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雪松 金用钊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浅析青年网络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虚拟社区党建工作
邓雪松 金用钊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网络虚拟社会日益成为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娱乐场所,青年网络亚文化深刻影响着每一位青年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选择。青年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和背景,给大学生虚拟社区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能有效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虚拟社区党建工作发展。
网络亚文化 虚拟社区 党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网络虚拟社区日益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学习和娱乐场所,是大学生进行资料查找、资讯获取、人际互动和话语舆论的主要阵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最新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其中20—29周岁网民占比最高,达31.4%。”[1]青年大学生作为我国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以积极的姿态,用一套独特的语言、符号、行为和价值体系创造、参与或助推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青年网络亚文化给大学生虚拟社区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对青年网络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加强党建工作的可行性措施,旨在促进我国高校党建工作发展。
(一)绝对自由主义和相对自由精神冲突
当代某些青年大学生是个性张扬,其对自由的理解或渴望程度与社会所能给予的自由界限存在着明显区别与冲突。这主要表现为绝对自由主义和相对自由精神的冲突。自由和约束作为一对相生相辅的范畴,主流文化中的诸多规则和法纪对自由给予了限定和保障,然而,这种限定会成为某些大学生追求“绝对自由”的束缚和障碍。阶段性的叛逆性也助推着某些大学生“勇于”僭越各种主流文化所规定的界限创造自己的专属空间。
(二)“失语”主体争夺话语权
一些大学生以学子的身份示人,乐意将自己视为最具话语表达权的“知识分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发言”往往会被贴上“书生气”、“幼稚”、“缺乏生活经验”等“标签”。在他们眼里,这是社会和主流文化对自己的否定和质疑。网络虚拟社会是一个可以“英雄相惜”的场域,一些大学生在那里能找回“认同”。他们更愿意建立一个可以自己定义的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并且因此容易了解和经历同样的历史,他们共同形成了一个语言记忆性社群”[2]。在虚拟空间里,一些大学生“用放肆的话语抒发着青春的迷惘与孤独,用新的感性形象诠释着生命的体验与追求,用青春的叛逆表达着对成人社会的不满和对新的意义的追寻”[3]。
(三)反抗社会的某些不公
当“公平”和“正义”还是“象牙塔”中大学生执著追求并确信不疑的价值理念时,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公正现象让他们难以接受。于是网络虚拟社会成了他们避世的“天堂”和“乌托邦”。一些大学生用“被称为‘内涵’的戏仿、隐喻和反讽等手法,影射那些他们认为在相关法律规定和互联网管理办法下难以直言又不吐不快的公共事件评论、社会现实感知或淫秽暴力信息,进而疏导、宣泄在现实生活中积郁的不满情绪”[4]。在虚拟世界中,他们获得一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成就感和一种“愤世嫉俗、一吐为快”的满足感。
(一)消极影响分析
首先,绝对自由主义的盛行必然导致普遍价值规范的缺席。多元的价值取向,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极端化的个人中心主义弥漫在青年网络亚文化中。网络需要异样的声音,需要批判和质疑,缺乏基本的规范引导和价值判断,以言论为主要代表的自由权利很容易演化为一种新的暴力。网络亚文化中,人们喜欢把事物贴上标签并进行归类,而且根本不怀疑行为的正当与合理性。这一倾向容易使某些大学生把党建归类为一种权威。其次,负面信息和负面情绪使某些大学生理想信念出现偏差。青年网络亚文化当中的负面信息和负面情绪,会影响人们对社会和事情的基本认知和理性判断。网络亚文化的叛逆性无疑是会对党建工作的理想信念教育形成一股阻力,削弱高校党建工作的实际效用和功能。最后,网络亚文化具有明显排他性,对“入侵势力”怀有敌意。青年网络亚文化中,“人们会制造出仅仅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由此来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以表示自我认同与主流文化的区隔”。任何质疑和冒犯都会被视为异类被排挤在外,甚者遭到无情的攻击。
(二)积极影响分析
首先,青年网络亚文化为大学生虚拟社区党建工作搭建了全新的工作平台和教育环境。网络拓宽了传统交流方式的地域限制和交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教育者和受众者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断裂和隔阂。若能有效利用网络亚文化体现出的“交叉、平等、自由”的交流和学习方式,以大学生群体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能有效提高党建工作时效性。其次,青年网络亚文化能为化解社会矛盾和大学生心理问题构建缓冲带。诉求得以表达、个性得以张扬、压抑得以释放,青年网络亚文化虚拟社区为大学生解决心理冲突、化解心理矛盾提供了一个隐形的缓冲区域,为大学生党建工作深入虚拟社区并发挥功效提供了可能性。最后,大学生虚拟社区党建能有效利用青年网络亚文化进行创新。开放性的网络社会为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平台和空间,大学生所具有的智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网络虚拟社区党建工作可以有效利用这种创造力量进行创新,不仅能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的聪明才智实现党建创新,而且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虚拟社区党建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保持积极的融入姿态
大学生虚拟社区党建工作应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群体之中,给予虚拟社区亚文化群体更多的尊重和平等权利。这样可以改变党建工作在大学生心中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使用网络流行语,李克强总理同网民进行线上交流实行网络问政,得到网民好评。大学生虚拟社区党建工作应以此为借鉴,以更加平等、包容的姿态,积极融入虚拟社区亚文化群体,引导并顺应虚拟社区亚文化,而不是一味强调灌输和同化。
(二)应主动掌控文化领导权
网络虽说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自由感,但是正如没有绝对的自由一样,网络提供给人们的自由是相对的。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网络带来的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超载,现实生活中人们逐步感受了面对网络信息时出现的选择困难症或恐惧感,更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在选择信息,而是网络信息奴役了我们。我们感知的世界和社会全是媒介议程设置为我们预设的一个世界,网络主流文化对亚文化存在潜在的引导和控制。并且网络亚文化群体在瓦解权威、祛除中性化的斗争中无意识地培育了自己群体内部的文化精英或偶像。有效利用亚文化群体中的文化精英或偶像,可以对该亚文化群体进行领导,最终让其与主流文化互融共生。
(三)积极创建自己的“亚文化”
大学生社区党建的主要对象是一群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对“成规旧俗”的厌弃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是该年龄段群体特有的天性。大学生虚拟社区党建完全可以适应网络亚文化群体的个性需求构建一套专属大学生虚拟社区党建工作的“亚文化”,实现其与其他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对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创建大学生社区党建“亚文化”,不仅可以实现党建工作体制创新,更能以此为平台牢牢掌控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文化主导权和话语权,实现主流文化与青年网络亚文化的融合共生,以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大学生虚拟社区党建工作日益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改进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各高校面临的主要工作和问题。网络青年亚文化作为新时期特殊的文化现象,对大学生虚拟社区党建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创新,可有效促进青年网络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虚拟社区党建工作发展。
[1]丹尼尔·贝尔.李馄译.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M].北京:三联书店,2002.
[2]周山东,等.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亚文化特征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3(09).
[3]赵庆寺.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文化逻辑[J].当代青年研究,2010(05).
[4]林品.从网络亚文化到共用能指[J].文艺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