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聪,陈淑雷,路英菊,祝 筠
随着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和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期望与日俱增,而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对于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2012年4月卫生部颁发了《关于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的通知》,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护理作为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治疗、康复、预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护理人员的职业精神与其工作满意度密切相关[1],继而影响留职意愿和护理队伍的稳定。为使管理者和教育者更好地认识并评价护理专业精神,本研究从内涵界定、评价、影响因素及研究展望方面进行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于护理专业精神尚无统一的定义,在表述上也不尽相同。国内主要存在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两种表述,但阐述的思想都是护理人员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信念。两种表述的本质差别在于职业(occupation)与专业(profession)含义的界定。职业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其含义与行业相近[2]。而专业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专业的突出特征是专门教育和培训、理论知识和技能、遵循伦理准则、提供专门的服务[3]。护理在形成初期社会地位低、服务范围窄,护理人员大多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显然不能称之为专业。但现代护理经过100多年的快速发展,护士的角色范围不断扩展,自主性有很大提高,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并制定了护士注册、资格认定法律法规,还制定了本专业的伦理准则,创办了专业期刊,所以认定护理为一门专业的证据已比较充分,因而专业精神比职业精神更加贴切。专业精神(professionalism)是某组织中的成员在技能、行为和态度上的体现[4],是对某一专业认同的程度和组织承诺[5]。对护士而言,护理专业精神是护士群体对社会的承诺,是专业精神在护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对护理专业精神的研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不同学者对专业精神也有不同的解析。张新庆[6]将其定义为护士群体所共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伦理习惯和道德规范,并将专业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关爱、平等、专业自主、支持维护、慎独精神、责任和团结互助7个方面。李飞燕[7]认为,护理专业精神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关怀照顾”,其实质与《国际护士守则》护士的职责相一致,即“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8]。吴冰等[9]从生命伦理的角度,认为护理职业精神的核心是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关注和重视生命。Miller[10]从专业行为角度对护理专业精神内涵进行阐释,发展了护理专业精神轮状模型,该模型以护理科学教育背景为核心,涵盖了伦理守则、专业自主、参与专业组织、发表专业文章等9个方面。Carryer等[11]认为,专业精神包括专业自主、自我调节、公益服务、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2002年美国内科理事会等机构共同发布的“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确立了以“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尊重病人主权”“社会公正”三大原则和10项基本职责为主要内容的医师专业精神,得到了各国医师协会的广泛认可[12],护理也是以人为中心、崇尚科学和奉献的专业,因此以病人利益为中心、病人至上的理念也应融入护理专业精神的内涵当中。概括地讲,护理专业精神是护士在职业生涯中所体现出来的护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以病人为中心,综合了业务优秀、责任心、人道主义和利他主义各个方面。
由于在内涵解析上存在差异,目前对护理专业精神尚没有统一的测评工具。过于广泛的定义容易导致测量和评估困难。Green等[13]认为,专业精神本身的属性或内涵过于抽象,而对可观察的行为进行定义和评估则更为具体,可操作性更强。国内在护理专业精神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专业精神测量的文献较少。张桂霞等[14]运用Delphi法对护士专业精神结构进行分析,确立了关爱、努力提高护理核心能力、将病人健康利益放在首位并尊重其自主权、团结协作4个维度的框架,并对相应的二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赋值,初步形成护理专业精神测量的理论架构。国外对护理专业精神进行测量较为成熟,多从态度、感知和行为的角度对护理人员专业精神进行测量,常用的测量工具总结如下。
2.1 Hall专业精神量表(Hall professionalism inventory scale,HPI) 该量表开发较早,由 Hall[15]于1968年编制,Snizek[16]于1972年进行修订完善,具有良好的信度(KR-20为0.78~0.84)。该量表具有普适性,包含25个条目、5个维度,分别是参加专业组织、相信公共服务、自我调节、使命感和自主性,每个维度有5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研究对象对各个条目的态度进行评分,总分25分~125分,得分越高表明专业精神越好。量表自研发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7,18]。
2.2 Kramer专业精神量表(Kramer professionalism scale) Kramer[19]专业精神量表于1974年制定,从护士的专业行为入手测量专业精神,包括护士购买专业书籍的数量、订购专业杂志的数量、用在专业阅读和继续教育方面的时间、加入专业组织、专业论文发表数量、大会发言、科研活动7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重测信度0.99,Cronbach’sα系数0.62~0.71)。也有学者联合使用Hall的态度量表和Kramer的行为工具测量专业精神[17]。
