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基于我国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的探讨

2015-03-20 20:10:47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研究性改革能力

任 春 华

(哈尔滨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80)

【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改革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基于我国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的探讨

任 春 华

(哈尔滨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80)

为了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教学改革实践及其内在规律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教学实践模式将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进而对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价值、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推进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以及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建构模式进行了细致探讨,以期对我国当前的高教改革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有所启发。

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在不断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些深层的结构性问题与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成为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首先需要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找到破解困境的突破口。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多年的渐进性发展变革,目前的教学结构与运转体系是多年改革积累的体制性要素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四次较大教学改革成果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认识高等教育教学体系,需要对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发展变革历程作一纵向的历史性考察,才能对当前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整体结构和内在问题有一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未来方向。

一、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教学改革的历史考察

总体来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校大致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教学改革,这四次改革在改革思路与目标设定上不仅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在总体趋势上呈现出前后相继的递进承接态势。

(一)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强化基础理论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文革”期间高校教学与管理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造成高校知识传承的困难与学校教学体系的混乱,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与国家有关部门推行了以课程改革为主体的教学改革,先后组织各领域专家学者设计各学科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编订各门课程教材体系。这次改革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增强教师授课的知识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展开。经过教育部和全国各大高校的努力,这次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通过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弥补了之前理论教学的不足与知识传授的欠缺;第二,提高了学科的系统性与专业化,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加入了国内外科学技术理论发展前沿的新知识,删除了陈旧的内容,使理论体系更为完善;第四,课程内容设置调整后结构进一步合理,做到了循序渐进,难易适当,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这次改革也有不足之处,体现在课堂教学知识导向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学生自主学习与自发探索研究的能力未能得到重视。

(二)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加强实际工作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这一阶段的改革是建立在上一阶段基础理论教育得到加强的基础上,围绕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进一步改革,改革的重心是管理体制改革。教育部通过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各高校的教学管理权限,提高了各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增强了高校办学的主动性与灵活性。首先,将制定教学计划的权力下放给各高校,使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和相应领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与方案;其次,根据实际需求对高等教育专业划分和具体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突出了应用学科的在人才培养上的“实用能力”目标的地位;第三,进一步完善了教材体系,精简了部分陈旧内容,增加了新的知识体系与研究成果。这次改革对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意义,但仍然没有改变学术知识中心地位的课程模式,教学体系的发展也不够完善。

(三)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以强化基础、提升应用、分流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针对之前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不合理之处,进行教学体系结构的进一步完善。改革的重心是调整各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重新规划教材建设体系,优化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其次,加强教学改革试点,加强生产实习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第三,学科设置上的两次分流,第一次分流是应用性学科与基础性学科在专业上分流,前者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后者则是基础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兼顾;第二次分流是基础性学科在培养方式上,前期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后期依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在基础培养与应用培养上各有侧重。这次改革突破了原来单纯知识中心型的培养模式,开始注重能力培养的课程组织方式,但对这一改革方向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

(四)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以提升学生研究创新能力和实践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200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提出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对已有教学改革成果的整合、集成和深化研究,使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同时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过努力,在我国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能够主动适应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充分调动学校和师生积极性的教学运行机制;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下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条件保障体系”[1]。这次改革是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的高等学校教学体系全面改革的设想,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其主要措施是加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划,推进高校本科教学实践改革探索,加快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以及凸显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这次改革开启了对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改革的探索,但由于教学体系改革工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对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整体变革,在一定程度上,这一阶段的改革是更深入改革的序幕,预示着下一阶段改革将进一步深化。

通过具体考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历程,可以发现我国高校教学模式的演进隐含着一条逻辑鲜明的发展规律,即从知识导向型的基础性教学向能力导向型的研究性教学转变,从课堂讲授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向引导激励、共同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向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的转变。这些转变的发生体现出时代发展背景下我们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在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各个层次上的进步与发展,而这种教学体系的进步要在根本上得到整体实现就必须确立一种与时代发展和人类教育根本规律相一致的教育理念,以及实现这种理念的教育模式。基于上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学改革历程的历史性考察,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教学实践模式将是未来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研究性学习理念

