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凡
文学生产场域中的“异彩命运”
汤凡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长沙 410083)
以艺术价值为核心的文学作品在复杂性和偶然性相交融的文学生产场域中呈现出特有的文化基调。童庆炳先生有言:“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形态,其最基本的属性是审美的价值属性,文学的审美价值是文学显著地区别于其他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纵观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艺术审美价值在文学生产场域中遭到了来自读者的阅读体验的挑战,这种脱离于文学作品本体的大众反应在纷繁芜杂的文学生产场域中形成了独有的“异彩命运”。
文学生产场域;文学作品;异彩命运
社会的变迁、读者审美趣味的变化和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在文学生产场域中对作品的价值评判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让人们看到了文学作品脱离作者本身后在读者接受视野中的孤独无依和“任人摆布”。在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冲击下,文学作品的命运也就呈现出异彩的格调。纵观当代文学的创作历程,以创作时间为轴,文学作品的异彩命运大体可分为两类:同一历史环境下横向比较上的阅读差异和前后不同时段下纵向比较上的阅读差异。其中,横向比较之下形成的文学作品的变化又可分为以作家为核心的文学作品的命运变迁,和以作品为核心的在不同时期的阅读历程的变化。
文学作品是作家对时代的思考和对时代文化底蕴的凝结。尽管如此,文学生产场域中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却给作品的阅读过程和审美体验带来了迥异的历史变迁和命运变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杨沫《青春之歌》和张扬《第二次握手》因出版时间和修改版本的不同,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接受活动便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历史性。
杨沫的《青春之歌》是一部带有作者个人自传色彩的小说,作品1958年初出版,之后一年半的时间里便销售了130万册,在建国不久的新中国产生了轰动效应。不仅在国内,《青春之歌》在日本、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也广受读者喜爱。然而,在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文学成就后,作者的创作之路和《青春之歌》的继续发表在之后一系列的历史变故中却遭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质疑和打压。《青春之歌》创造的辉煌在杨沫的创作之路中也成了过眼烟云,其后创作的多部作品也如走马观花,终将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
有趣的是,在创作《青春之歌》之前,杨沫曾根据自身的革命经历创作过一部名为《苇塘纪事》的小说。尽管《苇塘纪事》与《青春之歌》均出自杨沫笔下,但前者却不及后者影响广。青春之歌》在出版前也曾面临“夭折”的危险。1950年因病修养的杨沫开始着手创作这部小说,在经历了七八次的重写和修改后,《青春之歌》终于在1958年与读者见面。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的人生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作者杨沫的情感历程和生命感悟。《青春之歌》兼顾了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走势,唤起了读者对小说故事情节的阅读兴趣。不难想象,在《青春之歌》带来巨大文坛震撼的前夜,同样描写作者革命斗争经历的《苇塘纪事》却成了文坛上的匆匆过客。在巨大的反差背后,文学作品的异彩命运在无法捉摸的文化生产场域中显得漂泊无依。
一篇题为《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的文章让杨沫和《青春之歌》遭受到了文坛的唇枪舌剑和旷日持久的讨论,尽管这篇不起眼的评论文章只是出自一名普通工人之手。出其不意的批判让《青春之歌》陷入到了争论的泥淖中。为了顺应形势,杨沫选择了删减和修改小说中的部分章节,并增加了反应林道静参加工农运动和参加学生运动的内容。如果说《青春之歌》带来的热潮让原本默默无闻的杨沫在文坛获得了一席之地的话,那么之后杨沫创作的《青春之歌》的续集——《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尽管顶着之前作为姊妹篇的荣耀和光环而继续在文学场域中续写着小说的辉煌,但政治时代的变迁却再也没能让她重回文学创作之路的巅峰。在此之后,杨沫和她的《青春之歌》又经历了一系列的争论和批驳。杨沫选择了以妥协的姿态与时代融合,而小说《青春之歌》的去与留、存与亡,也在历史格局的大背景下跌宕起伏。
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压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自由,即使是那群紧跟时代潮流涌动的文人们。杨沫身处复杂而尴尬的时代境遇,因《青春之歌》而带来的一系列赞誉和批驳都是时代使然。无论是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还是游离于主流社会的边缘,时代的命题和政治的高压让一群自由书写的文人们无法自如地掌控手中的笔杆。小说《青春之歌》的坎坷历程让一部文学作品在受时代潮流和读者接受视野影响的文学生产场域中经历了大起大落,如此反差强烈的异彩命运在文学圣坛上呈现出异样风格的同时,也让人们重新反思政治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小说《青春之歌》是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少数依然获得了成功的作品之一,绝大多数文学造诣高、思想境界深邃的文学作品在政治洪流的汹涌波涛中成了沧海一粟,在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成了时代的牺牲品。
和杨沫《青春之歌》同时期的作品中,张扬的《第二次握手》也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中展现着异样的文学命运。
