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农 建, 冯 叔 君, 陶 伟
(1.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2. 上海商学院 上海商业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235)
移动互联网时代与商业创新
——理论思考与框架设定
魏 农 建1, 冯 叔 君2, 陶 伟1
(1.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2. 上海商学院 上海商业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235)
新型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人类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是移动互联网交互的永远的载体,技术的演进深化了对个体时间的认识,并为选择更为合理的时间提出新挑战;移动互联网为空间提供了无限想象力的平台,作为经由信息流动所形成的共享时间的物质组织,流动空间形成了三个层次的特殊空间形式,商业对人类活动空间的关注将从有限性到无限性并回归到有限性;进而从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分工和价值的变化可分析出商业创新的形成逻辑——在所有的商业活动嵌入了移动互联网因素之后,人类可能只分为两种:设计者和操作者。移动互联网下的商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处在一定时空中,面对不确定,基于社会的分工基础进行的有价值交易的总称。通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商业创新本质的诠释,构建了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商业创新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创新的问题做了宏观上的概括和解答。
移动互联网;商业创新;商业模式
移动互联网,作为传统互联网的延伸和演进方向,正在嵌入到人类社会中,悄然改变着人们的职业生活、商业模式、休闲方式和企业组织的结构和形态,[1]引导着人群形成一套新的社会规则和行为逻辑。演化经济学观点认为:“只有那些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和适当稳定性的系统才有机会演进到生命和文明的更复杂的形式和更高级的阶段。”[2]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给中国社会变迁增加了“开放性”和“适当稳定性”。正所谓“互联网对中国整个社会的改变是空前的,它成了一个转动轴,改变了整个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惯性”。①摘录财经作家吴晓波接受采访时的谈话。所以,正处在社会变迁中的中国要求我们从一个更宽的视角、更高的战略眼光来看待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影响。
作为一种技术载体,移动互联网是工业文明积累和创新的产物。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把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分为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和富裕导向四个阶段。[3]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目前正处于创新导向的初期。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移动互联网的力量,产生最大的社会福祉,这应该是学术界和企业界探索的最重要命题之一。
本文将视角聚焦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创新。②这里指的是商业创新,其包含了商业模式在内的人类商业活动的创新总称。作为现实生活世界的一种语义表达的客观事实,移动互联网时代或者互联网思维③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话题有着太多争论,在此,我们不想通过提出新的见解参与这个争论,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既定的社会认识的新概念。要求我们理论研究者应当对这个新事物有所认识和发现。同时,我们也应该认清楚“时代”的内涵,它以影响人们认知和行为为标志,是以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技术或人群某一特征为划分依据的特定时期客观环境总称的表述。因此,我们所探讨的主题之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定义可以看作:以移动终端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与广泛应用为标志,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人类特定时期客观环境总称的表述。(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互联互通的商业民主时代,一个基于大数据的数字人时代,一个客户价值至上与人才主权时代,一个有机生命体聚合的有机生态圈时代”。[4]
“互联网思维”这个词的出现,要追溯到2011年百度联盟峰会。李彦宏第一次在正式场合表示:“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没有互联网的思维’。”归纳来看,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因此,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认为,互联网思维有关键四点: 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它反映了“企业对用户、产品、营销和创新,乃至对整个价值链和生态系统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不是技术思维,不是营销思维,也不是电商思维,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商业思维”。[5]
