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集体无意识对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影响

2015-03-21 03:02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林芙蓉
海峡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集体经验群体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林芙蓉

论集体无意识对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影响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林芙蓉

“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它产生于实践与社会生活中,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从众行为是“集体无意识”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的具体表现。该文主要从“集体无意识”角度了解和分析大学生的从众行为,并希望借此对大学生的从众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集体无意识 大学生 从众行为

1 集体无意识与大学生群体

1.1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中,经由传承而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它是不依赖于个人经验而存在的,是超个体的、具有普遍性与集体性的心理倾向,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行为的各种本能和原型[1]。

著名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提出了“无意识”这一概念。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C.G.Jung,1875~1961)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对无意识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在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中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这是一部最早的涉及集体无意识理论的系统性的著作。荣格把无意识的概念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这一划分让人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了人类无意识,揭开了集体无意识的神秘面纱。

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中说到:“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一次也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则主要是原型。”[2]荣格将集体无意识视为人类发展过程中个体无意识的总和,是个体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的一种共同的精神财富的集合,是人类心灵深处对于事物的发展以及事件的观点的集体默认性。

1.2集体无意识在大学群体中的表现

在大学生群体中,集体无意识是客观存在而又尚未被思政教育者把握与认识的一个社会心理学范畴。这种思维心理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环境里产生,是一种意识处理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心理环境冲突的产物,是补偿意识的一种方式。这种集体无意识决定了大学生的潜在心理指向。经验(无意识和意识)、冲动以及感觉构成了大学生的这种潜在心理指向。这一种自觉地、重现以及先验的态势是大学生认知世界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观念。

大学生是一个思维丰富和活跃的团体,其丰富的个人经历以及多样的个体无意识经过集体生活的沉淀和筛选,转化成为大学生这一群体的集体无意识。大学生与其他群体的区别在于,他们的文化水平较高,拥有较多相似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他们年龄相近,所以他们的身上有相似的教育体制的烙印,有年代赋予他们不可复制的相似的体验,他们思想高度贴合。从社会层面上来说,他们被纳入“某某时代的大学生”这一群体评价,社会对他们的观察、关注以及判断的标准有高度的一致性。大学生观察社会、评价自身的思维模式以及思维规范也极为接近。这些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类似的个人无意识形成了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模型”。这些“原始模型”是潜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种无意识元素。大学生集体无意识一旦遭受环境改变的影响抑或个人的观念与集体的观点有所冲突的情况下,集体意识便会释放,对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大学生集体无意识最显著的表现则是在大学生从众行为上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集体无意识”这一社会文化心理现象,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揭示大学生从众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在“集体无意识”影响下的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影响机理。在现实生活中,有效把握“集体无意识”及其对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影响,对于正确引导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 集体无意识与大学生的从众行为

2.1大学生从众现象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心理学家梅耶(Myers)将从众现象(conformity)定义为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弗朗兹瓦将其定义为对知觉到的团体压力的一种屈服倾向[3]。

大学生从众现象,是指大学生受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主动或者被动隐藏自身的观念而与大学生群体中的主流观点保持一致的一种行为模式。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对此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青年的从众行为很可能是他在自己的需要被接受与保留其两者之间的一种妥协。尽管他们相信保持个性很重要,但是他们同时也感到为了受欢迎而与同伴保持一致是必要的”[4]。

当代大学校园中,大部分同学选择在观点和行为上自发地向多数人靠拢。大学生个体容易在宿舍舍友、班级同学、学校校友的压力下,有意识或无意识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并向主流观点靠拢,这种从众行为和从众表现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通常会表现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从众现象对于大学生群体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大学生从众现象主要包括了学习上的从众、交往上的从众、恋爱上的从众、消费上的从众、主流思潮的从众等等。

从正面影响来看,大学生的从众行为是大学生在大学这个群体中从其他同学当中汲取的正面的经验和力量。大学生的学习从众正面影响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高校对于学习氛围的营造以及学习榜样的树立。大学生在学习氛围较为浓厚的环境中容易产生紧迫感,并从学习较为努力且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身上反观自身的学习状态,产生学习的动力;交往上的从众的正面影响则表现为在高中性格较为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的同学,在大学里受到班级同学以及举办的群体性活动的影响,不断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从负面影响上看,大学生从众行为是大学生个体无意识发展为集体无意识的一个集中表现。大学生的学业从众主要表现在对于学业的目标追求不是理想中真正的追求模式,典型表现为如今高校学生对于各种资格证书考试的盲目;交往上的从众则表现为对于某个较为受欢迎的学生的盲目追捧、对于交往方式的选择也常常存在过多的模仿和复制;恋爱上的从众主要表现为对于周边同学的恋爱现象表现出羡慕,反观自身则盲目追求爱情,导致“为恋爱而恋爱”的现象十分普遍,当代大学生对于爱情的认识和感知大部分源于身边的同学的“恋爱经验”,对于爱情的渴望并不是遵循内心,而是追求成为大众眼中的“大众”;消费上的从众则表现为对于身边同学消费现象的盲目跟随,当今大学生往往会根据身边同学所购置的物品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对于物品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并不关心,消费变成了一种跟随性消费,大部分学生的从众消费亦脱离了自身的经济状况;主流思潮的从众主要表现在对于某件事情本身的观点的保守表现,对于事件的主要观点,大部分同学并不敢发表自身的观点,而是趋向于等待主流观点的出现,并选择隐藏自身的观点。另外一部分同学甚至疏远思考,“自然而然”成为“拿来主义”的群体力量。

大学生群体的从众行为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的一个重要表现。追根溯源,大学生从众行为是个体意识在大学这个群体里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集中体现。那么,大学生从众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呢?

