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从此他开始接受西方的民权、和平和博爱等民主思想,并提倡“培养武气,导我民风,渐移文弱之习,趋武强之风”[2]。

1905年,日俄战争中取胜的日本逐渐充当“东亚霸主”角色,并西方列强的默认之下大胆露骨地把“大韩帝国”当做“保护国”。如此国家和民族命运濒危之际,安重根在父亲的支持下毅然来到中国,途径烟台、威海、青岛等地抵达上海,结交朝鲜爱国志士,力求救国举兵之计。第一次亡命于中国上海的这段经历过程中,他偶然受到早年国内相识的法国A.Le Cac(韩国名为郭元良)神父的启示后,逐渐树立“培养实力,教育救国”的爱国启蒙思想。随后,他因其父病故回到故乡,变卖家产,兴办“三兴学校”,并接管“敦义学校”,极力宣传爱国思想,培养大批有志人才,同时还积极参加“国债补偿运动”。

1907年8月,日本强行解散“大韩帝国”军队之际,韩国境内义兵起义不断。此时,安重根意识到只有直接的武装斗争,才是最有效的救国之路。鉴于当时大部分韩国义兵转移到中国东北,并逐渐集聚于俄国沿海州,于同年9月他毅然第二次亡命到中国延边地区。但此时日本已经制造所谓“间岛问题”并派遣军警设立“朝鲜统监府间岛派出所”,故而难以付诸于举兵之计。因此,安重根改往俄国沿海州海参崴,参与“十三道义军”并担任义兵中营将。他曾率义兵中队先后三次攻打咸镜道洪兴洞、庆源、会宁等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最后一次国内进攻战斗中,其义兵部队几乎归败而失散。

1909年,安重根等11人为了重整旗鼓,秘密组织“断指同义会”,决定伺机刺杀侵韩元凶——伊藤博文。同年10月中旬,他在海参崴从《辽东报》和《大东公报》得知伊藤博文将到达哈尔滨的消息,随后就与禹德淳,曹道先,刘东夏一起乘火车经绥芬河过中俄边界,23日秘密抵达哈尔滨。10月26日上午9时,伊藤博文走下列车,安重根从容不迫地朝着其胸口连开三枪,之后又向随行日本官员连开数枪,并用俄语高呼“大韩独立万岁”。安重根当场被俄国宪兵队逮捕,俄方审问时确认其国籍为韩国人之后,当晚就被移交于驻哈尔滨日本领事馆,不久又被押送到关东狱署即旅顺监狱。

日本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对安重根非法进行25次审讯和6次公判,并根据日本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电令,最终判处极刑,于1910年3月26日执行绞刑。在旅顺监狱服刑的一百四十四天的日子里,安重根始终没有屈服,与日本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检察官和法官进行顽强而智慧的论战,并狱中写下《安应七历史》和未完稿《东洋和评论》的“序”和“前鉴”部分,还挥笔留下近两百多幅珍贵遗墨。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其表现出来的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爱国精神,为东洋和平奋斗的献身精神,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牺牲精神永远值得后人铭记。从安重根义举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百余年,因为不同时代对于安重根研究的视角和关注的焦点及评价也有所不同。纵观中国学界有关安重根研究状况,大体上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为界线,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二、八十年代之前国内有关安重根研究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之初,国内外对于安重根其人其事都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哈尔滨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对于安重根的报道仅限于对其个人生平的介绍,对“哈尔滨事件”整个过程的记录,以及对安重根舍身取义精神的歌颂。在“哈尔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里,中国国内的各大报社都对该事件做了详细报道。譬如上海的《民吁日报》,《申报》,《时报》,天津的《大公报》,香港的《华字日报》等不仅对该事件做了报道,还有较多篇幅的时评和感言,较为客观公正。此外,还有《新闻报》,《神州时报》,《顺天时报》,《正宗爱国报》,《厦门日报》,《吉长日报》等也刊登了关于安重根哈尔滨义举的报道。当时,因为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夜,所以革命派积极宣扬安重根的爱国爱民精神,高度赞扬其杀身成仁的侠义气概,极力钦佩其宁死不屈的英雄人格。