经过传统互联网技术的积累,形成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它们的出现使得人类的生活世界④生活世界作为哲学学科中的重要概念,首先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后来由哈贝马斯等扩展。产生的信息价值可以被重新发现和深度利用。与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以下优势:普及性、宽泛性、集成性、联接性及人类行为数据和信息的膨胀。而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与人之间联接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极大延伸,已经到了“万物皆联”的境界。联接,已经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之后新的生产要素,直接改变了人群的时空观,影响分工和价值的表现形式。这个时代一方面重构人类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求人类创新知识。(数据、信息、知识等联系见图1)
图1 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层次图来源:荆宁宁,程俊瑜 《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6]
我们认为,由于移动互联网的覆盖之广,影响之深,理论研究需要加强;而由于其发展历史之短,企图直接找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元素也是有悖于后现代主义所批判的超验话语的精神。[7]239-267所以,本文聚焦于时代背景下的商业创新框架,这里的商业是指广义上的人与人之间在特定地点(空间)和特定阶段(时间)的交易活动。其价值在于:“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商业创新的研究还处于比较零散的阶段。现有的研究成果都是侧重于商业创新的某一方面,至今没有用系统的理论来统揽商业创新整个全局。”[8]7
商业创新是指对在不确定条件,以及在社会分工和知识分工中居于优势地位且又能发现新价值的商业参与者所做探索的概括。创新的要义在于:在确定的、传统的条件下发现新的不确定性。所以,创新者是来自于拥有知识或者社会资本且能发现不确定性的人群。而商业活动的实现是提供出一定的可用于交换的价值。因此,商业创新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对价值不断重新发现的基础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牵涉六大基本概念:时间、空间、人、不确定性、分工和价值。这些是跨学科研究客观世界和人类活动本身的基础性概念,目前我们需要把商业创新置于这六大概念的认识中,并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做探索式的论述;同时,这六大概念之间不仅存在着层次性,更存在着整合性。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商业活动的核心技术不再是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而系统及其运行效率却实实在在地决定了市场的成败。其中,时间、空间构成了观察和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视角。空间和时间是社会现象的内在因素,它对于形成社会行动、社会生活和社会过程具有作为构成要素的意义,因此,时空特性就成为认识社会的重要维度。而不确定性、分工和价值是在前者基础之上观察和研究人类商业活动创新的核心视角。通过对这些基础性知识的反思,本文试图构建一个立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商业创新认知的逻辑框架:时代→ 人→不确定性→分工→价值→商业创新,以推进对移动互联网下商业创新和产业颠覆等基础知识的积累。
(一) 时间:移动互联网交互永远的载体
时间作为“有限生命的生理性约束”[9]具有丰富的内涵。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深入理解和把握时间的内涵和本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和方法。英国学者哈德萨的研究指出,社会学将时间视为说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一种要素;时间是社会诸要素的因果联系;时间是一种量的测量;时间是一种质的测量;时间的命名暗含着社会事件和过程;时间的尺度和边界履行着社会控制职能;时间的节律性是我们安排、计划行为的重要依据和策略……时间与社会紧密相关,但社会学界对其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10]抛开哲学、社会学、物理意义上对时间的探讨,我们认为,时间既是研究人类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嵌入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所依赖的基础性概念。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世俗的时间观不断发生着演化。①从发展趋势来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商业时间的有效性不仅在量上得以延伸,而且在内涵上得以丰富;企业商业空间的有效性也更为精确,降低了投机性与盲目性。
①赵旭东在《读书》2001年第7期上发表的文章《人类学的时间与他者建构》指出:“时间观经历了从神圣的时间到世俗的时间的转型”,“实际上,时间的世俗化是理解进化的时间观的最为基本的东西。”
首先,技术的演进对我们深化个体时间的认识提供了可能。一方面,计时工具的变化诠释了人类的时代特征和基本需求。依靠太阳和影子计时反映了农业文明的人类智慧和人类对自身运转的一种符合自然的安排。进入工业文明后依靠机械(如手表)计时,对时间要求的更为精确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和人类对自身运转的一种符合社会需要的安排。而现在,移动设备的计时功能,延长了人们的活动时间,也要求对时间的认识和利用更应符合自然和社会需求。
所有的商业活动一定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纵观人类社会,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时间在技术演化引导下不断延长。在农业社会,人们会从自给自足的农业活动安排中挤出一定的时间去赶集。作为买卖交易,到集上进行交易的时机很要紧,所以前面加了个“赶”字。在工业社会,一些企业通过“24小时营业”等手段延长了有效商业时间。但由于人的生理和家庭生活等限制,夜晚商业时间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交易的双方可以24小时随时联接,也就进一步延展了交易时间。
此外,个体时间的不可逆性的客观事实要求认识个体或世界需要放在时间框架之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的有限性仍然是商业活动不可忽略的因素。我们认可以下简单推算:一年365天,3万天等于82.19年。而目前上海人均期望寿命已达82.47岁。约3万天的个人时间不仅是普通个人活动的基本限制,也是商业创新个体最为基本的限制:不仅限制了其一天时间安排的活动重点或倾向性,更要求对时间的认知符合时代内涵。
