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霞
[摘 要]
“神入”历史是理性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置身于当时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学会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好地感悟历史,提高历史思维水平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
历史;思维;神入
“神入”英文为Empathy,辞典解释为移情,本来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指想象自己处于他人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和活动的能力。有学者把“神入历史”的解释概括为:“神入”不是随意的历史想象,而是与证据获取、不同观点的辨析、观点陈述等理性思维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神入历史”是理性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
“神入历史”主要是强调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观察历史,学会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解读历史,从而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好地感悟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乐趣和智慧。本文就此谈谈自己在人教版历史必修Ⅰ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尝试。
一、走进历史故事,丰富形象思维
离开了形象思维,历史思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才能栩栩如生地再现历史。在这方面,历史故事是久享盛誉的重要载体。大家所熟知的《史记》《资治通鉴》等史籍中关于“人物”“活动”的故事,描写得十分形象化,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使得书本上的历史知识活化、历史人物立体化了。形象化的描写和讲述,可以有助于学生从心理上接近历史,从精神上沟通历史,从感情上感悟历史。一旦舍弃了形象思维,历史、历史学就会成为杂乱无章、干瘪生硬的一盘散沙。当然,历史思维中的形象思维肯定不同于文学艺术领域里的形象思维。历史思维要求以事实为依据,以重现历史真相为目的,绝不允许把众多的历史人物糅合在一起加以典型化,更不允许在叙事描写、口头讲述中过分采用夸张、虚构等文学手段。
历史故事中的一些“细节”描写,看起来很“琐碎”,但在展示历史人物思想、性格和时代背景方面却能够起着“素描”的作用。用历史故事中的“细节”神入历史,往往能够使学生见微知著。历史故事中的“细节”具有典型意义,它准确地表现出历史人物的性格、志趣、抱负,由此勾勒出的历史逼真传神,因此,历史故事中的“细节”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历史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在高中历史必修一模块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思之窗”中的问题,在教材基础上我补充了一个关于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过程中的小故事:据《史记·王翦列传》记载,秦王嬴政把六十万精兵前去攻打楚国,王翦在出发前后六次要求秦王赐予他田产、财物,别人说你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啊?王翦说:“不对。秦王粗暴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军队都交给我了,我不这样做反而会让他起疑心的。”这样一来,两则历史故事中的“细节”不约而同地展现了嬴政这个历史人物一以贯之的性格特征:猜忌、多疑,我相信这样的历史故事更能让学生“神入”秦王、秦始皇嬴政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心理。
二、走进“历史现场”,提升理解能力
历史教学要努力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某个历史问题之前,他们必须具备有关那一历史时期原本的和年代的知识。学生的背景知识是不同的,掌握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参差不齐,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呢?有学者认为有一条基本路径,那就是:尽可能掌握多方面材料,将材料置于特定的历史场景中来解读。比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一模块中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学生会遇到一个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有争议性的人物——李鸿章。学生对于李鸿章有所了解,甚至有的学生在脑海中已经给李鸿章做了一个道德判断:清朝名臣或卖国贼。这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要提供合适的材料引导学生把人物放入“历史现场”中加以认识和评价。
我给学生呈现了三段材料来感悟那段历史:第一则材料是借李鸿章的幕僚周馥之口来反映李氏在政局与官场上的权衡,“且谓李鸿章明知北洋一隅,不敌日本一国之力,且一切皆未预备,何能出师?第彼时非北洋所能主持。李鸿章若言不能战,则众唾交集矣。任事之难如此。”此正表明李氏作为官场中人心机之复杂,明哲保身乃生存之道;第二则材料是李鸿章的朋友吴汝纶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回忆:“平壤之败,李相痛哭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在此基础上呈现出第三则材料,这是李鸿章在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的一番感慨,可以通过它引导学生解读李鸿章的心路历程:“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能负其责?”至此,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举步维艰体会就更为直观与深刻。
三、走进学生心灵,促进情感升华
“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l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在享用佳肴时将l5克盐全部吸收了。”正如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神入历史,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历史必修一模块第16课《抗日战争》“日军的滔天罪行”这一子目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央视节目视频“日本遗孤感恩团走进中南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特别的历史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思之窗”的问题,并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感悟历史、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在播放视频之前我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60多年前,历经磨难和侵略的中国人,在自己食不果腹的时候,依然以质朴的人类同情心,收容并养育了侵略自己国家的日本的一群遭到遗弃的孩子,双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世界战争史上一段救助敌国儿女的感人佳话。如今这群已经年近古稀的当年的孩子们感恩图报,回到中国来看望自己的中国养父母。2009年11月12日,由日本各地残留孤儿代表组成的感谢中国人民养育之恩访华团走进了中南海,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接见。
我截取的视频内容是动情的日本代表团成员在现场唱了一首非常非常感人的歌。歌词是这样的:“说句心里话,我有两个家,一个家在东瀛,一个家在中华。说句实在话,我也有恨,战争带来的灾难,永远记住它。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中国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心里话,我也有情,是中国的个老妈妈把我抚养大。来来来,来来来,虽然回到祖国,来来来来,更像中国的妈,希望归国的姐弟们,千万不要忘记中国那个妈,老人家,中国的老妈妈。”
他们从心底里讲的话,出自肺腑唱出来的歌,不仅让总理听了以后非常感动,课堂上很多学生和我一样也很动容,有的甚至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有的看完之后眼圈红红的,因为我们都觉得:他们是最懂得什么是战争灾难的人,他们是最懂得什么是正义、人权的人,他们是最懂得什么是善良、友爱的人。毫无疑问,2009年,北京的初冬,中南海的这一幕会永远铭刻在中日历史的进程当中。我深信:这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情景不仅从历史照进了现实,更是照亮了每个孩子的心灵。
德国1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这就是教育的使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穿越时光隧道,神入历史之中,与前人进行心灵的对话,让生动的历史点燃学生思考的激情,让历史学习给学生最大的人生启迪,让历史学中最好的养分浇灌出最艳丽的思维之花。
[参 考 文 献]
[1]吴翎君.历史教学理论与实务[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2]赵士祥.神入历史与理解力培养的教学研究——以历史故事的教学价值为例[J].历史教学,2012(11).
[3]李杰.神入历史与历史现场[J].中学教学参考,2009(24).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