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师一对一问答平台共创教学双赢的实践与探索

2015-03-20 22:18:19杨艳,刘兴来,胡俊丽
物理通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生师磁化双赢

利用生师一对一问答平台共创教学双赢的实践与探索*

杨 艳刘兴来胡俊丽张旭峰王建邦

(中北大学理学院山西 太原030051)

*中北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摘 要:介绍通过发挥“生师一对一交流”平台的作用,将“生师一对一交流”的成果为师生“教”与“学”共享,将“生师一对一交流”平台打造成“教”与“学”双赢的一种教学环节.

关键词:生师一对一问答教学共享教学双赢

收稿日期:(2014-09-10)

1引言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人的全面发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是科学把握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的要求.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生成智慧”.

当前,学生缺少的就是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现代教育要求教与学有机统一,注重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展开互动式教学和交互式学习,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和提高,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引导者,还是一个不断更新自己的学习者;学生不仅是接受知识的学习者,还是一个促进学术进步的参与者.

中北大学大学物理教改项目组坚持生师一对一交流平台(提问纸)的探索与实践[1,2], 5年来学生提出的几万个不同层次、不同品味的问题给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如何继续发挥“生师一对一交流”平台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将“生师一对一交流”的成果为师生“教”与“学”共享?如何将“生师一对一交流”平台打造成“教”与“学”双赢的一种教学环节?以下是我们在几个方面的一些做法.

2学生提问作为教师编写教案的新观察点

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前提是编写融“知识、能力、素质” 于一体的教案.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案,但不论何种教案,基本上只是教师根据教学基本要求与教材内容的一种主观设计.按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无论从哪方面看,学生是有个性的、分层次的,对同一知识点,他们会有不同的认识、理解、思考与拓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是教师遇到的一大难题.解决的方法之一是采用各种方法了解学生.生师一对一问答平台就提供了这种方法.历届学生提出过的每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对各知识点的认知与疑问.例如,在质点运动学的教学中,有学生想的是“参考系如何选择解题更方便?”而有学生却在想“为什么学习各种物理量时总从微积分角度考虑?” 又如,在相对论教学中,当有学生还在认识一个新知识点“为什么光速是极限速度?”时,另外的学生已经在思考,“为什么不存在与光子相对静止的参考系?” 甚至还有的学生在发问“光速可以分解吗?”在绝对黑体辐射教学中,学生想“绝对黑体是一种理想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所产生的误差该如何处理?”有学生就问,“既然吸收系数α=1时对应于一种理想化的发射体即黑体,那么吸收系数α=0代表什么呢?”“物体吸收能力越强,辐射能力越强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等等.学生极富想象力的问题不能也不必在课堂上一一讲解,但教师上课前,结合学生提过的问题编写教案,给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点.

3用学生所提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

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与掌握程度不同、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不同、学习心态与兴趣爱好不同、思维个性与方式不同、对未来角色定位与价值观不同等,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必然层次不同,其中有一些是只有经过深度思考才能提出的问题.从知识点的逻辑与系统性出发,以难易程度大相径庭的问题为线索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以学生提出过的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采用学生提过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较贴近学生的思路,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课前、课中及课后可归纳总结学生所提问题,对于创新性的问题,可在一节新内容开始前引入,只引不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寻找答案;对于一些基础性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容易碰到的问题,教师可在课中及课后习题的讲解中穿插,让学生在分享同伴智慧的同时,善于发现和自我总结.

例如,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与解题是比较熟悉的,在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呢?我们采用往届学生提出过的一个问题:“作用力F与所选参考系无关吗?”组织学生讨论.这个命题涉及3个方面:一是ma是不是力的定义?二是质量m是不是与所选参考系无关?三是加速度a是不是与所选参考系无关?当然,在经典力学的范畴内,结论是明确的.不过,适当提一提狭义相对论的相关观点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有一定作用.

4课堂教学过程不时插入学生问题

学生要学会思考,其前提是要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有时,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多年教学中不曾想过的,特别是没有想到居然有学生会这样提出问题、会这样去思考问题.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不时插入这类学生问题,往往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机械波的波线与波面描述中,学生曾问过,“波线一定是直的吗?”而在学生学习光的单缝衍射时,一束单色平行光垂直射向单缝后,波面会冲破单缝的约束,光线会偏离直线“拐弯“,“波线一定是直的吗?”在这种情况下问学生,波线就不是直的了.又如在学习磁介质磁化时,对于介质表面出现的磁化面电流,教师对学生说,“用导线不能把这种电流引出来.”学生曾问,“用手触摸磁介质会不会有事(触电)?”用导线、用手这本是同一回事,但学生提出“用手触摸”不仅直观、贴近生活,而且更能引发学生对磁化面电流的兴趣,如学生问,“磁化面电流不能导出,也不产生热效应,有何应用?”又如“磁化面电流能否测到?无电阻的物质是否可被磁化?是否与超导体有关?”

5让学生上讲台介绍问题

大学物理是高等院校理工科非物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提问纸”中数以万计的问题说明学生并不满足课堂教学的内容,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我们挑选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上讲台介绍他们所提的问题.一方面,用这种方式可以回顾以往所学内容,也可以为回答学生问题展开新内容的教学.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学生遇到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学生受同伴所提问题的启发与激励,主动提问,学思结合.例如,有学生在学习简谐振动时,画一个单摆问,“摆线与垂线间的偏转角是不是单摆的初相位?”“摆的角速度是不是旋转矢量的圆频率?”以单摆为例,这一问题涉及初相位与初始条件的联系与区别,涉及角速度与圆频率的联系与区别,是学习的难点.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七嘴八舌,众说纷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对谐振动中的初始条件、初相、圆频率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各分振动都在同一直线上,但各振动振幅矢量方向不同,怎么理解?”这一问题反映学生对两谐振动的同向与同相区分不清.有时候,教学中学生针对问题讨论的众言堂比教师正面陈述的一言堂效果更好.不仅如此,提问纸上一股学生学习朝气扑面而来,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与敏感,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教中问、问中教;学中问、问中学”的无形桥梁 .也正是这座桥建立了融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融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保证了师生教与学的双赢.

参 考 文 献

1杨艳,刘兴来,胡俊丽,等.大学物理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物理通报, 2012(7):31~32

2杨艳,刘兴来,胡俊丽,等.大学物理教学中师生一对一问答的实践与探索.物理与工程,2013, 23(2):49~50

猜你喜欢
生师磁化双赢
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变化趋势、区域比较及影响因素
双色球磁化炭基复合肥
新农业(2018年3期)2018-07-08 13:26:56
东北丰磁化炭基复合肥
新农业(2018年3期)2018-07-08 13:26:56
有效参与,构建“生师”角色转变的翻转教学高效课堂
乡村学校生师比下降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仍有待提升
新城乡(2017年1期)2017-02-20 19:07:36
基于磁化能量的锂电池串模块化均衡方法
电源技术(2016年9期)2016-02-27 09:05:45
德资双助 老少双赢
中国火炬(2015年8期)2015-07-25 10:45:50
老少同住 双赢选择
福利中国(2015年5期)2015-01-03 08:42:51
超强磁场下简并电子气体的磁化
谋划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