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萍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

2015-03-20 23:55刘赟,邬东华
河北中医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医疗法名医经验哮喘

张燕萍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

刘赟邬东华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0088)

【关键词】哮喘;名医经验;张燕萍;中医疗法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03.002

【中图分类号】R289.61;R5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5)03-0328-02

作者简介:刘赟(1970—),女,副主任医师,博士。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研究方向:中医内科。

收稿日期:(2013-12-31)

张燕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学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工作近40年。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主要慢性疾病之一。张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丰富,认为本病应辨证审因,专主于痰,应证同治同,证异治异。治疗上采用衷中参西,分期治疗。我们有幸跟随张教授临床学习,深受启迪,现将其运用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证经验整理如下。

1辨证审因,专主于痰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学哮证、喘证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不足,导致痰饮留伏,隐伏于肺窍成为哮喘的宿根;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及嗜食肥甘厚腻等。张教授认为,究其病源以痰饮为主因[1]。《丹溪心法·喘论》言“哮喘专主于痰”。《金匮要略·咳喘》中提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必有伏饮”。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哮喘》有“哮喘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矣”之说。《证治汇补》亦有云:“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张教授认为,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时及未发作时,痰始终存在,未发为伏痰,既发为有形之痰,因此祛痰治法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甚则不能平卧,加之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致内生痰湿。临床上脾虚痰盛患者多见,治痰首要是使脾胃得以运化,脾胃运化则痰无所生,痰除则咳自愈,而脾胃运化之功能得以复健,生化之源得充,正气充盛,则祛邪外出。临床表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不拘于患者自称无痰或少痰,而怯用二陈汤、温胆汤等化痰之剂。祛痰之法以宣肺平喘、健脾化痰为要务,张教授善用麻杏石甘汤宣肺平喘,其中生石膏取其清热作用,不必先煎;痰湿中阻,肺气不得升发,故常合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三仁汤等基础方培土以生金;亦常用陈皮、半夏、茯苓、白术、浙贝母、薏苡仁、山药等,既能理气祛痰,又能健脾祛湿,以绝生痰之源,气道得畅,则咳嗽自愈,亦可酌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芳香醒脾之药,行气理气之余,还有化湿祛痰之功;痰多者多加法半夏、川贝母、芥子,热痰者多加黄芩、鱼腥草、射干、瓜蒌皮、黛蛤散,涤痰用葶苈子、皂荚丸,豁痰用制天南星、远志、石菖蒲,消痰用莱菔子等。

2证同治同,证异治异

张教授临证主张辨证施治,灵活化裁,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常反复交替出现,外邪与内痰互相影响,形成本虚标实、虚实相因、寒热夹杂的病变。张教授认为,应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从证入手,辨证施治,治肺在先,肺脾同顾,肺肾同补。

3衷中参西,分期治疗

张教授主张治疗本病衷中参西,在充分吸收现代医学治疗支气管哮喘优点的同时,结合中医药治疗。张教授认为,中医药具有多靶向、多环节、用药相对安全及费用相对低廉等优势,使其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面大有可为,而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临床分期及治疗等有较系统深入的认识,对中医药在提高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方面有很大的启发及帮助,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是大势所趋[2]。

3.1急性发作期急性发作期为六淫外邪侵袭犯肺,引动伏饮,痰浊阻塞气道,导致肺气失宣,呼吸不利,清肃失常,气痰相搏,肺气上逆而喘鸣,咳嗽痰多,胸满气促,甚则不能平卧。①外感风邪,肺气失宣型,治宜辛温透邪。方用三拗汤加味。鼻塞流涕者加辛夷、苍耳子;咳痰不畅者加苇茎、姜半夏、橘皮络、川贝母、紫菀、炙百部。②风寒外束、痰热内蕴型,治宜宣肺降气,祛痰通络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加紫菀、炙百部、陈皮、姜半夏、紫苏子、炙款冬花。喘咳重者加葶苈子、莱菔子、广地龙;肺热重者加黄芩;鼻塞流涕较重者加辛夷、苍耳子、露蜂房;盗汗多者加麻黄根。③风寒客表、水饮射肺型,治宜温化痰饮,止咳平喘,方用小青龙汤酌加地龙、僵蚕、紫菀、炙百部、炙款冬花等。

