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博“大”的数学课堂

2015-03-21 03:06:22
学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活动活动

以“小”博“大”的数学课堂

张长刚 (江苏省新沂市第十中学 221400)

我们只有从细节入手,抓好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细小”之处,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向全体,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小”着眼,以“小”博“大”,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小步走 小活动 小问题 小组交流 细节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成为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从“小”着眼,以“小”博“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一、小步走,实现大跨越

每一节数学课都对应的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地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反比例函数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设计上,在一次函数性质的基础上分为:图象、向限、增减性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其中的“图象”部分还可以分为k<0和k>0两种情况,其他两个方面也还可以再分。这样,层层分解,降低知识点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小步一小步很轻松地总结出反比函数的所有性质,实现课堂目标。这个思路在处理初中数学的一些难点问题时,效果比较理想。

二、小活动,出奇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数学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投入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中,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教学并不是声情并茂的,而是“枯燥”的,怎样使数学课堂更出彩、更有吸引力,就是我们数学教师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可以巧妙地结合知识,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让课堂更具吸引力。例如,我们在教学“统计”的时候,可以以“新沂市第十中学初中生的时间安排”为题,展开一次“课外阅读时间”的校园调查,让学生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好活动步骤。这种活动的开展,比课堂上单纯的讲解要更贴近学生生活,又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同时,又收到课堂讲授达不到的效果,一举多得。

三、小问题,显实效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重要学科,一度被誉为是启迪人类智慧的催化剂、思维锻炼的有氧体操。”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能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这一目标的实现中也伴随着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也一直在向这个目标努力。在课堂中,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在于它的难度和深度,而在于它是否能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和继续,哪怕是一个细小的甚至于一个错误的问题,也有可能伴随着本节课的一个亮点的闪现。比如,在教学“不等式组的解法”时,我先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先谈谈解法猜想,其中一个学生就提出:是不是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样呢?首先,不管他的想法对于错,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将过去所学知识联系到了新知识,这就应该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其次,他的问题绝对会在班级中产生共鸣,这就显示出这个小问题的影响力。最后,当我们介绍完解法后,就会给这些学生造成巨大的冲击,猜测对的,有冲击,猜测错的冲击则更大,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四、小练习,大作用

苏步青教授说过:“多演算习题,第一是为了加深基础概念、定义、定理(包括证明)的理解;第二是为了训练我们的运算技巧和逻辑思维。”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精炼”的“小”练习题以达精讲精练的目标,提高课堂效率。“所谓精炼,就是教师要把精力放在重、难点上,要把握住关键去练习。”②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练习为主,如在教学有理数运算过程中,我们要在每一节课都设计一些口算题,既能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五、小组化,促交流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增强”③,它可以增加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是达到参与机会平等的有效途径。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数学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建立4~6人的小组,变过去的“单打独斗”为“团体做战”,给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真正体现课程标准理念,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又使学生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六、小环节,重延伸

在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中,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我们可以设计更加灵活的小环节,让课堂得以延伸拓展。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们可以设计“你知道吗?”这样一个小环节,多媒体展示勾股定理的产生与证明,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提高数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小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就会把知识的探索由课内而转至课外,自主地展开独立的学习活动,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进行了挖掘,既丰富了知识,又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个小小的教学设计可以延伸更大的世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只有从细节入手,抓好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细小”之处,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夯实基础知识,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

注释:

①肖军武.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J].求知导刊,2015(2).

②王升.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3).

③颜治文.优化数学练习 提高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3(1).

(责编 张文娟)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学活动活动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8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