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旧铸新敢为人先——郭秉文首开公立大学“女禁”95周年

2015-03-22 03:10:50王建梁
关键词:男女大学教育

陈 寒,王建梁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在教育史中,一般将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招收女生作为我国公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开端,但是,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1920年春北大招收的女生均是以旁听生的身份入学,由于旁听生没有正式学籍和学分,从学生性质和社会认可程度上来说都不能将其视为正式学员。而郭秉文领导下的南高师,于1920年暑期经过考试招收了8名正式女学员和50多名旁听生。因此,从真正的开“女禁”意义上讲,最早在公立大学招收女生,并使男女同校成为制度的是郭秉文。笔者通过对郭秉文开大学“女禁”的始末进行梳理,以期学术界对该问题的认识更加接近史实。

一、思想渊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浩浩荡荡的女权运动,要求男女平等。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要求男女具有平等受教育权的呼声日益高涨,更多的女子要求进入大学学习。西方各高校逐步开始向女生敞开大门,我国先进的教育者们也日益认识到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1920年4月,郭秉文领导下的南高师决议招收女生,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每前行一步都异常艰难,但他依然顶住层层压力,经过多方疏通,最终打破了我国公立大学的“女禁”,成功招收8名正式女学员。中国真正的女子高等教育就此拉开序幕。

(一)时代背景

187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歌顿学院开始招收女生,1878年牛津大学的马格丽特学院也开始招收女生。此后,英国其他大学纷纷效仿。与此同时,德国大学也在慢慢的开始招收女生。西方各高校逐步向女生敞开大门,男女同校成为西方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男女同校的先进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各国先进的教育者们在接受男女同校理念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大学男女同校。随着西方男女同校思潮的传播,国内关于高等教育男女同校思想也开始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先进的教育者日益认识到给女子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重要性,并开始出现由来华传教士创办的女子高等教育学校。1905年中美合办的私立岭南大学开始招收女生。受岭南大学影响,更多的教会大学开始实行男女同校。1913年教育部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正式规定初等小学男女生可以同校。自此,男女同校问题成为教育界日益关注的问题之一。1916年,我国私立大学上海大同大学开始招收女生。但是,国立大学却始终坚守着“女禁”传统。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和先进知识分子的斗争,男女平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男女同校的呼声日益高涨。1919年10月,第五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案中有人提议:高等师范学校,应男女“同校同班,惟需为女子特设家事等特别部门;大学及专门学校,应同校同班”[1]实行男女同校成为大势所趋。郭秉文作为留学美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更容易接受先进的思想理念,在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下,男女同校的理念必然会潜移默化的深入其心。

(二)求学经历

郭秉文少年时期,就读于基督教长老会兴办的清心书院。清心书院较早的接受了西方的近代科学和先进思想。书院中“男女虽分堂教授,以重礼节,然绝无畸轻畸重之势”[2]的氛围,为其女子教育思想的启迪奠定了基础。1908年至1911年,郭秉文就读于伍斯特学院。伍斯特学院十分重视女性教育,其主要表现形式便是男女同校,在其第一届招收的34名学生中就有4名女生。伍斯特学院从其第一任校长威尔士.罗德开始,就一直致力于男女同校,他们强调应该给女生和男生同样的受教育机会,在同样的班级里上同样的课程[3]。郭秉文在学术上受益于伍斯特学院的同时,也充分了解了伍斯特的办学宗旨和理念,融入到伍斯特学院的文化之中,对其男女同校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11年郭秉文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虽然不是男女同班学习,但却设有专门的女子学院。女子学院的学生可以参加哥伦比亚大学组织的一些活动或选修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这使郭秉文对女子教育和男女同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对中国教育制度的研究

1911年至1914年,郭秉文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教育学。在读书期间,他对中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探究与反思,并于1914年以题目为《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在论述了中国的教育制度时,他把女子教育单独列出来进行剖析,指出“吾国自古于女子之德育,用力甚专,而于智育则少措意”、“或者女子高等学校不久能出现,以应女子之高等教育”[4],表明他对中国传统女子教育弊病的不满和对近现代女子教育期望,希望不就可以出现女子高等教育学校,来满足女子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这为其开公立大学“女禁”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同时代教育家的影响

郭秉文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接触到孟禄、杜威等大教育家,他们先进的教育思想对郭秉文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杜威在南高师就教育问题进行演讲时,从实用角度对男女同校的意义进行阐述,使郭秉文进一步意识到男女同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关于“女禁”问题的争论也使郭秉文进一步认识到解决中国大学的“女禁”问题的的迫切性。

