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理念的构建——以吉林满族、朝鲜族为例

2015-03-21 04:00:31韩长明郝志华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吉林少数民族民族

韩 巍 韩长明 郝志华

(1.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 物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一、吉林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发展现状

以吉林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发展现状为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当下的农村休闲体育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弊端:一方面,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理念亦较为薄弱,二者共同作用下,直接导致少数民族农村体育发展受到局限。

(一)农村休闲体育基础设施落后

一般而言,农村休闲体育基础设施都滞后于城镇建设,而吉林少数民族中则更为明显。从现有农村休闲体育基础设施角度看,其滞后性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休闲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较晚,使得数量少、规模小成为农村基层体育建设的主要特点,众多新型基础设施未能及时引进,导致了吉林少数民族农村体育建设远远滞后于汉族城镇地区;另一方面,农村休闲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及时有效的修复,制约了该地区相关体育基础设施的实际应用和推广。

(二)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理念意识薄弱

基于目前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理念意识较为薄弱,不同民族之间缺乏构建统一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理念的相关意识,直接导致了他们并不重视休闲体育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内涵,使得后期体育文化建设时会受到一定局限和障碍[1]。不仅如此,由于文化理念意识的薄弱,吉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对休闲体育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休闲体育文化理念意识在后期发展中更为薄弱。

(三)跨地域环境制约

在山脉众多的吉林省,不同少数民族分布各地,往往会有山脉从中截断,导致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理念的构建受到跨地域环境因素的制约,呈现出鲜明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一方面,靠近山脉地区的少数民族农村,由于地形的限制,在建设时往往会受到一定阻碍,部分休闲体育娱乐项目无法实施;另一方面,山脉较少的地区,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的建设往往会受到众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性限制,无法从中融合形成一种相对合适的体育休闲文化[2]。由此看来,在跨地域环境因素制约下,不同地区会受到各自的影响而最终制约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整体理念的构建。

二、吉林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的表现特征

(一)独特性

独特性是吉林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构建的重要表现特征,其主要体现在:不同民族选择了差异性的居住方式,他们的衣食住行都有一定区别,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所形成的整体性农村休闲体育文化建设,充分包含多元文化背景的精华部分,保持了少数民族的独特性和特殊性,使得吉林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建设,不仅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三)同地域跨民族现象

区别于其他地区,吉林同地域跨民族现象成为当地少数民族农村发展休闲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特征。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原,都呈现出鲜明的同地域跨民族现象,从实际发展角度看,虽然各个民族的风俗特点有一定差异性,然而为了构建好整体统一的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理念逐渐吸收汉族传统的以人为本理念,坚持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体现出和平共处的同地域跨民族关系,这为吉林少数民族农村体育文化的构建,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三)娱乐性

区别于城镇体育文化,农村体育文化具有更为鲜明的娱乐性,而就吉林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而言,其呈现出来的娱乐性更为特殊。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吉林省区别于其他地区,有更多的少数民族聚居于此,并形成良好的和平共处关系,促成彼此间进一步的经济、政治、文化往来。在发展少数民族农村体育文化时,吉林少数民族根据其不同的风俗特点,形成一套包容多元的农村体育文化体系,保留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众多民族的基本特色,使得该区域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具有特有的娱乐性。

三、多元化的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构建的必要性

之所以要构建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主要是由于多元化背景下,构建休闲体育文化体系具有较为鲜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基础

多元化背景下,要构建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其基础是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而少数民族的发展更是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发展吉林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时,应该从继承和发扬两个角度着手。所谓的继承是批判性继承,要求辩证统一地看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其糟粕部分有效去除后,保留精华部分,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精髓能够作用于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的构建;而发展不同于继承,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相应变化作出一定革新,在对外推广吉林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过程中,要把握好继承和发扬的综合力度,真正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发挥好其基础作用[3]。

