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卓越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015-03-20 20:10:47曹熙斌罗维亮张郭军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业课程

曹熙斌,罗维亮,张郭军

(渭南师范学院 传媒工程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高等教育研究】

教育技术学专业卓越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曹熙斌,罗维亮,张郭军

(渭南师范学院 传媒工程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离不开以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主体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从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通识课程教育,推进“五位一体”导师制、实施“2+2”分段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凸出教育技术作品教学,创新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主动服务基础教育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创新和改革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既能有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卓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又能有力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难题,促进教育创新与变革,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战略选择。[1]教育信息化建设,既离不开硬件环境建设,也离不开软件资源建设,更离不开人力资源建设,以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主体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推动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多媒体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广泛深入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推动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创造性和灵活性。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发展到新的技术阶段,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化教育理念与方法亟待更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也亟待提高。然而,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普遍存在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既与《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规定的“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不相适应,也与卓越中小学教师“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存在明显的差距。[2]因此,本文依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制定的目标与要求,创新和变革教育技术学专业卓越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全面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卓越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与策略,以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卓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是教育技术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平台,专业点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模与数量,进一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是制约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3]。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共有159所普通高等院校(不含军事院校)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持续增加,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新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习惯于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很少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依据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和特点,不同层次、水平、类型与特点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其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应有明显的差异,但由于照搬照抄人才培养方案,造成现阶段普通地方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其问题的根源在于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2.课程体系结构不清

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横跨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艺术学、管理学等学科,加之普通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导致所构建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不清,进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调查显示,国内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基础课和选修课之间的衔接存在明显问题,同时平台课与方向课、专业课与通识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配置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3.课程内容比较陈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阶段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技术如电子书包、智能终端、智慧教室等设备进入了中小学课堂,对中小学学科教师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标准与要求,而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阶段的课程却没有明显的变化,很多学校使用的还是十年前的教材,虽然经典,但是跟不上技术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新的技术阶段的能力要求。

4.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当前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发展到了深度融合阶段,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协作、探究和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课堂常态,这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必须适应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需求。而绝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采取的是多媒体课堂和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教师集中讲授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填鸭式接受,而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实施教学新理念,自然会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形势。

5.教育实践质量不高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对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均有较高的能力要求,学生既要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还要掌握信息技术技能。与语数外等学科教师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实习大多流于形式,与学科教学结合不紧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另外,由于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软件较多,大多数学生只掌握了软件的基本功能,要开发和制作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技术作品还存在明显的能力不足,而将其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更是问题诸多。因此,教育实践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卓越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依据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范特点和规格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原则,以培养和造就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下得去、留得住、讲奉献、能干事的卓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根本目标,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策略来创新和变革教育技术学专业卓越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通识课程教育

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遵循教师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设置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4]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方案,构建模块化、选择性、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必修课程中,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学生与班级管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在选修课程中,开设中外中小学教育比较、课程设计与评价、教育心理经典导读、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发展、主题性团体训练、学习与教学策略等课程。同时,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教学设计、教材研究、名师导学、案例教学、教育行动研究、学校心理辅导、问题学生诊断与干预、课堂观察与分析技术、课外活动设计等实用性高、针对性强的模块课程。

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教育。通过不断优化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和扩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门数,满足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广大中小学校对卓越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在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等通识教育必修课的前提下,继续加强书法与书写技能、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和艺术鉴赏等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同时,增加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创新创业类、艺术体育类、教师教育类、地方文化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门数,拓展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成才。

2.推进“五位一体”导师制,实施“2+2”分段培养

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的不同学业需求,全面实施新生班主任导师、科研导师、实习导师、毕业论文(设计)导师和考研导师相统一的“五位一体”导师制。[5]新生班主任导师主要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发展方向、学习方法提升、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指导;科研导师主要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提供创新项目研究、创业活动实践、个人研究兴趣等方面的指导;实习导师主要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提供教育实习、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技术作品创作、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竞赛等方面的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导师主要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提供论文选题、文献指引、研究方法选择、研究方案制定、技术路线设计等方面的指导;考研导师主要为教育技术学专业高年级学生提供报考院校的优势与特色、研究方向选择、专业课程辅导、考前压力调适、院校调剂和复试策略等方面的指导。

