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看其习俗文化

2015-03-21 04:00:31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民族服饰服饰文化壮族

陈 舒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23)

引言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形成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和精神追求,彰显出浓郁的地域特色,成为我国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生成和发展是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的,其用料、结构、图案、色彩等诸多文化内容,诠释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传统风尚,更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其在漫长发展进程中,服饰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服饰不但具有御寒保暖与美化生活的功效,更是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使得服饰文化在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我国服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绵延几千年的产物,值得人们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一、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及所传递的社会习俗

(一)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是人类文化外在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实用性是其最基本功能,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和发展[2]。西南地区世居着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主要有彝族、壮族、苗族、瑶族、普米族和独龙族等,受常年居住亚热带地区和以水稻农耕为主两个因素影响,短装型衣裙和衣裤具有轻巧利落特点,更适于人们从事水田劳作。不但如此,该地区居民服饰材料以布、麻为主,以羊皮毡和皮褂为辅,如苗族服饰,多以家织机制成的织锦或棉布为材料,多选用蓝、白、青三种颜色,而这无疑是适于当地晴雨无常的自然环境的。

从服饰结构上看,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多为上衣下裙结构,以苗族女子服饰为例,一般是上为短衣,下为短裙或长裙;再以佤族女子服饰为例,一般是上为无袖或连袖短上衣,下为筒裙[3]。总体而言,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结构清晰,具有合身、轻巧、灵活的特点,能很好地烘托穿衣者的形体。

(二)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传递的社会习俗

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设计是其民族文化的缩影,它是少数民族在日常社会文化活动中逐步形成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信仰以及日常的社交礼仪等,往往都会成为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的重要元素。因此,民族服饰实际上涵盖着深刻而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成为民族的一个象征层面,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的每个特色,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标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少数民族居民生产生活的直接体现,其传统性和原生态性是民族符号,从某方面来说,直接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年龄、性别以及婚姻情况等。下面,本部分就少数民族服饰传递的社会习俗进行如下探讨。

1.是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具体体现

少数民族服饰通常带有样式种类繁复的图案和纹样,而这些图案和纹样往往体现其民族信仰[4]。如壮族服饰中的壮锦袋,一般绣有龙凤图案,在壮族传统文化中,龙凤有着神威和吉祥的美好寓意。再如瑶族服饰中,一般有五彩图案和纹样,瑶族男女有着扎绑腿和缠头巾的习俗,这都源于该少数民族的盘瓠图腾崇拜。由此而言,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设计于民族的文化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折射与民族服饰的图案设计内容,则很好地传递了他们对文化信仰的心理如在服饰文化上,往往会有很多传说故事和图腾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随着历史传承而保留下来的固有文化,以壮族为例,壮族同胞以黑色为贵,只有在壮族重大传统节日才穿戴黑色衣服与头巾等服饰。少数民族节日服饰上的图案纹样一般有着美好吉祥的象征和寓意,如以喜鹊和梅花象征着喜讯即将来到,以“卍”字格底纹和两只如意头象征着万事如意等。除了民族服饰外,一些少数民族还具有在传统节日将象征爱情的绣球、饰物等送给心上人的习俗。以上是关于传统节日中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体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演进,少数民族服饰更为趋向现代化与时装化,但恰逢民族重要节日与集会,少数民族同胞仍会穿上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

2.是婚姻、性别以及年龄的文化符号

少数民族服饰中,男女服饰有着显著不同,女性服饰一般种类繁多、色彩鲜明、饰物繁杂、图案多样,与之相比,男性服饰则简洁得多,呈现出朴实而庄重的风格。但应该看到,即便是属于同一少数民族的男子或女子,不同年龄阶段的服饰有着风格和类型上的差异,上述两类差异主要体现在发型、头饰以及服饰的图案和色彩上。除此外,婚姻情况也是少数民族同胞服饰穿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有些民族可从穿着上分辨其是否结婚。

民族符号是通过某些标志而能为人们识别民族的一种符号象征,主要包括服饰、礼仪、民俗等元素,其中,服饰是用以区分民族的一个最显著符号,无论身处何处,服饰都成为人们识别族群身份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元素。