二、但开风气敢为先

郭秉文开大学“女禁”是在坚定自己信念的基础上,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擦出的星星之火。然而,星星之火亦可燎原。大学男女同校制度不仅使南高师的校院氛围变得生机勃勃,也凭借其先进性和正确性迅速点燃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使开大学“女禁”的伟大事业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一)开大学“女禁”的艰苦斗争

郭秉文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时,就曾提出在南高师招收女生的建议。该建议虽然得到刘伯明、杨杏佛等人的支持,但却受到了校长江谦及保守派的坚决反对,这项伟大的提议便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但是,郭秉文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坚信“女子教育,各国所共同注意,务使男女在教育得同等机会,世界潮流所至,我国亟应注意。”[5]因此,郭秉文不断地寻找在大学实施男女同校的契机,“鉴于世界潮流男女同学,各国久已实行,我国至于今日,始知提倡,已嫌过迟”[7],以期早日实现男女同校。1919年郭秉文在火车上与北大校长蒋梦麟谈及女子教育时,均深感女子中学毕业后升学机会少,这不仅是对女性的不公平,也是教育制度的落后。为给女子更多的升学机会,促进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两人相约分别在南高师和北大试办男女同校,通过一南一北两所大学联手,南北呼应,扩大男女同校的舆论支持,以减轻外界对于大学女男女同校的阻力。

1919年9月1日,南高师校长江谦长期因病休假,教育部正式委任郭秉文为南高师校长。被委任校长后的郭秉文先后聘请陶行知为教务主任、刘伯明为学监主任。这两人均是经西方文化洗礼的先进知识分子,对大学男女同校无比赞同,这为南高师顺利推行男女同校取得校内人员的支持奠定了基础。在两人的协助下,郭秉文开始对南高师的招生制度进行改革。1919年12月7日,在南高师第10次校务会议上,陶行知提出了《规定女子旁听办法案》,指出“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最不发达,中等学校毕业后,女子几无上进之路。本校各科功课,有宜于女子旁听者,可否通融办理,遂其向学之志愿,未始非辅助妇女教育进行之一法。”[6]郭秉文和刘伯明等人立刻表示坚决赞同。在郭秉文大力支持下,1920年4月7日以郭秉文为首的南高师校务会通过了兼收女生的提案,“(会议)主席问本校下学年招考兼收女生是否同意,付表决,多数赞成,当即决议请招收女生委员会草拟下学年兼收女生详细办法”[6]。

由于当时传统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女授受不亲”等落后思想依然非常浓厚,南高师招收女生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社会上的巨大震惊。江苏省议会更是一片指责和谩骂声,议员朱德恒警告“若不及此禁止,将来相率成风,礼法日亡,廉耻渐丧,其患正不知伊于胡底。”[7]议员刘长春更是认为“男女合校之说,以蛊惑少年子女,破败家庭教育。上无礼,下无学,国家之亡,可立待也”[7],将男女同校看作是洪水猛兽,认为这是导致立法败坏、国破家亡的一项举动。社会各种舆论在瞬间直指南高师,此时的郭秉文腹背受敌,既要承受着保守人士的猛烈批判,又要面对一些比较开明但依然不接受男女同校的人士的指责。承担着来自各方面巨大压力的郭秉文并没有丝毫退缩,半分让步。即使在北大蔡元培、蒋梦麟迫于压力没有如约招收女生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一方面为大学招收女生制度的确定不停地奔波,通过多方解释、疏通来争取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还要为将要招收的女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适当的规章制度,以使南高师能够成功的完成对女生的招收和培养。经过其多方努力,在江苏省教育会会长黄炎培的支持下,招收女生的入学考试最终如期进行。

南高师女生入学考试无论考试要求还是评分标准都与男生入学考试制度一样严格,并没有因为性别差异而有所不同,真正做到了男女平等。当年投考南高师的女生有百余人,经过考试南高师第一年便招收了8名正式女学员,同时还招收了50多名旁听生。而当时北京大学迫于压力,仅仅招收了9名旁听生,并没有招收正式的女学员。旁听生无论在身份性质和社会认同度上与正式学员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从真正的开“女禁”意义上而言,北大并没有如约共同开大学“女禁”。这足以看出在当时背景下大学招收女生是要顶住多大的压力,需要承受多少的反对和指责!而郭秉文却毅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过多方疏通和周旋,毫不犹豫地正式招收了李金英、陈梅保、黄叔班等8名通过入学考试的女学生。并且,为了保障女生能够真正地与男生具有相同的受教育权,郭秉文领导下的南高师在入学考试、学生身份、课程设置、学生要求方面都真正做到了男女一致。这不仅反映了郭秉文对于开大学“女禁”的坚定决心,也充分展现了其“威武不能屈”、“矢志不渝”的人格魄力。正因为郭秉文先生的努力和坚持,中国近代公立大学的“女禁”才开始被打破,男女平等的思想在中国高等教育界才赢得了光辉的胜利。

