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华
(北京大学教育文化战略研究所,北京 100871)
用大学精神贯通中小学校教育理念的思想,内涵丰富意境深邃。它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大学精神,大学怎样用精神建构文化战略的问题;其次要回答中小学理念思想的建设和大学是什么关系,以及在大学精神引领下,中小学如何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长远发展符合教育规律的文化发展路向的问题。
大学,是使人明德远行的动力站,同时也是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文化的演练场。“大学之道”就是大学的精神之道,而精神又是聚集思想的地方。精神的凝聚,表达发展的理想点燃生命的激情,随之而来的就是催发个性的“新极创新力”。大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用一种精神形成的智慧去影响人、浸润人。
例如,“爱国进步”的北大精神,不但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北京精神的启始就是“爱国”),而且生发出“民主科学”的人文气象,并由“爱国”这种人类最高的道德和生命价值,育养出北大人敢为人先、爱国忧天下的优秀品质。而“进步”这种对美好生活景象的理性求索,则在向完美社会秩序的发展中,激发人们的攀登意识和求真致善的规律把握。
又如南开,“允公允能”的“公能”精神,不但写进了南开大学的“十二五”发展规划,还把“南开培养的人要有‘公’字的操守和道德情怀,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更新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吃苦的合作意识”作为培养的目标(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正是这种“公能”精神的引领,使南开人日新月异地走在时代之前,也因此,培养出了开国总理周恩来和前任总理温家宝,以及众多的社会精英。
天之道叫阴阳,地之道是刚柔,学校之道谓精神。办学精神的提出,是办学立意和价值取向的思想凝练,也是目标战略和育人方法模式的选择。它可以帮助教育者把握教育的本质,便于人们对复杂育人体系与教学过程的认识,使学校从鲜活的办学精神中,概括出发展的意志和内涵特色,并以概念化的形式呈现给社会。一个学校的发展和其品质的影响力,不只在于高楼大厦,更重要的还应有精神理念体现的价值取向。可以这样说,精神理念是诠释内涵特色的复合智慧,它表达的个性气质,体现发展的目标价值。它通过规定学校的实践原则,形成具有独特内涵的进取方向;它通过规划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师生的情感凝聚在先进文化的布局中;它通过规范文化育人的发展策略,挖掘学生潜在的个性兴趣。
精神理念,是一所学校指导思想的灯塔,是校本课程价值体系的导向,是支撑课堂的灵魂和指明“往哪里去”的试金石,也是文化兴校战略必备的要素和必不可少的目标参数。今天,人们对教育的微词,已不是单纯的对择校问题和教育不公的谴责,而是人们内心深处对教育缺少让人感到神圣的品质而“心颤意凉”。当前人们对教育崇敬感的弱化,是由于办学精神的式微和高等院校录取学生只问考试分数,不问精神取向,没有“文化美约”的办学模式和录取方法,让人感到不知所措、失意无奈。
中国高等教育创新思想的乏力和对基础教育精神引领的缺位,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自身发展路向的不确定,办学理念的不自信和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忽视。从前几年人们对“复旦和交大撕破脸”争生源、“北大清华相互掐尖”抢高分生、育人少有特色内涵的批评,到人大自主招生腐败案在教育界产生的恶劣影响,再到“北约”“华约”联考解散后,在招生理念上缺乏思路的茫然等,都说明了大学在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上,缺乏文化的深度思考和战略高度的视野。
尤其是面对着高考新政的推进,大学如何以文化育人的新形式,联动中小学校内涵特色的发展,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通过“走班制”改革,使大学精神和高中生成才的梦想相互对接,使青少年从小就受到一种精神的浸渍和陶冶,既是方法,也是规律;如何在英语社会化考试中表达大学选材标准的导向,在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巍峨大学的人文精神和方向引领,既是传承,也是创新;如何以大学鲜明的文化战略,高扬“四育并举”的旗帜,形成立意高远的目标价值,并使其生源校成长在中华美学精神的“文化约定”中,既是明明德,也是至善之道。
习主席指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传道”。而“道”的传承需要精神的基因浇灌灵魂和文化的土壤滋养理想,用充满生机的大学精神表达目标价值的育人方略。
大学精神指出的路向,实质是要表达价值取向的内涵特色;大学精神包含的理念,实质是要满足学生个性兴趣的生命诉求;大学精神展现的风格,实质是要形成文化育人的灵魂浸润;大学精神谋定的格局,实质是要体现向上情感的精神风貌。
其实,中国许多大学并不缺少精神,而是缺少一种文化驱动精神的认同感。清华大学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民大学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复旦大学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同济大学有“同舟共济”的精神。用大学精神建立起一套大中小学在精神理念上连贯一致的文化兴校路线图,是为大学教育的人文气象和中小学的生本教育筑魂奠基,真理还乡。
弘开学府,不管是百年的大学还是新建的学院,都需要用精神表达独特的思想,以沉宏本体思想的个性气质;都需要明晰文化兴校的发展路向,以确立目标价值的要素要义。学校发展,不管是理工院校还是人文学院,其发展立意,都要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其内涵特色,都需要澄明办学的思想意志,体现不同于别人的方法路径。
