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研讨式教学及其实践策略研究

2015-03-20 20:10:47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书目研讨

王 衡

(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网络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研讨式教学及其实践策略研究

王 衡

(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网络语境下,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开展研讨式教学,不仅有利于确保文学经典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建构师生交流互动平台,也要建立并实施基本书目制度,还要激发并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

网络语境;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经典危机;研讨式教学

随着文化消费的日益多元化和新媒介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文学鉴赏已不再是人们乐此不疲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以至于广大青年学子甚至中文系学生的阅读状况也不容乐观。由于文学经典在网络语境下所遭遇的危机,势必对当下高校的文学教育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文学经典危机已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不仅如此,随着讨论的深入,在关注文学自身问题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涉及文学经典危机语境下的价值观、审美观变迁及文学教育特别是高校文学教育改革等问题。从实际调研来看,当前的文学经典危机不仅发生在古代文学及其教学之中,也发生在现代文学及其教学之中。

当前,新媒介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虽然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有一定负面影响,但也不失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之一。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新媒介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不仅有利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由于这些优势与研讨式教学的内在要求相一致,故而,在网络语境下,依据新课改革的基本宗旨和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努力探索、构建和实践研讨式教学模式,无疑有利于破解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困境,也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研讨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疑难问题、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学科前沿问题,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展开课堂讨论和交流,在不同观点相互交流补充、碰撞交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1]“研讨式”教学和研究模式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德国大学的‘研讨式’教学模式或‘研讨会’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定期集中讨论,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共同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或研究方向。”[2]作为德国的重要大学教学和研究制度,“研讨式”教学不仅对近代德国大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而且对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也产生了一定影响[3]3。20世纪末,中国的一些大学也对“研讨式教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教改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湖南师范大学。21世纪初,“教育部旨在提高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教高[2005]1号文件’第11条、‘[2007]2号文件’第15条都提及‘讨论式教学’”[2]。今天,研讨式教学业已成为中国高校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近年来,尽管有关研讨式教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方面,但从大量现实案例来看,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研讨式教学也适于课外在线学习与辅导活动。因此,在对网络语境下高校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文化环境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根据学习者、课程、教学内容和网络学习环境的相关特点,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深入探索并构建“网络语境下研讨式”教学模式,以加快课程建设并提高教学效率。

一、构建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交流互动平台

课堂教学虽是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主阵地,但相对于数十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而言,课堂教学难免会挂一漏万。不仅如此,即使教学大纲指定的篇目,也常常没有时间深究甚至是浅尝辄止。因而,就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而言,功夫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课外自学,又要重视教师课外辅导,更要将两方面有效衔接起来。因此,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而言,建立师生交流研讨互动平台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当前,随着自媒体及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信息交流互通日益方便快捷。在此背景下,网络不仅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交际途径。与此同时,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无疑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为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加强教学互动并促进教学相长,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我们可通过QQ、博客、微信、微博和网络论坛建构交流研讨互动平台。一方面,教师可以把教学的目标任务及其对学生的要求提前发布到互动交流平台上,以指导学生提前预习;另一方面,通过互动交流,学生也可以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发布到互动交流平台上,以便获得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关键在于作品赏析,而作品赏析的前提则无疑是文本细读。因此,把背景资料及相关要求提前公布在互动交流平台上,并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在线交流心得体会,往往对课堂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互动交流平台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把课堂教学的功能向课外延伸,还有利于促进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有效对接。

师生交流研讨互动平台一旦建成并正常运作,因材施教和相关信息反馈无疑会变得更加容易。在课堂教学中,尽管任何一位有职业操守的教师都不会有意忽视任何一位学生,但由于课堂教学容量、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等因素所限,实际上,课堂教学在更多时候是面向全体而非针对个体。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与教师单独对话交流。因此,课堂教学既难以不折不扣地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难以准确、全面、及时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师生交流研讨互动平台建立后,教师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及时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并答疑解惑。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及时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布到交流互动平台上,请求教师与同学协助。此外,借助交流互动平台,师生之间还可以及时共享资料及相关经验。因而,交流互动平台在为师生交流互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与个别辅导,这是实施研讨式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建立并实施基本书目制度

