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学院公共经济学与金融学系 刘卫煌 叶汶坤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调查研究*
——以闽侯大学城为例
闽江学院公共经济学与金融学系刘卫煌叶汶坤
学生社团在各大高校中日趋成为大学生成才教育的实践平台,是大学生联系社会的重要途径。该文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福州大学城部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改善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建议,促进高校社团科学化管理。
学生社团 管理模式 调查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追求为纽带,按照既定章程自主开展活动而结成大学生群体中的群众性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是高校构建校园文化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2]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3],促使学生社团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强有力平台。学生社团应当在宪法、法律和学校管理制度范围内活动,接受学校的领导和管理[4]。”
1.1选取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福州市闽侯大学城部分高校,调查范围集中在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夏学院、闽江学院这五所高校的本科生。共发放问卷512份,回收512份,有效问卷500份,有效回收率为97.7%;问卷包含20个问题,一部分是客观题,主要包括社团发展方向、管理制度及经费支持等社团具体情况;一部分是主观题,涉及高校学生对社团发展的建议。
1.2闽侯大学城部分高校调查结果
通过网络问卷对闽侯大学城部分高校的社团管理模式进行调查,我们发现超过50%的问卷调查者认为社团自身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社团发展方向模糊,学校不重视社团发展;社团自身管理不够规范,社团激励机制不足;社团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社团活动经费不足等。
1.2.1学生社团发展方向模糊
近60%的同学认为社团的指导老师不够专业或者老师对社团的日常事务几乎不闻不问,完全放任学生自我管理。虽然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大多配有指导老师,但多数指导老师并不能对社团提供恰当帮助,几乎不了解社团众多事项,只依靠社团学生负责人维持社团运作。学校对社团发展不够重视,缺乏相应的社团导师制度,导致社团发展方向模糊。超过50%的学生对自己所在社团的类型认识混乱或不清楚,有14%的学生不知道社团的定位层次和发展方向。由此可见,高校学生社团定位不明确,大大削弱了社团应发挥的功能。调查显示,有近62%的学生认为学校社团开展的活动存在文化内涵低、质量差、表里不一等问题,尽管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学术性,也有娱乐性,但总体上品位偏低,缺少科学性、艺术性、情趣性和文化底蕴[5]。
1.2.2学生社团自身管理不够规范
从当下许多探讨学生社团的文献来看,虽然学生活动形式有多种选择,但是学生社团的选择却是千篇一律,青睐于开展学术讲座、专题论坛,举办主题晚会等,在500份有效问卷中,仅仅是采取讲座和论坛的形式便高达46%,并且社团活动单纯追求数量,盲目推崇所谓的效果,严重忽视活动的质量。调查显示,社团内部规章制度不规范,有较多人为意志左右社团事务,有11%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社团内部没有规章制度,社团事务管理杂乱,社团仅凭会员的一时热情维系,办理事情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并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在社团干部选拔制度方面,60%的学生认可的社团负责人倾向于综合能力突出者,但是当前社团的学生负责人素质参差不齐,很多社团负责人表面是民主选举产生,实质是由老师指定,并不是经过公平竞争上任。
1.2.3学生社团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一则,社团评价机制能够有效地促进各社团良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肯定社团作用的效果。调查中认为学生社团存在恶性竞争的占19%,认为社团之间不存在也不需要竞争的占24%,可想而知各大高校中的学生社团缺少竞争,没有良好的评价机制,加上社团自身管理体制不规范,社团发展受到阻碍。二则,因为校级团委与院(系)级团委的信息不一致常常导致大量学生社团重复建设,造成学校资源浪费和管理混乱,调查中学校存在社团重复建设现象高达45%。三则,社团奖励机制形同虚设,53%的学生认为奖励名额经常由社团指导老师分配或者直接指定为社团负责人,很少根据社团内部考核制度确定奖励名额和人员。总而言之,这些情况的出现是学生社团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的。
1.2.4学生社团活动经费贫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多数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学校下拨的专项基金、会员费、社团向商业单位拉赞助。有60%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学校和院系对社团建设投入经费少,下拨的经费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社团的基础建设。社团收取会员费看似合情合理,却容易打击同学的积极性,微乎其微的会员费与日益丰富的社团活动相矛盾,根本满足不了社团活动的经费需求,而且许多学生只是在社团挂名并不参加社团的任何活动,并不愿意缴纳会员费;社团向商业单位拉赞助需要与企业进行“等价交换”,即社团需要为企业盈利活动提供校内市场,给予商业单位一定的利益,这种方式受到校园管理和商业性质的影响,赞助费来源不稳定。由此看来,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经费来源贫乏将直接导致社团工作“断链”。
为使学生社团能够更好发挥作用,在阅读大量文献、进行问卷调查、阅览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闽侯大学城部分高校学生社团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2.1增强社团的专业性,探索社团新的管理模式
首先,学校应重视对社团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加强《社团导师制》等制度建设来保障社团的健康发展,要根据社团的类型聘请专业老师或者校外知名企业家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对社团发展方向、社团活动形式等问题进行全面指导,将导师指导工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项目之一,重视指导老师对社团工作的劳动成果,促进社团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将社团特色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打造社团活动品牌,举办专业竞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探索新的社团管理模式。通过社团文化节、社团评比等各类比赛活动,扩大社团影响力,提升社团自身价值。第三,当前高校实行学分制,可以将学分制引入社团管理,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学生对学分敏感度高,实践学分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必修学分之一,因此,学生加入社团,参加社团实践活动,考核合格者可以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社团实践活动的热情,又可以保障社团成员的稳定性和活动的可持续性。
2.2走科学化管理道路,提升社团整体水平
第一,要增加社团活动的文化内涵,创新社团活动形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扩展社团活动的空间,如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微博、微信、易班网等进行活动前期的宣传和跟踪报道,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第二,要将社团自主管理与学校监管相结合,以社团自主管理为主,学校监管为辅,注重培养社团成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在社团干部选拔上,采用差额选举法,优先任用综合素质强者,加强对社团负责人的培训,做好社团的文化建设和传承工作。在社团奖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方面,应明确社团成员考核制度,实行动态考核与学期总结汇报相结合,对表现优秀者给予奖励,对表现较差者给予惩罚,同时高校团委应制定社团评价管理办法,实行末位淘汰等退出机制,督促社团制定章程,加强自身建设,引导社团健康发展。
2.3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监管力度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应充分结合实际,为本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最大程度的经费支持和活动场地、活动条件优惠,有条件的还应建立起学生社团活动中心,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因此,高校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重视和投入,由校团委统筹社团的经费管理,每学期初公开社团经费投入预算,采用社团项目化、课题化管理办法进行经费使用申报,加强对创新创业型社团建设的扶持,打造创业型社团实践平台,保障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同时,应建立起完善的经费审核制度,严格把关资金去处,促进学校对社团经费的有效管理。
[1] 罗妍妍.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10.
[2] 中青年发[2005]5号,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2005.
[3] 丁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体制发展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9(7):92-95.
[4] 陈少婉.高校社团管理应避免两个极端[J].科技信息,2009(18):336,339.
[5] 肖迪明.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4(5):139-141.
闽江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题“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MJW201410395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