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晓琳,王利强,王 军
(江南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课题化三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模拟课题研究情景,创设三级任务,在理工科教学的课堂上引入科学研究的思维与方法,使大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工作”地学习,能发挥高校理工科教师的双重角色优势,促进“研究性教学”的形成,铸造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任务驱动”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创设一个(或多个)任务情境,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任务活动,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与促进,主动整合与利用学习资源,采用自主探索和协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完成既定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使课堂从传统的“教”转向自主的“学”,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当下各层次的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的设计通常是以本专业为基础选择任务,范围是新课程中的新知识和技能,时间安排在课内完成,所以设计的任务相对简单,其内容的选择与细化一般由教师独立完成。而这可能造成“任务简单化”的倾向以及知识构建过程条块分割等问题,此外,在此过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锻铸也阙如。
“课题化多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选取或创设完整的科研课题作为课程载体,依据教学内容将课题研究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任务,在课题研究这根主线的牵引下,任务设置先易后难,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并可根据课题进展或学习程度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调整。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学生以课题研究小组的形式,对问题进行研讨,寻求解决问题,从而完成课题的最佳途径。通过“课题化任务”,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融会贯通地理解交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循序渐进,系统性地构建本学科的知识体系。
教师、学生、课题和任务构成了“课题化多级任务驱动”教学的“四要素”,使之具有如下特点:
(1)以课题为主线,升华教材内容,形成“研究性教学”。通过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课题化,使原本松散的任务以明确的主线相衔接,学生学习某一任务中所体现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灵活运用前述任务所掌握的知识,并在问题驱动下主动探寻下一任务所需的知识。此外,能综合分析利用其他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如此,学生能循序渐进,系统性地构建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学会寻找多学科的关联点,探索前人所未研究之道路,养成独立研究的习惯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三级任务驱动,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循序渐进构筑系统知识体系。“课题化多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的任务根据三级递进式设置,其三级任务的着眼点分别为: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整合分析现有资源,创新性观点的提出。其中,“理解掌握教材内容”立足教材,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整合分析现有资源”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时代,查阅资料,去芜存菁,凝练有用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纷繁复杂的信息的能力;“创新性观点的提出”使学生在课题的引领下,在问题的驱动下,以课程基础知识为本,融会贯通所查阅分析的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任务设置由表及里,层层推进,逐步升华,上升到解决前人所未涉及的问题,立足于养成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其开拓创新的精神。
(3)教师扮演教学的组织引导者和科研团队的领导管理者的双重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并同时扮演教学的组织引导者和科研团队的领导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其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具科学性与创造性的课题,再根据教学内容,将课题分为若干个子任务,进而引导、促进和帮助学生围绕教学课题内容,通过完成任务,升华课题问题以掌握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4)学生同时兼具教学的受众以及课题的设计者与执行者的角色。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课题的理解来明确学习与研究的方向;通过三级任务驱动来掌握知识点,构筑知识体系,培养科研思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相应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学生有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参与积极性,能主动学习教材内容,查阅与分析现有资源,根据教师的引导梳理知识建立知识体系,做好课题的设计者、执行者、管理者等角色。在基础知识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经验。
3.1.1 课题设计 在“课题化多级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依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能力水平,选择或设计课题题目。课题可以是针对一个章节的内容,也可以是串联几个章节甚至整门课程的内容。如“包装材料学”中第二章“塑料包装材料与制品”的教学,在学生具有高分子材料基础的知识储备的条件下,根据塑料在包装方面的主要应用,可设置如下课题:“高阻隔性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阻燃型泡沫塑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塑料桶的力学性能研究与改善”以及“可食性薄膜的研制”。当然,专业课程不同、面向受众群体不同,设计的课题自然不尽相同。具体而言,课题应具备以下特点和共性:(l)课题研究方向能实现与课程目标的有机整合;(2)课题范畴在教师水平能力可控范围内;(3)课题研究内容与学生知识水平层次能力匹配。
3.1.2 课题选择与合理分组 分组可采取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安排以及随机分派三种方式。无论何种方式,在一个小组内,尽可能涵盖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学业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势互补。课题选择可以是教师设计的课题,也可以是学生小组提出的课题,鼓励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课题提出不同的研究点进行探索。“高阻隔性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可扩展替代为“抗静电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吸氧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等。
3.2.1 任务分析与制定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目标分析,共同探讨将这一课题科学合理的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教学子模块),以及各个任务之间的逻辑结构和存在的内部关联。任务设定为三级驱动模式。如前述“高阻隔性塑料包装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题。第一级任务立足教材,将教材知识点与课题研究知识储备有机整合,可列出并列式问题任务若干:何谓高阻隔性?涉及“塑料包装材料的性能”章节内容;何谓塑料包装薄膜?涉及“塑料包装的特点及其产品”章节内容;塑料包装薄膜的制备,涉及“塑料包装材料常用树脂与助剂”、“塑料软包装及成型”等章节内容;塑料包装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除涉及“塑料包装材料的性能”章节知识点外,还涵盖了“包装材料与制品性能测试技术”章节的内容。第二级任务,在学生基本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课外资源,根据课题内容进行文献调研,提炼有用信息,并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论证有关问题,锻炼其分析和概括能力。第三级任务,着眼于课题的创新与发展,学生在教材内容学习,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探索、认识未知,提出前人所未涉及的问题,如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构想或理论依据,以培养其开拓创新的精神。
3.2.2 任务实施与成果交流 任务实施过程,教师起引导、促进与管理的作用,学生通过开展成员分工查阅资料,组内讨论交流等形式,对本组课题分析和探究,学习过程原则上应有阶段性的成果展示。故“课题化多级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呈现为学生展示与教师点拨引导穿插进行的模式。其中,学生除展示阶段性结论或成果以外,还就某阶段学习所碰到问题或迸发的思想火花与同学或教师交流,教师据此调整教学内容与设定任务,并给予适时指导。
在将“课题化多级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具体教学环节前,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与内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并依据所制定的课题与任务,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以便于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教师所提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开展过程性评价。对任务完成,课题结题后,学生的回顾、总结与成果展示进行总结性评价。此外,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并纳入评价体系,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另外,还要针对学生在此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进行评价,从而使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始终。总而言之,评价与考核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尽可能突出“以科研思维的培养为宗旨,以能力与态度为本位”的考核方式。
综上所述,在“课题化多级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同时扮演教学的组织引导者和科研团队负责人的角色,这要求教师充分发挥科研工作者的角色优势,将科学研究的思维引入课堂,将自身在探索未知的路上积攒的经验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引领学生带着开拓创新的精神步入科学与技术的殿堂,形成“研究性教学”,培育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新一代研究型与技术型兼具的人才。
[1] 田晔,李兵.高校基础课“任务驱动—分组教学法”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8(29):85-86.
[2] 欧善生.高职教学应从传统式教学向任务驱动式教学转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5):86.
[3] 张志俊.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联合运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15-116.
[4] 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反思与重塑[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5] 赵娅,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