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动力机制

2015-03-21 04:00:31刘先涛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人力资源人才

石 俊 刘先涛

(1.西南石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2.西南石油大学 人力资源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500)

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阻力分析

(一)自然地理条件限制

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远离城市经济中心,交通极为不便。这种地理区位的限制,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一直游离于西部高速发展的中心区域之外。交通的不便利导致信息传递与知识更新、社会观念更新十分缓慢,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又反过来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人才来了也留不住的结果,加剧了人力资源的流失。这种状况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处在一种恶性循环中,即“低资本积累—低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低消费—低产出水平—低经济发展速度—低资本积累”的状态。

(二)经济基础薄弱

人力资源开发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或者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速度和质量。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普遍财政收入较低,因此对当地的各项建设力度都难以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较。这种财政状况反过来又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导致地方经济发展既缺乏自主造血能力,又难以从外部输血,从而造成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利于培养各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给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

(三)教育体制不完善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一个表现是基础教育普及不到位。众所周知,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政策的基础,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且交通不便,再加上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束缚,部分适龄儿童难以完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虽然政府在逐年增加义务教育的投入,但长久以来形成的“读书无用”思想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扭转。另一个表现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尚缺乏与之对接的完善的后续教育体系。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投入,但相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还非常不够。即便是现有的职业教育学校也存在着为生源发愁、为优秀师资发愁的问题。职业教育的缺乏不仅导致学生过早流入社会或外出务工,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不利于当地的人力资本投资。

二、人力资源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原因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既是西部民族地区追赶东部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更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的智力支持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本质在于转变经济结构及发展方式,依靠创新驱动来推动经济增长。而创新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源的支撑,人力资源反过来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有机会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欠发达地区,应抢抓机遇,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才能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二)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需要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

自国家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比较于东中部地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尚处在“资源换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上。这种发展模式终将受困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及资源价格的波动性而难以持续。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智力因素作用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要加强对现有产业的整合,加强产业集群,突出规模效益,将自身发展置于国家战略层面,努力实现与东中部发达地区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发展对接。

(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人力资源提供动力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要素,不少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劳动力要素所带来的“人口红利”。然而,由于计划生育及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原因,新常态下中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传统“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也发生转变,不能再为经济增长潜力的释放提供动力机制。而近几年的一些研究也表明,人力资本要素已经取代劳动力要素及物质资本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要义是通过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驱动来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少数民族地区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要素的禀赋结构,提升人口要素的素质,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三、人力资源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人力资源素质提升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内生性动力

由于自然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设施条件相对落后。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必须从教育入手,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环境与条件。首先,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教育的硬件基础,如完善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各类各级非义务教育学校及培训设施的建设。其次,要充分重视基础教育,促进义务教育的进一步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消除少数民族地区新文盲的产生,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基本文化素质。再次,要完善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具备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扶助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对西部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兴办或促进民间资本参与建设与义务教育对接的各类职业教育学校,防止本地区人才因为教育与就业问题外流,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最后,具备条件的地方政府应高瞻远瞩,支持发展高等教育,形成少数民族地区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高等教育的全序列教育体系,为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从而进一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另外,还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通过各类机制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东中部发达地区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素质,以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可以助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应当依托自身优势资源,积极推进优势产业的集群发展,同时也应努力争取承接东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为本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应逐步淘汰诸如资源开采与加工等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确保经济发展的低碳化与绿色化,做到既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又不危害生态环境,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应当结合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培育具有特色的产业,尤其要优先发展诸如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自由贸易等第三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既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也能够吸纳劳动力,解决地方政府的就业问题,间接促进当地的人力资源开发。再次,少数民族地区应积极发展与完善交通运输与信息通讯产业,促进区域内的自由贸易。通过发展交通运输、信息通讯产业将少数民族地区连接成为一个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的内陆贸易区,并借助“一带一路”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契机,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最后,还应进一步做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相关工作。少数民族地区既要通过政策吸引资本与人才的输入,带动本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增强本地区的科技与知识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同时也要积极规划优势产业的向外发展与扩张。