与此同时,中国不少知名文人公开发表文章,亦或作传吟诗,来追悼东洋义士安重根。在中国最早全面系统介绍安重根的是韩国独立运动家、著名历史学家朴殷植(化名沧海老纺室)的《安重根传》(1914年由上海大同编辑局出版)一书。该书为中国人了解安重根的生涯和义兵行迹及其和平思想提供了诸多史料信息,并收录了中国学者梁启超,黄季康,林树声,叶舟,罗洽霖,程善之,汪洋,张震青,陈鸳春,查忠礼,王焘等人为纪念安重根的题诗。继之,1917年郑沅在长沙作为中国人最早出版安重根传记即《安重根》,该书当时在上海韩人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此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上篇是程淯撰写的《安重根传》及蔡元培等二十六人的题词,中篇是郑沅撰写的《安重根略史》,下篇是作为附录,由郑沅撰写《韩人杀卖国奴之历史》,还收录了安重根之弟安定根撰文《安定根之血泪语》。该书作为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安重根传记,而且中国诸多知名人士对安重根义举给予了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为近代中国社会里塑造安重根的英雄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8年,程淯撰写的《安重根传》,该书除程淯自己所作的《安重根传》和《后序》之外,还有陶毅所作的《书安重根传后》,并收录了不少文人题诗,包括蔡元培,吴传绮,易顺鼎,贾恩黻,唐桂,王照,闵尔昌,姚季英等人的题词。杨南屯的《亡国痛史》(上海进益学社,1928)中的《安重根义士小传》也有对安重根的生平和“哈尔滨事件”的描述。在中国“五四”运动前夕,新文化运动领导者陈独秀曾在《青年杂志》(1917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并提出希望中国青年“不要向托尔斯泰、泰戈尔学习,而要向哥伦布、安重根学习”。

除了题诗和传记之外,也有剧本、小说、电影等形式对安重根事迹的记录和歌颂。根据《哈尔滨市志·文化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记载,于1909年哈尔滨远东影业公司拍摄了纪录片《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贡少芹自1910年起在报纸上连载《亡国恨传奇》,介绍和叙述安重根义举前后韩国时事。辛亥革命前,上海进化团在上海,南京,武汉等十余个城市演出话剧《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又名《东亚风云》),以此来宣传革命思想。根据中央文献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的《李大钊与故乡》一书记载,李大钊曾编写皮影戏剧本《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抗战期间,由田汉领导的南社剧团曾经在武汉和长沙公演话剧《安重根刺伊藤》。可见,安重根的英雄形象不仅成为日帝殖民统治时期韩国独立运动的精神原动力,而且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被崇尚为爱国英雄之师表。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个时期安重根研究多以报社报道,题诗,小说,剧本,电影等为主,大多是叙述和歌颂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经过和爱国精神,其目的就在于唤醒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激励中国人民英勇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个时期大量的新闻报道和社评社论,不仅反映着当时中国社会对安重根及其义举的基本态度,而且为后来学者研究安重根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史料。

三、八十年代之后国内有关安重根的研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日籍韩人学者崔书勉和金正明先后在日本国会图书馆发现安重根自传《安应七历史》和未完成遗著《东洋和平论》抄写本之后,国内外史学界对安重根研究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其研究领域不断深入和拓展,学术成果也不断积累和丰富。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国内学术界也日渐繁荣,特别是1992年中韩建交之后,两国史学界学术交流日趋频繁,先后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数次,出版数部安重根专著,并发表学术论文近百余篇。而且这些研究学术成果大多集中于其生涯和思想变化轨迹,其中包括他在国内进行的爱国启蒙教育运动和海外展开的抗日义兵运动以及哈尔滨义举和狱中斗争,乃至《东洋和平论》的内容和结构及其具体方案,探讨安重根义举对中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一)在中国举办纪念安重根国际学术会议

1.1999年10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9年10月30日至10月31日,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和韩国安重根奖学会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安重根与中韩抗日爱国运动”为主题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人员自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首尔大学,高丽大学,汉阳大学等国内外数十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会议分别围绕“安重根研究”,“在中国各地的韩国独立运动”,“中韩爱国抗日斗争中的人物和运动”,“日军罪行及遗留问题”等四个单元分别进行讨论。其中,中国学者金宇钟、徐勇、李帆分别发表题为“在中国的安重根研究和纪念活动”、“安重根抗日活动的意义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安重根在旅顺”等论文。此次国际学术会议不仅加深了中韩两国史学界对安重根思想和中韩抗日运动中若干问题的理解,也为促进中国学界持续开展安重根研究铺平了新平台。

