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农场的研究综述

2015-03-22 03:10:50刘佳男侯满平
关键词:农场经营家庭

刘佳男,石 英,侯满平

(1天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387;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中国遗产旅游研究中心,北京 100000)

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的微观组织形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世界农业发展的普遍做法是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在中国,家庭农场于2008年首次写入中央文件。随后,2013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重点培育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使之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本文对国内近年来关于家庭农场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从整体上对家庭农场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家庭农场的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关于家庭农场的内涵研究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家庭农场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理念的创新。家庭农场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和必经之路,因此,为使家庭农场的发展步入规范、稳定、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对家庭农场的内涵进行合理的、全面的认识是必要的,国内很多学者已对家庭农场的内涵从多种角度进行了剖析。

从利润角度,黎东升等将家庭农场定义为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面向市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负盈亏和科学管理的企业化经济实体[1]。蒋辉认为家庭农场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通过承包、受让或租赁土地,专门从事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以谋取利润为目的,并且经营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家庭式经营主体[2]。黄新建认为家庭农场应当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适度规模经营为目标,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从事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活动,获取与农户从事非农产业收入相当甚至略高的经济利润的经济单位[3]。从家庭农场特征角度,朱学新指出家庭农场是以现代化技术、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为组织特征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4]。从经济学角度,高志坚分析了家庭农场的本质,家庭农场实质就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与之相适应的规模经营组织,它的前置条件是生产要素的规模投入[5]。傅爱民认为家庭农场的定义应该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适度规模的土地为劳动对象,以有效率的劳动、商业化的资本和现代化的技术为生产要素,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户生产企业[6]。高强等指出家庭农场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融合科技、信息、农业机械、金融等现代生产因素和现代经营理念,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规模化经营的新型微观经济组织[7]。从组织生产和收入来源角度,张照新等将家庭农场的概念总结为以农户为主体,主要利用家庭自身劳动力,长期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生产经营规模较大,集约化、商品化水平较高,且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业生产经营者[8]。

综上笔者认为,家庭农场具有四方面的内涵:第一,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即以农户为经营主体,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农场的收入全部归农场主所有。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既是生产劳动者,又是经营管理者。第二,家庭农场的规模适度。如果家庭农场规模过小,就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生产因素,达到产业化的经营理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规模过大,超出农场主的承受范围,在自然和社会生产要素的影响下,很难实现家庭农场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家庭农场要达到适度的规模,要在家庭农场主可控范围之内,但是随着科技、信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家庭农场的规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扩大或增加。第三,具有市场化和商品化特征。现代的家庭农场生产出的农产品都是走向市场的,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第四,家庭农场是一个企业实体。家庭农场实行企业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注重核算投入和产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追求的是成本的节约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关于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部分地区如浙江宁波、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安徽郎溪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2013年农业部首次对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开展统计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12年底,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共有家庭农场87.7万个,主要以种养业为主,其中种植业为主的40.95万个,养殖业为主的39.93万个,种养结合有5.26万,其他类型的1.56万个,在生产经营规模方面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达200.2亩,是全国承包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的近27倍,在全部家庭农场中已被有关部门认定或注册的共3.32万个,其中农业部门认定1.79万个,工商部门注册1.53万个[9]。

现阶段根据家庭农场经营产品种类的不同,可将家庭农场的分为以种植业为主的家庭农场、以养殖业为主的家庭农场和种养结合的生态家庭农场三种模式。

以种植业为主的家庭农场主要经营粮食作物、蔬菜、瓜果,但是各个农场的种植种类各不相同,一些家庭农场的种植结构比较单一。还有一些家庭农场是各方面均有涉及。

养殖业为主的家庭农场主要包括禽畜养殖和水产品养殖,我国现阶段养殖业为主的家庭农场大都是中小型的,家庭年收入大都在10万元以上。广东省蕉岭县是比较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因此,以养殖业为主的家庭农场模式已成为蕉岭县畜牧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种养结合的生态家庭农场是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结合,实现种养业协调发展的一种可循环生态农业模式。种养结合模式是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有机物作为有机肥的基础,为养殖业提供有机肥来源;同时,种植业生产的作物又能够给畜禽养殖提供食源。该模式能够充分将物质和能量在动植物之间进行转换及良好的循环[10]。新疆是一个农业大省,棉花、林果业和畜牧业是农业中的支柱产业,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建立了“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

从上述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农场现阶段在我国基本国情下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这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第一,社会方面,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涌入城市,这就出现了农村土地大量闲置的情况,从而为加快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引导土地向家庭农场集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二,经济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小农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民的需求,要想实现家庭收益最大化,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让农民看到了希望,激发了农民的热情。第三,中央、地方的重视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从2008年家庭农场首次写入中央文件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正式提出,充分说明国家支持、鼓励家庭农场的发展,同时在地方,与其相关的各项利民惠民政策的颁布实施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第四,技术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工作更加科技化、机械化,这为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经营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家庭农场模式是符合当代农民的需要,符合农村农业发展的需要,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选择,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家庭农场也呈现出区域性、经营模式单一等特点,这些特点将会是影响未来家庭农场稳定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家庭农场存在的问题

