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体会
——以“导体的电阻”教学为例
吴必龙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江苏 镇江212309)
摘 要:在 “导体的电阻”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导学、助学、促学”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实验探究导学助学促学自主探究实践体会
收稿日期:(2014-1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明确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改变 “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效率低下”的现状.为此,我们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形成了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现以 “导体的电阻”教学为例,谈谈我们运用此教学模式的体会.
1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简介
该模式一般可设计为3个环节,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3个环节
环节1:“教师导学,学生看实验、产生探究欲望”是该模式的序幕.
教师根据考试说明,结合学生已有知识,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创设与新课有密切联系、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情境或通过设置实验、联系生活提出探究问题.
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大多数物理概念、教学方法都是通过实验,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的.实验可使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对其形成鲜明的印象,它集直观性、可信性、趣味性于一体,是物理教学创设情境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究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这样使学生在实验中通过感知产生疑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渗透了新课主题,为学习新知识准备了条件.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下一步的“实验探究”.
环节2:“教师助学,学生做实验,完成自主探究”是该模式的核心.
在成功创设问题情境后,“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大胆开放课堂,将知识建构的过程完全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完成.实验探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设计实验来检验猜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巡视并鼓励小组讨论,加强探究的可控性.实验结束时对数据进行分析,看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或趋势,能否支持先前的猜想.在信息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利用计算机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图像处理已被师生所接受.
实施本环节,对教师有两个要求:一是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现状,适时进行引导,做到 “授学生所需”,有的放矢;二是以探究的理念组织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教学方式.
环节3:“教师促学,学生用实验、实践领悟创新”是该模式的关键.
学生依据实验事实,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总结出一个理论,并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或修正的过程.这是一个体现创造力的过程,是“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阶段.实验探究理论的过程应伴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和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学生在问题的互动中,对知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最终形成对规律或现象的正确认识.
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建构和应用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选择和设计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练习实践,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本环节,能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做到当堂巩固,不过多占用课余时间,缓解了新课改后课时少、学生负担重的矛盾.
2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运用
2.1创设情境 激活思维
现代教学论认为,激疑是进行教学的重要策略,善于激疑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创新精神的基础,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初源泉.
例如,用“模拟劣质导线实验”引入新课,具有相当强的震撼力.一张锡箔纸,剪下一条,可以看成合格导线.对劣质导线来说,有杂质的地方导电性能差,可视为是不导电的部分,即相当于导线缺了一块,故可在锡箔纸条上剪去一小块用来模拟劣质导线.现在要把一节电动势为1.5 V的5号电池接在其两端,此时,问学生,“锡箔纸连接电池会起火”是真的吗?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这些创新实验,让学生眼前一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学生喜欢物理课堂,喜欢学习物理,这也正是我们物理教师求之不得的.
为了更方便地改变导体的形状,再用“盐水槽实验”来定性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盐水槽接入电源后,电表的指针偏转,改变面积与长度,指针有明显的变化,形象、直观的实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也产生了“我想尝试一下”的想法. 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用实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巧妙地点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2自主探究 突出重点
为了使教材“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我们对教材的处理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在人教版教材中,探究内容是“研究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从而得出探究结论.这样看起来是很全面、很科学、很合理,但是,从学生的认知上来说,信息的获取是碎片式的,只能一点一点地接受、吸收.如果用课本上的探究实验,这样的和盘托出,给学生的感觉是,有点为了拼凑结论的嫌疑,学生探究的欲望必然难以被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突出了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而将导体材料对电阻的影响渗透到其他的教学环节中.比如说,材料对电阻的影响,先用盐水这种非金属材料,再用金属导体材料镍铬合金,因为导体可以分为金属导体和非金属导体,这样的处理,学生更好接受,获得的知识也更全面.对不同金属导体的导电性能,再通过电阻率的数据表格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这节课后,能认识到探究结论不仅适用于金属导体,同样也适用于非金属导体.
导体电阻相关的几个因素可分成两个层次:需重点研究且让学生亲自操作的是长度与横截面积两个因素;需要研究的并需通过演示、展示、讲解的是材料与温度两个因素.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充分地探究,通过教师的补充,使问题的探究更全面、深入.
