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斐 朱万玲 钱秋海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级博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1)
中医学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脉诊是中医诊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心电图是现代医学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两者在形成机制和临床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实现中医脉诊的客观化服务。
1.1 中医脉象形成的机制 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1]。“心主血脉”,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脉象的形成与心脏的搏动、脉管的舒缩、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密切相关。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脉乃血脉,赖血以充,赖气以行。另外,脾胃化生气血,以资血脉;肺朝百脉,辅助心气推动血脉运行;脾主统血,使血液不溢于脉外而在脉管内运行;肝藏血,调节血量,主疏泄,以调节血液的运行;肾藏精,为元气之根,与脉象的盛衰密不可分。人体五脏系统是统一联系的,其他四脏也会影响心的功能,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心”的功能。
1.2 现代医学阐释的脉象机制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人的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管道,由心脏和与之相连的动脉、静脉、微细血管及其血管内流动的血液组成。动脉随心脏的舒缩而舒缩,常用来诊脉的桡动脉也是如此。脉管中的血液主要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血浆中的物质还包括水、电解质、蛋白质、O2、CO2等。血液在脉搏的搏动过程中,实际上起到了媒介的作用,心脏收缩射出血液,血液沿脉管前行并压迫脉管壁使之扩张,心脏舒张时压力降低,脉管又回缩,这就形成了脉搏。脉搏的波动不但传递了力学信号,也传递了电的信号。
从中医角度讲,由于脉象的形成与人体五脏、气血、阴阳等密不可分,故人体的一切变化皆可从脉象中反应出来。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人体的“气血”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相结合的有机整体,是自然界现象中人体在延年益寿、功能修复和适应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潜在性的能量及信息[2]。由于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故影响气血的各种因素亦可影响脉象的变化。心脏是脉搏形成的动力源泉,故能影响心脏的因素也可影响脉象。
3.1 形成机制的关联性 首先,脉象信号和心电图信号均是由心脏发出,有共同的来源,脉象信号中也包括电学信号,只不过人的手指不能感觉到,但脉象仪已经可以记录这部分电信号,心电图的电学信号里面也一定含有力学信息,因为心电变化和心脏机械运动两者之间必然保持有复杂的内在关联[3]。再者,寸口脉位于手太阴经循行路线上,《难经·一难》曰:“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素问·五脏别论》云:“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故寸口脉可以观察五脏六腑的变化。心电图12导联部位与中医腧穴有一定的联系,双上肢在桡动脉处,相当于寸口的部位;左下肢在太溪穴附近;胸导联的V4位置,在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隙的交点,即心尖的搏动处,相当于虚里部位,为足阳明胃经所循行;V5在左腋前线与V4水平线相交处,相当于太阴脾经大络大包穴附近;V6处于腋中线上,为足少阳胆经循行分布所在,V1~V3导联部位与手三阴经有一定的关联[4]。因此,在心电图里面可能就会反映出中医五脏气血阴阳的变化。
3.2 临床应用的关联性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界也有着密切的信息交换,因此脉象具有年龄、性别、地域、季节、昼夜等的变化,心电图也是如此。文献证实,心电图QRS波具有明确的年龄、性别差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额面QRS心电轴的演变,伴随额面QRS电轴的变化,肢体导联QRS振幅呈现明显的年龄差异[5]。研究发现,在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束支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障碍等心电图证据的健康人,同步12导联心电图QRS波可出现电交替现象,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认为电交替现象的出现,可能与随年龄的增长而自主神经失衡有关[7]。P波电压因导联和年龄而异,新生儿和老年人高于中青年,P波时间与年龄成正比,与心率成反比[8]。另外,U波、T波也呈现出年龄与性别相关的变化[9]。这些结论同样是有机体自然发展规律的一种表现,同时也说明心电图QRS波不是单一心脏电生理的诊察指标。