2.2000年3月在辽宁大学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0年3月24日,由辽宁大学和韩国旅顺殉国先烈纪念财团联合举办题为“安重根和东洋和平——纪念安重根义士殉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与会人员来自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辽宁大学,中央大学,仁荷大学,亚细亚大学,辽宁东北亚经济文化促进会等中日韩三国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会议分别围绕“纪念安重根义士殉国九十周年”,“安重根与中国的关系”,“安重根的沿海州义兵活动和同义断指会”,“安重根义士与东洋和平论”等四个单元进行讨论。其中,中国学者姜天明和石源华分别发表题为“维护东亚和平的英勇战士”,“安重根与中国关系论纲”等论文。此次会议促进了中日韩三国学者关于安重根研究中若干问题的理解,集中讨论安重根所构想的东洋和平具体方案对当代构建东亚和平共同体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意义。

3.2007年7月在大连大学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7月19日,由韩国民族运动史学会、大连大学韩国学研究院、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联合举办“大连、旅顺地区与韩人民族运动家”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来自包括大连大学,辽宁大学,旅顺日俄监狱博物馆,大连安重根研究会,首尔大学,延世大学,汉阳大学,国史编纂委员会,国家报勋处,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等中韩两国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会议分别围绕着“中韩爱国者在大连”,“旅顺地区开展的抗日爱国运动”,“旅大地区韩人民族运动家”等议题进行了探讨,着重围绕“安重根义士在旅顺法庭和狱中抗争”这一论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中国学者朴龙根,刘秉虎分别发表题为“旅顺监狱与安重根义士”,“大连地区的韩人民族运动资料”等论文。此次会议促进了中韩两国关于安重根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还进一步扩宽了安重根研究的学术视野。

4.2009年在大连大学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9年10月26日,由大连大学韩国学研究院,延边大学民族研究院,韩国中央研究院,朝鲜社会科学者协会共同举办“安重根和东洋和平——纪念安重根义士殉国一百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与会学者来自大连大学,延边大学,仁荷大学,韩国学中研究院,朝鲜社会科学者协会等中朝韩三国著名高校及研究院。会议分别围绕着“安重根与东洋和平”和“安重根的反日活动”两大主题展开讨论。其中,中国学者朴龙根,刘秉虎,张晓刚分别发表题为“安重根义士在旅顺”,“中国人对安重根的认识和纪念事业”,“安重根‘东洋和平论’和孙中山‘大亚洲主义’的比较”等论文。此次会议首先肯定了安重根义士从义举到殉国所显示出的高贵人格和思想境界在百年之后仍然值得中朝韩三国人民共同敬仰,促进了中朝韩三国关于安重根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会议上朝鲜代表团发表的学术论文,对中韩两国的学者引起较大反响。

5.2010年在大连举行安重根殉国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0年3月25-27日,由韩国安重根义士纪念事业会在大连渤海酒店主办安重根殉国百周年南北共同纪念活动及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南北双方在中国大连首次共同举办的安重根殉国纪念活动,为今后南北共同研究安重根和发掘其遗骨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可见,关于安重根的历史评价问题,处于南北分断的双方都是从超政治理念、超国家主义出发,把他崇敬为“抗日民族英雄楷模”。该研讨会上韩国学者发表“安重根义举后其家族动向”和“安重根的天主教信仰与东洋和平思想的继承”及“安重根遗骸调查发掘现状与展望”等论文。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崔峰龙发表的“安重根‘东洋和评论’之现代意义”一文中,着重分析了其东洋和平思想渊源和结构及其具体方案,为当代构建东北亚共同体所具有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6.2011年在大连大学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年3月25日,由大连大学韩国学研究院,大连安重根研究会,旅顺日俄监狱博物馆共同举办题为“安重根和东洋和平——纪念安重根义士殉国一百零一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与会学者来自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大学,旅顺日俄监狱博物馆,大连韩人会,忠北大学,韩国国民大学等中韩两国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其中,中国学者王珍仁,宋成有,刘秉虎分别发表题为“安重根狱中生活极其东北亚和平思想的形成”,“安重根‘东洋和平论’和福泽谕吉‘东洋政略论’评述”,“中国对安重根哈尔滨义举的评价”等论文。在会议上中韩两国学者探讨将为努力合作发掘安重根遗骸的共同议题,这也是加强中韩两国友好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契机。通过此次会议,中韩两国学者对安重根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并且向经常化、时态化方向发展,使得两国史学界学术交流活动得到进一步向更高方向迈进。

