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洁
(中原工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播音系,河南 郑州 450000)
全媒体时代的主持人素养教学改革探析
谢玉洁
(中原工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播音系,河南 郑州 450000)
伴随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同传播平台下的电视节目类型也不断推陈出新。全媒体时代对主持人传播信息的基本能力有了更高要求,以求更好地发挥主持人在传播链条中的作用,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因此从播音主持教学层面讲,全面提升主持人素养这一问题刻不容缓。本文立足于我国节目形态的发展趋势,对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教学中《主持人素养》这一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生现状对该教学模式展开分析。
全媒体 主持人素养 教学改革
电视节目主持人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在一定程度上,节目主持人的传播效力起着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审视我国的当前的电视节目不难发现,伴随新媒体的蓬勃兴起,我们不难发现,如今更多的富有文化底蕴、专业性强的电视节目或自媒体栏目如《传家宝》、《中国大画家》、《晓说》、《财经郎眼》的主持人等都被王刚、汪国真、高晓松、郎咸平等相关行业的学者、专家或演艺界人士替代。形象好气质佳、只会播读稿件或只会按节目流程走的主持人显然已经无法驾驭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的节目了。专业主持人缺乏丰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全国各大高等院校作为培养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重要力量,必须打破固有教学模式,以新思路、新方法面对媒体发展的新形势,以提升主持人素养为最终目标,积极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培养更多适应全媒体发展的播音主持人才。
过去的播音主持教学环节始终坚持大课与小课相对应,教学理论与主持实践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似乎都很符合复合通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融合、网络传播平台异军突起、多种多样的自媒体创新与创意也衍生出更丰富的节目样态,播音主持这一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无疑受到更严苛的考验。字正腔圆、语言流畅、外形靓丽等播音主持人才的共性已经远远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了,未来这一行业的竞争体现出更多的则是综合素质上个性的彰显。
更为严峻的现实情况是在专业学成后的出路上也显得不容乐观。人民网在2014年10月曾发布题为“教育部公布就业率专业名单,15专业被亮红牌”的文章,公布近两年全国各地就业率低的专业,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榜上有名。虽然盲目扩招是原因之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一些高校的播音专业在学科建设上缺乏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的前瞻性。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我们到底能走多远》一书中曾强调,大部分的理论过于强调如何能成为一个主持人,“关注了主持,忽略了对人的研究。要成为一个主持人最首要的条件,是一个拥有内涵、并在主持人位置上释放自如的人”。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部分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缺失。学生的语文、英语等文化课基础差、重专业却轻视精神层面的提高等问题严重。基于此等现象及全媒体的大环境,对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也就成为必然。
我院播音主持专业建设始终着力突出确立综合支撑型的学科地位及一专多能的教学特色。因此,以当代社会对主持人素养的基本要求及全媒体时代对主持人传播信息的基本能力为依据,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在2013年开设了《主持人素养》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分为上下两部分共60学时,分别在艺术素养及综合学科知识上为播音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助力,也凸显了该课程的创新之处。
(一)教学目标重新定义
过去的播音主持教学一直很重视专业知识的教授及在此基础上的实践,忽略了内在修为的重要性。因此,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级传媒人才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全新的培养目标。
多年来,播音主持专业招生走的是艺术生招生路线,学生也普遍存在文化课分数低,缺乏创新意识、外语能力缺失、过于重视外在形象包装而缺少综合知识的储备等问题。开设《主持人素养》专业必修课,为提高学生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填补了教学空白。通过本门课程内容的教授,抛砖引玉,循序渐进,由内及外,由表及里,达到全面提升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艺术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素养,并与其他播音主持专业课程的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逐渐形成个性化传播风格,能够尽快适应不同类型节目的主持,提高行业竞争力,拓展专业宽度及个人发展空间的目的。
目前,《主持人素养》已经与《语音发声学》、《语音发声小课》、《语言表达基础》、《语言表达小课》、《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小课》、《即兴口语表达》、《新闻采访与写作》一起纳入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核心课程。