基本书目制度其实是通过推荐或指定必读书目,以确保经典作品在文学教育中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资源遴选机制。这种习俗或制度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是中国文学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在中国古代,“四书五经”在相当长时间里一直是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主要参考书目。晚清时期,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书目答问》所推荐的书目也曾被奉为权威,并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20年代,胡适、梁启超、鲁迅、顾颉刚以及汪辟疆等国学大师也都有过开列书目之举。1923年胡适、梁启超等应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学生之请,各自编列赴美后应当阅读的国学书目。胡适编列约190种书目,后又在此基础上加以修订、精简,编出《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列书39项。梁启超编拟《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列书160种,后以此为基础精简列出‘真正之最低限度’必读书26项。1925年,‘古史辨’派主要代表人物顾颉刚应邀开列‘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并简要说明,列书14项。1939年鲁迅为友人许寿裳之子许世瑛开列‘中国文学入门书书目’,共12种。1942年,汪辟疆为中央大学国文系学生开列10部中国国文源头书书目。”[4]尽管上述文化名人所开列的必读书目有多有少,但他们都以推崇儒、道经典及各朝代最具代表性著作为主。今天,中国各级学校在文学教育方面仍在给学生推荐重点阅读书目或必读书目。由此可见,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基本书目制度或习俗都比较认同。从基本书目制度的实际效果来看,自古以来,任何一项基本书目的确立既意味着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意味着对某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响应或倡导。

显而易见,基本书目制度在文学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对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来说,也是如此。今天,在网络语境下,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学生更乐于网上娱乐或欣赏影视剧及其他通俗文艺,而对文学经典等严肃文艺已不再情有独钟,甚至几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常常面临教师讲授的作品学生不熟悉甚至不知道的尴尬。这种尴尬的出现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会影响到课程教学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我们也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建立并推行基本书目制度,以确保文学经典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使其育人功能得以有效发挥。当然,基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基本书目也不能不仅仅局限于《呐喊》《彷徨》《野草》《女神》《子夜》《骆驼祥子》《家》《边城》《雷雨》《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文学经典,也应包括《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论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等文艺论著,还应包括《精神分析引论》《存在与时间》《人,诗意地栖居》《中国文化要义》《第二性》《存在与虚无》《中国哲学简史》《动机与人格》《士与中国文化》等哲学类著作。为更好地落实和发挥基本书目制度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师生交流互动平台,以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引导和监管。

三、激发并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

研讨式教学虽然不免要传授知识,但并不主张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建构知识,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贯彻研讨式教学的相关理念,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我们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着眼点,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并实践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有机统一的具体教学策略。

(1)目标引领。在深入了解学生知识背景和学习期待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与学生共同商定学习目标及学习计划。由于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学习目标的确立就必然意味着师生各自明确了任务。

(2)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阅读必读书目,并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检索、研读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随时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发布在师生交流互动平台上,在交流研讨互动中探寻答案。

(3)课堂研讨。在答疑解惑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自学情况,在提出研讨话题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在研讨中掌握重点、攻克难点、弥补弱点,并主动建构知识。

(4)专题研究。在作品鉴赏、教师点拨、专题讨论或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撰写作品赏析文章或专题小论文。

(5)成果交流。鼓励学生在同学甚至是师生之间传阅自己的读书报告或小论文,在此期间,无论借助网络平台与否,教师都要带头并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品评和经验交流活动。

在网络语境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师生交流互动平台,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双边互动,也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而,网络信息技术无疑为中国现代文学研讨式教学提供了便利。在课堂上的面对面交流研讨和课外的在线交流研讨过程中,通过落实基本书目制度,既可以确保现代文学经典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化解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在中国现代文学研讨式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研讨现代文学经典为主,还要把激发并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作为我们中心目标任务之一,因为学生能自觉开展创造性学习既是研讨式教学的前提,也是其较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总之,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开展研讨式教学,要以建构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师生交流互动研讨平台为前提,以落实基本书目制度为基础,以激励并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为关键。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既是网络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研讨式教学的基本要件,又是其基本方略。

[1] 姚卫国.从三个环节上深化研讨式教学[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5):127.

[2] 杨建华,井天军,温渤婴.德国高等院校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14-15.

[3] Louis Cohen,Lawrence Manion.A Guide to Teaching Practice[M].Fifth edition.New York:Routledge,2004.

[4] 聂震宁.全民阅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3-28(8).

【责任编辑 曹 静】

Discussion on Teaching and Its Practice Strate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Network

WANG H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network, we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It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ensure that the subject status of the literary classics, but also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Therefore,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we should not only construct an interactive platform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ut also want to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the basic bibliographic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inspire and guide students to carry out the creative learning.

network context;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risis of literary classics;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teaching

G642

A

1009-5128(2015)12-0044-03

2015-03-26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经典危机语境下高校文学教育创新机制研究(SGH13225);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网络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其实践策略研究(JG201322);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重点项目:协同创新背景下师范生技能培养机制研究(2014JYKX001)

王衡(1978—),男,陕西宝鸡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文艺学、现当代文学、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书目研讨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都市人(2022年3期)2022-04-27 00:44:57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42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07:56:20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东南法学(2016年2期)2016-07-01 16:41:40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9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讲授到接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再思考——兼及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路径的探析
本刊邮购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