总之,从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召开的历次安重根国际学术研讨会来看,每次学术会议上所提交的论文,内容十分丰富,学者们提出的众多新观点颇具创新性,而且弥补了八十年代前安重根研究的诸多空白,有力地推动安重根研究提升为一个新层次。近几年来,在中国召开的数次有关安重根义士国际学术会议,与会学者往往涉及中、韩、朝、日四国,这也充分显示出东北亚各国学者安重根研究合作更加紧密,交流更加频繁的趋势,势必将为推进安重根研究的整体水平提供新平台。

(二)中国学者关于安重根的学术专著

八十年代之前,中国史学界对于安重根的记录只有寥寥几部叙事性的小说。但是八十年代之后,随着中国学术氛围逐渐开放,尤其是九十年代初中韩建交之后,韩国学在中国逐渐兴起,国际学术交流逐渐增多,中国学者对安重根的整体研究也有了新飞跃。近三十年来,先后有数十部安重根研究著作问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1.金宇钟、崔书勉的《安重根——论文、传记、资料》[3]

此书是黑龙江省党史研究所所长金宇钟及黑龙江社科院李东源教授,收集国内外大量宝贵资料而编写包括研究论文、传记和资料的综合性专著。该书共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第一编收录了中韩日三国著名学者研究安重根所作的四篇论文,基本上反映了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安重根研究学术成果;第二编是传记,主要包括安重根在旅顺狱中所作的自传——《安应七历史》和1914年朴殷植所作的《安重根传》;第三编是安重根的审问记录和日本关东地方法院对安重根的公判记录,而翻译成中文时主要参考日本学者史川正明所作的书稿。因为,此部分内容是当时第一次用中文介绍于中国学界,所以该书一经面世就受到中国史学界的一致好评,可谓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全面、最完整和最客观地反映安重根的生平和思想的开拓性专著。

2.徐明勋的《安重根在哈尔滨的十一天》[4]

该书内容涉及到安重根在哈尔滨度过的十一个日日夜夜,并对其刺杀伊藤博文的合法性、击毙过程及历史意义等问题进行详细考证和论述。而且,该书对中韩朝日等国学者有关安重根研究领域存在的十五个错误进行澄清,从而重新复原安重根历史若干事实细节,为安重根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

3.金宇钟的《安重根和哈尔滨》[5]

该书是黑龙江省党史研究所所长金宇钟为纪念安重根殉国九十周年前夕出版的一本关于安重根一生事迹的画册。该书广泛收集和介绍有关安重根义士生平的珍贵图片,并附加说明。作者突出反映了中国史学界对安重根纪念和研究的特色,从而为给中国人更加形象地介绍和客观地评价安重根起到积极作用。

4.刘秉虎的《东亚和平与安重根》[6]

该书是大连大学韩国学研究院教授刘秉虎编写出版的安重根义士画册。该书采用大量历史图片,从当代东北亚和平共同体的角度,高度评价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的哈尔滨义举和“东洋和平论”。作者在此书论述自己观点的同时,借助历史图片,再现二十世纪初期历史原貌,有助于使读者切身感知安重根义士的思想与事迹。

5.华文贵的《安重根研究》[7]

该书是大连近代史研究所暨旅顺日俄监狱博物馆研究人员经过多年努力,共同编纂而成的一部关于安重根的综合性研究专著。全书共分为三章,分别是“铁肩担国难,斩鲸敢献身”,“滴血写雄文,东洋叙和平”,“豪气挟风雷,笔底唱大风”,其中第三章集中论述了“安重根成长和社会环境对其爱国思想的影响”,“安重根‘东洋和平’的主旨思想和历史地位”,“安重根狱中书法作品风格和思想内涵”等若干方面。

6.徐明勋、李春实的《中国人心目中的安重根》[8]

该书编录了当时中国各地报刊对安重根义举的新闻报道、社论和时事评论,名人的题词、赞诗和评价。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中国名人的题词和评价”,“各报刊的社论、时评和新闻报道”,“话剧、歌曲及追悼弥撒”,“传记、序文、赞诗”等。所收录内容详实丰富,是窥视安重根义举对中国社会反响及历史评价的一部比较完整的新闻资料汇集,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除此之外,还有杨昭全、安清奎的《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9],宋祯煥的《安重根》[10],孙艳红的《中国新闻安重根义举纪事集》[11]等。这些研究专著在中国陆续出版,就意味着当代中国人对安重根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英雄的侠义气概和卓越的和平思想仍然给予高度的历史评价。

(三)中国学者关于安重根的学术论文

近三十年来,中国学者关于安重根研究论文,在各种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及论文集上共发表六十余篇。这些论文内容主要论及如下五个方面,即分别为“安重根幼年及青年时期启蒙教育活动”,“安重根反日义兵活动及思想变化轨迹”,“安重根狱中斗争”,“安重根‘东洋和平论’及其和平思想”,“安重根义举对中国影响”等。