研究性学习又称探究性学习,其内涵与发现式学习、研究性教学或探究性教学同义,指的是“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识方式和心理过程来了解、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人类已有文明以及国家或学校的举办者所规定的内容的认知活动”。[2]在高等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研究性的方式提出理解和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与相关专业精神的活动[3]。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将“研究性学习”界定为“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4]。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体现为知识观、课程观与教学观的全面创新。

(一)新的知识观

所谓知识观,就是我们如何看待知识、对知识具有怎样的性质,又具有怎样的功能的观念和认识。传统教学方式秉承着一种“旁观者”的知识观,教师课堂讲授知识信息,学生只是单纯地接收与记忆,在学生眼里,知识是静态、客观的符号编码,他们相对于客观的知识是被动的,知识的接收与认知主体的认知需求与态度无关,在这种知识观之下,学生个体只能被动接受既定结论,个性化的参与、理解与交流都没有任何意义。研究性学习则改变了这种传统知识观,由于它强调学生参与到研究性教学的全过程中,在与教师对某一课题的共同研究中实现对新知识的获取和把握,这就为学生树立了一种新的“参与者”知识观,这种知识观凸显了参与者思维和创造者的眼光,使学生在对新知识的探究中形成深层的“个人认知”,在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又融入了学生的兴趣欲求、隐性知识、个人的创造性品质和探索热情,知识对学生来说不再是静态的,学生对知识也不再是被动的。在学生与知识之间是平等的对话,使学生在对知识自发的探索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于心,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

(二)新的课程观

研究性学习理念在转变人们知识观的同时,还体现出课程观的转变。传统教学将教学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课堂教学体现出知识导向,而研究性学习的重心则体现为学生在对研究性实践的参与中提高学习和研究能力,体现出鲜明的能力导向。传统教学关注知识学习的成绩和结果,而研究性学习则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成长与习惯养成,它把指导教师的研究、学习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学习者,不仅使之具有了独自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其具有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运用和思索创造的能力。在研究性教学中,课堂知识成为学生反思、批判并重新加以运用、阐释、拓展的基础。

(三)新的教学观

“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最大特点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自主构建学习、生活理念和知识技术结构。”[5]由于它要求学生以研究性、探究性方式学习,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研究性、探究性的方式组织教学。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处于主体和中心的地位,为了维持这种地位,教师需要具有足够的权威和奖惩措施,例如课堂点名、文字考试等,而研究性教学观则主张,学生从教师那里听到知识并不代表教学的过程结束,真正的学习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到并运用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这种教学观体现出的最大变化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索能力的尊重,教师与学生共同在研究中学习探索新的知识,建构出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

三、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推进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

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开展研究性教学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进步和外部社会环境变迁的必然要求,它对推进高等教育的深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而言,这种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它是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进高校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改革发展,经历了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丰富成果和积累的深厚经验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经历多年改革也遗留下一些复杂的问题与矛盾,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学与研究活动分离,科技资源、教学资源、人才资源浪费严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被置于从属、被动地位,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知识难以真正消化;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多样化需求脱节,一方面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供应不足,另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由于知识结构单一、缺少研究、实践能力等原因无法就业。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当前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与约束条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前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

笔者认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高校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推进高校教学发展的一条捷径。首先,研究性教学主张把科研引入教学,将教师和学生都看作研究者,在对科研课题的研究中推进教学,在教师学生的共同学习中推进科研,这样就将高校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教学资源统一整合起来,做到了教研结合、教学相长;其次,研究性教学要求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改变学生过去单纯的被动受教地位,不仅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而且在参与过程中真正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使学生达到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未来面对就业市场时具备充分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二)它是促进教学科研相结合,培养创新性、研究性和实践性人才的必然要求

