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璐瑶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拯救“变质”的公开课
陈璐瑶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公开课作为一种教研形式,在推行新课程理念、解决教师教学困惑、交流教改经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其直接目的在于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实现终极目标: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现实中有些公开课却出现异化现象,偏离了其正常的运行轨道。“表演课”、“面子课”的操作方式,破坏了其原本真实的面貌,使其无法发挥自身的正能量。因此,亟需通过求真、求实、求质三方面来修正并完善公开课,还公开课一个真实的、原生态的课堂。
公开课;真实;症状;路径
提及公开课,人们不经意就会想到“表演课”。公开课的作秀、表演成分已成泛滥之势,这给执教者敲响了警钟。当前学术界对于公开课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界定。《教育大辞典》解释:公开课是教师间有目的的互相听课活动,用以对某一教学专题开展研讨、推广先进教学经验,或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作出评定,主要通过日常听课、示范课、教学专题研究课等形式进行[1]。学者们对于公开课概念的界定也是见仁见智。如学者刘本剑提出:公开课是对授课教师和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开放的适应学生的课[2]。余文森教授认为,公开课泛指开放课堂,同事、同行、家长、领导或专家等进入课堂听课;特指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有特别准备的课堂[3]。李振峰等人提出,公开课是一种在公共场合上课,有开课目的、有研讨过程,同行、专家、家长、领导参与监督、评价的“观摩”活动,并有鲜明的理论追求和新的教学理念[4]。从上述学者们的论述可看出,公开课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教学实践,其定位在于“课”,其次才是“公开”。同时受课者范围扩大,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与探究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公开课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是一座将新课改倡导的教育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是教师与同行们之间进行交流、研讨、分享的平台。公开课的宗旨在于让教学成为教师的共同财富。然而现实中一些公开课教学被刻上“作秀”、“表演”的印记,偏离了其原本正确的轨道,违背了其美好的初衷。公开课已出现了不良的症状。
1.1 教学目的:功利化
公开课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终极的教学目的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全面发展。然而,如今一些公开课的教学目的“变道”了,由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向追求课堂教学以外的东西。一是公开课直接与教师奖金、荣誉挂钩,成了教师升职加薪的一块跳板与垫脚石;二是公开课关乎学校的荣誉、领导的面子,为的是增加学校的名气、领导的政绩。如在一些优质课评选活动中,为了争得荣誉不惜拉关系、走后门,甚至出现行贿受贿的现象。其实这些已是众人皆知的秘密,已经完全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范畴。作为教师也有人想凭借一堂“完美”的公开课而成名,追求公开课带来的名利;追求所谓“一课成名”、“一课定终身”,以一课之成功获一生之永逸等等。由此可见,教学目的趋于功利化使得公开课脱离了其运行轨道,违背了其美好初衷,造成了其价值的偏失,无法发挥其拥有的作用。功利化的目的是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使学生的发展化为泡沫。故此,一些公开课失去它的真实性,拉开了与常规课的距离,愈行愈远。目的的“变道”使得公开课变了味,失去了原来的模样。
1.2 教学过程:表演化
教学目的的偏离致使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也有所变化。有学者曾直言:表演课是一种教学腐败[5],这从侧面直击公开课的教学过程是作秀、表演,公开课无形之中已成为一种教学腐败。这说法似乎有些偏激,但却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教师为演绎一堂完美的公开课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耽误其他的常规教学工作,这是不可取的。在正式开课前,执教者会认真地设计编写“剧本”,并对“剧本”进行反复修改,以求达到精益求精。这其中不仅汇聚了众多教师的智慧,甚至会有上级教研人员来进行指导,可谓是全体总动员。由此可见,公开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却会抹杀执教者个人的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同时,执教者还要刻板教条地努力记住每一句“台词”,甚至连整个教学过程都要提前进行模拟演练,做到对每一个教学程序都了如指掌,对每一个教学环节所用时间都精准把握。等到正式开课时,完全是走过场、形式主义。公开课俨然成为执教者的舞台,执教者集导演、演员于一身,学生则是台下观众。作为观众,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法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性。他们被安排,是被动的主体: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坐姿等形体动作被固定,大到提问时,哪个问题由哪个学生回答,学生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以及回答问题的程度等等。学生的作用在于完美的、毫无差错的配合执教者,这完全背离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中原本那种轻松活跃的气氛已不存在,这与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相违背的。这样表演、作假的公开课完全失去了公开课的应有之义,这样的公开课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1.3 教学手段:包装化
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教育领域内采用的教学手段趋于多样化。多媒体、幻灯、远程教学引入教育领域,不仅丰富了课程资源,而且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的使用,使得教师的教学手段不再局限于黑板与粉笔。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因借助于多媒体的使用而变得有声有色,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地参与教学,主动地发挥能动性与主体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应坚持适度原则,不能将其辅助教学的角色转为教学的“主角”。然而现在的公开课却过多的依赖和使用现代教学设备,如: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每当执教者要上公开课时,往往都会花费很多时间来精心制作课件,尤其那些对制作课件不熟悉的老师需要的时间更多。他们忽略了一点事实:并不是所有的授课内容都需要借助现代教学设备来展示。当执教者将课件准备好后,一堂公开课就如同变成了一堂课件演示课。课堂上的教学时间被课件的展示所占用,严重影响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如此,过分的依赖课件,而没有重视板书的使用,往往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浅显的。教师板书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记忆教学内容。因此,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技术是对教学手段的过度包装,缺乏有效的教学效果,与其应发挥的作用背道而驰。
1.4 教学评价:异常化
