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
(南京理工大学 机关党委,江苏 南京 210094)
基于网络条件下提升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实效性研究
朱军
(南京理工大学 机关党委,江苏 南京 210094)
互联网为政治理论学习带了丰富的资源,提升了学习的互动性,增强了学习的便捷性。要增强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实效性,高校应完善网络学习平台,突出学习内容的思想性,增强学习内容的可读性和交互性。
互联网 教职工 政治理论 实效性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伴随着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的兴起,网络在带给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学习形式、交际范围。高校开展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是有效提升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在网络时代,应不断重视和加强对网络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提升和发挥网络在开展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1.学习认识不够,学习主动性不强。
一些教职工对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是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履行共产党员的义务,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某些教学科研岗位的教师认为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量大,时间宝贵,本就分身乏术,现在再抽出时间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既费时又劳民。因此,如不及时消除这些模糊认识,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这部分教师对政治理论学习的不主动。
2.学习内容单一,与教职工现实需求有一定差距。
高校政治理论学习主要是围绕党的重大理论创新、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部、地方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学校的具体工作进行,这样的学习内容一方面能帮助教职工及时了解和把握党和政府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要求,了解学校近一段时期内的工作重点和任务要求。另一方面,教职工教师虽然身在校园,但也是社会的一分子。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等政策的推行,高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进展,但教职工也有健康的需要,有晋职升迁、改善居住环境、为子女创造良好教育生活条件的需要。因此,在政治理论的学习内容上,宏观的政策如何与教职工的现实需要结合,创新的理论如何以大众化的面孔走进教职工,如何进行系统的讲解而非零散的学习,是高校政治理论学习内容的薄弱环节。
3.学习形式传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主要形式是集中学习,采取的做法还是以专家、领导宣读或宣讲为主,配发以相关书籍、报纸或编印学习资料,教职工们在会上进行讨论或交流心得体会。这种学习形式受学习频率(每月学习一两次),学习时间(每次两三小时)所限,重要的内容没法在短时间内讲深讲透,听众的参与度低,从而挫伤教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中,高校部分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已演变成领导带领教职工进行业务学习和工作布置会。
4.学习要求偏低,工学矛盾解决不力。
当前,一些高校在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但是学习要求偏低,给人感觉政治理论学习是务虚的工作,是软任务。一些高校在涉及教职工个人发展的重大事项中,如职称评定、岗位竞聘、评奖评优、年度考核等方面都以更量化的课题申报、论文发表、教学工作量等为硬指标,而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表现没有硬性指标。而且在实际考核中只要不犯有师德师风等涉及一票否决的事项,每个人的政治思想表现都是优秀等级,这就给教职工形成一种认识:政治理论学习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同时,各高校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时间上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难以协调和解决工学矛盾。教学科研人员要完成课时安排和实验、科研任务,往往会缺席政治理论学习,造成学习会场到会率不高。管理岗位的人员有时要完成手头紧迫工作、领导临时交办的任务,在面对学习要求时,只能消极应付,随意请假和早退。
根据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从基于信息获取和沟通娱乐需求的个性化应用发展到民生服务,网络已深度介入个人的生活方式中。
1.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政治理论学习中传统的学习资料是报纸、文件、书籍及编印的学习辅导材料等,这些资料的采集与编辑受时间、素材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只能围绕某次学习的某一方面尽可能收集齐全,难免会出现挂一漏万的现象。网络的优势就是其海量的内容和多元的信息,受教育者可以在网络中接触丰富的信息资源,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的分工进一步细化,在网络教育资源中,按类别搭建的专题网站、网页、专栏的出现大大方便了受教育者获取资源。同时,网络的制作水平和传播信息的形式新颖丰富,在传统的文本形式之外,还有动画、微视频、图片、声音等多种形式,使得原本枯燥的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显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极具吸引力。
2.提升了学习的互动性。
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形式是一个人(少数人)讲、多数人听的单方面传播方式,其间有讨论、交流等互动环节,但这种单向的学习方式往往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所具有的隐匿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是平等的,双方可以在非常轻松的境况下敞开心扉,进行无压力、平等的、深入的交流和互动,甚至可以探讨很多问题。而且这种交流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进行留言、评论、关注,教育者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互动进一步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
3.增强了学习的便捷性。
网络的发展使得政治理论学习的参与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自主选择获取知识和接受教育的方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网站上相关的信息,真正实现终生学习。2009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的兴起,特别是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人们的学习方式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除了在集中学习场所外,乘坐公交车、等候地铁、排队等碎片化的时间内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人们学习的时间、空间大为拓展,学习的便捷性大为提升。
传统的集中学习形式有其不可替代性,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政治理论学习的主要形式。但是高校要高度重视和积极研究网络背景下如何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发挥网络的优势,推进政治理论学习的深入,从而不断提升学习的实效性。
1.完善网络教育平台。
当前,网络已成为高校师生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高校要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等学习教育平台建设。高校要学会并善于通过建设和使用在线学习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在线学习平台在时间、空间、规模和资源方面的优势,有效实现政治理论学习的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效率、更好质量。高校要重视移动互联对政治理论学习的推动作用,加强对校园手机报、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的应用研究,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开通博客、微博,加强在线交流等形式,增强网上学习的互动性。
2.突出学习内容的思想性。
网络因其海量的内容,多元的信息给高校教职工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因为网络的开放性、隐匿性,难免会遇到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情况,以及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相互冲突,甚至传播错误言论和有害思想等现象。高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通过网络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必须传播学习中央的权威声音和创新理论、解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因此,高校应突出学习内容的思想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政治理论学习的核心,让教职工从理想信念上、思想道德上、行为方式上辨得清是非、经得起检验,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3.增强学习内容的可读性。
高深的理论需要大众化的语言,宏观的政策需要接地气,符合教职工的现实需要。在当前的政治理论学习中,板起面孔讲道理,一板一眼地学习对于今天的教职工来说早就行不通,要主动研究网络传播规律和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职工的接受特点,变换风格,用生动、幽默的互联网语言,把通常看起来枯燥的时政新闻、理论政策说清楚、说透彻,“寓教于乐”。中央的一些政策、规划、法律、工作部署意义非常重大,不仅影响国家,而且对普通人的生活、投资、升学、工作等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不能用教职工喜爱听并且熟悉的语言帮助他们准确理解和深刻认识中央的精神和上级的部署,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就失去意义。
4.增强学习活动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网络的优势之一,它对于改变传统的“你说我听”的单向教育模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绝大多数是由自身的实际问题引起的。高校利用网络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一方面要从教职工的实际需要出发,深入广大教师中,了解他们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走到他们中间,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诉求,理解他们的想法。只有把握了他们的所思、所需、所想,理论学习的指导和设计才能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要通过网络及时回应和解答干部教师关注的热点事件,加强网络的正面宣传和评论引导,不断提升政治理论学习的引导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1]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07-23.
[2]朱军,刘德胜.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2).
[3]李娟,杨丽.论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5(2).
[4]朱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方法及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1).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方法及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0SJD810008);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度党建思政研究重点课题“‘南理工梦’视域下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发展体系及特色研究”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