大学创设文化发展战略,代表着文化济世苍穹思想的历史传统,其作用,不仅是在实践层面落实大学章程,保障大学特色内涵的自主权利和建设大学精神,也是占据发展的主动权,把握规律创造新知的需要。
大学建构文化发展战略的意义,不仅是为大学章程的落地钩深致远,还是用最高的精神形态打造目标战略,用缜密的理念思想守护灵魂信仰,用与众不同的精神密码坚定发展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大学文化高地的作用和思想发源地的属性,如果能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的发展取向和文化心理,不但是对大学自身目标战略的再定位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基础教育确立特色内涵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起到方向引领的作用。
如果说,“文化强国”匡复人性、戡落流俗的价值取向,意在形成社会群体诚信友善的文明风尚,那么,大学用文化发展战略澄明办学精神,引领基础教育内涵特色的发展,将使有志于某所大学办学精神的中小学校,在教育立场和育人取向上形成与这所大学相一致的个性志趣和相趋同的理念思想,从而成为该大学招生的首选生源校。如此的发展思路,不仅避免了盲目的择校风,而且还为小学到大学兴趣的延续不断和志向的始终如一,打下了“音气相通”的基础。
因此,建构文化发展战略,是大学作为思想库和创新发源地的责任。其使命有三:一是落实“文化育人”的要求,为自身的理念思想和长远战略展开的精神运动;二是砥砺中小学在办学思想上与大学的发展理念保持连通,为大学与高中初中小学在精神上的无缝衔接,创造一种激励内涵特色发展的新途径;三是为落实2015年全教会“探索校风教风学风的育人意义”及学校文化建设的创新工程闯出一条新道路。(相关案例另行文)
大学建构办学精神:是用精神强心固本的张力,体现人文传统的理想;是用绪远悠长的个性气质,笃定不同规格人才的培养;是用大学目标战略,影响中小学特色发展的取向;是用大学与中小学同步时代风潮的联动,共建精神家园。
大学在引领中小学办学思路时,首先自己要确立起独特的精神取向。人们之所以趋鹜某一所大学,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这所大学的办学精神和学生的人生理想相接近,学生对大学的选择,实质是对大学的办学精神的选择。同样,大学选录学生,也是要在崇尚此大学一以贯之的教育精神和理念信仰的群体中进行选拔。如此的相互选择录取标准,会让学生形成精神上的融入冲动,学校会收获具有独特气质的“苗子”,再造目标价值的精神创造力。
大学运用精神理念的力量铸就基础教育思想内涵的品质,不仅自身要形成独有的办学精神和价值取向,随时准备与来者对话,重要的是,要用为什么办学的追问和文化育人的方略,为现代化的教育谋划顶层的目标路线。用大学精神贯通中小学教育理念的宏大“精神叙事”,既是文化兴校的产物,又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创新。它优化学校发展的路向,凝聚人的精神激励进取的志向,并且依据时代的脉动,把内涵特色转换成适宜个性发展的价值体系;它立意高远,把精神浸润灵魂的意境,转变成思想的任务和协同创新的格局。其建勋的意义,用时代的理性表达高尚的精神,压倒浮躁功利的取向和短视唯智的流俗,用文化兴校的气概和文化育人的气势,形成独有的人文路向,创造大学精神贯通中小学理念思想的联动,形成大学的价值观念与中小学的情感态度联盟联动的文化范式。
将大学的人文意境和中小学理念思想的相融合,创造一种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如此思想的任务,不仅涵养大学形成高贵的精神气质,而且激励基础教育获得“蓄精养锐”的内涵发展。大学精神生发出的文化战略与中小学发展表达出的文化方向,在思想联接、精神衔接和文化对接的过程中,将处在同一种理念原则的调控中,即用大学独树一帜的思想体系和高迈的人文理念,涵育出更多的“小大学”。也就是说,大学用办学精神导航自身的发展路向,将不仅远离掐尖之弊的流俗,而且引导基础教育远避唯智唯分的尴尬境地和急功近利的浮躁之象。
用大学精神滋养高中、初中和小学的文化发展路向:
是谋划大学精神与中小学发展理念,产生对称之美的善良资产;
是预期未来考入大学的学子,从小受到大学精神启蒙的一统关怀;
是厘定大学的精神信仰,成为莘莘学子心中向往憧憬的美好理想;
是匡定青少年的精神冲动,与大学的人文取向相结缘的崇高情感;
是规划大学能与中小学协调配合,建立起精神相互依存的联合体;
是谋定大学的目标价值和中小学的内涵特色,成为文化的共同体;
是策划招考模式兼顾精神取向,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体。
如此“连贯性”的发展模式和“统一性”价值取向,使大学重新举起了精神的旗帜和特色办学的理念,使基础教育找到了为什么办学、怎样办学、培养什么样学生的创新实践平台,使愿意接受这种精神信仰的基础教育,形成相同的文化方向。这种做法,不仅是在创新大学的个性品质,也是让青少年从小就受到“礼门义路”的熏陶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把大学精神高贵生活的气质与高中初中小学的教育理念贯通相连接的理念,不仅使大学的高蹈胸怀和作为民族脊梁的人文价值能够延伸到基础教育,用大学国之魂魄、民之肝胆所“规定了”的文化理想,与中小学校的教育理念形成内在的统一和共进的局面,而且在高屋建瓴的大教育观下,运用精神理念浸润灵魂的作用,形成文化兴校维新梓桑的新模式。
一个学校的发展,一定要建立起与众不同的格调和值得人们崇拜的地方,这是文化的个性,也是精神理念体现的思想中兴。其实,大学精神的教育性,不在于维持稳定的现状,而在于带来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联动;大学精神的全局性,不在于如何掌控具体的事物形式,而在于特色内涵产生的社会引领作用;大学精神的思想性,不在于追求单纯的技能和分数,而在于矫正“有知识少文化”的发展取向。进而改变少有培养栋梁之才理想的育人模式,用“德为启始、美为取向”的目标战略,明道“大学精神贯通中小学教育理念”的文化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