二、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设计中蕴含的礼仪文化

(一)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装束中性别礼仪文化的折射

1.女性服饰的装束

苗族的民族服饰类型众多,依照着装人的性格、年龄和穿着场合、所在地域而有所区别。依照清代《百苗图》的记录,一共有83种。另有相关历史记录称其多达百余种。多种类型的民族服饰又划分成川黔滇型、黔中南、黔东型、湘西型和海南型等五种和其他多种款式[5]。例如黔中南地区的苗族民族服饰,大部分女性上装都配备领帕等装饰物,下衣通常选择青色百褶裙或蜡染裙。衣料工艺大都选择挑花,配合蜡染。贵阳、安龙等地区大都选择花溪式女装,披领远观类似旗帜,因此,也叫做“旗帜服”,采用的图纹服饰类型多样。

2.男性服饰的装束

藏袍作为藏族地区最重要的服饰类型,款式众多,就其衣料选择方面能够划分成皮面、素布、锦缎、氆氇等,图纹装饰也十分多样,以往依照僧官的阶层,设定不同的纹饰,藏袍通常都很长,相比身高还有剩余,穿着藏袍时需要将下部提高,下摆离脚三四十厘米的地方束好扎结腰带。通常藏袍又能够划分成色袖袍、牧区皮袍等类型,款式能够划分成无袖、长袖、工布宽肩无袖和花领袍,穿着的衬衫又能够划分成对襟和大襟两类,男士大都选择高领衬衫,女性选择多翻领衬衫,女式衬衫的袖子普遍要比其他类型长四十厘米。舞蹈时放下袖子,袖子随风飘舞,十分具有观赏性。

(二)壮族服饰设计中诞生礼折射的人生礼仪文化

在壮族地区,诞生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民族的诞生礼具体划分为:接生礼、踩生礼、满月酒、打亲家、孕期礼等,部分区域还存在抓周仪式。

首先,孕期礼:在壮族地区,女性有孕,尤其是新婚女性有孕,十分受关注。这既是对新婚女性的 关爱,同样牵扯到一个新生命的未来,会对家族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因而长辈、家庭内部成员都会传授自己的经验,帮助其保养身体、保护胎体。为了保障胎儿的顺利生产和孕妇的身体,壮族地区有请巫婆做法事的传统习惯,祈求孕妇平安生产、幼儿健康长大。

其次,接生礼:在婴儿出生时,人们通过举行一定的礼仪来表示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与社会和家庭对他的接受[6]。在壮族的文化传统中,在婴儿出生那天是整个家庭最忙的一天。婴儿出生时需要家族的女性长辈帮助接生,整个接生过程都不可以有男性参与,为了有效规避生人侵扰,产妇所在房间要封闭,男性不能进入,产房也不能给男性休息。婴儿出生时,并非采用剪刀剪断脐带的方式,而是用高温消毒后的瓦片割断。接生完毕后,即刻用柚子叶水来清洗刚出生的婴儿,并即刻给产妇补养身体。

(三)摩梭人服饰设计中的成年礼折射的礼仪文化

摩梭人人生仪式中的成年礼都需要成年的孩童更换衣服,男童更换裤子,女童更换裙子,在服饰更换之后才有资格恋爱,才具有成人资格。

摩梭人儿童成长到13岁就能够举办成年礼。依照该民族的传说,古代天神为世上所有生灵祈祷长寿,人只可以存活13年而狗却可以存活60年。之后人和狗换寿,到13岁人就能够成年。该族人的成年仪式一般都在年初举办。在进行成年仪式时,男童一般都站立在正房左柱旁边,女童站立在正房右柱旁边,都脚踩猪肉和粮食,寓意衣食无忧。女孩的母亲为其穿戴华丽的民族衣服,通常选择金边衣和百褶裙,束上红腰带,戴上手镯耳环首饰。男性由其舅舅配备新衣,束上腰带,配腰刀。