其次,技术的演进对我们选择一个更为合理的时间提出新挑战。互联网为许多新型企业用成功的实践诠释着对时间的准确认知,实现了高效的管理与创新。移动互联网下的个体生活时间渗透着更多社会性,个体独立的时间越来越多地被占用和分散。这样一种变化,要求商业实践基于社会时间观的变化进行创新和努力。比如,拯救中国国产手机的“饥饿营销”实质上就是结合互联网技术,针对人们对时间利用的一种手段挖掘。每个人花在某项活动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例如,每一个人都会在他所珍重的时间节点,如生日、纪念日、节日花掉大量时间,进一步讲,每个人的消费活动在时间分布上也会出现在某个时点集中的态势。移动互联网时代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让这些态势成为可观察、可利用的载体。
最后,技术的演进要求多视角下认识时间的外延。生命历程理论立足于社会学和心理学对人的年龄做了生命时间、社会时间以及历史时间三个维度的思考。运用该理论,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的青少年和改革开放后成长的青少年生命历程大为不同,这正是“70后”“80后”“90后”的分类基础。由于时间的感知特性和特定社会背景,在商业研究中出现了大量的弱化甚至忽略其作为决策变量的重要性的现象。如一提到具有多种实现形式的促销活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降价而不是对时间的节省。客观上,时间一直都是潜在的决策变量。随着中国社会财富的积累,时间作为决策变量将成为一种新常态。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提高了普通阶层对各种商业活动的认知能力,包括时间在内的各种非货币因素变量也开始更多地被纳入决策过程中。事实上,商业创新的主体不仅需要认识人们消费时点的规律,更应该结合自身的分析,解决好自己的“时间都用去哪儿了”的问题。
(二) 空间: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无限想象力的平台
空间具有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双重属性。空间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展,“虚拟空间”“平台战略”无一不是对空间的发展。在网络社会中,网络能够通过改变生活、时间和空间的物质基础,导致除了原来意义上的地域空间外,让有限的个人空间彼此相连,使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及时流动成为可能,从而形成无限意义上的流动空间。作为经由信息流动所形成的共享时间的物质组织,流动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有三个层次,即电子化的互联网构成了第一个层次,节点与核心构成第二个层次,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空间组织构成了第三个层次。在网络社会的结构中,传统意义上的地域丧失了意义,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在地理上获得延伸。[11]互联网技术将人和人互联起来,移动互联网使得人们在不同地点、任何时间下与环境有机地互联起来。与之前的通讯手段(如电话)不同,它将碎片化的信息根据人们的需要组合,使“所见即所得”成为了日常活动的一部分。事实上,移动互联网首先打破了个人的空间限制,使得对世界的认识得到了提升,“睁眼看世界”不再是少数人的福利,普通大众可以享受遥远地区甚至国外的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思维下商业活动中进行交易的双方在空间上是可以分离的。交易的实现依赖契约或者社会信用,一定程度上促成社会化营销的出现。①“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对契约的重视也必将深入人心,进而逐渐取消人们对人情和关系的依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契约化,实际上就使得整个社会关系趋于理性化,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和权利,并进而促成社会化意识的产生。”参见张俊峰《浅论互联网时代传统思维的转变》2001年《IT论坛》。事实上,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消费者会选择异地电商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而忽视了身边周围就存在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迫使商家提升其营销努力的回报水平;进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价格不再是打破空间限制的动因,对生产和消费的布局研究显得越来越迫切。人们理应认识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物质世界的联系性多了层含义:万物随时随地互联。万物互联产生了新的价值,人群也开始分化——社会阶层有了新的含义,社会分工发生着作用,技术融合所带来的空间价值显著化,其商业创新的难度将提升。
而时下竞争激烈的O2O和LBS(Location-Based Services基于地理的服务)正诠释着空间的意义。我们认为,商业对人类活动空间的关注将从有限性到无限性并回归到有限性。因为人的活动空间是有限的,商业能够满足的空间范围事实上也是有限的,但是两者的对接应该是对人性无限性追求的理解。正如有人戏谑LBS应该是Location-Based Sex,这里的Sex应该是弗洛伊德的“一切都是性”中人性本能的无限性。
古有《尸子》曰:“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人类活动首先受到时空的限制。所以,对商业创新的认识应该把时间和空间作为基础的立足点。一定时空下人的行为具有某种共性,所以,时间、空间和人构成一个时代最基本的要素。正因为如此,在探讨人的特征之前,我们认为有必要建构两个基本概念:有效商业时间和有效商业空间。这就是,商业交易双方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商业创新一方必须研究人类个体时间用于商业上的规律以及有效性;同时,还必须考虑自身商业活动覆盖范围的空间有效性。
(三) 人:移动互联网的设计者和操作者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嵌入了移动互联因素。人类可能只分为两种:设计者和操作者。设计者将会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选择适合自我发展的道路和方式;而操作者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亦步亦趋地被推着向前。当然,两者承担的风险程度以及取得的绩效也不一样。面对现实,商业从业者如何适应时代的特征进而用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主体定位去适应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主导商业创新的应该属于那些能够针对操作者的行为采取有效行动的设计者们。
