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族群内婚制对族群性维系的影响——基于重庆秀山苗族村的田野调查

2015-03-21 04:00:31唐景珏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苗疆松桃村寨

唐景珏

(安康学院 中文系,陕西·安康 725000)

族群的通婚现象是人类学、社会学与民族学等学科重要的研究领域。目前,学界以发展和动态的视角关注着某一族群通婚圈的变化,首先是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分析通婚圈发生变化的原因,如黄润柏调查了壮族族内婚形式以及后来通婚圈的变化,分析其变迁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户籍制度松动、社会交际圈的扩大以及婚姻对妇女影响的改变等;其次是通过族内通婚向族际通婚的转变,探讨族群关系,如梁茂春关于岭南瑶族的调查,说明其由来已久的内婚习俗已逐渐变为普遍的族际通婚,并认为民族平等的政策、民族间经济地位差距的缩小是主要原因;又如李然通过对湘西土家族和苗族族际通婚现状的调查,得出族际通婚有助于保持和改善湘西和谐的族群关系。此类研究基本是以田野调查资料为支撑来探讨通婚圈的变迁及其诱因和族际关系等方面,而对某一族群通婚圈深入地研究,和对族内通婚机制和功能的深刻解读还有待加强。笔者在对苗疆边缘苗族的田野调查实践中,对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族群性深感震撼。在备受驱赶的迁徙历程中,哪怕是一小群人脱离了族群中心,他们也能保存自己的民族特色,延续自己的民族文化。通过对他们族内通婚状况的调查,笔者隐约探到其族群性得以延续的深层原因。

一、调查点概况

田野调查地是重庆秀山一个叫“半沟”的苗族村寨,苗民们定居此地约三百多年。他们的祖先石六诗因作战英勇而被招募至此地驱赶红苗,战胜后,村子所在地作为奖赏划给这支作战队伍,现今居住此地的苗民大部分是这支队伍的后裔。从地域上来看,“半沟”苗村古属学界公认的湘西苗疆“邑梅司”管辖,“平茶司”和“邑梅司”一带是古湘西苗疆的西部边缘,与他们东南边的苗族人口比例较大的贵州松桃县接壤,距古湘西苗疆腹地还有段距离。[1]在交通条件大为改观的现代,半沟村距离湘西苗疆腹地腊尔山台地也还有500多华里,距离松桃约20华里。一直以来,半沟村苗族一直与其他民族杂居一起,村子里原住苗族人口仅占40%左右,这从村名“半沟”便略知一二。相对于苗族人口占总人口数近80%的湘西苗疆腹地——腊尔山台地地区,说半沟村位于族群边缘一点也不为过[2]。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归纳分析,掌握基本的研究要素,并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完成问卷前的测试和调研访谈,然后根据前期测试和访谈完善问卷,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最后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本研究将利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变量间的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对半沟村调查结果进行定量研究。因而,样本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半沟村调查以调查问卷为工具,收集到的所有数据用现代技术进行保存和记录。结合半沟村苗族族群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其内容涵盖半沟村苗族族群研究的必要性、实施满意程度和具体建议等。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按性别区分,男为82人,女为18人,按年龄区分,最大的58岁,最小的21岁,平均年龄为35.83岁,并应用SPSS 18.0对问卷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本研究以半沟村苗族族群为调查对象,目的在于掌握他们对半沟村苗族族群通婚圈的变迁及其诱因和族际关系等方面的态度和建议等情况。并通过对这些情况的调查,了解半沟村苗族族群通婚圈的变迁及其诱因和族际关系。

