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陶
(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高校女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于陶
(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伴随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多,在校研究生的就业正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女研究生,就业形势更严峻。本文在深入分析高校女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导致女研究生身处就业困境的症结所在,提出改善女研究生就业现状的有效对策建议,以期尽快有效缓解当前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局面。
女研究生 就业 竞争力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截止2013年底,全国在学研究生总数为179.2万人。2008年—2012年期间,在校女研究生人数占研究生总数的比例上涨了3.3%[1]。根据2013年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统计报告,在校研究生中共有女研究生87.8万人,占研究生总数的49.0%。如此庞大的研究生基数,随之而来的是就业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女研究生,由于一些社会历史的原因、用人单位的偏好、专业限制、自身的生理及性格等诸多因素,导致她们的就业矛盾更突出,高学历的女研究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高校女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开展深入剖析,找到导致就业困境的问题症结,并提出有效改善措施,以期尽快有效改变当前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局面。
女研究生是高知识阶层、高学历的代表,同男性研究生一样接受在校学习,他们从入学到培养再到毕业就业,皆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进行。应该说,女研究生无论是在知识积累还是应用能力方面都与男性研究生不相上下,有些甚至更突出。但现实是女研究生的就业压力远比男性研究生大得多。
(一)女研究生生源渠道分析
目前高校女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来自三个渠道:一是本科保送生,二是应届本科考生,三是社会生源。一小部分女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是学校精英,不仅学习认真踏实,而且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模范带头作用等都非常突出,因此能够通过学校保送读研的方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在应届本科考生中,有些是与保研失之交臂而立志选择参加统考读研的,有些是就业、读研两手准备的,还有一些是由于感觉本科就业很困难而选择考研逃避就业压力的。在社会生源中,个别考生是单位委托高校培养的在职研究生,而绝大部分则是工作情况不理想或是往年毕业尚未找到合适的工作的女生,打算通过攻读研究生提高自身水平,找好更好的工作单位。
因此,从生源情况上综合分析,绝大部分的女研究生皆希望通过研究生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都是为了凭借更高的学历找到比本科毕业生更好的工作。
(二)女研究生自我就业期望分析
不得不说,女研究生们的就业期望值还是很高的。她们比自己本科的同学多投入了几年在校学习时光,希望能博得一个更高的就业平台,获得更好的回报。所以,女研究生们热衷于找稳定的工作、收入高的工作、体面的工作。面对找工作,倾向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等,这些单位待遇好,竞争不是太激烈,风险小,有保障。一般不愿去民营或私营企业,认为这些企业不稳定,工作不够体面。对于收入,据统计,大部分女研究生希望起薪在5000元以上,若在一线城市则要求更高,但往往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用人单位目前能给研究生的起薪也就在三、四千元之间[2]。这些用人单位性质及收入上的落差让她们放弃了大量就业机会,甚至有些女研究生毕业后宁愿待业在家也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
(三)社会对女研究生的需求及用人单位偏好分析
目前,毕业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多,但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的增长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因此就业的空间很有限。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男性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抗压能力普遍比女性强,再加之女研究生毕业之后紧接着就面临着婚恋生育问题,无形中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成本,所以用人单位自然更青睐于招聘男性研究生[3]。所谓招聘性别歧视也就由此而生了。
当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很多,有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市场供需问题,也有个体微观层面的个人能力问题。从实际出发,探究高校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女研究生自身综合能力不具有竞争力
女研究生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更多的是投入到了学习与考试之中,几乎没有机会真正接触社会,就业的观念传统、社会认知不够、实践能力不强,但又往往觉得自己拥有高学历而自我感觉很好,对自己未来的工作信心满满,期望值很高。这种对社会就业形势掌握的不充分和自我认知的模糊,也就忽略了社会活动的参与,没有注重自身动手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4]。她们往往爱学习、擅应考,可一旦离开校园和书本,与男性研究生相比,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则明显不足,所谓“赢在考试,输于就业”,自身综合能力不够,缺乏竞争力。
(二)高校针对女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高校针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还很不完善。就业指导更多的是停留在本科生层面,往往认为研究生经过4年的本科学习,思想更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更明确,没有必要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择业的教育。许多高校当前并没有针对研究生开设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更不要提专门针对女研究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的培训了[5]。导致女研究生就业观念传统,社会认知不足,无法明确自我定位,缺乏就业技巧。
(三)用人单位与女研究生之间信息不对称
确实,当前我国存在就业“性别歧视”的现象,这跟女性的生理特点有一定的关系。短期之内,这种“性别歧视”是无法改变的一个社会现实,而且就业的“性别歧视”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甚至更严重。所以,仅是单方面一味地要求用人单位公平公正,招聘中对男女一视同仁,在现阶段是不现实的,也是做不到的。事实上,有些用人单位为了规避社会舆论,公布的招聘信息往往比较含糊,并没有详尽地列出本单位拟招聘人员的岗位责任、工作性质、聘用对象、胜任条件等,导致很多女研究生一看招聘条件很宽泛,没什么门槛,都积极投递简历,然而之后却石沉大海,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保障教育机会的公平、确保就业机会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两大关键。因此,政府层面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女研究生的平等就业提供法律援助。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保障女研究生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在结婚、生育、哺乳期的各项合法权益。此外,要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公平就业,营造和谐的就业环境,促进树立科学的就业性别观念。针对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制度扶持如减免税收、享受特定优惠政策等解决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通过改造传统的文化观念,在肯定女性家庭角色的基础上,引导招聘单位转变用人性别观,给予女研究生更多的理解与宽容,提供给她们平等的就业权利。为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和才干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其次,高校应高度重视女研究生的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拓展就业服务内容,建立健全针对女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体系,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与指导,帮助她们拓宽视野,转变观念,树立自信,培养良好的求职心态。要指导女研究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就业现状和相关就业政策,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帮助女研究生实现自我认知,帮她们找准定位,从容应对社会现实。开展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调整就业期望值,正确看待职业报偿。高校也应积极拓宽女研究生的就业渠道,主动走出去与用人单位沟通联系,及时了解针对女研究生的就业动向,帮助她们掌握更大的就业主动权。此外,要积极营造高校女研究生创业的教育氛围,鼓励他们自助创业,搭建创业实训实践平台。
最后,女研究生自己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女研究生通过学校指导,从自己的专业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兴趣和性格特点,尽早制订合理的职业规划,明确毕业后的职业目标。在校读书期间,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素质,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尝试考一些与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目标相关的资格证书。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提高自身竞争力,在就业应聘中占据优势。此外,当前社会上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导致毕业生片面地认为就业找工作就是“拼爹”、“拼娘”,是权钱交易。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就业竞争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但不应该只关注这些不公平现象,女研究生应该通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1]贾馨璐.当前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5):218-219.
[2]王果,张海良,朱卫国,周海荣.普通高校女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132-133.
[3]褚丽丽.工科女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0):230-231.
[4]彭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5]高辉.高校女研究生就业难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4):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