商业活动中对人的认识可以考量三个基础性概念:不确定性、分工和价值。社会学科的大量研究丰富了这些概念,我们之所以选择它们基于这样的考虑:其一,它们是研究人类商业行为的基础性概念。其二,它们有助于理解什么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创新的形成逻辑。
1.不确定性:商业创新的主因①经济学芝加哥学派奈特将不确定性引入分析人的经济行为,从而推动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不确定性理论后被视为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石,也被应用到企业战略的环境分析中。
商业中的不确定性,是指经济行为人面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外生和内生因素无法准确地加以观察、分析和预见。各学科对不确定性的认识可以从技术创新的层面、观念转变的角度、社会开放的视角、信息传播的速度、对自然逼迫性索取等方面来加以阐述。确实,不确定性有多种表征。其中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组织不确定性是企业选择创新类型时所面临的主要变化环境。
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与传统的商业交易活动的结合使得不确定性因素空前增加。商业活动发生的空间和时间得到延伸,“移动互联”嵌入了商业交易发生的整个过程,以前相对稳定的商业经营环境被信息快速流动、交易双方互动变化的商业环境取代,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不确定性要求人类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与商业活动结合下的不确定性自身就孕育着商业创新的机会,因为大数据等手段的存在使得商业活动中商业行为数据和信息得以被观察和深度挖掘;商业活动参与方可以通过“移动互联”影响商业的进展,交易行为的社会性增加。总之,源于移动互联时代的不确定性产生了新的商业活动内容和商业手段。
2.分工:商业创新者的基础
《国富论》第一句话便是“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主要有劳动分工、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消费分工、知识分工等类别,其中后现代主义跨学科地论述了消费分工对个人社会身份构建提供了理解现代人的一种延伸性思维。
在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下,商业的经营决策不仅依赖显性知识,更多依赖隐性知识。[12]商业创新决策需要在大量可靠信息和现有的经济条件之间作权衡,而这种权衡更多依赖的是知识(隐性知识)的累积与运用。移动互联网出现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社会里,此时,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和达到了一定的认知水平。依据图1,我们简单地把数据和信息看成是显性知识,把知识和智慧看成隐性知识。移动互联网时代里,商业创新决策如何利用爆炸式增长信息和数据,取决于商业从业者的隐性知识和社会资源的积累程度。“网络信息技术剥离了决策中显性知识的处理任务,显性化了部分地域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降低了决策的度量成本和决策外部性的内部化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决策绩效,从而使基于知识的决策分工及在此基础上的决策权力配置成为可能。”[13]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分工和知识分工的加速,形成了大量拥有隐性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商业创新者。
3.价值:商业创新的唯一选择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人对客观世界和本身的认识正在随环境条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原来存在于工业时代的商业思维并非完全适合信息互联的新时代。比如,在工业化时代,大规模化的生产条件产生了统一的消费品牌,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人们倾向选择彰显个人特征的产品与服务的趋势。“所有的消费活动还原到简单的逻辑即市场逻辑”。[7]239-267
商业交易的内容、过程和活动建立在某种商业价值实现的基础之上,互联时空下价值的新内涵决定了商业创新的选择。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人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移动互联网联接起来。此时,市场逻辑的最优解释,就是系统的整合所产生的价值。这种价值对商业活动产生以下影响:(1)客观世界对于人们的商业价值因联接的广泛性而产生新的意义。(2)传统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价值内涵产生新的意义。(3)消费行为数据产生的价值具有更广泛的商业意义。
综前所述,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使难以界定的移动互联时代找到一种观察视角,并构筑了商业条件的两个基础概念:有效商业时间和有效商业空间。通过不确定性、分工、价值三个维度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创新的原因、基础、选择。商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处在一定时空中,面对不确定,基于社会的分工基础进行着有价值交易的总称。新的时空条件将改变人与时空之间的关系,直接导致新的不确定性、分工和价值的变化。商业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时空下的人。
基于前面的认识,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创新实现应该基于不确定性环境中的环境改善,基于知识分工的企业家形成,以及价值变化中知识的重构。其商业创新的整体性思考还必须思考时代的特征(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以及基于创新主体和创新对象下的商业创新内容。对商业创新的整体性探索思考框架如图2所示。这里面有两条主线:第一,时空的变化导致了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需要对价值的认识做出适应性的调整;第二,价值的变化和价值呈现形式的变化(如信息的便捷性),需要人类重新理解商业,培育一个利于商业创新环境,促成创新的实现。
图2 商业创新的框架图来源:自行绘制
(一)时代基础的认识