从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家庭农场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很多机遇,但是由于现阶段家庭农场的发展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在这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难题和阻碍,这些问题制约着家庭农场的稳步发展,亟待研究解决。

1.土地权属模糊,土地流转不规范

农村土地系集体所有,农民个体只有经营权,流转的系经营权,所有权还是归集体的,但这过程中实际还是会受原承包个体所属性的影响。当前的农民在不同程度上对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权属认识模糊,对土地使用权的范围界定不清晰,使他们看不到家庭农场发展的稳定性,同时现阶段土地流转还不规范,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一些家庭农场经营者本人不是集体成员,而是返乡的新农人,其身份不是农民,还有土地所有权属性不能保障农场主的长期大量的投入,流转中会发生许多难控制的因素等。

2.家庭农场界定缺乏统一标准

虽然很多地区很早就开始经营家庭农场,但是具体的关于如何界定家庭农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认识,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家庭农场的规模、范围进行明确,这就会出现很多农民不确定自己的经营规模是否为家庭农场模式,因此就不能享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补贴。并且家庭农场是否应和企业一样到工商部门进行注册也没有明确规定,这就会使农民认为经营家庭农场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3.融资渠道较窄,资金流转困难

现阶段大部分家庭农场建设的资金都是通过自有资金和固定资产的投入,其他渠道进行融资的形式受到了很大限制,究其原因在于家庭农场的经营本身具有经济收益较低,没有实体资产进行抵押贷款,并且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自然风险的特点。

4.相关政策扶持和保护不足

现有的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小农经济,已经制约着家庭农场的发展,因此与家庭农场相适应的新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颁布实施就显得更为迫切,只有相关政策出台,农民才会认为经营家庭农场有了政策的保护,才能安心的进行家庭农场经营,从而调动家庭农场建设发展的积极性。

5.缺乏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化农场主

现阶段农民作为家庭农场的经营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知识匮乏,并且他们大多将自己定位为劳动生产者,很少有人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运用到家庭农场的实践中去,达到家庭农场收益最大化,这样就不能使家庭农场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从而制约着家庭农场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四、家庭农场未来发展对策

众多学者对家庭农场的内涵和现状进行多方面研究探讨,为未来家庭农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家庭农场的未来必将呈现出更好的态势。

1.加大家庭农场的实证性研究

根据现阶段的家庭农场的研究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文献是关于家庭农场的理论研究,关于家庭农场实践的研究还很少,作者认为未来应加大对家庭农场的实证性研究,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使人们对未来家庭农场发展有更清晰、准确、全面的认识。

2.保证土地流转关系的稳定性

家庭农场刚刚起步,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始终要把土地确权放在土地流转的首位,保持土地流转关系的稳定性,保证家庭农场的发展处在在有利的环境中。

3.把握发展态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当前形势下土地改革仍旧是今年两会的重中之重,随着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允许承包的土地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这就促使各大银行出台相应的贷款政策,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因此,农场主们要把握家庭农场发展态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进家庭农场更好的发展。

4.因时、因地制宜,防止发生“一刀切”现象

我国家庭农场虽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不能因其体现了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就盲目的发展,要更多的关注家庭农场的内部差异化,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因时、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防止”一刀切”的现象发生。

5.种养结合模式是未来家庭农场发展方向

种养结合模式是将养殖业禽畜产生的粪便做肥料,种植业生产的作物做饲料的一种循环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肥水资源,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形成了物质能量互补的生态系统、农业系统,因此,种养结合的生态家庭农场势必将成为我国生态家庭农场发展的趋势。

[1] 黎东升,曾令香,查金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2] 蒋辉.苏南地区进一步发展家庭农场的探讨[D] .苏州大学,2008.

[3] 黄新建,姜睿清,付传明.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J] .求实,2013(6).

[4] 朱学新.家庭农场是苏南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J]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06(12).

[5] 高志坚.对现代家庭农场制度的探讨—试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方向[J] .理论与改革,2002(2).

[6] 傅爱民,王国安.论我国家庭农场的培育机制[J] .农场经济管理,2007(1).

[7] 高强,刘同山,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J] .经济学家,2013(6).

[8] 张照新,张海阳.家庭农场发展对策[J] .农村经营管理,2013(4).

[9] 刘文勇,张悦.家庭农场的学术论争[J] .改革,2014(1).

[10] 钱明,黄国桢.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基本模式及发展意义[J] .现代农业科技,2012(19).

猜你喜欢
农场经营家庭
农场假期
英语文摘(2022年2期)2022-03-16 06:16:14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10
农场
小太阳画报(2019年8期)2019-09-11 07:01:50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8
恋练有词
一号农场
美食(2017年2期)2017-02-17 06:10:18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26
丰收的农场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