(三)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可以增强对社会经济的助推效能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市场对人力资源流动的配置作用,间接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实际困难。少数民族地区应积极推动相关部门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以服务人才为导向,创造有利于人才自由流动的良好发展条件,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优化本地区人力资源配置。首先,应当进一步简化人才流动的办理制度,对于原有户籍制度、档案制度及人事制度进行精简,创造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机制,使市场需求成为配置人力资源的动力。对于中高级人才应建立更为便捷的特殊通道,方便中高级人才在本地区内工作、生活等。其次,应当发展和健全劳动力市场,方便用人单位与人才进行双向选择。对于政府主办的劳动力市场机构应该坚持公益服务的原则,积极帮助和协调用人单位及人才的沟通、签约、落户等事宜。再次,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与失业保险制度,为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保障机制,创造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发展环境。

(四)人力资源储备可以激发经济持续发展的长效潜力

首先,应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联系,采取各种合作方式吸引应届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参与建设。同时,也可以积极利用国家“三支一扶”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向少数民族地区流动。其次,加强对本地区外的优秀社会人才的引进工作。尤其对于急需的高级人才,要建立绿色引进通道,为其到本地区创业、工作提供便利。同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外流出去的优秀人才,要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他们返乡参与家乡建设。最后,应加强与发达地区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邀请相关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到少数民族地区相关单位担任顾问、指导等工作,借助发达地区智力支持来推动本地知识创新,为经济发展服务。

四、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

(一)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并重

西部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既要注重初级人才的开发,也要在较高层次上注重中高级人才的开发。加强初级人才的开发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从量上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础人才支撑。而加强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则有利于为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为当地经济发展转型提供创新的源动力。坚持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既能有效防范人才过剩的潜在风险,又能够充分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本地开发为主,吸引外地人才为辅

前文所述,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欠发达,因此很难吸引到外地优秀人才。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相对简单,目前对初级人才的需求相比中高级人才更为旺盛。坚持本地开发为主的原则既能够有效降低经济发展中的人力成本,又能够有效防止本地人才的流失。且坚持本地开发为主有助于与本地职业教育对接,从而显著提升当地文化、教育及科技发展水平。当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仅仅依靠本地人才远远不够,尤其是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转型需要大量的中高级人才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创造条件积极吸纳部分外地优秀人才。这样既能满足经济发展转型的实际需要,又能够形成合理的人才队伍,带动整个地区人才素质的提高。

(三)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兼顾

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开发也是长时间才能获得回报的工作。新常态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又迫切需要人才支持,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必须坚持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兼顾的原则。一般而言,如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人力资源开发的收益周期相对较长,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如职业技能培训、人才引进等则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效益。少数民族地区各地方政府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订人力资源开发方案,在保证短期内不影响本地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积极拓展长期开发收益,为经济发展转型储备源源不竭的人力资源。

(四)人力资源开发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来源,而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不一样,资源禀赋也有差别。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展开。比如云南大理丽江等民族地区,应该依托当地旅游产业积极加强服务行业的人力资源开发;而广西民族地区则可以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机遇,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着力加强经济管理、国际贸易类的人力资源开发。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各民族聚居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自然条件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地方政府在制订人力资源开发方案时必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要在新常态背景下求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从人力资源开发入手,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招才引智”工作来为本地区经济发展转型提供创新源动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在经济新常态及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实现跨越式发展与转型。

[1]瞿 畅,余晓钟.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8).

[2]戴天心.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3).

[3]马 桦.论少数民族地区本土导游人才的培养[J].贵州民族研究,2012,(3).

[4]姚 旎,阳晓明.架构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战略开发框架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3,(3).

[5]周群英,陈光玖.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结构特点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3,(3).

[6]王 鉴,张 海.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7]杨 林,武友德,骆华松,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J].经济研究,2009,(10).

[8]朱玉福.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实践程度评价及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11,(4).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人力资源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6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