在苗族人的生活中,婚姻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半沟村苗族族群通婚圈历来对通婚有严格的限制,因而是半沟村苗族族群通婚圈苗族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清代官员、学者严如熤出身“理苗世家”[3],对苗地婚俗做过田野调查,其所撰《苗防备览·风俗考》亦有记载。半沟苗族在历史上长时期遵守着“同姓不婚、异族不婚(族内通婚)”这一苗族共同的通婚禁忌。同姓不婚,是指在“半沟”的苗族村寨的苗族族群中,姓氏相同的男女是不能通婚的。这里说的“半沟”的苗族村寨姓氏,指的是“半沟”的苗族村寨的苗姓,因有些“半沟”的苗族村寨的苗姓相同的苗族人是被赐予不同的汉姓,虽然从汉姓的角度看“半沟”的苗族村寨的姓氏不同,但是在“半沟”的异族不婚是指在“半沟”的苗族村寨的苗族族群中禁止与其他的民族进行通婚,主要是指“半沟”的苗族村寨苗汉不婚。这有历史的原因,“半沟”的苗族村寨苗汉在历史上,曾经具有很多的隔阂,因而“半沟”的苗族村寨苗汉之间通婚,是不能被各自的族群所接受的。如果苗族人与汉人通婚,在当地族群和社会中是会受到打击和制裁的。同样,如果汉族人与苗族人结婚,也是会受到打击、制裁和遭到鄙夷的。严如熤《平苗善后事宜议》 就曾主张,“生苗地方,仍照旧制,禁买苗女,不许民苗结亲,以绝葛藤。”[4]庄孔韶《人类学通论》称“铜不沾铁,苗不沾客”是当时汉族人与苗族人通婚状况的生动写照[5]。半沟苗族作为一个远离祖居地、人口不多,又处于族群边缘的小群体,在婚姻上严格遵守着这两个法则,“半沟”的苗族村寨在婚姻上还被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半沟”的苗族村寨,在婚姻上,与邻近的贵州省的松桃地区建立了较为持久的通婚关系,在“半沟”的苗族村寨内建立了以石、吴、龙三姓为主的循环通婚圈。石、吴、龙三姓之间循环的通婚圈,不但增强了苗族异性家支间的团结和凝聚,而且有效地拉近了苗族族群异姓家支间的距离。半沟村苗族族群通婚圈之间稳定的通婚关系,使半沟村苗族族群把通婚圈不断延伸至村外,这有利于本地苗族力量的壮大,也有利于苗族文化传统的保存[6]。

二、苗族族群村内异姓家支间的“循环”通婚模式

苗族族群“同姓不婚”是指在“半沟”的苗族村寨的苗族族群内部,同一姓氏的男女,不管已经相隔了多少代,都是不能结婚的。“半沟”的苗族村寨通婚对象的选择,一般半沟村苗族族群通婚圈只能在不同的家支里进行。“半沟”的苗族村寨族群的人口不多,“半沟”的苗族村寨苗族族群主要有石、吴、龙三姓,另外,也有少量的伍、田、麻、廖、黄等姓,后来成立自治县的时候才被划成苗族,原因是湘西伍姓是苗族,所以半沟伍姓也由土家族改成苗族。在半沟苗族村,“石”姓算是大姓,其来源的湘西苗疆的“石”姓,湘西苗疆的“石”姓自称“果雄”或“果杂”,“果杂”是指居住在谷地上的人,“杂”是谷地的意思。同样“湘”与“雄”在语音上也非常相近,“果雄”可能是“果湘”的变异,意为“居住在湘地的人”[7]。半沟苗民石姓与湘西苗性的含义相通。村内的苗族有些老人现在还记得他们的苗姓是“仡瓜”。在“半沟”的苗族村寨的苗族族群中,其他汉姓的苗姓分别是:龙——仡篾、廖——仡瓜、吴——仡削、麻——仡卡。“仡篾”暗示龙姓苗族族群以前曾生活在竹林茂密的地方,“仡削”表示的吴姓苗族,其祖居地可能在邵阳一带,“仡卡”中的“卡”字在苗语中是“客人”的意思。族群认同是群体中个人认同最重要的,也是其基本的社会身份。族群认同主要是通过对文化的认同形成的。湘西苗族之间持续而又频繁的文化互动使得族群边界表现出相当的开放性,而他们的族群认同就是建立在相互发展开放的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族群间长期的相互接触,认同多种多样,而且程度不一,其核心是文化上的认同。经过长期频繁地接触,“半沟”的苗族村寨具有了苗族文化的共生性与共通性,这是苗族共享对方文化的逻辑前提。现实中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合作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双方对对方文化的认同。建国后国家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更使得这种互相认同日趋理性化,从而最终实现跨越族群边界的认同。文化多元、差异是持久的社会现象。不同地区的苗族之间的文化偏见是一种维持族群边界的文化手段,其目的在于使双方在竞争和交流中为保持族群优越心理,提高族群凝聚力,促进族群内部整合与稳定,并激发相应的文化变迁。文化偏见的强弱往往成为族群关系好坏的晴雨表。庆幸的是,这些文化偏见基本不涉及基本价值观或共同观念,只是对附着在文化之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映射和各自对社会报酬分配不均以及人们对这种分配不均的一种失望表达。所以,文化偏见成为缓解当地族群关系的一种减压阀,而不至于使这种意识中的偏见化为现实中的民族歧视。