文化浩劫的十年,因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环境,在文学界形成了一掩一显的文学形态,尽管政治因素的影响给文学界带来了重创,但作品的存在依然以它固有的形式维持自身的尊严,这其中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最具代表性。《第二次握手》以隐性的存在方式在地下文学创作中广为流传,并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这部小说在那个精神文明匮乏的年代为渴望获得知识的青年人带来了一丝慰藉和希望。然而,小说中所倡导的主题思想却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作者也为此遭遇了囹圄之灾。随着“四人帮”的倒台,《第二次握手》作为正式出版物终于与读者见面。然而,与之前的广受欢迎相比,这部小说却并没能重续手抄本时期的辉煌。《第二次握手》的辉煌只存在于地下文学创作的隐蔽性和私人性中,而时代格局的变迁在改变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的同时,也让一些作品的辉煌成就荡然无存。
无论是杨沫《青春之歌》带来的文坛震撼,还是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在地下文学界带来的心灵共鸣,时代的特殊性和意识形态的狂热化给文学活动带来了突变。以作家为核心的文学作品的命运史,政治因素的介入也不可忽视。《青春之歌》和《第二次握手》的文学价值并非同类题材的代表作,但从文学史的意义上看,两部小说都具有开创性价值。时代的变迁让它们的辉煌终结在了那个政治利益高于一切利益的年代,作者的创作之路也受到了影响,甚至于重创。然而,走出文革阴影后的创作者们,无论是之前取得的成功,还是之后的江郎才尽,文学创作之路中异彩命运的呈现终将只是历史的一瞬,留待后人评断。
在诗歌创作中,字里行间的传情达意在新时期文学潮流中也具有独特的文化色彩。在这些反应人们走入文革阴影后的诗歌中,顾城的《一代人》和北岛的《回答》成了烙印在千千万万的读者心中最深刻的时代记忆。《一代人》全诗只有两句话。然而,就是这短短两句话激励人们在黑色的眼睛中寻找一个时代的召唤和一代人的希望。在那个刚刚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重围而重新焕发人性关怀的时代,顾城的《一代人》又是如何从成千上万首反应人们心声的诗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时代的共鸣的呢?
简单的意象和自然的情感抒发让人们透过黑色的眼睛聆听到了诗人心中的呐喊。诗歌中简明自然的意象为诗作增添了别样的韵味,如此看来篇幅短小的《一代人》依靠着“黑眼睛”的神秘魅力凝聚了那个时代人们对重见光明的渴望和对重获自然的向往,时代的脉搏在顾城笔下以短短两行诗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众多读者的青睐则以无言的方式表达了对诗歌情感的强烈认同。文革给国人留下的心灵阴影让人们即使在打倒了“四人帮”之后的漫长岁月中仍然停留在受意识形态约束的境地。但迷茫的阴影过后,理性的光芒仍然敲击着十年间国人面临的精神困顿和思想压抑。顾城作为一名诗人,他以一个文人的视角宣泄了积压在心中的十年的愚昧与彷徨,通过他简单明了的笔调,千万国人的心结在《一代人》的字里行间得到了诠释。顾城用短短的两行诗解答了郁结在人们心中的十年的心结,“异彩命运”的呈现也因时代变局具有了持久的张力。这是一个诗人的伟大,是《一代人》心中最纯净简单的内心真言,更是一个时代最强劲有力的呼喊。
与同时期其他朦胧诗人相比,《一代人》打破了时间的隔阂,并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是这首诗能获得读者共鸣的重要原因。作为一名诗人,顾城的创作主张带有独特的个人色彩。顾城诗作中的童贞与浪漫让人们在清新自然的格调中感受着诗人内心的触动和生命体验。正是带着童真的眼光,顾城的诗作才能在一片自然和谐的韵律中娓娓诉说着理性与智慧。《一代人》正是透过这样一副敢于批判现实却又充满理性的眼光,说出了埋藏在千千万万个普通大众心中长达十年的悲喜交集与喜怒哀乐。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字字珠玑,因而更显得弥足珍贵。
与顾城的《一代人》相比,北岛的《回答》也唤醒了国人心中遗失了十年的信仰和意念。在思想的自由和意识形态的束缚集聚交错的时代,《回答》的诞生甚是艰难。作者北岛几易其稿,方呈现出当下世人皆知的面貌,并在思想刚解放的华夏大地掀起了一股文坛热潮。这首诗的篇幅不长,而那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却脍炙人口。在北岛看来,如此个性化表达的诗作仍然没能逃脱成为政治传声筒的命运。时代的影响让即使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诗人也无法摆脱被政治左右的命运,而《回答》在作者看来也是在政治外力的强压下而创作的应景之作。尽管诗中表达了当时大多数人心中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但写作和时代的密切关系让这首诗无法摆脱意识形态的潜在意味。
无论北岛的《回答》是否解答了人们的疑惑,这首命运曲折的诗作已经成为一代人集体的记忆。尤其是那句脍炙人口的话语,让人们即使深处政治狂潮的泥淖中,也能看见理性的阳光。《回答》给予这个时代和历史以魅力,也书写了自身特有的时代命运。
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获得了时代的认同,却遭到了作者截然相反的评价。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和卢新华的小说《伤痕》便是在时代的召唤中诞生的经典作品,而来自作者自身的批判却让小说陷入了文坛的窘境。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在文学价值上称不上典范之作,但在文学史上却具有开创性意义。在当时急转直下的历史变革中,《班主任》的出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内心的黑暗,驱散了人们的恐惧。
小说《班主任》中的许多情节是根据作者担任教师时的亲身经历加以改编的。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吸引了无数人的短篇小说,却在思想的热潮逐渐冷却后,《班主任》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受到了来自作者的批驳。文学经典之所以受到推崇,一方面是因为其丰富的艺术性,另一方面是独特的文学史地位。刘心武的《班主任》属于后者。《班主任》成了历史发展链条上一个绕不开的关节点,这部小说正是凭借文学史的必然性在文坛中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伤痕文学的另一部代表作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在时代的浪潮中也凸显了文学作品的政治功能和时代的意识潮流。《伤痕》作为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其在文学史上的开创性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作品表现出的艺术手法的不成熟却让这部影响广泛的小说遭受诟病和指责。