3.2慢性持续期急性期症状已缓解,但患者仍有喘息、气急、胸闷、咳嗽、咯痰等症状,故应着重健脾化痰以杜痰之源。若痰浊白黏,大便较稀,舌淡胖,苔白腻,脉滑,为寒饮内停,以麻杏石甘汤合苓桂术甘汤及二陈汤加味;若素体脾虚,痰湿困脾,纳谷不化,痰浊未清,应培土生金,以六君子汤或星附六君子汤主之;若素体热盛,痰热蕴肺,胆胃不和,咳而呕吐痰液,烦躁不安,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者,宜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方用温胆汤加味,或玉屏风散调护脾肺,加辛夷、苍耳子、蝉蜕、白芷等祛风通窍,防治鼻部过敏症状。

3.3临床缓解期缓解期以脏腑功能失调为突出,尤以肺虚、脾虚为主。痰饮是其宿根,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水液代谢功能失调有关,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在缓解期应治其本,减少发作次数。《景岳全书》指出:“此等证候,当倦倦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朱丹溪曾说:“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张教授主张采用“扶正固本,内外合治”的综合疗法治疗,以异功散、六君子汤或玉屏风散调护脾肺,肾虚患者临床上多有夜尿频数、咳甚小便失禁等症,可酌加二仙汤、桂附地黄丸等药。张教授临证中常嘱咐患者生活中远离过敏原,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运用敷贴外用、膏滋内服的方法使患者易于接受,预防复发。于每年夏季进行三伏疗法,即在初伏、中伏、末伏时进行“冬病夏治”;在冬季开始进行三九疗法,即从冬至开始“冬病冬治”,进行中药穴位敷贴。膏方又称膏滋,是我国传统的滋补、祛除疾病、延年益寿制剂之一,冬季人的阳气内敛,精血内藏,是人体滋补修复、调整气血阴阳的最好时机,哮喘患者适时进行中药膏方调理,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典型病例

李某,女,34岁。2012-09-15初诊。立秋时哮喘发作,其后间断应用酮替芬治疗,此次1个月前哮喘再次发作,住院予孟鲁司特钠、美普清等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现夜咳甚,不能平卧,每日发作,咯白黏痰,不易咯出,鼻干,眼干,时有喷嚏,纳可,大便干,2~3 d一行,小便调,舌色红,有瘀斑,苔黄,脉弦微滑。肺功能检查激发试验阳性。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喘证,痰热蕴肺,气虚血瘀。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平喘。方药:炙麻黄10 g,苦杏仁10 g,生石膏30 g,生甘草10 g,穿山龙30 g,细辛3 g,五味子10 g,紫苏子10 g,瓜蒌30 g,玄参15 g,浙贝母15 g,黄芩10 g,鱼腥草30 g,麦门冬10 g,苍耳子10 g,丹参30 g。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共7剂。服药1周后二诊,咳喘缓解,咯痰减少,痰白不黏,鼻、眼干减轻,舌淡红,上有瘀斑,苔白,脉微滑。患者热势已退,病情稍缓,此时治宜化痰除湿,止咳平喘。方药调整如下:炙麻黄10 g,苦杏仁10 g,麸炒薏苡仁10 g,生甘草10 g,白果10 g,百部10 g,紫菀10 g,白芷10 g,细辛3 g,五味子10 g,紫苏子10 g,神曲6 g,红景天30 g,丹参30 g,黄芩10 g。煎服同前,共7剂。药后诸症缓解,偶有喷嚏,基本不咳,喉间异物感,自觉味咸,无痰,喘息未作,病情稳定,查舌色淡红,有瘀斑,边有齿痕,苔白,脉沉弦。二诊方去紫苏子、百部,加生黄芪20 g、浙贝母15 g、茯苓30 g,调理善后1个月余。1年未再复发。

(指导老师:张燕萍)

参考文献

[ 1]张燕萍,苗青.从痰论治哮喘[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8):97-99.

[2]张燕萍,王冰.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探讨[J].北京中医药,2009,28(10):825-828.

(本文编辑:石康)

猜你喜欢
中医疗法名医经验哮喘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脑癌患者三月治愈 红太阳中医疗法创奇迹
癌症是可控制的慢性病 红太阳中医疗法创奇迹
新修珍珠囊药性赋
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经验与思考
孙跃农健脾补肾化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
高血压肾病诊治经验采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