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空间演化视角下杭温高铁的必要性

2015-11-10 06:25朱文晶
城市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城市群浙江省高铁

朱文晶



城市群空间演化视角下杭温高铁的必要性

朱文晶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0002)

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对城市的网络化发展具有强烈的催化效应,高铁时代的到来则全面加速了这一进程。规划建设杭温高铁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区位、产业、城乡协调、生态、山海资源等优势,有利于打通苏沪浙闽高铁快速通道,连接长三角城市群和海峡西岸经济区,更好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加快推进浙江省城乡一体化。

城市群;高铁时代;集聚;八八战略;杭温高铁

城市群是大型城市通过极化、扩散和溢出等效应推动人口、产业和科技等资源不断集聚与扩散的必然结果。同时,城市群空间演化进一步影响到产业转移与升级、城市间分工协作、城市群功能和结构调整。浙江省具有主要城市和地区的人口集中度高、块状产业特色明显、资源高度集聚的特点。以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主体形态,是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新型城市化的必由之路。高铁时代的到来为城市群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转型升级迎来机遇。

一、研究背景

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突出城市群这个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城市群是现代生产力集聚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城市化新形态。”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像我们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更要坚定不移,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高速铁路通道的网状发展为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城市群空间演化进一步加剧。自2004年作出发展高速铁路的决定以来,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里程达1.6万公里,占全球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的60%以上。我国已成为高铁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集成技术最全面的国家。短短几年时间我国已实现从高铁的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跨越式发展,走过了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高铁发展走过的历程。在城市群空间演化过程中,以高速铁路快捷通道为轴线的载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铁路建设和浙江省城市群发展,要求结合城市群发展,进一步做好城市之间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早在2004年,他就指出:“中国铁路最先进的路网规划将有望在浙江率先变为现实,满足未来30年浙江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的需求。铁路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具有超前意识。”铁路在土地利用、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特别适合于青山绿水等生态资源丰富的浙江省。而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更是对浙江省城市与城市群的发展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对推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理论回顾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载体,人类用了5 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1]对于城市群的研究,芒福德关于城市发展未知性的这种认知同样适用。从20世纪50年代戈特曼提出城市群概念以来,城市学、地理学、规划学等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城市群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戈特曼的观点被学界普遍看作是对城市群最权威的认识。他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2]他提出了城市群是一种城市的空间组织形式,通过集聚作用形成,表现为一种“城市集团”。我们认为,这种界定对城市群核心内涵的把握已经比较精准,体现了城市的网络化空间发展趋势。

(一)关于城市群空间演化

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其固然具有规律性,但是由于影响其演化要素的异质性,导致其空间扩展模式也有所差异。国内外关于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类视角,一是社会经济学的视角,将城市群空间演化视作社会经济演化过程。如宁越敏从企业行为、政府行为的视角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网络格局演变。[3]二是以城市形态学为基础,将城市群空间演化视为一个类似于有机体的空间生长组织过程。[4]这种观点立足于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实际上体现了城市群有机增长的理念。如陈群元借鉴生命成长规律,把城市群发展划分为雏形发育阶段、快速发育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5]三是空间自组织观点。张京祥将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视作空间自组织,社会、经济演化以及空间被构建组织的复合过程,从这三个方面揭示了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总体机制。[6]此外,叶玉瑶将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动力归结为自然生长力、市场驱动力以及政府调控力,并构建了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模型,分析了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作用机制、合成原则、不同演化阶段主导动力与空间演化特征之间的关系。[4]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动力机制有不同的研究视角,但归结起来都是内在动力和外在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关于交通与城市群空间演化

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部门经济是城市研究者重要的研究领域,特别是以区位和距离为表征的城市交通问题又有着独特的重要性。在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进程中,快速便捷的公路、铁路等运输系统,依托其速度、流量、辐射能力等优势,在运输节点和运输通道附近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等资源,对城市群空间演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汤放华等人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分析了未来城市群空间将会出现的一体化趋势,提出一体化区域内部空间重组的关键在于“流动空间”的构建,而信息和交通通道等基础设施构成的互动网络是其中重要的内容。[7]董青提出交通运输等线状基础设施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基本单元起着制约、引导作用,从而形成沿交通走廊等线状基础设施的城市组团或城市组群的城市空间结构。[8]曾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十大城市群都是高度集中于某一地理要素,其中核心城市主要以高速公路及铁路干线为扩散轴向外扩散延伸。[9]可见,作为一种外部的要素禀赋,交通无疑对城市群空间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要素流动与城市空间发展的限制与引导两种作用力。