1.关于安重根幼年及早期思想来源的研究论文

自安重根自传被发现之后,中国学界对于安重根生涯的研究更加详细。石源华在《论韩国义士安重根与中国关系》一文的前篇中,就提到“安重根自小出生于官宦世家,安家世代为官,祖父安仁寿曾任镇海县监。父亲安泰勋‘才慧英俊,八九岁通达四书五经’,后考中进士……这样的家庭背景是他从年幼时期便与中国儒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12]张琏瑰的《魂兮归来返故居——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纪事》一文,总结安重根的幼年经历时,提到“从安重根懂事时起,其祖其父便礼聘汉学先生课以《童蒙先习》、《通鉴》等书,使其系统地学习《四书》等经书,同时也读《万国史》、《朝鲜史》等现代书。”[13]这种良好的家庭熏陶与教育基础,以及安重根坚强的性格为他日后爱国思想的产生和立志于终生从事抗日救国活动起到了巨大影响。1894年,16岁的安重根和父亲一起参加对东学教“剿灭”活动,并战斗中屡屡建功,但是安氏父子却被朝鲜官员所诬陷,不得不避难于天主教堂,并受洗于法国牧师洪神父。刘滢的《安重根身前身后事》[14]一文中,对安重根接受天主教洗礼的过程,以及天主教对安重根的影响做了论述。

2.关于安重根反日义兵活动及思想变化轨迹的研究论文

安重根在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欺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之野蛮行径,便自幼立志要以“尚武”精神挽救民族和国家的危机,并在国内积极开展国权恢复运动和海外抗日义兵运动,直到他在哈尔滨火车站成功刺杀伊藤博文。对安重根在国内进行的爱国启蒙教育运动和海外开展的抗日义兵运动以及他的“独立战争论”提升为“东洋和平论”思想转变轨迹的研究,一直都是中国史学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首先是研究安重根义举的时代背景。于佰春的《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历史镜头》一文,指出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时说:“1905年,日本发动了日俄战争在打败了沙皇俄国之后独霸朝鲜,1906年日本在朝鲜设立了统监府,伊藤博文为朝鲜首任统监,在此之后日本对朝鲜侵略步步加深。”[15]高荣伟在《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一文中,也介绍了时代背景:即“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胜利的日本取得了东北亚霸主的地位,开始更加大胆地施展其在朝鲜的野心,加快侵略、吞并朝鲜半岛的步伐。”[16]林敏在《试论伊藤博文在近代中日关系格局形成中的作用》[17]中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详细论述,特别深刻地剖析了当时日本如何进一步对朝鲜实施统监府统治。

其次是关于安重根在上海和“北间岛”(即延边地区)及俄罗斯远东沿海州活动经历的研究。崔峰龙在《安重根义举对中国的影响及评价》[18]一文中“上海亡命和爱国启蒙论”部分里,对于安重根在上海接受郭神父劝说之后改变救国方略,回到故乡变卖家产,兴办‘三兴学校’和接管‘敦义学校’,并加入“西北学会”开展爱国启蒙教育活动做了详细论述。石源华的《安重根名扬中华》[19]一文中,也对安重根在上海期间的活动和思想转变有系统的概括。崔洪斌在《抗日独立斗争义士安重根》[20]一文中,详细论述了他在上海以及回到韩国国内进行爱国启蒙教育运动和国债补偿运动的具体活动。徐勇的《论安重根抗日活动的意义及其在中国的影响》[21]一文,也对于安重根这段时期在延边地区的活动有所叙述。姜天明的《维护东亚和平的英勇战士—纪念安重根义士殉国九十周年》[22]一文,论述安重根在俄国沿海州活动时指出:“安重根来到海参崴之后积极参加了‘大韩青年教育联合会’,并在此后一直奔走于海参崴地区宣传反日救国的道理,并秘密成立‘断指同盟会’(亦称‘断指同义会’)。”

最后,是关于安重根在哈尔滨十一天活动轨迹的研究。朴龙根的《安重根一生与抗日独立运动》[23]一文,概括这个方面时就谈到:“10月16日安重根赶到海参崴向《大东公报》主编李刚询问伊藤博文的行踪,又拜访了该报社长俞振律,之后又与其他爱国志士秘密召开会议,确定和部署具体行动计划。10月26日早,安重根抵达哈尔滨车站,9时刚过伊藤博文的专列驶入站台,安重根向伊藤博文连开三枪,之后又向随行日本官员连开数枪,并用俄语高呼‘大韩独立万岁’。”