如前面所述,人及其活动是处在一定时空下的。从理解意义上讲,时代比时空更为具体化。从时代角度理解人及其活动回避了时空内在的哲学之辩。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及其与人类生活结合为特征的时空环境的表述。把握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从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两方面入手。
1.技术基础
互联网发端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但走向商业化应用是在20世纪末。1994年4月20日,几番周折,中国互联网时代终于开启。①“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走进来的”,这成为记录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注脚。1997年,中国互联网开始走向大众化,商业化。2010年左右,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以IT技术为代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ICT(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强调的是信息数据的“流动效率”。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这有助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创新技术基础的完善。
各种移动终端、云计算和宽带网络是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基础。渗透与普及率较高的智能终端、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产品的迅速兴起,使人们每日虚拟化的时间进一步拉长,而如谷歌眼镜、智能手环的发展,更是使智能设备贯穿每日的24小时。这就意味着来自个人的大量信息将全天候不间断地向信息中心传递数据。拥有大量数据后,高效运作的云计算能力将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处理,通过关联性分析得出相匹配的数据,从而发挥其大数据的重要作用;而不断升级的宽带网络将在大数据的信息传递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企业方面,将助力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生产资料大数据快速传输,在消费方面,将提升服务体验,增加服务形式。在新的计算技术及其应用下,从2007年仅1000万台到2013年35亿台更低成本的传感器、数据存储和更快的数据分析能力,推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2.产业基础
以移动互联网作为移动通信技术的总和来定义一个时代,其出现是人类技术进步的表现,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产业的发展。工业时代,人们将产业分为三大产业,并细分出许多门类。但是三大产业在特定时空下的内涵和界限不尽相同。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产业出现了产业和技术融合、产业间融合加速的趋势。传统产业与移动互联网的关系表现为:传统产业奠定了移动互联网出现的基础,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产业将变化其形式去服务人类社会。
这里我们引用“服务主导逻辑” 概念去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业,是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同产业融合速度加快,甚至难以区分。工业文明下的社会化大生产中基于商品主导逻辑的商业注定被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商业所“颠覆”或取代。[14]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商业中买方和卖方关系的变化导致了“服务”“体验”“舒适”“解决方案”等注重个体感受的服务逻辑的表征涌现。这里的服务主导逻辑从两个线索诠释了商业价值的变化:其一,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更加关注服务而非商品;其二,企业提供给市场的商品系统必须具有服务特性。
(二) 商业创新基本条件
1.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引领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创新的是拥有准确社会认知水平和科学利用与挖掘社会资源的企业家。由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在更大范围和更广深度参与社会分工,知识的重新分工形成了一类拥有跨行业知识技能和社会地位的知识型企业家。这样的分工离不开人类社会知识的积累和对知识的传承与传播,尤其是工业文明社会开始的对商业的研究。
商业创新实质是拥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们利用自身的社会认知水平和社会网络进行“创造性的破坏”。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家通过社会网络形成网络成员间的关系集合,获取创新机会开发和企业经营所需的信息、资源、服务以及实质性的支持,此时,立足于“整合”的企业家并不需要“破坏”任何原有的基础,只是把原有基础经过整合形成一种新的商业基础,引致新时代背景下的商业创新。
2.知识的重构
互联网的社会化信息传播体系,大幅提升了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效率,扩展了信息的价值与功能,原来没有或不可能的功能由于社会化传播体系得以实现,得以重新定义用户的原有需求,我们要么是主动适应已经被改变的用户需求预期,要么是主动为用户挖掘新需求,重塑行业生态,引领行业变革。
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前人积累的知识或者是所处的时空下所能接受的信息。基于时代的内涵和人自身的认识,人类形成一定价值观。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形成于工业时代的知识、知识组织和传播形式受到了挑战。比如说,工业时代强调营销,但终究落脚点为销售;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让推销成为多余”成为了可能。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和商家彼此暴露,使得消费者的认知可依赖技术多样化和认知能力提高,企业必须提供服务主导逻辑下的高品质的解决方案。第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膨胀不仅需要不断演进的技术帮助处理,也更需要符合人性的知识进行指导并不断升级。只有升级到更高层次的知识甚至智慧才能帮助创新过程“少走弯路”实现商业创新的成功。