心电图的心律失常图形与中医某些脉象具有相关性。数脉可见于窦性心动过速;迟脉可见于窦性心动过缓;促脉见于窦性心动过速伴期前收缩,或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伴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结脉见于各型期前收缩、逸搏、偶发窦性停搏或二度窦房传导阻滞;代脉见于规则发生的室性或交界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伪三或四联律)、二度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疾脉见于显著的窦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散脉相当于心房颤动的脉搏表现;雀啄脉为十怪脉之一,是频速型心房颤动的典型脉象,亦见于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短程阵发性心动过速或临终患者的紊乱心律;屋漏脉见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室逸搏心律,亦见于窦房结功能低下、交界逸搏心律或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等[10]。
某些非心疾病也可表现为心电图的异常。司徒志强[11]对306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结果心电图检查异常者为289例,异常率为94.4%。茅尧生等[12]对85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结果心电图异常者为498例(58.2%)。
某些中医证型也可以引起心电图的变化。孙海潮等[13]对4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开展心电图检查与辨证分型的研究,结果显示气阴两虚兼湿热型及湿热蕴结型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分别为80%及45%,提示乙型病毒性肝炎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与热证有密切关系。丁延平[14]通过心电图、心阻抗图及心机械图对甲状腺功能亢进阴虚阳亢型患者心电图P波及心房收缩时间间期(ASTI)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甲状腺功能亢进组心电图P波振幅增高,ASTI的心房射血前期(APEP)、校正心房射血前期(APEPc)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心脏是一个全息的器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张景岳注:“心为一身之君主……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可见心在人体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心可以统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反过来,人体其他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也可以影响心,必然影响心之气血阴阳的变化,但有的微观变化患者、医者都无法察觉。许跃远之“脉人”的诊脉思想体现了脉象的全息理论,认为寸口脉可以反映全身五脏六腑的情况[15]。脉既然为心所主,心作为脉的发出者,那么心必然更是如此。心电图记录了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如上所述,有的疾病或证候已经引起了心电图的异常变化,但有一些未必引起异常的心电图表现。我们认为,这只是我们常规分析方法不能判断这部分变化。
虽然心电图和中医脉象之间存在很多关联性,但是,两者在某些关联性上还有很多未知数,例如浮脉、洪脉、濡脉、弱脉等在心电图上是什么样的表现,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心电图上T波、QRS波群、P波等的高度、振幅及波的形态,是否可以反映某些中医脉象或者证型,也是今后可以研究的方向。即使是正常范围内的心电图,每个人的波形也不相同,也就说明了心电图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既然两者在形成机制和临床应用方面具有颇多关联性,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心电图的直观性为中医服务,不断探索两者的关系,甚至以此实现中医脉诊的量化和客观化。
[1]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9.
[2] 盛丽.中医脉象形成机理的探讨[J].甘肃中医,2007,20(11):21 -22.
[3] 康甲顺.心脏搏血的生物力学和心电变化[J].医用生物力学,2012,27(4):470 -474.
[4] 卢贺翔,李冀.脉诊与心电图QRS波的相关性探讨[J].陕西中医,2007,28(2):181 -183.
[5] 吴杰,Jan A Kors,Peter R Rijnbeekn,等.正常人额面QRS电轴的年龄趋势以及对肢体导联QRS波振幅的影响[J].中华心律失常杂志,2006,10(3):212 -214.
[6] 张海杰,卢鹤翔.脉象与心电图QRS波关联性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8):1310 -1311.
[7] 王成,谢振武,李茗香,等.健康国人同步12导联心电图QRS波电交替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2):22 -23.
[8] 谢振武,王成,李茗香,等.不同年龄健康国人心电图 P波研究[J].心电学杂志,2004,23(2):67 -69.
[9] 卢贺翔,李冀,田清友,等.脉象与心电图波幅及时间参数的相关性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5):14 -15.
[10] 郭云赓.临床心律失常的中医脉学探讨[J].福建中医药,1986,17(2):6 -8.
[11] 司徒志强.306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7):31 -32.
[12] 茅尧生,沈华江.病毒性肝炎855例心电图分析[J].新消化病学杂志,1997,5(7):474 -475.
[13] 孙海潮,王敏利.乙型肝病毒性肝炎心电图改变与辨证分型规律的探讨[J].中医药信息,1992,9(3):5-6.
[14] 丁延平.甲亢阴虚阳亢型患者心电图P波及心房收缩时间间期分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6):37-39.
[15] 许跃远.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