3.关于安重根狱中斗争的研究论文

随着安重根审问记录和公判记录的面世,中国学者对安重根狱中斗争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李帆的《安重根在旅顺》一文,依据丰富的史料,具体而生动地论述了安重根在旅顺监狱英勇抗争和壮烈殉国的事迹。作者认为:“安重根刺杀伊藤,并非出自个人恩仇,而是完全出于‘义’字,即‘以义报国,以义舍生。’一言以蔽之,安重根的大义就在于‘巩固韩国的独立’,‘维持东洋和平’。”[24]王珍仁在《豪气挟风雷,笔底唱大风》[25]一文中,对安重根在旅顺监狱中的50余幅书法作品按照内容分为五大类,并对每一类作品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做了详细的阐述,使读者领略安重根遗墨的同时,体会到每一幅遗墨都充满着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朴龙根的《旅顺监狱与安重根义士》[26]一文,概述了对旅顺监狱的变迁、旅顺监狱与安重根义士及其殉国于该监狱的具体情形。其中,在“旅顺监狱与安重根义士”部分里,较为完整地复原了安重根狱中度过的人生最后144天。近年来,中国学界从法理视角对安重根审判经过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较多,如高志军的《安重根烈士审判程序的不公正性》[27]和林坚,杜文忠的《“安重根审判”的不正当性及其相关法理分析》[28]两篇文章,利用法理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并指出日本关东地方法院对安重根进行审判所带有的不正当性和非法性问题。此外,关于这方面的学术论文还有,金宇钟的《安重根爱国精神的影响及其东洋和平思想》[29];孙梅、宋健的《韩国著名反日独立运动家传》[30];姜晔的《旅顺日俄监狱揭秘》[31];曹文奇的《牺牲在旅顺监狱中的三位烈士》[32]等。

4.关于安重根“东洋和平论”及其和平思想的研究论文

首先是侧重研究安重根“东洋和平思想”渊源的论文,主要有刘秉虎的《安重根的东亚和平论之研究》[33]一文,从当代东北亚和平的高度,探讨了安重根东洋和平论的来源及其现代启示。宋成有在《安重根“东洋和平论”评析—兼谈安义士举义与“旧韩合并”》[34]一文中,认为安重根东洋和平论思想来源于认为儒学的文人之道,因而产生了安重根东洋和平论思想。

其次是侧重东洋和平思想现实意义的论文,主要有权赫秀的《安重根倡议在旅顺谈判“东洋和平”》一文,评述安重根的“东洋和评论”时强调:“进人21世纪以来,东亚以及东北亚的区域合作,已经日益成为域内各国日益接近的共识。在政府层面,东亚首脑会谈已经开始探讨共同经济秩序以及交流合作问题,至于民间层面有关东亚合作的议论更是层出不穷。鉴于近代以来旅顺与东北亚各国的特殊历史关系,以及地处东北亚物资及人际交流枢纽的重要地理位置,我们有必要重新关注安重根志士早在百年前的倡议。”[35]王珍仁在《安重根、李会荣的和平思想和献身精神》[36]一文中,对安重根东亚和平思想的主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此外,还有石源华的《论韩国义士安重根与中国关系》[37];宋成有的《中国人士所见安重根义举的视角和反应》[38]、《安重根“东洋和平论”与福泽谕吉“东洋政略论”评述》[39]、《安重根“东洋和平论”评析——兼谈安义士义举与“旧韩合并”》[40];王玉利的《惊天壮举浩气长存——纪念安重根烈士英勇就义100周年》[41];车霁虹的《¡东洋和平论¿及安重根东亚和平思想探析》[42]等论文。

5.关于安重根义举对中国影响的研究论文

徐勇在《安重根抗日活动的意义及其在中国的影响》[43]一文中,分析了安重根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背景,认为安重根刺杀伊藤“具有超越于普通暗杀的深远意义”,即“是在抗日斗争处于艰难条件下的一种选择”,“是义兵武装行动的延长”,“表现了一种民族的道义与精神力量”,“在国际法上认为是正当行为”。并从思想、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论述了安重根的思想和行动在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李帆在《论安重根义举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及对中国的影响》[44]一文中,把安重根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概括为:“一是不畏强暴、誓死保卫家园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热爱和平,为实现和平而奋斗到底的献身精神,三是为国家、民族大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并指出:“在中韩两国人民心目中,安重根是不朽的民族英雄。他的伟业,值得永远追忆和怀念;他的精神,值得永远的继承和发扬”。石源华的《安重根义举的后续影响及其历史作用》[45]一文第五部分里称:“安重根的壮举成为爆炸性的新闻”,“中国以各种形式纪念、颂扬这种兄弟民族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从而唤起民众对于中国民族危机的警觉,号召人们开展反对日本侵略的正义斗争”,“安重根义士的英名将永彪中韩两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史册”。