2.3 Miller的护理专业精神行为量表(behavioral inventory for professionalism,BIP) Miller等[20]基于专业精神轮状模型编制了测量护理专业精神的行为学量表,测量护士在过去两年中采取专业行为的情况。量表共9个维度、27个条目,每个维度包括3个条目。分别为教育背景、遵守伦理准则、参加专业组织、继续教育和能力、沟通能力和发表文章、自主性和自我调节、社区服务、理论应用发展、参与科研,每个条目采用“是、否”二分法计分,总分0分~27分。得分越高表明专业行为越好。
2.4 护生专业精神态度量表 此量表由土耳其Hisar等[21]编制,基于Miller的专业精神框架从专业态度的角度测量护生的专业精神。量表包括28个条目,分为8个维度,从信息获取、专业自主、合作、继续教育、参加专业组织、参加委员会、社区服务和伦理规范入手,考查护士对专业精神的态度,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信效度良好(Cronbach’sα系数为0.90,自变量可以解释总变异的65.5%)。
3.1 国外护理专业精神研究现况 国外对护理专业精神的研究开始较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相关的文献报道。除量性研究外,质性研究也已展开,如Keeling等[22]的现象学研究、Bunkenborg等[23]的参与式观察法。研究内容以探讨护理专业精神的前应变量或评价工具为主。专业精神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Wynd[5]采用Hall专业精神量表对美国774名护士进行横断面调查发现,工作年限、教育背景、专业资格以及是否参加专业组织是护理专业精神的显著影响因素。Kim-Godwin等[18]对韩籍美国护士的研究也证实,拥有专业组织成员身份的护士比无会员身份的护士专业精神得分更高。加入专业组织或学会能够加深护士对护理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护理的认同。Tanaka等[24]对日本1 501名护士调查发现,目前护士的专业精神整体水平较低,较高的学历、较长的工作年限以及担任管理者或带教职务是护理专业精神的显著促进因素。除人口学因素外,工作环境和组织因素也对专业精神有显著影响,Baumann等[25]发现,科室文化和氛围等环境因素以及专业自主性等专业实践因素与专业精神密切相关,Manojlovich等[26]的研究也证实,组织文化是护理专业精神的显著预测因素,能够解释总变异的16%。探讨专业精神的影响因素为管理者开展针对性干预提供了依据。
3.2 国内护理专业精神研究现况 国内学者对护理专业精神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生物-医学-社会模式的推广和整体护理观念的深入开展,护理专业精神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的研究以专业精神内涵解析和培养教育策略为主。围绕护理专业精神的内涵,学者提出了从生命关怀视角[27]、“他者”伦理视角[28]、人文精神视角[29]探讨专业精神的本质。关于护理专业精神的培养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陈蕾[30]提出护士职业精神的培养应该从人文素质、慎独精神、心理素质、道德素养方面展开;赵丹妮等[31]认为,职业精神的基本理念、价值观构建、道德伦理等与生命教育相通,因此护理职业精神的建构应以生命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宿;翟德云等[32]采取融思想教育、岗位培训、绩效改革于一体的综合干预方法对手术室护士开展专业精神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国内对护理专业精神的量性研究还比较少,对专业精神的评估和测量尚缺少科学有效的工具,开展临床干预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
4.1 加强文化建设和入职培训,增强护理专业精神“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倡导关注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多方面需要,为病人提供人性化、体现人道主义的护理服务[33]。因而护患之间的情感沟通、护士的心理抚慰对病人康复至关重要。因此,医院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专业性质相结合,围绕技术精湛、仁爱奉献、护患和谐等理念进行医院和科室文化建设,要求护理人员公平对待病人、同情接纳病人、培养慎独精神、倡导生命至上、增强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同时,对新职工开展专业精神培训,使其牢固树立为病人服务的理念,强化对护理事业的荣誉感和责任心,鼓励职工为专业发展和病人康复不断奉献。
4.2 促进护理课程改革,培养护生专业精神 护士在进入临床工作之前,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外,更重要的是思想上认同临床护理工作的意义,并以关怀仁爱的信念对待病人。因此,要重视专业精神教育在护生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开设包含慎独精神、人文关怀、道德修养等在内的系列课程,不断创新改革教学策略与方法,试行基地建设、模拟实践、案例探讨等教学方式,并在专业课教育中融入专业精神教育等,以提升护生对护理人文关怀和专业精神内涵的理解,巩固专业思想。
4.3 积极开展实证研究,丰富专业精神内涵 目前国内对护理专业精神的研究尚不深入,相关的研究多以观点阐述和概念分析为主。建议一方面开展多角度的护理专业精神内涵研究,从护理人员、病人、医生3个角度进行质性和量性研究,深入分析不同群体对护理专业精神的理解与期待;另一方面开展大规模的实证研究,分析当前复杂的医疗环境下护理专业精神的现状,为护理管理者进行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此外,对护士专业精神进行准确的测量也至关重要,因为不能测量就无法进行改善。但是在评价工具方面,由于国内尚无统一的测量工具,而国外已有的量表在引入过程中又受到了文化背景和国情的挑战,所以制定符合我国文化特点的测量工具至关重要。但任何一种单一的评估工具都可能存在不足[34],如自评式问卷存在报告偏倚,而观察式研究又受观察者差异的影响。可以考虑借鉴360°多源反馈评价方法测量护士的专业精神,已经证实该方法在测量专业精神方面的可行性[35,36]。
4.4 开展护士职业生涯规划,强化专业认同感 帮助护士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明确个人定位和目标,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专业发展相结合,提高专业认同和专业自豪感,增强为组织和专业发展不断奉献的信念。将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到护生的培养体系和护士的继续教育中,从课程建设、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让每个护士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和专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1] Hwang JI,Lou F,Han SS,etal.Professionalism:The major factor influencing job satisfaction among Korean and Chinese nurses[J].Int Nurs Rev,2009,56(3):313-318.