2.2集体无意识与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形成

大学生从众现象是一种大学生群体集体无意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大学生集体无意识在大学校园中的集中表现是大学生群体行为和思维模式的集体无意识现象。这一现象在当代大学校园以及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有着诸多表现,这些表现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个体在大学生群体心理定势的支配作用下相似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而这些都形成了大学生一种默契的群体思维和群体习惯。

在特定情景下,大学生群体对于外界的认识、把握是大学生处理同自身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对于集体经验的吸收和积淀,大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以及自身与外界的关系通过大学校园中学生群体的交往以及各种传播媒介为大学生群体形成了一定的行为模式。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艺术、精神、观念、行为习惯之中。大学生容易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形成群体行为惯性,这种行为惯性在群体心理定势驱动和支配下,使大学生群体对于自身所接受信息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有了极高的相似度。这些群体行为习惯,由“成功的经验”和“不成功的经验”、“多数人认为正确”和“少数人认为正确”组成。大学生个体容易在形成一边倒向“成功的经验”,绕路“不成功的经验”的现象;容易形成一边倒“多数人认为正确”,绕路“少数人认为正确”。这一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就形成了大学生群体的从众行为。

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沉淀是集体无意识的来源。而这些经验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经验的精华部分,这类型的经验经过实践证实较为科学、合理的人类经验;另一类则是人类经验的糟粕部分,这些经验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阻碍。大学生集体无意识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既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负面的影响。所以,如何从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源头——集体无意识角度了解和把握大学生从众行为,对于正确引导大学生从众行为有重大意义。从思政教育者的角度上来看,我们应该让大学生了解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基本概念,让大学生对从众行为的性质有基本的认知和考量,让大学生拥有对自身的“个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科学判断。

3 如何运用集体无意识对大学生从众行为进行引导

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大学生的从众行为正面影响,需要高校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强化。而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负面影响则更应该引起重视。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分析从众行为的成因,并规避从众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此,学生便能从“从众”中获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元素,规避“从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要学会使用集体无意识对人的发展起作用的机制性因素进行分析、把握、应对大学生的从众行为。

作为思政工作者,对于大学生“从众”有益的部分要加强鼓励的力度。同时,积极关注“从众”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自由选择权开发的阶段,如何让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拥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形成独立的思维和独立的人格,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培养的重点。所以,高校应对大学生的从众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判断能力应该加强引导。同时鼓励大学生开展对于热点事件的讨论,鼓励不同观点的产生,促进大学生在主流的思想中不断思考和产生新的思想。让大学生对个人经验和集体经验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从而提高对于“众”的事件以及思想的认识程度。

3.1注重大学生科学经验的积累

当代大学生想要从根本上规避集体无意识对人的负面影响,需要注重积累科学经验,不断思考好积累个体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当代大学生应注重积累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对于从众行为拥有自身的辨别和判断能力。以自己科学的经验积累正确规避错误的“众人”经验。在科学经验积淀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仅要拥有个体的实践经验,而且要把自己的实践放入实际的生活中不断检测,形成有益于集体和社会的经验。同时,对于“集体无意识”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把握,在对“众人”经验的分析和判断中,能从理性出发,努力学习和吸收有益的部分。同时,有勇气和恒心坚持自身正确的观点,并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证明自身观点的合理性,成为在众人中“不众”的那一个。

3.2注重对大学生的正向引导

对大学生的正向引导包括思维能力、思维方式、文化熏陶、人格养成等方面。而正向引导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拥有自身独立判断能力的人。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在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内容上,有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能力[5]。而这就需要大学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和空间,同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避免大学生盲目从众。并且,也要警惕外界不良势力利用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实施。

在大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校园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复杂性的特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自身道德和法律底线的认识,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主动借助不断完善的道德体系和不断发展的法律体系来约束自身的言行。

3.3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功能、育人功能、开发功能,对个体素质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养成方面入手,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具有较大的影响。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有效利用大学生从众心理.引导大学生将注意力多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开展有针对性、主题明确的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思考习惯以及行为习惯。而这些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从众的现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则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1] 戴桂斌.荣格集体无意识述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3): 24-27.

[2] 荣格.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A]//冯川编译. 荣格文集[M].北京: 改革出版社,1997.

[3] 边玉芳.教育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4] 李颖.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评论,2004(1).

[5] 肖川,等.造就自主发展的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集体经验群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