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伟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
袁宏伟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3)
当前世界经济、文化飞速发展,我国处在经济转型、社会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些新的发展形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高校培养出的综合素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顺利应对各种严峻的挑战,就必须改变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相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领域,更应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机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并且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存在严重缺失,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略学生的内在需求,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理性地认识到自身工作存在的问题,把大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位置,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正确看待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存在的不足,积极分析产生该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最终改善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内涵。
人文关怀指的是对人的生存、发展状态的关注和关心,它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建立一种具有内在尺度的价值取向。在现阶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凸显了人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建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帮助。而且,目前人文关怀已经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系在一起,个体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人文关怀的意义更重要。
2.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近几年,我国经济一直处在飞速发展的状态,有些人就认为:认为我国的各项建设都处在比较领先的地位。其实我国的文化建设、教育建设都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因心理问题而引发高校一些事件,缺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也是造成某些事件的重要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透过问题看本质,发现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要着重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让大学生的心灵充满正能量[1]。
3.建设和谐校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大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是学校架构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综合能力,在倡导和谐校园的今天,更应当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内心的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最主要内容。
1.某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较机械。
目前,某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不切合时代发展和学生思想的实际,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某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单纯地将其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去操作。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以下几个具体问题:教育方法单调,缺少创新;缺乏实践体验;忽视内化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让思想政治教育重新焕发活力[2]。
2.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的变化。
目前,国际形势变化迅速,国内社会深化改革的进程也在快速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外部环境要素对教育的影响,在外部环境发展和创新的作用下,寻求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
3.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他们具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情感及不同的意志品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个体不同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考虑个体的差异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常会遇到以下问题:首先,大学生在不同的经济环境、生活环境下成长,他们内在的素质和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即使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也会遇到种种障碍,开展工作非常不顺利。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内化和外化作用,但大学生的受动性、受控性和可塑性是不同的,他们处于从属的地位,使得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个人准则发挥作用。而学生是否主动配合教育者,则完全不受控制,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很容易造成学生之间参差不齐的情况[3]。
1.增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有效的学生参与机制。
大学生已经具有非常独立的人格和相对成熟的心理特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采取机械的灌输教育法,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心理水平的提高,而且缺乏特点和吸引力的教育方式很难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的成绩也没有明显的帮助。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增加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比重,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特征。理解和宽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生重新拉回到思想政治的课堂上,强化教育的效果。在构建相关的参与机制方面,学校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坚持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使参与机制能够适应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学校可以开设挫折意识教育及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在学业、情感取得成功的同时,个人魅力也会有所提高。教师应当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变化情况,对不良的心理特征及时进行疏导,把思想教育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有机地结合到一起[4]。
2.加强师生平等交流,构建师生和谐交流机制。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教师中心论”理念正在逐渐消失,将师生之间的关系从屈从关系变为平等关系是大势所趋,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理解并引导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充分包容和认同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强权逼迫学生,要更耐心地发现问题的原因和症结所在,再依靠合理的方式化解问题。说教和灌输的教育方法要转为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把教师的所言和学生的所想充分结合起来,有效获取学生的认同,让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多地倾向于做知识的引导者和人生的引领者,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之后,才能真正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顺畅沟通的渠道,这样学生就愿意与老师谈心,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3.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建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宣泄缓释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特别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并不等同于思想问题,两者的解决方法明显不同。解决心理问题时要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将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特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健全完善大学生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机制,促进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大学生心态良性变化,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以此培育大学生的心理放松与自我调节,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培养其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与关爱心灵、珍视生命的品质,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慰藉和心灵关怀,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取得成效[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的受众群体庞大,影响的维度非常广,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有着显著的作用。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顺应时代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而且在全球化蔓延、科技飞速进步、信息空前开放的今天,更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逐步增加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的比重,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气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1]马德秀.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加强改进高校思政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2(3).
[2]伍揆祁.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保障体系的构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
[3]关雅梅.人文关怀——当代大学生的迫切需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4]郑伟福.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三个维度[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11(3).
[5]佘双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5).
浙江省教育厅立项课题,课题编号:Y201120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