3.商业资源的获取
商业创新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拥有新思维和新知识的企业家对商业资源的获取。如果没有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趋势的商业资源的支持,商业创新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工业时代,劳动、资本、土地①生产要素(资源)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不断得到扩展,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四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等被视为重要的商业资源。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资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化下的人。从企业内部来说,拥有理解社会特点和趋势并能够有效沟通的员工是重要的商业创新支撑者。因为在人与人之间,通过移动互联网的连接,谁能快速有效传递符合社会需求的企业价值,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从企业外部来说,获得喜欢并使用其产品和服务的大量用户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大量的消费者作为资源基础可以帮助企业的商业活动利用新技术进行价值再挖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万物随时随地互联”是为人的需求服务的,所以,拥有众多人口的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拥有无可比拟的商业创新机会。
4.创新环境的改善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自身及其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的增加,呼吁了社会行为秩序与规则应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调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产和消费都回归人本身,以人为核心的创新环境的改善,不仅包括调节人类行为的律条和规范,更应该反映人类整体追求的伦理规范。创新环境的改善,不能消除不确定性,但可以帮助人们尊重人本身,调整人与人、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而商业创新中,不确定性的存在要求创新环境提供一个最终商业体系不断畅通运转的保障,比如对市场的尊重、对创业的鼓励,对诚信交易的保障。
(三) 商业创新的内容思考
在内容方面, “商业创新内容研究主要包括商业组织创新、商业营销创新、商业服务创新和商业技术创新等四个方面”。[8]4由于商业内涵解读不同,很多研究或侧重于商业模式的创新,或侧重于零售业态的创新。本文的商业是大商业概念,其核心点是人。在分析一定时空下的人的基础上研究商业创新的内容,要从原则上把握两个基点:创新主体和创新对象。
1.创新主体
创新作为一种历时性而不是时点性的活动,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系统,这些组成要素包括:相互关联的企业、各类研究机构、政府、市场和创新中介(如金融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初期,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技术下呈现了许多新的商业可能性,商业创新主体来自于拥有互联网视野的知识工作者。此时,企业家的活动就是创造性的发现,因此,企业家精神体现在市场内在的获利机会方面。[15]从长远来看,随着互联网知识的积累,商业创新的主体将主要是拥有多年从事行业经验和社会资源的知识型企业家。原因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旦传统行业企业家们拥有互联网思维,他们可以运用移动互联网对熟知的领域进行商业创新;而且传统行业企业家拥有行业从业知识经验储备和社会资源以及网络支持等无可比拟的优势。
2.创新对象
在有移动互联网嵌入的社会,商业创新的主体与消费者的联接显现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特征。商业交易双方的联接性使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内容产生了新价值。企业可以围绕消费者网上行为分析挖掘大量行为数据,洞察其消费行为规律,为商业决策做更为有效的支持,也可以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到线下的交易活动中。
价值的新内涵和新形式促使我们可以从商业交易的组织形式(比如O2O、滴滴打车送红包等)、与社会的沟通形式(比如微博、微信、QQ空间等社会化媒体)、交易时间(比如天猫双11、小米预约式抢购等)、交易空间(比如网上交易、LBS等)、交易行为分析(大数据支持下的CRM等)等方面入手进行创新。
定义移动互联网时代和商业创新本身具有难度,需要跨学科视角去看待。然而任何时代都离不开人,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本文在分析互联网时代特征基础之上,对人的三个主题(不确定性、分工、价值)的思考回答了商业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需要商业创新,为什么人类能够实现商业创新,怎样进行商业创新的本源内核。从时空下的人探索商业创新后,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商业创新的本质和基础之上,并原则性讨论了商业创新的内容。
关于创新,人们多会引用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等内容。本文主要讨论一种新时代下的商业创新,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回顾理论,所以,本文的论述主题可以视为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商业创新框架。
研究主要不足表现在,考虑到篇幅限制和基础性思考,未能对基础概念一一综述;也未能够对商业创新的重点——系统整合做深入论述;第二,作为借助文献的探索性研究,构建认知框架为主,研究深度可能存在不足,我们认为,后续研究可以根据框架进一步构建商业创新的评价体系以及实证或定量设计,从而进一步丰富、完善认知框架。
[ 1 ] [英]大卫·史密斯.创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 2 ] 陈平.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动力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4.