(四)傣族民族服饰设计中丧葬礼仪文化的折射

人生中的重要仪式都和其所在社会结构、信念和社会生产活动等多领域的社会文化有密切联系,重点表现了社会文化习俗中的价值观和生命周期观。

傣族在人死亡后,家族成员要迅速用温水给其擦洗身体,让死者干净地离世。同时,还需要配备一个盛满清水的脸盆,里面投放带刺的树枝,之后用一个小篾箩将其悬挂在庭院前的树上,方便来吊唁送葬的亲友在来去时都用树枝蘸水洒在头部,寓意驱邪。出殡日,通过四人手持四根长芭蕉叶领头走,和尚拉一根拴在棺材上的棉线,由四个人抬棺在和尚后跟进。在这一流程中会有人手提一瓶泡过糯米的水,出殡前洒在死者床边,到目的地后,在亲友围绕棺材聆听和尚念经时,提水人还需要在棺材附近洒水。因为在该民族的传说中,常常用糯米洗头的人常常比较长寿。既然在活着的时候都用糯米水清洗头发,死后到了阴界,同样需要用糯米洗头。因此,死者的送殡意识都需要配备糯米水。

第二天早上,死者的家庭成员和送殡人员又会佩戴吃食、水果、清水等祭品到佛寺为死者祭奠。祭奠时,大佛爷和一个小和尚依靠佛像坐立,其他人对佛像下跪,祭品放置在篾桌上,放在佛像前部,人们点燃蜡烛供奉在佛像前。祭祀人祈祷,将人们祝愿死者升天和其家族成员幸福安康的愿望告诉大佛爷,再由其传递给佛祖。这样反复三四次后,人们将瓶中水洒在篾桌上,寓意死者离世后也能喝到水。致辞,丧礼结束。

从以上信息我们能够了解,傣族的丧殡礼仪的流程十分复杂,这体现了对死者的充分尊重,并且存在着十分重要的民族信仰,也就是通过为死者擦洗身体,让生命之水融入死者,为其添加生命的力量,希望其能够早日投胎轮回。

三、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折射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生命主体意识的折射,即人生价值观的体现

在出生礼的各个流程中都寓意着后代的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幸福的人生。在以往婴儿夭折率较高、生活困难的环境中,人们必然会希望婴儿可以健康的存活下去。因此为了保护婴儿的生命安全和保重孕妇的身体,就衍生出许多仪式,例如在产房上添加许多标记。这种标记在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分支有不同的体现,云南的师宗沙人选择在门的附近挂上树枝或篾帽。一方面是对外界公布有孕的喜讯;一方面是规避生人进入产房干扰产妇生产,其次还有辟邪的功效,祝愿儿童和孕妇的健康。云南富宁县地区的壮族选择用柚子叶在大门附近佩挂,进而对外公布有孕的喜讯,从文化层次来观察,这一禁忌同样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这类禁忌置外人于产房外,利于防止外人将病毒细菌带入产房,浸染抵抗能力较差的产妇和婴儿;或者将产房的病菌带出室外,感染他人,与医学卫生的要求是一致的”[7]。

灵魂永生的理念在各个民族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壮族地区他民族各样存在此类生死观。生死的不断轮回,进而产生了诸多献祭仪式[8]。此类对于死去祖先的献祭,不仅表现了对于祖先的尊重,同样表现了人们普遍的死亡恐惧,更加表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渴望。在壮族的人生仪式中,都存在祭祖、拜祖、敬神仪式,此类意识必然是在加强民族内部的伦理道德理念。民族成员利用献祭礼物祈求获得死者保护,保护本民族的繁衍声息、幸福安康。隆重的仪式和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更是人们渴望生命的突出表现。

(二)社会伦理价值的彰显,即社交礼仪文化的体现

作为一种外部表征,民族服饰也是人生重要仪式的外部象征。所有的人都不是在特定的社会中存活的,必然都需要遵守社会普遍存在的规范要求,而社会规范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也具有不同的表现。