此外,探讨安重根义举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论文还有崔峰龙的《安重根是如何被记忆的》[46];刘秉虎的《中国对于安重根义举的反应和视角》[47];李鲜子的《安重根的¡东洋和平论¿及其哈尔滨义举的历史意义》[48];梦海的《安重根义士与¡东洋和平论¿》[49];李帆的《辛亥革命前夜的安重根义举及在中国的反响》[50]等。

四、结语

中国学者对于安重根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倾向。即解放前鉴于当时东北亚地区国际环境,以及中韩(朝)两国面对的共同敌人,故而对安重根研究大多集中于介绍其传奇经历和哈尔滨义举过程的记录,并探讨安重根义举在中韩(朝)两国人民之间所产生的反响和鼓舞作用,且多以传记、题诗、小说为主。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安应七历史》和未完成遗著《东洋和平论》抄写本被发现和国内学术气氛缓以及中韩建交等诸多因素,使得在中国数次举行安重根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传记体专著不断面世,众多研究论文相续发表。可见,这些从不同视角研究安重根的前沿性学术成果,充分说明中国史学界对安重根的研究已达到一个新高度。

但笔者认为,中国史学界关于安重根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譬如,如何理解安重根的思想由“独立战争论”转向为“东洋和平论”;如何理解安重根的“日本观”、“天皇观”及“宗教观”;如何理解当时中国报刊对“哈尔滨事件”的性质、手段问题所给予的不同评论等等。笔者尤其诚望中国学界关于安重根义士研究过程中,将要充分发挥人文地缘优势,只有持续挖掘和收集新史料,才能不断拓宽其研究领域而取得新成果。

[1]侯丽军,张鹏雄.建安重根纪念馆,中方不接受日方“抗议”[N].新华每日电讯,2014-1-21-008.

[2]金颖.近代韩国反日爱国义兵将领安重根[M]//中国安重根研究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313.

[3]金宇钟、崔书勉.安重根——论文、传记、资料[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4.

[4]徐明勋.安重根在哈尔滨的十一天[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

[5]金宇钟.安重根和哈尔滨[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5.

[6]刘秉虎.东亚和平与安重根[M].沈阳:万卷出版社,2006.

[7]华文贵.安重根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

[8]徐明勋.中国人心目中的安重根[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

[9]杨昭全、安清奎.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0]宋祯煥.安重根[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5.

[11]孙艳红.中国新闻安重根义举纪事集[M].独立纪念馆,2000.

[12]石源华.论韩国义士安重根与中国关系[J].韩国研究论丛,2004(1).

[13]张琏瑰.魂兮归来返故居——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纪事[J].世界知识,2006(6).

[14]刘滢.安重根身前身后事[N].工人日报,2013-11-22-B04.

[15]于佰春.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历史镜头[J].文史春秋,2014(8).

[16]高荣伟.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J].文史春秋,2014(3).

[17]林敏.试论伊藤博文在近代中日关系格局形成中的作用[J].日本研究,2000(3).

[18]崔峰龙.安重根义举对中国的影响及评价[M]//安重根的东洋和平论及东北亚和平共同体的未来,纪念安重根义举1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2009:139.

[19]石源华.安重根名扬中华[M]//韩国独立运动史论述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33.

[20]崔洪斌.抗日独立斗争义士安重根[M]//韩国学论文集,2010:156.

[21]徐勇.论安重根抗日活动的意义及其在中国的影响[M]//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安重根义举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99:78.

[22]姜天明.维护东亚和平的英勇战士——纪念安重根义士殉国九十周年[M]//安重根义士殉国一百周年纪念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辽宁大学,2000:13

[23]朴龙根.安重根一生与抗日独立运动[M]//安重根义士殉国一百零一周年纪念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大连大学,2011:1.

[24]李帆.安重根在旅顺[J].黑龙江史志,2008(8).

[25]王珍仁.豪气挟风雷,笔底唱大风[M]//中国安重根研究论文精品汇集,2011:179.