三、半沟苗族与贵州松桃苗族的“对流”通婚

在半沟苗族中,由于历史上“半沟”的苗族村寨苗族族群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半沟苗族与松桃苗族之间通婚极为常见,通婚规模比半沟苗族本村族群三姓循环通婚的规模还要大。在对民族组与花香组共44位男性的抽样通婚统计中,与贵州松桃的女性通婚的有18位,占样本总数的51%;半沟苗族也与秀山境内半沟周围乡镇的女性通婚,有12位村民,占所调查样本总数的27%;与半沟村内村民通婚的有14位,占所调查样本总数的32%。

半沟苗族,在族内通婚的这种格局,可延伸到贵州省松桃苗族族群居住的地域。半沟吴姓和石姓与贵州松桃龙姓的这种交叉通婚,形成了一个半沟苗族与松桃苗族之间的通婚圈。在半沟苗族与松桃苗族之间形成的通婚圈内,女性有时往往是为同一姓氏的苗族女子。在半沟苗族与松桃苗族之间形成的通婚圈内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同姓女性之间在通婚圈之中很多是互为姐妹或姑侄关系的。如调查对象中有的随姐妹在家的排行叫做“×哥”“×弟”,而不唤作“姐夫”或“妹夫”,比如妹妹在家排行老三,妹夫就被唤作“三弟”或“三哥”(比妹妹小的人叫),姐姐在家排行老大,姐夫就叫做“大哥”。

半沟苗族与松桃苗族之间通婚极为常见。这样的情况是经常遇到的。半沟苗族姑娘嫁往松桃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半沟苗族与松桃苗族之间,在族内“循环”通婚的现象上还有一个“对流”通婚的特征。在访谈中,一半沟苗族老者说:“按照我们这里的传统,农历十月十六之后就会有很多人结婚。男方的彩礼原来都是很简单的。解放以前,有钱就多给,没钱就少给,一匹布、一床被子、劳动工具、一毛二银元。姑娘家要把自家的柴寮里面装满,意思是以后嫁到别人家里面不能给父母帮忙了,父母年纪大了,也砍不动柴火了。有男方给女方三块六礼金钱的说法,其中一块二是父母养大女孩的辛苦钱,两块四是洗尿布的钱,加起来是三块六人民币。结婚的那天要拿十二斤米酒,两块猪肉,大概五到六斤,猪肉越长越好。对象谈好之后,媒婆要上女方家里提亲,媒婆是带路人,也要给她两斤猪肉。两家人同意后,就要定亲,给十块钱的定钱,要是最后没结成的话,要退还的。然后就要请先生公选日子,我们也讲究生辰八字,阴阳五行,但是和汉族的也不一样。以前是媒婆把新娘带到男方家里来,是晚上夜婚,在凌晨鸡叫之后来,按风俗是比较好的。现在的仪式是:女方请男方家吃个早餐,男方的迎亲队伍早上十一点前接新娘,很多都汉化了。女方的舅舅不送嫁。西五排他们那边是女方家的一帮老人在结婚的头天晚上到新郎家里吃一餐。以前结婚的那天,全村人都打着火把一个个来你家,不吃饭,但是要打点一些猪肉、玉米、萝卜。以前结婚的那天是不进洞房的,新郎、新娘都各自还是住自己的家里。以前这里女的大概十三四岁,男的十五六岁就结婚了,一般女的还大个三五岁,现在都是按照国家的规定来的,二十多岁才结婚,也有和汉族、其他民族结婚的,都没有区别。”