(三)关于高铁与城市群空间演化

在交通形式中,近年对高铁和城市空间及城市群的研究日益增多,大量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都普遍支撑了高铁有利于城市群空间演化的事实。如Spiekermann等人研究了高速铁路使不同城市通达性发生改变而得出高铁对欧洲大陆产生时空收缩效应的结论。[10]Murayama通过研究1868年到1990年高速铁路与城市可达性的关系指出两者相互促进的作用。[11]Vickerman等人指出泛欧高铁极大增加了偏远城市可达性,同时使得核心至边缘城市的可达性进一步扩大。[12]李琳通过分析武广高铁对目标区域的通达性影响,指出高铁开通后城市间的联系更密切,湖南省的相关城市之间形成2小时都市圈,向南与广州形成3小时都市圈。[13]孟德友和陆玉麟从省域视角出发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研究了徐兰、京广高铁对沿线城市通达度的提升,认为高铁会加快形成更加紧密的点轴式城市圈层结构,边缘地区与中心区域联系程度增加,区位劣势减小。[14]这一系列的研究有力支撑了高铁对城市群空间演化具有正面作用的论点,其本质仍是高铁对于土地规模利用的边际报酬提升。

三、发展现状

(一)浙江城市群及空间演化概况

根据时间轴线,自18世纪直到20世纪末,浙江省城市群发展先后经历过杭绍中心阶段、杭绍甬中心阶段、杭甬和温台为主的双城市群阶段。迈入21世纪以后,浙江省城镇空间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结构,城市群空间特征演变更加明显,三大核心城市群的形态逐步清晰。2012年5月,浙江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发布了《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提出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将加快推进环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三大城市群规划建设,将其打造成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3年,浙江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不仅形成了环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三大城市群,而且在三大城市群基础上,以核心城市为增长极,形成了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四个都市区。其中,环杭州湾城市群以杭州和宁波两个都市区为核心,成为接轨大上海国际都市区的核心平台;温台沿海城市群以温州都市区为核心,以沿海大通道为主轴,成为联系长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甚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平台;浙中城市群以金华、衢州、丽水三个城市为中心,以金华-义乌都市区为核心,形成对接闽赣皖地区的重要区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良好形态已经显现。2014年10月,浙江省长李强表示,浙江省已经启动了全国第一个以省为单位的全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规划把浙江全省作为一个大城市,把省域国土空间作为一盘棋统筹考虑,按照多规融合的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发展模式,统筹抓好都市区、省域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的美丽县城和中心镇三个层面的规划建设,为下一步城市化发展打下基础。

(二)浙江高铁建设规划体系概况

浙江省从2004年开始就率先布局,与铁道部签署了一系列加快合资铁路建设的一揽子合约。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浙江省主动适应新常态,铁路建设日新月异,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高等级铁路和高速铁路在整体路网中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如路网规模和密度仍然偏低,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城际铁路和都市圈市域铁路建设滞后,不适应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干线铁路运输能力受到限制,高速铁路占比不足;沿海港口缺乏铁路集疏运通道,不适应建设大港口大物流需要;区域铁路发展不均衡,省内个别地区还存在路网空白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浙江南北的铁路规划建设,《浙江省铁路网规划(2011-2030)》中将杭州至温州高铁项目列入,提出:“规划建设杭州-台州-温州(沿上三线)或杭温(沿诸永高速)城际线,构建杭州直接辐射温台都市圈的城际通道。实施的具体线路和接轨方案可根据城镇体系规划、环境容量、经济效益等前期研究情况作深入的多方案比较确定。”

