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姣(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浙江 杭州 310053)指导陈华德
陈华德教授运用调摄神志法治疗耳鸣经验总结
孙雪姣
(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浙江 杭州310053)
指导陈华德
关键词:耳鸣;调摄神志;陈华德;经验
耳鸣可发生于单耳,亦可发生于双耳或头颅,其声音也多种多样。《外科证治全书》有云:“耳鸣者,耳中有声,或若蝉鸣,或若钟鸣,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声,或若簸米声,或睡着如打战鼓,如风入耳。”耳鸣作为一种自觉症状,缺乏客观的检测方法,其发病机理也尚完全未明确,现代医学缺乏特效药或特效疗法。陈华德教授从事医疗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集众家之所长,擅长运用调摄神志的方法治疗耳鸣,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医治疗思路。笔者有幸师从陈华德教授,现将其治疗耳鸣的经验介绍如下。
耳鸣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尤其是长期的耳鸣,会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躁、害怕等不良的情绪[1],而这些过恐、过悲、过怒、过思虑的不良的情绪均属于中医所讲的“七情太过”。过激的“七情”又会累及到与其相应的心、肝、脾、肾等各个脏腑,从而导致脏腑失调,又进一步加重耳鸣的发作。因此陈华德教授在治疗耳鸣的过程中,将调摄神志作为关键,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
陈教授治疗耳鸣,主要运用体针、耳穴压豆法、百会长留针法,有些病情复杂的患者还加以中药治疗,调摄神志为主治疗的同时,多思路、多角度、全面地对患者进行诊疗,力求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2.1体针陈华德教授在治疗耳鸣的过程中常选用内关、神门、神庭、心俞、四神聪、百会等调摄心神的穴组作为主穴。尤其是百会穴更是陈教授治耳必不可少之效穴。耳主听觉,并且与脑关系密切。《灵枢·海论》有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又有《灵枢·口问》曰:“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因此耳司听觉的功能亦为由脑所主。而且百会为督脉的要穴,入属于脑,长时间留针还可起到调摄神志的作用。笔者在跟随陈华德教授学习的过程中,常看到陈教授予耳鸣患者“百会穴长留针”[2]。此种针法是陈教授在临床施术的过程中独创的一种特色疗法,通常沿帽状腱膜平刺,将针体的三分之二以上刺入,留针8~12 h。百会穴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处,又称“三阳五会”。手,足三阳经脉与督脉的阳气均交汇于此,且“十二经脉清阳之气皆上于头而走空窍”。予耳鸣患者针刺百会并长时间留针,能够静以候气,使气至病所,从而能持久地激发人体经气,长时间维持有效的刺激量,缩短疗程,提高疗效。陈教授的百会长留针法简单方便,对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人们,是一种值得推广且效果不错的疗法。
十二经脉的循行与耳关系十分密切,手太阳小肠经“却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从巅至耳上角”,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阳明胃经“寻颊车,上耳前”。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治疗耳鸣时陈教授常选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上关等穴。当然临证取穴不能仅根据经脉的循行来确立,辨证论治是必不可少的。耳鸣之为病,不外乎虚实两端。正如《景岳全书》所云:“耳鸣当辨虚实,凡暴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饮酒厚味素多痰火者多实,质清脉细素多劳倦者多虚。”陈教授在耳鸣虚实辨证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在应用主穴的基础上,将大多数耳鸣患者分为风热上袭、胆郁痰扰、脾失健运、肾精不足并根据不同证候予以选穴施针,做到治病必求于本。
风热上袭者多因风热淫邪侵袭,上犯耳窍,致使耳鸣如闻风声,耳部胀满不适,可兼见头痛、鼻塞、流涕、舌苔薄黄、脉浮数等外感风热症状,选取外关、风池、合谷针刺泻法,以起到祛邪疏风之效;胆郁痰扰者多因肝胆之气郁结不疏,湿热痰火循经上犯清窍,致使耳鸣如潮,持续不断,兼见胸胁胀满,头重、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胆郁痰扰之症,选取丰隆、太冲、丘墟、阳陵泉,以化胆郁之痰火;脾失健运者多因饮食劳倦伤脾,气血生化乏源,清阳不升,不能上奉于耳,耳失所养,致使耳鸣,常见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四肢劳倦,或纳差或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弱,又有《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则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治疗选取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以健脾升清;肾精不足,耳窍失养,所致耳鸣声细如蝉,或眩晕,腰膝痠软,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且《景岳全书》中提到“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是皆阴衰肾亏而然”,故治疗选取太溪、关元、肾俞以补肾。
2.2耳穴疗法耳穴疗法是用胶布将中药王不留行籽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按压捏挤,使局部产生痠、麻、胀、痛等感受,以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简单方便的疗法。陈教授治疗耳鸣常予耳穴神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角稍上方处)、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心(耳甲腔中央)、肝(耳甲艇的后下部)、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等处按压。神门主治失眠、多梦,皮质下可治疗神经衰弱,耳穴心可治癔病、心悸失眠等,肝郁气滞和心肾不交均可导致失眠,烦躁,抑郁等症,因此耳穴肝与肾同心神也关系密切。刺激这些穴位不仅可以调节脏腑治疗耳鸣,还可以起到缓解患者烦躁焦虑、神经衰弱等症状的作用。
患者,男,54岁,2014年3月22日因双耳耳鸣2月前来就诊。症见耳鸣如蝉声,遇劳加重,手足心热,烦躁,兼见眩晕,舌红,苔白,脉细。专科检查:外耳道正常,鼓膜完整。中医诊断为“耳鸣”,辨证为肾阴亏虚证,因肾精不能上奉耳窍,耳窍失养所致。予以耳穴贴压神门、皮质下、肾。针刺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太溪、肾俞、四神聪、晕听区,同时听宫、翳风注射维生素B12。针刺耳前三穴时嘱患者张口,垂直刺入20~30 mm,提插捻转,使针感传至耳内后,并应用韩氏电针治疗仪,频率选2/100 Hz,耳部导连选取双侧耳门配翳风,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百会穴位进针时,针身与头皮呈15°夹角,进针后以患者自觉痠胀沉紧。百会穴长留针6~8 h。将柄剪短,嘱患者离开后自行取出。每星期二、四、六各治疗1次。治疗5次后,患者诸症皆见好转,并且睡眠质量好转。治疗20次后,患者诸症消失而耳鸣愈。
临床上,七情内伤均可导致耳鸣的发生,尤以思虑过度,心血暗耗,神失所养,耳无所主和怒郁伤肝,疏泄失常,郁火攻窍导致的耳鸣最为多见,因此耳鸣患者多伴随着情志失常,并且耳鸣发作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加剧了耳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陈华德教授认为治疗耳鸣在治病必求其本的同时,还应当注重患者的神志调摄,在患者心情放松的情况下,以虚实两端辨证施针配合耳穴的应用,调神守气,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临床治疗耳鸣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红玲.听力正常与听力下降耳鸣患者心理问题及心理声学特性分析[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3.
[2]陈华德,白鹤.百会穴长留针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80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5):354-355.
(编辑刘强)
中图分类号:R76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441(2015)02-0050-02
收稿日期:201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