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没有那厚脸皮」(外一则)

2015-03-21 03:42桑逢康
文学自由谈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学革命厚脸皮写实主义

●文/桑逢康

「我可没有那厚脸皮」(外一则)

●文/桑逢康

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当数胡适和鲁迅,而且理由十分充足:胡适率先倡导“文学革命”,某些人称誉他是“中国文艺复兴之父”;鲁迅是中国革命文学的旗手,以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实绩,尤其他的短篇小说,深刻揭示了“国民性”的本质和特征,更是世界文学上一个突兀的高峰。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就曾这样评价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记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的确,都有人提出过应该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鲁迅和胡适,不过他们两人最终都与此奖擦肩而过。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是瑞典国家学会(即瑞典皇家学会)十八位会员中的一位。1927年他在上海时,曾通过刘半农郑重地提出推举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获得人。刘半农请台静农给鲁迅先生写信,转告了这个意思。鲁迅委婉地回绝了。他在给台静农的回信中说:“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原因鲁迅自己也说得很明白:“诺贝尔奖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还是这位钟爱中国文学的斯文·赫定先生,1929年2月底的一天,同胡适、陈万里、杨宪武以及美国驻华公使一起,乘火车从北平到上海。他又当面向胡适提出,可以推举胡适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希望提出我的名字,但希望我把我的著作译成英文。”胡适在日记中这么写道。

如果换了当今文坛上的那些个“诺奖迷”,肯定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了,他们十之八九会找关系,走门子,求爷爷告奶奶似的四处央求外国人,把自家高粱地里长出来的杂草“翻译”成金香玉,把自己用破砖碎瓦胡乱“码”出来的土坯房“翻译”成白金汉宫,并以此“走向世界”。但是胡适却不为这个建议所动,他说:“此事我有我的意见。如果他们因为我提倡文学革命有功而选举我,我不推辞;如果他们希望我因希冀奖金而翻译我的著作,我可没有那厚脸皮。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

创作不是空泛的滥作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初期名气最大又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社团,大力提倡“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并践行用“写实主义”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与灰色人生。创刊于1911年的《小说月报》在这一年经过全面革新后,成为了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由沈雁冰担任主编。

胡适在上海代筹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改良计划期间,除在高梦旦举行的宴会上和郭沫若见面之外,也和文学研究会的郑振铎、沈雁冰等人有过接触。他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对新文学创作寄予了很大的关注。所以,胡适在读了《小说月报》第七期论创作的几篇文章后,因为有不少意见,专门找郑振铎和沈雁冰深谈了一次。在1921年7月22日的日记中,胡适对谈话的要点有所记载:“我劝他们要慎重,不可滥收。创作不是空泛的滥作,须有经验作底子。我又劝雁冰不可滥唱什么‘新浪漫主义’。现代西洋的新浪漫主义的文学所以能立脚,全靠经过一番写实主义的洗礼。有写实主义作手段,故不致堕落到空虚的坏处。如梅特林克,如辛兀(Meterlinck,Synge),都是极能运用写实主义的方法的人。不过他们的意境高,故能免去自然主义的病境。”

写实主义,后统称为现实主义。胡适在五四时期写的诗歌、短篇小说、独幕话剧,大体上也属于现实主义文学范畴。

猜你喜欢
文学革命厚脸皮写实主义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日本写实主义的旗手圆山应举
《拉奥孔》中“诗画异质”论折射的西方写实主义传统
厚脸皮
“五四”文学革命与《红楼梦》的经典化阐释
我也要当“厚脸皮”
厚脸皮
鲁迅思想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当代美国小说中的现实观
“厚脸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