[26]朴龙根.旅顺监狱与安重根义士[M]//大连、旅顺地区与韩人民族运动家”国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7:133.

[27]高志军.安重根烈士审判程序的不公正性[M]//安重根义举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中韩抗日爱国运动研究(1),1999:119.

[28]林坚,杜文忠.“安重根审判”的不正当性及其相关法理分析[M]//安重根义举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中韩抗日爱国运动研究(1),1999:133.

[29]金宇钟.安重根爱国精神的影响及其东洋和平思想[M]//金宇钟.安重根,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4:99

[30]孙梅,宋健.韩国著名反日独立运动家传[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1997(1).

[31]姜晔.旅顺日俄监狱揭秘[M]//连近代史研究,第6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172.

[32]曹文奇.牺牲在旅顺监狱中的三位烈士[M]//大连近代史研究,第7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322.

[33]刘秉虎.安重根的东亚和平论之研究[M]//“安重根与中韩抗日爱国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105.

[34]宋成有.安重根“东洋和平论”评析—兼谈安义士举义与“旧韩合并”[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12(1).

[35]权赫秀.安重根倡议在旅顺谈判“东洋和平”[N].新商报,2006-4-2-06.

[36]王珍仁.安重根、李会荣的和平思想和献身精神[M]//大连近代史研究第8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257.

[37]石源华.论韩国义士安重根与中国关系[M]//韩国学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3.

[38]宋成有.中国人士所见安重根义举的视角和反应[M]//大连近代史研究,第7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279.

[39]宋成有.安重根“东洋和平论”与福泽谕吉“东洋政略论”评述[M]//大连近代史研究,第8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169.

[40]宋成有.安重根“东洋和平论”评析——兼谈安义士义举与“旧韩合并”[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12(1).

[41]王玉利.惊天壮举浩气长存——纪念安重根烈士英勇就义100周年[J].黑龙江史志,2010(6).

[42]车霁虹.《东洋和平论》及安重根东亚和平思想探析[M]//大连近代史,研究第7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323.

[43]徐勇.安重根抗日活动的意义及其在中国的影响[M]//“安重根与中韩抗日爱国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212.

[44]李帆.论安重根义举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及对中国的影响[M]//中国安重根研究论文精品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38.

[45]石源华.安重根义举的后续影响及其历史作用[M]//大连近代史研究第9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276.

[46]崔峰龙.安重根是如何被记忆的[M]//中国安重根研究论文精品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06.

[47]刘秉虎.中国对于安重根义举的反应和视角[M]//中国安重根研究论文精品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35.

[48]李鲜子.安重根的《东洋和平论》及其哈尔滨义举的历史意义[M]//大连近代史研究第10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216.

[49]梦海.安重根义士与《东洋和平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9-10-B04.

[50]李帆.辛亥革命前夜的安重根义举及在中国的反响[J].历史教学问题,2011(6).

[][]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Ahn Joong keun of the History Circle within 30 Years

CUI Feng-long,XU Ying
(Institute of Northeast China History,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Ahn Joong keun,the Korean(DPRK)anti-Japanese patriot,killed Ito Hirobumi,the Privy Council Speaker,at Harbin Railway Station on October 26,1909.Ahn Joong keun was arrested by Russian military police before handed over to the Consulate General of Japan in Harbin and was jailed at Lvshun Prison(Prison Kanto).He wrote down the preface and the forward to“Ahn Joong-keun File”and“East Asia Peace”and over 200 precious writings before he died on March 26,1910.Ahn Joong keu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China and Chinese academic cycle has been studying about him from every aspect,and even more active especially after 1980s’.This paper sorts out Chinese scholars’study of Ahn Joong keun within 30 years b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o offer further study of Ahn Joong keun.

Ahn Joong-keun;Harbin Event;Prison Struggle;East Asia Peace

I209

A

1008-2395(2015)04-0024-08

2015-03-06

崔峰龙(1963-),男,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东北亚史和近代中韩关系史研究;许盈(1990-),男,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硕士,主要从事中朝(韩)交流史研究。

猜你喜欢
义举东洋和平
安重根的哈尔滨义举与电影《爱国魂》
小院的夜·东洋画
郑和下东洋
中医药堂传奇第二十五回孙老道创新“辟瘟散”闻香药击败东洋丹
博弈·和平
东洋轮胎换名为通伊欧轮胎
有联大家改
期盼和平
第五师八十一团推行善行义举“四德榜” 凝聚社会正能量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