女性通过婚姻的缔结在调节家庭、家族和异性家支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女性在半沟苗族婚姻的缔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婚姻的缔结是涉及到男女双方家庭的事情,也是涉及到双方家族的事情,不是简单的两个男女之间的结合[8]。原本在娘家就具有亲戚关系的这些女子一旦嫁入半沟,就如同嫁入了同一家族。如果嫁入异性家支,女性则很好地起到了联系和调节家庭、家族和异性家支之间关系的作用。

四、结语

通过对半沟苗族通婚状况的分析,我们看到,其族群性凝固的一个有效措施便是村内村外的族内通婚。异性家支之间以通婚的方式,把原本毫无血缘联系的两个家支联系起来,于是产生了亲属关系。在连接家支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与邻省苗族的通婚,又跨地域拓展了族群姻亲关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同姓不婚”,既能保证了苗族后代可以优生优育,又能使族群范围得到扩大。由于“异族不婚”的原因,使苗族保存了相对比较纯正的血统。对于同姓家族来说,由于具有相同的祖传传统和血缘关系的纽带限定了联系范围,因而,半沟村苗族族群通婚圈对苗族这个漂泊在异地他乡的民族确实是明智的策略。由于“半沟”的苗族村寨各姓之间的长期的居住模式和社会交往,以及共同的文化习俗等因素,保证了“半沟”的苗族村寨族姓成员之间较大规模的通婚,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通婚的婚姻圈。“半沟”的苗族村寨的苗族族群还有一种因“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产生了姻亲关系,亲戚关系因为这种特殊关系也可结成,这两种关系圈中的家庭会相互帮助,这使村内原来的亲族圈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半沟苗族创造了许多的独具个性的策略保证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1]严如熤.苗防备览[M].道光癸卯年(1843)绍义堂本.

[2]陈心林.族群理论与中国的民族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5,(6).

[3]严如熤.清代诗文集汇编·乐园诗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严如熤.清代诗文集汇编·乐园文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6]罗惠缙.民族性视野下的中国早期乡土文学之现代性求取[J].贵州民族研究,2007,(5).

[7]向 轼.“苗疆”边缘地带苗族族群性的维系与流变[D].中南民族大学,2012.

[8]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苗疆松桃村寨
无蚊村寨丁屋岭
红土地(2018年11期)2018-12-19 05:11:04
村寨——海坪彝寨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3:54
特色村寨
清代开辟苗疆后清水江流域纠纷解决机制变迁研究
松桃:男子如松 女如桃
中国西部(2017年3期)2017-03-27 05:33:57
Туристический фестиваль культуры народности мяо в уезде Сунтао
中亚信息(2016年10期)2017-01-18 02:33:31
铜仁市委离退局调研员罗用娉一行到松桃调研指导工作
晚晴(2016年6期)2016-05-14 12:09:49
苗疆腹地“巴当戎将军”的传说
松桃县委离退局看望易地安置离休干部
晚晴(2014年10期)2014-10-24 16:04:55
“集中”抑或“分散”:近代苗疆农村土地的分配关系
桂海论丛(2014年4期)2014-10-17 19: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