目前铁路系统的特殊性质导致各城市包含高铁里程在内的各种铁路里程数据较难获取。笔者查阅了多个统计渠道后,发现浙江统计年鉴中铁路客运和铁路货运量两个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我们整理了2013年浙江三大城市群内各地市的铁路客运和货运量。同时考虑到城市人口规模的因素,根据常住人口数计算了铁路客运和货运的密度,以便同一量纲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2013年浙江省各地市铁路客运和货运数据表

注:数据来源于《浙江统计年鉴2014》;客运和货运的密度指标根据常住人口求商得出,湖州和舟山没有官方数据。

为了直观了解浙江各市铁路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根据表1各地市铁路客运和货运密度,利用ArcView Gis 3.3作图。我们根据两个指标数据的密度分布情况,对铁路客运密度按照等间隔法分成五类,对铁路货运密度按照自然分级方法分成五类。得到浙江省各地市铁路客运和货运运量密度的空间差异图,颜色越深代表密度越高。见图1和图2。

图1 浙江各市铁路客运密度空间差异图

图2 浙江各市铁路货运密度空间差异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铁路客运方面,浙江北半部分的密度明显高于南半部分,主要表现为环杭州湾城市群密度较高,温台城市群的温州和浙中城市群的丽水客运密度较低。在铁路货运方面,浙江南半部分的密度相对高于北半部分,主要表现为浙中城市群和温台城市群的温州相对较高。宁波由于其港口性质,在货运和客运方面均有比较高的密度。

图3 浙江高铁时代城市群“八八战略”框架研究模型

四、规划建设杭温高铁的必要性研究

(一)概念性研究框架构建

概念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研究问题,并有助于我们对事物进行探索性研究。基于前文对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分析,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八八战略”,我们建立了一个概念模型,如图3所示。这个模型旨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个概念性研究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高铁对于浙江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意义。根据“八八战略”的具体内涵,我们提炼出了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内容。通过高铁通道串联浙江各地市、都市圈和城市群,能够实现对输入的内容进行转化,收到良好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杭温高铁必要性研究

规划建设杭州至温州高铁作为连接杭州与温州,贯通浙江南北的快捷通道,对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八八战略”、完善浙江省铁路网、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目前杭甬高铁已经建成,约16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甬台温城际铁路已经建成,约280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浙江沿海地区快速大通道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另外,沪甬高铁跨杭州湾通道(杭州湾二通道)早已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正在规划研究中。对比浙江沿海快速铁路通道较为完善的格局,浙中地区还处于高铁路网比较稀疏的地区,我们以杭州经义乌至温州和杭州经诸暨、东阳至温州为研究分析的基点。

1. 规划建设杭温高铁,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推动沿线地市、县市和试点小城市的快速发展,更好地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近年来,浙江省高举改革的旗帜,发挥改革的优势,以地市、县市和试点小城市为载体,取得了一批体制机制创新的优秀成果。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杭州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等各项国家改革试点扎实稳步推进。杭温高铁沿线地区虽处于杭州和温州两大区域中心城市的连接地带,但因受交通等因素限制,两大区域中心城市对沿线地市、县市、试点小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杭温高铁建成后,杭州至东阳、横店、磐安可实现“半小时通达”,杭州至仙居、永嘉、温州可形成一小时交通圈,将极大地拉近中心城市与沿线城镇的时空距离,催生“同城效应”,增强杭州、温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及带动能力,推进“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浙中城市群”省域城镇空间发展主体形态的全面串联和融合,推进“杭州、宁波、温州以及金华-义乌”四个都市圈的联动协同发展,全面丰富和完善“三群四圈”为核心的城镇空间结构。同时,高铁将温州、义乌两大商贸中心城市与杭州进行连接,并接通沪杭高铁、杭宁高铁等线路,将有助于促进浙江城市群全面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2. 规划建设杭温高铁,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连接长三角城市群和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通苏沪浙闽高铁快速通道。

2011年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提出以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核心区域为枢纽,大力发展都市区之间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近年来,浙江省继续发挥区位优势,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的溢出效应。杭温高铁作为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浙江省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政策。杭温高铁是连接环杭州湾城市群、浙中城市群和温台城市群的快速客运交通走廊,是串联杭州、金华-义乌、温州三大都市圈最便捷的通道。高铁建成后将促进浙中城市群和温州都市圈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此外,作为国家战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也将受益于杭温高铁的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和海西经济区将会全面对接,推动温州建设长三角与海西区之间核心城市的战略实施,促进海西整体辐射效应的提升,在沿海方向对福建福州、宁德等地形成正面的辐射和溢出效应,在内陆方向加强与福建南平、龙岩和广东梅州、广州的联系,对接杭州至广州高铁发展轴。同时,苏沪浙皖豫等省市的快速通道进一步打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