除此之外,我院还积极开设各类如《新闻英语》、《公关活动主持艺术》、《外国文学》、《媒介形态学》、《新媒体新闻编辑与发布》等专业选修课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相辅相成,凸显“专业+职业”、“平台+特色”、“理论+实践”、“一专+多能”的本科教学特色,实现“复合型”、“通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此课程对教学观念的创新提出了较大挑战。《主持人素养》既不同于专业技能实践课,又不等同于普通的通识课或选修课,并打破了传统的一位教师讲授一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由一位主讲教师统筹、多位老师或外请专家共同讲解的新型授课模式,涉及音乐学、美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程跨学科面广,教学内容也是根据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最新节目形式与题材而设置。
为更好地保证授课质量,目前已与我校法学院、经管学院、艺术学院等学院建立了联合授课的合作关系。同时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不同教学内容的课时量,相关专业教师可结合当今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专题报告、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开阔视野,并在课下布置阅读书目、读书笔记、论文等作业,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坚持学习、勤于思考、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循序渐进中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例如,我校法学院李国庆博士讲授的传媒与法专题,以及经济管理学院的金明老师讲授的经济学十大原理等专题都很好地结合到了传媒、电视节目及主持人的内核塑造等方面内容,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他们思考、评价,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普遍认为,每学期都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层面宏观了解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并能够在不同专业老师的指引下有重点地把握与行业及电视节目有关的基础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更明确了当下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三)授课内容丰富多元
全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发展,仅仅局限于本学科自身是远远不够的,跨文化跨专业之间的学科交融才是大势所趋。表面上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与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有交叉,而纵观当今令人目不暇接的广播电视节目类型:双语类、音乐类、经济类、社会法制类节目,其内容无疑与外语、美学、文学、音乐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有深深的联系。
而尤其不容忽视的是,创新思维与表达在播音主持实践创作中的重要性。全媒体时代创新节目层出不穷:自媒体脱口秀与网络平台或客户端结合;明星户外真人秀与竞技类节目结合;演说、表演、演唱与选秀节目类型结合;跨节目类型形成的无限创意正在影响着整个媒体行业的发展。节目流行跨类,主持流行跨界。如今的主持人不仅要能播会说,更要在采编播一体的多环节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具体的播音或节目创作的实践中大显思维碰撞的火花。多学科内容的吸收如果脱离了创新思维与表达的训练,再深刻细腻的内在修为也是无济于事。
因此,《主持人素养》(上)、(下)授课章节的设置就依据当今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节目类型,有针对性地分析出当今节目主持人需要涉猎或储备的专业知识。该课程上篇以创新思维素养和艺术素养为主,其中艺术素养主要包括主持人美学素养、音乐素养及电影素养三个方面。下篇以综合学科知识提升为目标,主要包括双语播音、传媒与法、社会学、经济学等基础知识。让学生日积月累,塑造内在,逐渐在专业领域形成个性的传播风格、力争在未来节目主持中不失话语权,塑造全面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止于至善。在全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未来仍旧任重而道远。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要密切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动向,及时改进教学模式、灵活教师教学及学生学分考核机制,让学生学习专业必修课的同时,充分选修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课程;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创新课后作业形式及结课考试方式等。更要授之以渔,重视创新思维、心灵感悟的引导和提升。主持人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也会遇到各种各样新的问题,但只要找准素质培养问题的关键,找到专业知识教学与提升素养之间的平衡点,就能够在孜孜不倦中因材施教,为未来的全媒体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有用的“人”及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1]赵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研究[J].新闻教育,2013(9).
[2]徐川.全媒体趋势下播音主持教学环节适配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3(19).
[3]朱文博.浅谈新媒体发展形势下播音主持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安徽文学,2013(12).
[4]吴郁,等.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