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行知“艺友制”中的“同伴互助”思想

2015-03-20 21:46耿祝芳
文教资料 2015年14期
关键词:陶行知同伴教育

耿祝芳

(南京晓庄学院 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浅析陶行知“艺友制”中的“同伴互助”思想

耿祝芳

(南京晓庄学院 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本文在阐述陶行知先生“艺友制”教育的由来及其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艺友制”中贯穿始终的“同伴互助”思想。通过对“艺友制”中“朋友之道”、“一艺之长”和“教学做合一”与“同伴互助”所强调的平等性、互利性、实践性本理念的对应性分析,理解陶行知生活教育对当今教育实践的深刻影响与延伸。

陶行知 同伴互助 艺友制

一、“艺友制”的由来及其精神内涵

20世纪初,中国的乡村教育一直处于师资匮乏、办学困难的境地。为了解决当时的“师荒”,陶行知独具匠心地创造了“艺友制”这一实用高效的师资培训方式。

1926年,中华教育改进社联合南京的燕子矶小学等在学校内特设铺位,吸引远道而来的同志留校做长时间观摩[1],这是“艺友制”的最早发端。1928年1月5日,这种以艺会友的教育方法正式定名为“艺友制”。1月9日,陶行知先生在《申报》和《民国日报》上发表了“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向社会上介绍了艺友制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扩大了它的影响[2]。此后,艺友制教育逐渐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并在我国师范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二、陶行知“艺友制”中的“同伴互助”思想

八十年代初,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肖尔斯(Joyce B.&Showe rs B.)首先提出“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所谓同伴互助,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3],“同伴互助”实质上是“学习共同体”的一种形式。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同伴、专家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学习过程中,围绕共同的目标,经常进行相互的沟通、交流和协作,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在教育领域,对“共同体”探索的渊源可追溯到陶行知的导师杜威的学校概念——“学校即社会”。杜威虽然没有提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但他的许多观点与学习共同体的思想是相符的[4]。

“同伴”(peer)有两个含义,一是共同参与其事,二是指“同辈、同侪、同等之人”。“互助”指相互帮助,协同互利。当具有“一艺之长”者以“朋友之道”授“艺”于“友”时,“艺友制”教育就是一个典型的“同伴互助”体系,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基于同伴互助功能的角度,从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教育的核心内涵中能够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准确的“同伴互助”的原则。

1.“朋友之道”中的同伴互助“平等性”原则

中国自古将朋友列为“五伦”之一,古代有些师长自谦为“友生”。陶行知继承了古代教育优良传统,关于艺友制中的“朋友之道”,陶行知先生认为“学做教师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师,二是访友。跟朋友操练比从师来得格外自然,格外有效力。所以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在艺友制教育活动中,陶行知一直倡导以“艺”为载体,建立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通过“共同生活”构建和谐民主的同伴关系,体现教育民主、平等思想。陶先生的“艺友制”来自于对“各种行业施行艺徒制之实效”的启发。虽然艺友制源于艺徒制,但艺友制是对于传统的徒弟制的一种改造,是充分体现“同伴互助”的平等性原则的新教育方式之一。艺友是徒弟又是师傅,是学生又是先生,体现了师生之间民主平等融洽亲密的新型关系。

2.“一艺之长”中的同伴互助“互惠性”原则

艺友制中“艺”的内涵,陶行知先生解释为“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什么是“一艺之长”呢?陶行知用木匠徒弟做的桌椅、裁缝徒弟做的衣服、漆匠徒弟做的牌匾形象地说明“一艺之长”即专业技能。同伴互助中的“利”就是“艺友制”中的“一艺之长”。“艺友制”源于“艺徒制”,但“艺友制”区别于“艺徒制”最大的好处就是以“互利”取代了“单利”。陶行知先生将“艺徒制”的缺点形象地比作“师傅坐着汽车要徒弟跟着跑”、“平常工匠待艺徒如奴仆,秘诀心得又不肯轻传,以致事业不能进步,光阴多耗于没有价值之工作”。

“艺”从广义上讲,是生活的技艺。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生活即教育”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同时,同伴互助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必须以“生活”为前提,含于生活之中,而且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5]。因此,“互惠性”就是生活教育的真实写照。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教他人和向他人解释材料的过程都是最好的用来促进认知精致的方式。通过对“同伴”,即“艺友”的“助”与“授”,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己,实现“互惠”,因此,互惠关系的建立是“同伴互助”的基本要素。研究显示,同伴之间互惠关系的建立能够帮助同伴包括自己树立更强烈的目标联合意识,同伴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也更积极。

3.“教学做合一”中的同伴互助“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同伴互助”的基本理念之一。同伴互助学习这一特殊的教学活动策略就是基于维果茨基的 “社会建构”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因为人类的社会体验是个人开展活动,发展内在心理功能及形成个人文化的前提条件[3]。陶行知先生在解读师范教育为何要推行“艺友制”时,就强调“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那些高谈阔论,妄自尊大,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的都不是真教师”,说明教师行业是技术性很强,动手实践性丰富的行业。

艺友制的根本方法是“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全人类教育历程之真相,无论男女老少,丝毫没有例外。”[6]他尤其强调“做事”并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不成教,学也不成学。”[6]“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学。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唯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互助同伴中的先行先知者和后行后知者“共教、共学、共做”,“在教学做合一的情况下,艺友是徒弟同时又是师傅,是学生同时又是先生”[7]。因此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也就是说,教学是一个整体,是教学做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三者密不可分。艺友制中对同伴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同伴通过“做”打通“学”与“教”,实现真正的教学做合一,总的来说,就是要学以致用,重在实践。

总之,就学校教育而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我们重温行知当年“艺友制”风范的时候,不难看出其中有许多杜威教育实用主义的影子[4]。无论是“朋友之道”的民主关系,还是“共教、共学、共做”的教学策略,都与学习共同体中同伴互助如出一辙。据此而论,陶行知的“艺友制”是在扬弃了杜威的教育实用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在教育实践中预见性地实现了学习共同体中“同伴互助”的理念。

[1]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左璜,黄甫全.国外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进展与前瞻[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4).

[4]陈建华.论陶行知的“艺友制教育”及其启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4).

[5]陶行知的教育理想与实践之路[J].兰台世界2013,4:48-49.

[6]梁晓凤.陶行知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

[7]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九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基于‘同伴互助与指导’模式下师范生学教改革研究——以历史教学论为例”的成果,批准文号D/2011/01/066。

猜你喜欢
陶行知同伴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