3.规划建设杭温高铁,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以“轻、小、私、加”起步,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由一个“资源小省”成长为“经济大省”。究其原因,还是得益于浙江省在经济发展道路上找准了比较优势,打造了竞争优势,构筑了产业优势。特别是浙江的“块状特色经济”尤为突出。义乌的小商品、柯桥的轻纺、萧山的轴承、东阳的木雕、横店的影视等等都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是,浙江省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要素制约和生产粗放、产业定位偏低的发展困局,长期以来一直掣肘浙江的经济发展。项目沿线县市(不含杭州及温州市区)人口474万人,GDP总量150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8.1%、6.5%,人均GDP为3.2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杭温高铁的建设将进一步串联浙江“块状特色经济”,促进产业向沿线地区转移和布局,辐射周边特色产业集群,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形成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经济布局和发展方式,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推动以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4. 规划建设杭温高铁,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浙江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2012年和2014年,浙江两次召开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全面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目前,浙江形成了3大城市群、4大都市圈、7个省域中心城市、60个县(市)域城市、200个左右省级中心镇、400个左右一般镇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截至2013年底全省城市化水平已达64%,全省设区市城市经济总量超过全省3/4。但是,浙中南磐安、仙居、缙云等县市仍属于相对不发达的山区,城市化进程仍落后于浙江省整体水平。杭温高铁规划建设将会对沿线的产业集聚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因此,杭温高铁的规划建设,有助于加快推进三大城市群建设,把县域作为城乡统筹的主平台和主战场,提高县域综合发展能力,全面推进美丽县城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有利于推进强镇扩权,充分发挥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战略节点作用,特别是对横店这样富有明显产业特色和经济优势的中心镇,具有极大的带动提升作用。

5. 规划建设杭温高铁,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浙江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4年5月,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策部署,提出要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人文昌盛、宜业宜居”的美丽浙江。浙中南地区耕地资源相对匮乏,必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发展之路。根据测算,铁路的用地宽度仅为四车道高速公路的一半;在相同运量条件下,铁路占用土地资源也仅为公路的四分之一。同时,高铁本身是一种绿色交通方式,且具有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集约利用土地等绿色开发引导效应。因此,杭温高铁采用电力机车牵引,符合我国能源建设以电力建设为中心,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发展趋势,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并保持浙江的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浙江”。

6. 规划建设杭温高铁,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浙江山海资源优势,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海洋是浙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温州作为连接海西经济区、浙中南山区、浙江沿海经济带的节点城市,在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山海协作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杭温高铁快速连接杭州与温州及浙南沿海地区,构建新的1小时交通圈,对于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山区发展方面,如果能够适时规划建设杭温高铁支线经过丽水市区和部分县市,不仅能充分挖掘浙西山区的宝贵资源,也将结束丽水不通高铁的历史,促进浙江山区经济的发展。

7. 规划建设杭温高铁,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浙江环境优势,进一步优化浙江发展的软环境。

杭温高铁的建设,将极大地优化浙江省快速铁路网结构,起到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结构、密切浙江城市间交流往来的作用,从而加快浙江东南、福建北部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依托快速铁路网,发挥同城效应,浙江各主要城市将联结成更加紧密的整体,城际人才交流和人员往来将更加便利。规划建设杭温高铁,将显著改善温州等城市的交通条件,降低商务交通成本,改善商务环境,有助于推动浙商回归。作为浙商的重要组成力量,温商“商行天下、智行天下、善行天下”,积极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浙商回归”的号召,他们热切关注温州的转型发展,非常支持杭州到温州的高铁规划建设。杭温高铁规划建设,有利于浙江旅游等城市品牌的整体提升和推介,突出浙江全面融入长三角的概念和浙江城市群独特的资源禀赋,吸引战略投资者投资开发推动沿线高铁新城(区)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