文学生产场域中的不确定性让不同作品在经受读者考验和时间磨练的同时,也在经历着历史节点的检验。如果说时势造英雄,那么一个时代也能成就一个作家的辉煌。然而即使身处一个呼唤作家的时代,每位作家和每部作品在时代的考验面前却面临着不同的命运。文学生产场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注定为作品在读者视域中的接受过程带来不同的影响。英国政治预言家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和俄国作家曾亚亭的成名作《我们》便是在同一文学场域的孕育中诞生的两部命运迥异的作品。小说《一九八四》出版于1949,是成为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语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诞生之前,俄国流亡作家扎米亚京早已创作出了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一九八四》极为相似的文学作品《我们》。两部小说都是反乌托邦的代表作,但《我们》却不如后来居上的《一九八四》名声响亮。试想,一部艺术价值均高于后起之作的文学作品为何最终在文学生产场域的磨砺中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根本,而被另一部文学成就在其之下的后起之作所取代呢?历史的机缘巧合总是在不经意的瞬间将迥异的命运带到世间,即使面对艺术成就高低分明的两部作品,文学生产场域中的千变万化也让作品的命运呈现千姿百态,最终逐渐被读者所接受,而脱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扎米亚京的《我们》最终在变化莫测的文学生产场域中成了匆匆过客,淹没于滚滚红尘中,却无意中成就了奥威尔《一九八四》的伟大和留名千史。
读者接受视野中的文学作品在受社会风气和时代潮流影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文学作品本身艺术价值的影响。细读《一九八四》这部作品,尽管它与《我们》有相似之处,但也具有自身的特色。在作品构思上,奥威尔的思想更为锋利,其人物形象更具寓言意义。特别是他作品中某些看似不经意的格言警句,实则是生活经历和生命感受凝结而成。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冠冕堂皇的语言和荒诞不羁的讽刺中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怪诞却透露了真知与理性的世界。由此可见,《一九八四》在读者群中更受欢迎,也是实至名归。
文学作品在文学生产场域中自身命运的变化,有其固有的偶然性和复杂性。这种偶然性和复杂性相交织的状态不仅由文学生产场域决定,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造诣也对自身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有言: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政治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可避免,而在这之中能避开干扰、把握文学核心价值的作品方能突破时间的重围,真正成为广受读者喜爱而不受政治牵绊的艺术经典。
[1]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二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 杨沫, 谈谈. 青春之歌》里的人物和创造过程[J]. 文学青年, 1959(l):
[4] 老鬼. 母亲杨沫[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101.
[5] 金宏宇.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6]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海: 1999.
[7] 傅元峰. 评《回答》[J]. 新诗十九首, 2013(6): 39-42.
(责任编校:彭 萍)
Splendor Experience of Literary Works in Literary Production Field
TANG Fan
(School of Litrature and News Media, Central South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10083,)
The literary works are on the core of the value from art, and they have splendor experience in literary field. Literary theorist Tong Qingbing has a saying: Literary works are special spiritual culture, and aesthetic value,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arts, it is their basic character. Throughout the literary works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 these works which have aesthetic values are faced with complicated reading experience and attitude from readers, and this kind of public reaction which is far from literary arts constitutes splendor literary experience in complicating literary art field.
literary production field; literary works; splendor experience
I 01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6.0025
2096-059X(2015)06–0110–04
2015-10-05
汤凡(1993-),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硕士生。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