人生仪式的价值在于帮助进入各个阶段的人们加强自身社会地位,明确自身扮演的角色,进而了解自己需要遵守的社会规范[9]。服饰作为人们的文化心理的外部体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由于其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从而对应扮演的角色与社会地位,进而需要遵守各种社会规范的人们,其外部装饰也存在差异。因而,服饰的转变同样是社会规范、地位和扮演角色的外部象征。壮族的婴儿出生开始,就需进入该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出生后,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会由外部人为其开展设定好的人生仪式。在此类人生仪式中,为其更换外部服饰,通常都会选择穿上家族内部成员的旧衣,或者穿上亲友赠送的新衣服,从而表示得到家族成员的接纳,进而代表其进入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

(三)人际交往中亲疏关系,即社交礼仪中互赠体现

社交礼仪的馈赠关系,是人们日常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而言,其也直观地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亲疏关系,如壮族人的人生意识,出生、婚姻、寿礼、葬礼涉及的社会馈赠都十分普遍,进而成为民族人生仪式的一大重要构成部分,在每个人生阶段的社会馈赠都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就馈赠的伦理层次来观察,其基本原则就是相濡以沫,人际往来并非简单的是物质上的赠送礼物,更加追求实现人际联系上的情感慰藉。壮族的人生仪式中多种形式的社会馈赠也不单单是物质上的赠送,而是作为一类特定的情感表达,大都表示一种对生命的美好祝愿。在人生仪式中通过礼物或其他方式表达的祝愿,例如在寿礼祝福中赠送长寿的祝福和具有代表性的礼物,同样是赠礼者美好祝愿的自然表达,在对他人的祝福中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送礼和受礼彼此联系,有来有往,总的来说是均衡的。利用这一仪式上的人际联系,一定层次上加强了人际联系。同时,礼物和情谊的融合加强人的人际关系,这对于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加强社会成员间的人际联系,从而提高民族整体的凝聚力。

(四)宗教图腾文化的崇拜,即对自然的敬畏心理

在长期的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们在潜意识中认识到自我和团体的生死和自然环境具有一定联系,在求生的强烈欲望的推动下,一方面将自然人化,追求天人合一;另一方面是认可自然,相信有超越自然的主体在控制一切,需要时刻维持和超自然主体的联系,进而获得命运的保护。最终是物化自然,依靠观察到的外部景象,表达不可见的理念和情绪。因此,图腾形象的诞生就是一种图腾信仰在民族服饰中的物化[10]。譬如彝族的虎图腾。此外,各个民族文化都对其崇拜的图腾具有价值认可感,如苗瑶语系的民族称自己是盘瓠的后代,而盘瓠实质上是五彩斑斓的一种龙犬,为了和图腾充分同质化,该民族都将民族服饰浸染成五色,从而实现外部五彩斑斓的外部映像。

白裤瑶的男性穿着的五色裤子,是根据传说中盘瓠死后五个手指在膝盖上的血痕。此类色彩都是源自图腾信仰而转化成的外部符号,将图腾的色彩配备在民族服饰上,“可以作为他的力量、勇气和灵巧的证明和标记”[11]。各种形式的崇拜图腾表现在民族服饰方面,有时就发展成各个民族的象征或者代表标志,发展成民族文化的代表印记。

四、结束语

我国少数民族数量较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的同化倾向不断加强,其传统文化面临遗失风险,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需要所有民族的整体发展。目前很多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都濒临灭绝,保护和传承其服饰文化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政府和社会方面需要加强相关重视,推动全民族的协调发展,进而有效提升国家整体的凝聚力,保障国家的长远发展。

[1]孙 静.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特点[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03):103-108.

[2]冯 敏.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发展的历程及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6,(02):22-27.

[3]计红梅.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的历史沿革[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03):76-7:9.

[4]王高媛,吴秋英.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03):78-82.

[5]陈雪英.贵州雷山西江苗族服饰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J].民族教育研究,2009,(01):12-15.

[6]张继焦.少数民族礼仪[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59.

[7]宋 全.中国少数民族民间禁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60.

[8]陈煜鑫.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符号解读[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145-147.

[9]张世均.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人生礼俗[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04):56-58.

[10]冷雪花.浅谈中国少数民族满族服饰文化特点[J].青年文学家,2011,(21):121-122.

[11]唐 帆,胡文娟.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中平面设计技术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1):32-36.

猜你喜欢
民族服饰服饰文化壮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20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