(二)同地域不同民族农村体育文化的融合是目标

在构建吉林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时,应该考虑到同一地域内不同民族农村文化的差异性,并逐步实现同一地区不同民族间体育文化融合的最终目标。所谓的体育文化融合,不仅包括相似文化的融合,更主要的是不同文化的融合。对于相似文化,在融合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进行叠加,而是要通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论证该相似文化是否有继续存在的价值。而对于不同文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有所差异,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民族之间,为了进一步保证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的融合达到最高程度往往需要根据不同文化双方的实质内涵,作出具体化的剖析,了解双方文化中存在的缺漏部分,或补充完善,或有所删减,从而缓解文化之间的冲突性和矛盾性。[4]为了实现吉林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的构建,相似文化和不同文化的融合都尤为重要,是休闲体育文化理念构建的重要目标。

(三)各民族经济稳定、文化团结是根本

探究吉林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构建的必要性,可以从中获悉,各民族的经济稳定、文化团结是其根本条件。经济稳定是指,吉林少数民族能够根据各自的发展特点,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产业链,并作用于吉林省经济的整体建设;而与此同时,文化团结则是指,不同民族之间有着较为鲜明的文化差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为了进一步保障少数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不被破坏,往往要求各民族发展过程中能贯彻落实好文化的整体团结。为了促成吉林少数民族农村体育休闲文化理念的整体构建,往往需要从体育经济和体育文化的角度着手,促成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得以完善。

四、构建多元化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理念的对策

为了尽可能保证多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理念的构建,能够真正适应少数民族实际发展需要,所总结出来的优化对策要顺应少数民族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不仅要不断加强对构建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理念意识的认知,还要加大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引导村民能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相关部门则应该进一步健全与完善针对文化构建的法律法规,真正保证从社会的多个角度强化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的建设。

(一)加强对构建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理念意识的认知

为了尽可能提高吉林少数民族群众对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构建的重视程度,需要加强对构建少数民族农村体育文化理念意识的认知。而在强化意识认知方面,针对已形成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理念基本意识的村民,为了进一步强化其意识认知,通常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对于未形成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理念意识的村民,区别于前一种村民,这一类村民要通过有力的宣传,在电视媒体、广告、报纸杂志等众多媒体上加以强化推广[5]。

(二)扩大对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构建吉林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时,少数民族农村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农村体育建设的宏观调控,将起到不容小觑的直接影响,换言之,扩大对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将成为后期政府部门对农村休闲体育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投入力度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政策和经济。所谓的政策投入主要是指,依据吉林少数民族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农村村民对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的重视,通常会出台一定的优惠性政策。而所谓的经济投入是指,当政府部门有相对较为富足的资金时,可以对吉林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地区采取更多的经济投入措施,通过拨款,促使农村地区的基层体育建设能够得到一定的优化。

(三)树立正确的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的价值观

为了尽可能保障吉林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的构建能够达到预期标准,常常需要从少数民族农村村民的价值观着手,使得少数民族农村村民真正强化对农村体育建设的重视。在树立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价值观时,应该根据中国现有国情,建立起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的共同融合的综合价值观。

(四)健全和完善对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构建的法律法规

目前的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构建,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为了进一步构建好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真正推进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要在后期运作过程中,真正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的构建能够有良好的法律保障。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应该保证两点:其一在于重视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针对农村体育文化的构建,要尽可能结合其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相互关系,落实好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能够真正保证多元化的农村休闲体育建设,使得特殊情况的处理能够有一定的法律依据[6]。其二在于提高法律法规的内涵,使得其根本思想能够保证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从各民族平等互利的前提着手,真正为少数民族体育建设作出贡献。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的构建,进行系统性的探讨与分析。由于文献资料和实践经验的限制,对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的探索,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今后将尽可能从多个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农村休闲体育文化的构建及其背后因素,促成良好理念体系的建设。

[1]赵 静,翟秀珍,刘素兰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休闲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建设[J].体育与科学,2006,(4).

[2]谢光辉,卢锋,张明等.休闲体育文化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

[3]陆英浩,柏慧敏.休闲体育文化的意义隐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2).

[4]陈福刁,冯 卫,陈琦等.休闲体育文化研究的理性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1).

[5]曾庆荣.关于休闲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运动,2013,(12).

[6]刘海清,刘海唤.我国休闲体育发展若干问题浅议[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6).

猜你喜欢
吉林少数民族民族
13.吉林卷
我们的民族
吉林卷
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2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吉林卷
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24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