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梅
(华东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基于顺应论的大学生中国特色词汇英译能力培养
张秀梅
(华东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文章简要论述了大学生中国特色词汇英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从顺应论视角探讨了大学生中国特色词汇英译能力培养的策略。基于顺引论观点,教师重点要引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做出跨语言转换活动的动态选择,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有意识地选择翻译策略,做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
顺应论 大学生 中国特色词汇 英译
中国特色文化词汇是汉语言独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包括一些概念、政治术语、短语和汉语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词语等,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一些固有文化词汇,另一种是新造词汇。这些词语的准确英译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可以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的各种情况,从而促进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与世界许多国家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2007年7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地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的三个层次的翻译能力。其中更高要求是 “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和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英汉译速度为每小时4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度为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1]。
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题型作了一些调整。翻译题型调整为汉译英的段落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这一调整为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同时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新挑战。目前大学英语没有开设专门的翻译课,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翻译技能很少得到训练。一些中国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话题有些抽象,学生不知如何翻译。多数学生可能只习惯于字词层面的形式对等,不会考虑到社会文化背景、目的语受众、译者主体性等方面的因素。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功底,要用英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出来,显然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大学生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引导学生关注并熟悉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热点话题和词汇。通过有针对性的翻译实践来不断提高学生中国社会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有助于学生在国际交流中学以致用。
Vevschueren是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他于1999年在《理解语用学》书中提出了语用观和顺应理论。后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考察语言的使用,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要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和环境选择具有顺应特点的语言。顺应论强调,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上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做出动态顺应,动态性与语境密不可分,作为交际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认知心理状态、对事物的信念、对话题的兴趣等都影响着顺应的动态性[2]。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文语言的选择也是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这种顺应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言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在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的作用下,语言的使用或选择灵活多样,使得意义的生成成为一个动态过程。作为语言的转换过程,翻译必然涉及目的语的重构。目的语的重构是译者对原语的语境、语言结构做出的动态顺应过程,翻译的过程一开始就面临着在语境中进行语言选择的问题,选择目的语,并且对目的语的形、声、义等各个层面的要素进行选择[3]。
基于顺应论观点,中国特色文化词语英译实际上就是译者不断做出跨语言转换活动的动态选择过程。除了要加强学生翻译技巧的介绍、翻译实践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目的出发,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有意识地选择翻译策略,做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从而顺利地完成翻译任务。
1.加强基本翻译技巧的介绍和翻译实践。
一般大学英语未开设翻译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较少介绍翻译理论及技巧,翻译实践就更少了,学生的翻译水平普遍低下,翻译理论及技巧的知识薄弱。要提高大学生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很有必要加强介绍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并进行翻译实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尤其要重视课外翻译实践,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和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翻译训练。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积累和背诵一些配有英语的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并可重点训练翻译一些包含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的段落。要求学生阅读反映中国的一些英文杂志、报纸、电视和电影等,为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打好基础。
2.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大学生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能力,还要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为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英译主要凸显了中西方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异同,提高他们文化异同的敏感性,进而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例如:每逢重要的节假日,可以跟学生介绍各种东西方重要的节日的来源、节日习俗、庆祝方式等。教师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外任务收集这些方面的资料并在课堂进行书面或口头汇报。
3.引导学生译语顺应汉语并保留汉语文化特色。
当今外国人学习汉语已是一种时尚,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受到世界人们的热爱并得到广泛的传播。在翻译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的语言时,可以引导学生从顺应论视角来顺应文化传播的需求,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的内涵意义,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从而使读者更好地通过译语去感受原语的文采。因此,英译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时,尽可能保留汉语文化信息的翻译方法是音译法,音译法能够原汁原味地保留汉语文化。这种翻译方法一般既可体现中国特色,又可被西方读者接受。例如:风水 (feng shui),气功(qigong),麻将(mahjong)等。直译法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例如:希望工程 (Hope Project),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如果认为英语中的词汇不能准确表达意思,可运用音译加注的方法,这种译法更加准确。
4.引导学生译语顺应西方国家语境。
基于顺应论视角,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译文语言的选择要顺应不同语境。因此,要引导学生在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词汇时注意西方国家语境对语义的影响,顺应西方国家文化背景。 在翻译时,要改变或放弃大家熟知的传统中国文化意象来顺应西方读者的认知环境。要让学生明白翻译一方面是语言的转换,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国和英语国家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要熟悉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当有差异不能对等时,选用英语词汇时要仔细思考它们的内涵,既要较为准确地传递出原文的意思,同时译文要顺应西方国家语境。因此,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应把Four Asian Dragon调整为Four Asian Tigers来顺应西方读者的认知环境。因为 “龙”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内涵,龙在汉语文化中代表权威吉祥,而在西方文化中龙代表凶残和邪恶,在英语文化中的老虎正好有勇猛和力量的意思。
有时当形义无法兼顾时,可以放弃形象而取义。可采用替换法,即借用英语中已有的表达来替换按照汉语形象翻译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中国文化背景和意象的消失,但可给国外读者提供可接受的英语译文,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补充译法。如:望子成龙可译成:to hope one’ssonwillbecome somebody。
5.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意识,实现译文的顺应性“变通”。
有时在英译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时,难以用英语进行直接转换或传递,碰到这种情形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意识,对原文内容进行理解并打破译语规范,不要拘泥于表面文字,而应对相关的语境因素进行顺应性建构,使译语有效地传达汉语文化词汇的蕴意,实现译文的顺应性变通。例如:可以采用意译法,如“形象工程”可译为“vanity project”,这种译法比“image project”更地道。因为英语中“vanity”含有“虚荣,浮夸”的意思,与形象工程的内涵正好相符。在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汉英翻译过程中,当英文中找不到现有的英语表达方式来贴切地表达中文时,则可能采用一些新的表达方式。如:偷菜译为vegeteal,秒杀译为seckill[4]。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Verse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2000.
[3]曹群英.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J].2007(6):124-125.
[4]王维东.网络热词汉译英之探析[J]中国翻译,2011(1):73-77.
2014年社科规划“江西省高校外国语言教学研究专项课题”一般项目“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研究”,项目编号:14wx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