(二)开大学“女禁”的成效

郭秉文领导下的南高师成功招收女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虽然反对声仍然不绝于耳,但是在郭秉文的多方解释和疏通下,更多的教育者们认识到大学招收女生对女子教育和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性,意识到高校男女同校是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满足女子受教育需求的明智之举。郭秉文首开大学“女禁”的成效不仅仅体现在南高师的女子教育发展和校风校貌的变化上,更重要的是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起了很大的带动作用。

首先,在女子教育发展方面,南高师不断加强女子高等教育建设。在1921年南高师开办的暑期学校中有女生80多人。暑假开学后,在校的正式女生已经有30多人,相对于当时整个国立高等教育系统招收的女生来说,已经可以说是很大规模了。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男女学生同时在课堂学习,具有相同的参与课外活动的机会。同时,为了监管和保护在校女生,便于女生的学习和发展,学校专门设立正、副女生指导员来负责女生在校事宜,女生宿舍配备了女性宿舍管理员来负责住宿事宜,同时,还专门为女生聘请了女性体育老师。这都为以后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女生无论在课程学习还是在实践活动中其表现都不逊于男生,南高师首批招收的8位女学生在其完成学业后,大都一生从教,为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8]。

其次,南高师的校风校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女生作为正式学员进入清一色的男生中学习后,虽然最初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男女生之间有所隔阂,但是随着男女生接触频率的增加,男女同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校风有了很大的变化——女生慢慢变得大方活跃,男生也逐渐变得彬彬有礼,男女之间开始正常交往。校园由最初的清一色男生的严谨枯燥变的充满活力和浪漫,各种班级活动、社团活动也因为有了女生的身影而变得生机勃勃。这不仅扩大了在校学生的社交范围,也活跃了学习氛围,学校不再只是枯燥的学习场所。曾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曾赞赏说:“男女同校,令粗犷之男生,渐次文质彬彬;令文弱之女生,渐呈阳刚之气,颇有意义。”美国克兰公使夫人在见证了南师大男女同校的学习生活之后,也表示极为赞许。并为此特意捐赠了四千银元,用来资助女大学生求学。[9]

最后,郭秉文开大学“女禁”带来了连锁反应,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向女生敞开了大门。在郭秉文打破大学“女禁”的影响下,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各大先进的高校,都开始支持并实施高校男女同校制度:广东省政府于1920年10月发布了《饬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实行男女同校令》,指出“女子与男子同属国民,即应受同等之教育,不宜有畸轻畸重之分”[10],要求广东高等师范学院实行男女同校,高等教育男女同校制度开始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各大学也纷纷效仿南高师,开始招收女生,实施男女同校制度,男女同校的范围逐步扩大;国民政府在全国教育会议第六次会议上通过了《促进男女同校以推广女子教育案》,男女同校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从此,国内各类大学纷纷开始招收女生,大学的“女禁”逐渐被打破,男女同校逐渐发展成潮流。随着全国范围内男女同校运动的兴起,1922年新学制在法律上明确了男女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允许男女同校。男女同校的法律基础就此确立,大学“女禁”就此被完全打破。

在1962年南京大学60周年校庆上,原南高师教授竺可桢题词道:“东南学府,为国之光。男女同校,惟此首创。”[11]这不仅是对南高师的肯定,更是对在郭秉文引领下大学“女禁”被打破的一种深深的赞许与敬佩。若没有郭秉文突破公立大学的“女禁”,南高师就不会在当时沉闷的环境中充满活力,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不会在20世纪20年代势如破竹。郭秉文首次实施高校男女同校这一创举所引领的招生制度改革的潮流,对我国教育领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三、风范长存天地间

郭秉文在高校实施男女同校这一创举在当时所带来的震撼力是惊天动地的。这不仅是因为其对腐朽思想翻天覆地性的颠覆,更是因为他为女子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曙光,为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创造了新的契机,为男女社交的公开奠定了基础。无论是在我国教育民主化进程中还是妇女解放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推动了教育的民主化进程