评价的理念或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公开课的导向。公开课之所以变成表演课,与评课的异常化有关。首先在于评价的模式化。对于任何学科的公开课,都依照同样的标准进行评价,没有做到因课而异。这样一刀切的评价模式无法真正地评价公开课的教学,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其次是评价标准的绝对化。评课的主体大多是专家、领导,他们多是将各自对课的主观认识作为评课标准来衡量执教者的全部,这样的评价是片面的,评课的标准缺乏统一性、科学性。再次是评课主体的权威化。公开课的评价主体主要是来听课的专家、领导以及同行教师,却忽略了另一部分听课群体——学生。因此,评课主体的权威化使得最有发言权的学生成为“局外人”,使得评价的内容缺少了学生的真实反馈。最后在于评价内容的非真实性。有些评价主体碍于与执教者是熟人、或是自己的同行,评语都是趋于赞赏的话,不敢指出执教者的不足之处。这样的做法虽然保住执教者的面子,但却对其教学能力的提高、专业的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样的行为泯灭了公开课的内在价值与作用,不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说,教学评价的异常化会影响到公开课各个环节的执行,公开课难以成为教师共同的教学财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公开课承载了太多不该承载的功能,使其失去了真实性、变了味,偏离了其原本的轨道,违背了美好的初衷,愈行愈远。笔者认为变质的公开课在于执教者更多是追求物质利益化的东西,使课堂教学变得不真实,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路径来修正并完善公开课,使其回归真实、原生态的状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快新课改的步伐。
2.1 求真:树立公开课育人的根本目的
“教书育人”一词道出了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公开课教学目的功利化在于其违背了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追求的是课堂教学以外的物质利益化的东西,偏离了公开课的美好初衷。虽然公开课与常规课有区别,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教学形式,对常规课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但就其性质而言,它仍然是一节课,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而非专家、领导等评课者。所以通过公开课的教学是为了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终极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达到育人的效果。一堂好的公开课追求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更好的效果,而不是教师个人的荣誉、学校的名誉。当前,新课改的三大理念之首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推行新课改理念的公开课更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树立育人的根本目的是公开课的重中之重。这样的公开课才是真实的,真实才是公开课的生命与真谛。
2.2 求实:挖掘公开课深厚的内在价值
新课改过程中,公开课的作用在于倡导最新教育的理念,传递先进的教学经验,便于教师之间的分享交流与探讨,所以在上公开课时,教师应该要真实地展示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及教学经验,如实地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让台下听课的教师们学习到真正的东西[6]。公开课对教学过程的包装、教学手段的包装虽然能规范教师的仪表仪态,激励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是盲目地追求这些外在的、形式化的包装恰恰成为教师挖掘公开课内在价值的障碍。
众所周知,公开课内在的价值在于搭建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利于校本教研;提供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并在有效教学课堂中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同时,公开课的课堂应倡导的是一种真实课堂、绿色课堂、卓越课堂,是常规课的升级版。正是拥有这样的内在价值,公开课才成为推行新课改理念的必要选择,使优质的教学成为教师的共同财富。教育长存,公开课就不会谢幕;公开课的变质、异化在于其承载了太多本不该它承载的功能。因此,教师应更加注重和挖掘公开课的内在价值,追求真实、原生态的教学课堂,而不应追求公开课的一些外在的、形式化东西。着眼于挖掘内在价值的公开课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回归真实的课堂。
2.3 求质:建构公开课科学的评价标准
当前公开课存在的种种异化现象归根结底在于其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因此,公开课亟待建构科学的评价标准。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评价理念决定公开课发展的导向。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最核心的教育理念。因此,公开课的评价理念要坚定不移地追求实现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其次,评价标准的建构要依据“好课”的标准。学者俞惠珍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包括五个方面: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关注学习材料的储备性;五是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性[7]。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8]。另外,余文森教授认为,一节好的公开课:一是应该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地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地感悟生命;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可看、可学、可用;四是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公开课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9]。以上是学者们对于好课的标准或好的公开课标准做出的一些论述。这些论述为公开课建构科学的评价标准提供了原则性的标准和基本要求。
最后,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成为评价公开课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公开课的定位在“课”上,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应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应着眼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应将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作为公开课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这样的评价指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与树立育人的根本目的相呼应的。
建构科学的评价标准不仅在评价理念上不能偏离,而且在评价原则上应更多地趋向于“好课”的标准,同时要紧随新课改的步伐来评价公开课。作为常规课的模范榜样,公开课需要科学的评价标准,才能使其目的不会背离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与手段不会包装化,才能使其摆脱“表演课”、“面子课”的标签;科学的评价标准确保公开课的正常化,远离异常化。通过对公开课教学的科学评价,才能保证公开课的真实性,回归原生态的课堂,实现公开课教学成为教师共同财富的宗旨。通过求真、求实、求质三个方面的转变,公开课将回归正常轨道,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变质的公开课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会遭到众人唾弃,唯有真实才是公开课的生命与真谛,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1]教育大辞典编委会.教育大辞典:第2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7.
[2]刘本剑.对“公开课”的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08 (3):16-18.
[3]余文森.公开课再认识[J].江西教育,2006(Z2):1.
[4]李振峰,王在勇,李玲.公开课本真的回归与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1(1):50-53.
[5]宁夏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杨庆余.表演课是一种教学腐败[N].中国教育报,2005-12-09(5).
[6]李福源.公开课之批判[J].小学教学参考,2004(6):24-25.
[7]俞惠珍.新课程中一堂好课的标准[J].教学与管理,2004(6):31-33.
[8]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J].福建论坛:教育科学版,2005(11):6.
[9]赵小雅.我们需要真实的公开课 [N].中国教育报,2006-06-02(05).
责任编辑 周丁力
G622
A
1674-5787(2015)02-0125-04
10.13887/j.cnki.jccee.2015(2).34
2014-12-09
陈璐瑶(1992—),女,安徽六安人,西南大学基础教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