[ 3 ]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 4 ] 彭剑锋.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思维[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2):41-48.
[ 5 ] 陈雪频.定义互联网思维[J].上海国资,2014(2):72-73.
[ 6 ] 荆宁宁,程俊瑜.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J].情报科学,2005(12):1786-1790.
[ 7 ] Furat Firat,Alladi Venkatesh. Liberatory Postmodernism and the Reenchantment of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5(6):239-267.
[ 8 ] 盛亚.商业创新研究述评 [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7):4-8.
[ 9 ] 从卫兵.普里戈金哲学中时间观念的革命[J].求索,2006(12):160-162.
[10] 张品.社会学时间研究初探[J].理论与现代化,2012(4):49-53.
[11] 谢俊贵.凝视网络社会——卡斯特尔信息社会理论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3):41-47.
[12] Polanyi M. The Tacit Dimension of Knowledge[M]. Garden City: Anchor Books, 1967.
[13] 李卫东,林志杨.网络信息技术下基于知识的决策分工、决策绩效和决策权力的配置[J].中国工业经济,2007(3):96-103.
[14] 刘林青,雷昊,谭力文.从商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以苹果公司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0(9):57-66.
[15] 鲁传一,李子奈.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3):42-49.
(责任编辑:周成璐)
Mobile Internet Age and Business Innovation——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Outline Design
WEI Nong-jian1, FENG Shu-jun2, TAO Wei1
(1.ManagementSchool,Shanghai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Economics,Shanghai201620,China; 2.ShanghaiBusinessResearchInstitution,ShanghaiBusinessSchool,Shanghai200235,China)
The occurrence of the new-type network technology has brought mankind into the age of mobile Internet. Time is the permanent vehicle of mobile Internet interaction.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es deepen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individual time and brings new challenges for selecting more rational time. The mobile Internet offers space a platform with indefinite imagination. The flowing space, as the material organization of the shared time caused by information flow, took the shape of a unique space form with three levels. It means the way businesses cater to human activity space will shift from finiteness to infiniteness and to finiteness again. In terms o f human behavior,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changes of value, the forming logic of business innovation is analyzed that human beings can be put into two categories: designers and operators after the mobile Internet is embedded into all business activities. Mobile Internet business is a generic term for all valuable transac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s in certain time and space faced with uncertainties and based on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By expounding the nature of business innovation in the age of mobile Internet, the paper proposes an analytical outline for the business innovation with people at the core, and further summarizes and offers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business innovation in the age of mobile Internet.
mobile Internet; business innovation; mode of business
10.3969/j.issn 1007-6522.2015.05.001
2015-01-04
魏农建(1955- ),男,浙江上虞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叔君(1961- ),男,浙江余姚人。上海商学院上海商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F715.5
A
1007-6522(2015)05-0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