充分发挥普通高等院校多学科、多门类、多专业的综合优势,全面构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能力与发展个性相统一的“2+2”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进行通识教育;第二学年按照教育技术学专业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门类的特点,开展学科平台课程培养,体现课程整合、知识融合、能力综合等大类培养优势和特色,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本科人才培养原则。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育,实现由狭窄的对口型专业教育向通识性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适应型专业教育转变,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凸出教育技术作品教学

改革和强化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将以往传统的集中见习与实习转变为大学本科四年不间断的见习与实习。依据专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与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年级主要进行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具体包括专业认同教育实践、教师语言训练、教师书法训练、教育技术能力训练、引导性研究学习等方面的内容;二年级主要进行教育专门技能训练,具体包括教育沟通能力训练、教育心理健康训练、班级管理能力训练、自主研究学习训练等方面的内容;三年级主要进行教育执教技能训练,具体包括学科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训练、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能力训练、教学组织监控能力训练、教育科研能力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四年级主要进行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具体包括学科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训练、教育评价能力训练、教育科研能力强化训练、学科教学能力训练、学生问题诊断与干预能力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构建高校、中小学和地方教育部门“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提供更多不同类型的教育见习与实习活动。从强化学生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认同和基本技能入手,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研究教育教学的反思能力。

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教育技术作品教学。教育技术作品教学主要包括作品分析、模仿、创作、展示、竞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具体的作品形态又可以分为课件作品、网页作品、影视作品、动画作品、数字媒体作品、教学设计方案等。通过教育技术作品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教育技术作品鉴赏水平,又增强了学生的教育技术作品创作意识,也锻炼了学生的教育技术作品创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作品,有效促进和实现教学相长。

4.创新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主动服务基础教育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能干实事的需求特点,依托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平台和条件,构建教育技术学专业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既懂艺术,又通技术,还懂教育的卓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包括办学思想、教师队伍、办学设施、培养方案和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内容。[6]培养方案的技术艺术性,体现在课程设置、课程渗透和课程作品实践三个方面。按照艺术因素程度的不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艺术性明显的课程,要强化艺术基础,拓宽艺术知识面;二是技术艺术结合的课程,要充分体现艺术因素,深度融合技术艺术;三是艺术性较弱的课程,需要在内容设计和具体教学中,寻找该门课程与艺术的结合点,渗透艺术因素。

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之一,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应秉承“面向基层,乐于吃苦,注重实践,能干实事”的人才培养理念,主动服务基础教育发展,主动服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使学生具备乐于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理想、理念、意识与能力。通过主动服务基础教育,既为广大中小学及时解决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过程遇到的常见问题与困难,又增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是一个双赢的理想结果。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3-01)[2014-09-20].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14-08-18)[2014-09-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11/201408/174307.html.

[3] 杨方琦.新时期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2,(2):101-107.

[4] 张刚要,李艺.技术时代教育哲学的拓展研究——兼论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的深度融合何以可能[J].中国电化教育,2014,(9):13-19.

[5] 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1):76-80.

[6] 冯文博,罗维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1,(6):75-76.

【责任编辑 曹 静】

Discussion on Excellent Undergraduate Talent Fostering Refor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AO Xi-bin, LUO Wei-liang, ZHANG Guo-jun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Speeding up the progress of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push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ree connecting and two platforms cannot separate away from the intelligence support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 of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who graduated from the majo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t can be develop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cluding optimizing teachers educational course system, strengthening students’ general educational curriculum education, pushing forward the “Five in One” supervisor system, implementing “2+2” subdivision fostering,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link, firming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ical works, innovating technological and artistic fostering system, actively serving basic education, making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ing the talent fostering mod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undergraduates. Therefore, it would not only foster and create a number of excellent elementary and middl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but also powerfully promote and push basic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o develop towards a better and fast direc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undergraduate talent

G40-057;G642

A

1009-5128(2015)12-0021-04

2014-12-25

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MOOCS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师视频案例网络研修平台开发与实践研究(2014M12);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依托基础教育专网共建共享陕西区域性基础教育资源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3SKYB025);渭南师范学院校级特色学科建设项目: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14TSXK09)

曹熙斌(1966—),男,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专业课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