8. 规划建设杭温高铁,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浙江省人文资源丰富,优势明显。在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早在2009年,浙江的世界级文化遗产上榜数已位居全国首位。浙江的传统蚕桑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西泠印社金石篆刻、乐清细纹刻纸四个项目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列入《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务院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每一批入选数量也均居全国第一。此外,杭温高铁沿线地区自然风光秀美,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金华、丽水的历史文化村落充盈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传承着宝贵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诸暨的西施故里、仙居的仙乡绝境、永嘉的楠溪江景等都具有巨大的文化景观价值。特别是国际化的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更是被誉为“中国好莱坞”,创造了从无到有、点土成金的旅游产业发展传奇。2014年横店接待游客近1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0多亿元。目前横店正按照“影视名城、休闲小镇”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打造中国影视产业中心和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规划建设杭温高铁,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掘浙江的文化资源,整合创新影视、休闲和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推动浙江特色文化的广泛传播,打造浙江省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密集区和发展高地。

在城市群空间演化与现代城市经济发展要素不断集聚的背景下,高速铁路通道作为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已经关系到要素流动和集聚的效率。特别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打造更是离不开高速铁路这一交通要素形式。规划建设杭温高铁,可以实现沿线交通增长需求和提升铁路自身竞争力,扩大杭州、金华、温州等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推进浙江三大都市圈建设,对接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推进沿线县市发展、小城市培育与规划协调一致。不仅是推进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强化山海协作、带动沿线地方经济均衡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现代交通组织,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条件下,基于城市群演化视角,从“八八战略”的分析框架研究杭温高铁规划建设,也正是对省委“八八战略”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参考文献:

[1] 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1.

[2] Gottmann J. 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J]. Economic Geography, 1957(33): 189-200.

[3] 宁越敏.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网络优化的若干问题[J]. 城市问题, 1993(4): 2-6.

[4] 叶玉瑶. 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城市规划, 2006(1): 61- 66.

[5] 陈群元, 喻定权.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2): 77-82.

[6] 张京祥.城镇群体空间组合[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33-37.

[7] 汤放华, 陈立立, 曾志伟等.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3): 65-69.

[8] 董青, 刘海珍, 刘加珍等.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 经济地理, 2010(6): 926-932.

[9] 曾鹏, 黄图毅, 阙菲菲. 中国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比较研究[J]. 经济地理, 2011,31(4): 603-608.

[10] Spiekermann K., Wegener M. The shrinking continent: new time-space maps of Europe[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1994, 21(6): 653-673.

[11] Murayama Y. The impact of railways on accessibility in the Japanese urban system[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994, 2(2): 87-100.

[12] Vickerman R.W. The regional impacts of Trans-European networks[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1999(29): 237-254.

[13] 李琳. 武广高铁对湖南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影响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12): 144-148.

[14] 孟德友, 陆玉麟. 高速铁路对河南沿线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1, 31(5): 537-543.

(责任编校:彭 萍)

Necessity Research of Hangzhou to Wenzhou High-speed Rail Way under City Cluster Spatial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ZHU Wenjing

( Hangzhou International Urbanology Research Center, Zhejiang Urban Governance Research Center, Hangzhou, Zhejiang 310002, China )

Thespatial evolution of city clusters has a strong catalytic effect upon city's network development, while the arrival of the high-speed rail era is fully accelerated this proces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city clust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speed rail and city clusters, it analyzes the evolution and status of high-speed rail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ystem in Zhejia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Eight-eight strategy” which posed by th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gping, the article buil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city clusters development from perspectives such as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location, industry, and finally it does research about the necessity of Hangzhou to Wenzhou high-speed rail way up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city clusters.

city clusters; high-speed rail era; agglomeration; eight-eight strategy; Hangzhou to Wenzhou high-speed rail road

F 530.1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6.009

2096-059X(2015)06–0037–07

2015-10-02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成果(15JDCS02YB);浙江省咨询委项目“浙江城市群、都市圈、市域网络化城市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朱文晶(1984-),男,安徽庐江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经济与创新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城市群浙江省高铁
《初心》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高铁会飞吗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人地百米建高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