郭秉文开大学“女禁”虽然仅仅是在南高师小范围内的一项招生制度的改革,但其影响力远远地超出了南高师的范围,男女同校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波及到了中国的整个教育系统,使我国在教育民主化进程中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首先,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民主化进程。郭秉文开大学“女禁”以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这里的高等教育是指一般的高等教育,专门的女子学校排出在外)仅仅是男性的高等教育。随着郭秉文力排众议在南高师实行男女同校制度,在其带动下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也纷纷试行男女同校,招收女生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比较激进的几所大学。据调查统计显示,截止1925年,全国各类大学的女生人数达到973人,为当年大学生总数的4.5%。[12]其次,加速了各级各类学校男女同校。女生进入高校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能通过入学招生考试,并在知识和能力上与高等教育教学衔接。这就要求女生在进入高等教育之前完成相应的小学和中学教育,从而促进了中小学女子教育的发展[13]。同时,高等教育的男女同校也对当时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制度产生了冲击,先进的教育学者在此基础上也纷纷对中小学招生制度进行改革。随着开“女禁”范围在地域和不同教育层次间的逐步扩大,1922年新学制在法律上确立了男女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允许男女同校。我国教育传统中的“女禁”就此被完全打破,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二)加速了妇女解放,推动了男女平等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罗家伦曾说过“谋中国妇女的解放,更非实行男女共同教育不可”[14]。随着郭秉文开大学“女禁”,越来越多的女性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女生通过大学时期的学习和交流,促进了自身意识的觉醒和对社会的认识。更多的女性认识到同样作为有思想有知识的人,他们应该具有和男子同样的权力,以充分发挥自己在生活和社会中的作用。有些先进的知识女性甚至积极参与到推动妇女解放的运动中,以促进更多的女性获得思想上的解放。同时,郭秉文开大学“女禁”使女子与男子获得同样的受教育权利,是在我国的教育史上第一次将女生作为与男生具有相同权利和价值的独立意义上的人。这使更多的民众逐渐意识到传统的“男尊女卑”的不合理性,特别是在英语方面其成绩普遍在男生之上,使更多的男性知识分子和在校大学生更好的认识了女性及其社会价值。随着更多的男性开始正视男女关系,慢慢的形成了男女间相互尊重的心理。女生与男生进行同样的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使女子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逐渐养成了独立的人格,这也为女性在将来实现职业和经济方面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基础。

(三)促进男女社交公开,活跃了学习氛围

虽然在南高师开“女禁”之前,也有女子高等教育学校,但是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男女生零接触等各种因素,“男女授受不亲”始终是男女生之间无法逾越的壁垒。随着郭秉文开南高师之“女禁”,男女同校学习,使男女之间不可避免的有许多的接触。虽然最初男女关系比较拘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女学生在许多场合有了初步的接触,如演唱会、周末舞会、体育活动、比赛等。男女学生之间的关系由最初的好奇、谨慎慢慢地变得友好、和谐。男女同校使男女公开社交的禁忌被打破,男生和女生可以通过正常的社交活动发现对方优点,以取长补短,这对促进男女双方了解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因为女生的出现,学校不再是清一色的严谨枯燥的男生,更多的浪漫和细腻元素融入到校园生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女生的加入使男生更乐意展示自己能力,更加注重自己的表达方式和举止行为,甚至有的男生为了讨女生喜欢更加刻苦读书。女生的入学,改变了学校风气,活跃了学习氛围,为严谨的校园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校园变得生机勃勃。

郭秉文首开大学“女禁”是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与顽固势力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是发展阶段的先进思想与势力庞大的封建思想坚持不懈的较量过程。其威武不能屈人格魅力、敢为人先的突破精神是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宝贵财富,也是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教育者们应该不断学习,努力践行的典范。郭秉文在南高师首开大学“女禁”是我国教育民主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拉开了我国公立大学男女同校的时代,将其称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男女同校之父”当之无愧!

[1]第五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决议案(1919年10月)[J].教育杂志,1919,(11):11~12.

[2]范约翰.上海清心书院滥觞[M]//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1993:276.

[3]GEDALECIA D.郭秉文与伍斯特学院[M]//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郭秉文与东南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83.

[4]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08.

[5]郭秉文.战后欧美教育近况[J].新教育,1919,(4):375.

[6]南大百年实录编辑组.南大百年实录中央大学史料选上[G].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85~87.

[7]陈望道.和时代思潮逆流的江苏省议员“禁止男女同校”提案[M]//林鸿、楼峰.陈望道全集(第五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74.

[8]张蓓蘅.我成为中国男女同校女生之追忆[J].高等研究与探索,1987(2).

[9]冒荣.至善至平鸿声东南——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9.

[10]段云章,倪俊明.陈炯明集(上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518.

[11]朱斐.东南大学史1902—1949(第1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60.

[12]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开明书店,1934:138.

[13]王芳.清末民初西方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男女同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4]罗家伦.妇女解放[M]//丁元.傅斯年罗家伦.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188.

猜你喜欢
男女大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男女有别
妇女生活(2020年2期)2020-03-27 12:14:11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19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