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学习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和重要内容.没有探究,就没有物理的发展,也没有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使用DIS传感器进行探究实验,利用电脑直接得出电阻的数值,快速、高效,但从实际情况看,数据的得出,学生没有感觉,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教师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台下瞪着眼睛看,无法很好地参与进来.我们没有选择这种方式,还是以学生最易接受、最简单方便的操作来引导学生探究,采用了“倍增法”的思想来研究,使问题简化,同时,学生在动手中获取知识,颇有一点成就感.
为了更好地突出探究的主题,测导体的电阻直接使用了数字多用电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需要探究的问题很多.电学实验本身的综合性就相当强,涉及到电路设计、滑动变阻器接法的选择、电表量程的选择和连接、伏安法测电阻等许多电学知识,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够.(2)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很多.伏安法测电阻这种方法本身的系统误差,导体长度、横截面积的测量,两个电表的读数,再加上运算等,产生的误差很大.(3)数据处理非常复杂.由于测量数据的随机性,特别是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数据规律的不可观测性显得尤为突出,学生很难由实验数据导出正确的结果.
由于测量精确度要求很高,考虑表笔与电阻接触时有接触电阻,所以对电表的连接进行了改装.实验中需要接触得非常好,将表笔头改成鱼夹型的,另外,两根表笔导线也有电阻,将两表笔直接接触便可看出,在数据处理时要十分注意.
幻方为许多数学爱好者所珍爱,吸引了一大批幻方爱好者.经过这些幻方爱好者的研究,幻方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构造出了许多有趣又令人惊叹的幻方.但是人们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构造幻方和计算幻方的数量上(包括特殊幻方的数量).而本文主要探讨幻方特别是三阶幻方中的恒等式.通常所说的3阶幻方指的是:在3×3的方阵中填入1—9这九个整数,使得每行、每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的三个数字之和都相等(如图1),这也被称作是正规幻方.
2.3深化规律 活学活用
为了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的探究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随处可得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它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规律、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沟通知识和创新的桥梁.应用要有目的性,着眼于指导思想,有利于思想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应用要有现实性,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解决学生身边的物理问题,让学生在引用新知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到物理的价值;应用形式要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片断:“火能关灯”实验.
师:有人说,火能关灯,是真的吗?实验让我们眼见为实.如图1所示,由电源、开关、灯泡、滑动变阻器、钨丝组成电路,闭合开关,灯泡正常发光.这时日光灯中的钨丝串联在电路中,现用酒精灯加热钨丝,看一看小灯泡亮度有什么变化.
教师演示:酒精灯靠近钨丝时,小灯泡熄灭了.
(学生非常惊讶).
师:火为什么能关灯?请一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生:因为用火烧钨丝的时候,钨丝的温度升高,电阻增大,电路中的电流减小,所以灯就变暗,如果电阻变化得很大,电流减小得就很多,那么灯就会熄灭了.
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物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笔者在课后布置了作业,“了解超导现象和半导体材料”,引导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自己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创造,才能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才能使科技更加发达,才能使物理真正走向社会.
3“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体会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正符合这一观点.通过实践,我们提几点运用本模式的注意事项:
第一,选择性.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实验探究式教学,教师要精心挑选合适的、具有探究价值的课题.
第二,目的性.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好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收放有度、探究有重点、探究要全面,这样做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更容易使学生接受.
第三,预见性.教师要充分预见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科学设计探究过程,让成功多于失败.
第四,多样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运用激趣技巧,提高学生的探究信心和兴趣.
第五,灵活性.教师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知识积淀,能灵活应对学生提出的不在教师准备范围内的问题,且如果问题具有更高的探究价值,教师可以改变原先的探究设想.
参 考 文 献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缪建新,徐卫华.高效课堂:模式与案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陶洪.物理实验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安忠,刘炳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5李春密,梁洁,蔡美洁.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结构模型初探.课程·教材·教法,2004(6)
6王文梅.实施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内蒙古教育,2006(1)
7钟武宁.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当代教育科学,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