[2] 杜治.关于医学专业精神的几个问题[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3):1-6.
[3] Adams D,Miller BK.Professionalism in nursing behaviors of nurse practitioners[J].J Prof Nurs,2001,17(4):203-210.
[4] 胡林英,丛亚丽.医学专业精神的初步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3):10-13.
[5] Wynd CA.Curren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rofessionalism in nursing[J].J Prof Nurs,2003,19(5):251-261.
[6] 张新庆.论护士专业精神及其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3):299-302.
[7] 李飞燕.论现代护理之专业精神——以人为本,关怀照顾[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1):72-74.
[8] 林菊英.中华护理全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59.
[9] 吴冰,白联缔.生命关怀视角下护士职业精神的培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21-23.
[10] Miller BK.A model for professionalism in nursing[J].Todays OR Nurse,1988,10(9):18-23.
[11] Carryer J,Gardner G,Dunn S,etal.The core role of the nurse practitioner:Practice,professionalism and clinical leadership[J].J Clin Nurs,2007,16(10):1818-1825.
[12] ABIM Foundation,ACP-ASIM Foundation,European Federation of Internal Medicine.Medical professionalism in the new millennium:A physician charter[J].Obstet Gynecol,2002,100(1):170-172.
[13] Green M,Zick A,Makoul G.Defining profession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ients,physicians,and nurses[J].Acad Med,2009,84(5):566-573.
[14] 张桂霞,张爱丽,黄海燕,等.基于Delphi法的护士专业精神结构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7):54-57.
[15] Hall RH.Professionalism and bureaucratization[J].Am Sociol Rev,1968,33(1):92-104.
[16] Snizek WE.Hall’s professionalism scale:An empirical reassessment[J].Am Sociol Rev,1972,37(1):109-114.
[17] McCloskey JC,McCain BE.Satisfaction,commitment and professionalism of newly employed nurses[J].Image J Nurs Sch,1987,19(1):20-24.
[18] Kim-Godwin YS,Baek HC,Wynd CA.Factors influencing professionalism in nursing among Korean American registered nurses[J].J Prof Nurs,2010,26(4):242-249.
[19] Kramer M.Reality shock:Why nurses leave nursing[M].St.Lonis:Mosby,1974:1.
[20] Miller BK,Adams D,Beck L.A behavioral inventory for professionalism in nursing[J].J Prof Nurs,1993,9(5):290-295.
[21] Hisar F,KaradaA,Kan A.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professional attitudes in nursing students in Turkey[J].Nurse Educ Today,2010,30(8):726-730.
[22] Keeling J,Templeman J.An exploratory study:Student nurses’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ism[J].Nurse Educ Pract,2013,13(1):18-22.
[23] Bunkenborg G,Samuelson K,Akeson J,etal.Impact of professionalism in nursing on in hospital bedside monitoring practice[J].J Adv Nurs,2013,69(7):1466-1477.
[24] Tanaka M,Yonemitsu Y,Kawamoto R.Nursing professionalism:A national survey of professionalism among Japanese nurses[J].Int J Nurs Pract,2014,20(6):579-587.
[25] Baumann A,Kolotylo C.The Professionalism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workplace questionnaire: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J].J Adv Nurs,2009,65(10):2216-2228.
[26] Manojlovich M,Ketefian S.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n nursing professionalism:Implications for health resource planning[J].Can J Nurs Res,2002,33(4):15-34.
[27] 白联缔,吴冰.论生命关怀视角下护士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4):65-67.
[28] 周庆焕,周伶俐,洪梅,等.“他者”:护士职业精神的伦理诉求[J].医学与哲学,2014(7):62-64.
[29] 吴美福,张秀伟.人文精神是建立护理专业信念的基石[J].护理研究,2006,20(5C):1385-1386
[30] 陈蕾.护理人员的职业精神培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1):172.
[31] 赵丹妮,张丽颖,季东平,等.论生命教育与护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相关性[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5):779-780.
[32] 翟德云,刘素娟.手术室护士职业精神与服务理念的培养[G].新医改形势下护理管理创新论坛暨护士长(品管圈)培训班论文集,郑州:2013:5.
[33] 孙春丽,焦玲.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贯穿于孕产妇分娩全过程[J].全科护理,2010,8(12A):3155-3156.
[34] van der Vleuten CP,Schuwirth LW.Asses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From methods to programmes[J].Med Educ,2005,39(3):309-317.
[35] Zhao Y,Zhang X,Chang Q,etal.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360°feedback scales in professionalism and 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assessment of surgery residents in China[J].J Surg Educ,2013,70(5):628-635.
[36] Campbell JL,Richards SH,Dickens A,etal.Assessing the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of UK doctors:An evaluation of the utility of the General Medical Council patient and colleague questionnaires[J].Qual Saf Health Care,2008,17(3):187-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