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北京 101301)
法律文本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策略与原则
李力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北京 101301)
本文在分析法律文本用语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法律文本的翻译原则和基本策略,以期为翻译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对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指导,提高法律翻译译文的质量。
法律翻译 法律文本 翻译策略与原则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庭翻译出现以来,各个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翻译规范和条例,比如美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法律翻译人员必须完整准确、一字不差地翻译源语信息,完整保留源语信息和话语语体”[1],我国在宪法、民法与刑法中也有关于法律翻译的相关条款,这都说明了法律翻译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如何做好法律文本的翻译,是每一个译员和翻译研究人员需要思考并慎重对待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就法律文本的英汉互译作探讨。
1.1 法律翻译的准确性原则
法律英语文本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范畴,是法律知识和英语语言的结合体。因此,法律文本的译员必须兼备法律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专业的法律词语在特定的法律文本语境中有什么含义,还需能用英语或汉语精确地表达源语文本中的词汇,以对应原文的信息。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译文不仅需要在语义即内容上对应原文,还需要在风格、文体等方面与原文对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然要斟酌如何让原文和译文在用词、句法和篇章等各个层次都对等。同时,法律文本一般都明确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逻辑严密,句子长而复杂,以保持意义的严谨、明晰,所以翻译法律文本的首要原则是坚持准确或精准这个标准,以免发生歧义解读或者使人钻法律的空子。
要做到翻译文本的准确性,必须熟知那些经常使用却在法律文件中词义并不普通的词汇。例如:
(1)He was awarded$500 damages for the injury he suffered in the accident.
(2)The testator died without issue.[2]
例(1)中的award和damage两个词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都不陌生,分别是“奖励、奖品”和“损失、损坏”的意思,但对法律文本语境来说,两个词的意义分别是“法庭裁定”和“赔偿金”。例(2)中的issue这个词,一般理解为“问题、颁发、发出”等含义,但在法律语言中,表达的是“子嗣”(遗嘱中)的意思。因此,这两句话应该分别译为:
(1)他因事故而得到500美元的赔偿金。
(2)这位立遗嘱的人去世时并无子嗣。
从例句中可知,要翻译法律意义和普通意义并不相同的词语,除了平时多积累词语的多义解释外,还要根据语境和逻辑推理判断词语的专门意义。
1.2 法律翻译的专业性原则
法律语言中,既有律师、法官、法学研究者和相关工作人员使用的词义精确的专业术语,又有他们行业内部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诸多行业套话,还有许多正式的书面语言。例如:appeal(上诉),cause of action(案由),bail(保释),burden of proof(举证责任),cause of action(案由),letters patent(专利证书),save(除了),without prejudice to(在不损害/不违背……的原则下),等等。翻译含有此类专业术语的句子时,译者需要具有相应的法律专业知识,熟悉法律专业语言,翻译前参阅相关的行业词典或者文献书目,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给出最佳的译文,等效地传递法律意义。比如:“不可抗力”,这个词语恰当的专业译文应是 “forcemajeur”,而不是“irresistible power”或其他。再看下面的句子:
例(3):The burden of proof rests with the defendant.
在翻译这句话时,需要考虑burden of proof这个专业用语的意义(举证责任),然后才能给出专业的译文:
(3)举证责任由被告承担[3]。
有时,法律用语专业意义的细微差别,会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比如:“solicitor”和“barrister”,前者是指“普通事务律师,初级律师”,而后者是指可以在法庭上与原告律师或控方进行辩护的“大律师”。因此,法律文本翻译的专业性提醒译员在执行翻译任务时保持高度警惕,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辨析意义、把握语言。
法律文本一般具有信息量大、严谨性的特点,句子的结构多冗长复杂,除了主谓结构之外,多用从句、短语和独立主格结构等修饰语,翻译前一般先要分析长句的特定结构、或是语篇特征。另外,法律文本中经常含有一些现代英语并不常用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通常分布在合同或协议中,例如:provided that(倘若,但是),subject to(根据……的规定,在符合……的情况下),hereinafter(下文),herein(本文件中),witnessof,hereto(于此),hereunder(在下文),whereas(鉴于),等等。这些词语是法律文本的特定组成部分,成为相关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可以按照约定俗成的固定意义来翻译,以直译法再现原文的结构特征或语篇特点。下面举例说明:
(4)In this Ordinance,unless the context otherwise requires,“state”means a territory or group of territories having its own law of nationality.(Laws of Hong Kong,Cap.30,Wills Ordinance,Art.2)
(5)A notice under subjection(1)shall,unless it otherwise provides,apply to the income from any property specified therein as it applies to the property itself.[4]
例(4)和例(5)的汉语译文分别是:
(4)在本条例中﹐除文意另有所指外,“国家”指拥有本身国籍法的领域或一组领域。
(5)根据第(1)款发出的通知书﹐除其中另有订定外﹐亦适用于通知书内指明的财产的收入﹐一如适用于该项财产本身。
根据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使用直译法足以使原文的句式结构在译文中得以重现,而且unless这个词和otherwise连用,是“除……之外”的意思,已经是一个可以在法律翻译中照搬的固定词语搭配了。
英语语言本身就比汉语使用的被动句要多,而法律语言更是一种昭示客观公正、避免主观的规范化语言,被动句的使用更频繁。翻译被动句时,用直译法将原文与译文对等起来的做法,也是比较常见的。汉语被动句,比如:带有“被、让、由”等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英译时也可以直译为英文be+过去分词表达的被动语态的句子。例如:
(6)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开征时间和征收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对应的译文:
(6)The commencement date for collecting individual income tax on proceeds from interests on savings and deposits,and the collection method shall be provided for by the State Council.[5]
由例句可知,原句中表示被动的“由”字句,在直译之后,仍然表示被动意义。
为了准确无误地表达法律文本的意义,需要对难度比较大的复杂的句子做出分析,在理清原句结构的基础上,按照目的语的相应逻辑语序,对原语的信息和句式结构等进行迁移。直译法是常用的法律文本翻译策略,当然,还有其他翻译方法和策略也适用于法律翻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法律文本的翻译涉及三个领域:法律学界、语言学界和翻译学界的知识,要想使自己的译文达到标准,译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各种翻译技巧,还需要熟悉国内外大量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常见的中英文案例。在广泛阅读与累积翻译实践中,熟悉并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技巧与方法,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关注专业术语与法律常识,把握法律文本的语言特点,做出从语言内容到法律意义都对等的译文。
[1]Susan Berk—Seligson.The Bilingual Courtroom[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lress,1990:235.
[2]李克兴,张新红.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82.
[3]陈杰,张崇波.英汉法律翻译的语言特点及基本原则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4.(2):219.
[4]http://www.legaltranz.com/archives/1120.2009,12./ 2015,7.
[5]徐中意.法律英语翻译:特点与要领[J].丽水学院学报,201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