卢梭曾说过,(教学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学生)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发现真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将教学过程与研究过程结合在一起,这是在更深刻地理解教育规律和科研活动精髓的基础上对教学科研组织方式的重新设计,“它一方面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它通过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参与的实践中反思、探究、摸索和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6]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了自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自己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生命价值,得到了激励,获取了灵感。可以说,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互动性研究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研究性和实践性的毕业生,也可以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启发和进步,从而实现共同发展,教学相长。

四、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建构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要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予以实现。高校的科研设施和硬件条件、教师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以及学校各层级部门对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支持程度制度安排一同构成研究性学习建构模式的基础和条件。参考国内外经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基本设计思想是:教师通过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一种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去积极自主建构知识、探究问题的学习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通过组织引导使学生实质参与到对课题的研究之中,实现学生学习与研究创新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讲,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一)创新教学体系,科学设计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具体教学方案

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在于教学方案的设计。构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根据所教授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知识基础,运用既有的研究资源和条件,有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案,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实现。一般来讲,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案的设计需要具备几个基本要素:第一,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完整的课程设计,根据教学目标提炼课程研究专题主线,使原来通过课堂讲授传达的知识能够通过系统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得到掌握;第二,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性资料,并为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打下知识基础,避免其在参加研究活动时毫无准备;第三,详细设定每一个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内容,学生在每一次参与中所要实现的目标;第四,学习效果的评价与考核要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研究成果的展示,同时结合教师点评与具体的知识性考试。

(二)完善研究载体与制度,加强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资源建设

研究性学习的实现以高校已有的科研基础和人才资源为载体,以教学研究的制度安排为条件。在高校教学中推进研究性学习,必须加强高校既有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建设。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从实践的角度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问题的答案,这就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实验环境与研究条件。高校要改变既有的教学设施与科研资源的管理方式,创新制度安排。例如对教学实验室的管理,要改变以前保姆式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向学生开放实验设施与场所,鼓励学生在自主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高校可尝试组织全校各学科教学资源和优秀教学人才实现研究性教学的集中授课,打破当前学院制组织方式和严格的专业限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研究设施共享与指导教师兼任。不同专业教师共同负责一个班级的研究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同时也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三)转变教师角色,做好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组织实施

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中,教师的职责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不再仅仅是课堂理论知识的传达者,而是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参与研究性实践的组织者、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者和学生研究成果的评价者。由于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自主性参与地位的强调,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和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但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师担负着引导者、组织者、启发者和评价者的多种重要角色,因此他们仍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了研究性学习最终的成效与结果。高校广大教师要注重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转变自身角色和教学观念,认真研究、逐渐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案设计和教学组织方式,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运用于教学实践。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升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能力和掌控水平,做到既不约束学生创新性研究的实践活动,又不使学生的实践研究偏离基本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Z].教高〔2000〕1号.

[2] 文新华.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2,(4):52-54.

[3] 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8.

[4] 曹广民,闵捷.我国高校研究性学习实施现状的反思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16):246.

[5] 任春华.研究性学习理念下的高校“毛中特”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2):224-225.

[6] 姚利民,史曼莉.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6):62-65.

【责任编辑 曹 静】

Teaching Reform and Building Learning Mode of Research Feature

REN Chun-hua

(College of Marxism,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80, China)

China’s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is faced with many challenges. To deepen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innovating teaching idea and mode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reform, finding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The paper historically investigate the previous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and the inherent law from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the concept and teaching practice mode of learning in research will be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carries out the detailed discussion on concept, value and practice model of learning in research.

teaching reform; learning in research; teaching idea; teaching model

G420

A

1009-5128(2015)12-0034-05

2014-11-28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研究性学习的研究(B201300040)

任春华(1963—),女,黑龙江绥化人,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性改革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8:18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30
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