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理论视角下民族院校特色学科建设

2015-03-20 19:47徐发秀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学科群民族学物种

徐发秀

(中南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长江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荆州 434020)

民族院校的特色学科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并有着较高发展水平的学科,它是体现学科特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其建设既是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又是民族院校促进学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我国的民族院校在特色学科的长期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术语,它主要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从生态位理论的角度研究民族院校的特色学科建设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对于指导民族院校的特色学科建设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生态位理论概述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1917年,生态学家Grinell第一次提到了“生态位”这个词,它主要用来划分环境所处的空间单位和物种在环境中的作用。1927年,Elton把生态位概括为一个物种在其周围生物环境中的地位以及它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1983年,Pianka提出,一个生物单位内的生态位主要是指该生物单位利用和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同时认为生态位也包括生物与环境作用的不同方式。[1]我们可以看出,以上对生态位概念的表述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物种在一个群落中的地位以及作用;第二,物种与周围的环境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实际上也反映了生态位的概念与物种间的竞争是紧密联系的。随着对生态位概念的研究不断深入,生态位理论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有人提出,当两个物种同时利用相同资源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生态位的重叠现象,当周围的环境充分饱和时,两个物种在拥有相同的生态位时而又必然要发生竞争时,那么占优势的物种就会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在现实的生态位中,如果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能够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自然地分开,用相互补充代替相互竞争,同时,在物种的相互竞争中通过分离生态位去有效地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就可以达到共同生存的目的。生态位理论揭示:只有当生物拥有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位,才能在长期的激烈竞争中获得最佳的发展状态。

二、民族院校特色学科建设中的生态位分析以及现实审视

英国学者阿什比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2]与生物物种类似,民族院校就相当于一个由多学科构成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每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但每一个学科又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态位。民族院校的特色学科作为民族院校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有机体,它的发展历史、学科队伍构成、学科发展的环境、特色学科的结构体系、特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构成了自身生态位的基础,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样得遵循生态位原理。如果民族院校的特色学科没有找准自己在所有民族院校当中的生态位,占据独特的教育资源和领域,就不能占据着有利的生态位,就不能充分体现民族院校的办学水平与特色,从而使民族院校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民族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民族学为主的特色学科,在国内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比如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民族理论等学科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中南民族大学形成了民族学、民族经济等优势明显的民族学科群;广西民族大学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依托地缘优势,深掘民族资源,形成合理的学科梯队,在全国有较强的影响力;青海民族大学的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是较早建设的特色专业,这个专业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先后开设蒙古语言文化、蒙古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等本科专业,向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民族院校在特色学科的建设中创造了较多的科研成果,改善了学科发展的资源条件,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特色学科建设的生态位重叠

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物种生存所需要的资源相同时就会发生竞争。我国的民族院校由于具有民族性的特点,几乎所有的院校都把民族学作为民族院校的特色优势学科,民族学的设置大同小异,研究方向越来越趋同,普适性的成果较多,而个性化的成果却很少。比如:中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学研究应以中东南少数民族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可目前体现得并不是很明显。民族院校的特色学科比较注重理论,而不能够很好地去建设真正应用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学科,从而造成特色学科的发展优势不够明显,同时也带来了教育资源的不集中,这就会使得民族院校中处在同一生态位的特色学科之间出现生态位重叠的现象,造成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竞争,这样一来,民族院校也就不能占据着自己有利的生态位。

(二)特色学科建设的生态位宽度过窄

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物种所能够利用的多种资源的总和,如果资源本身不能很好地确保一个物种的供应,那么作为一个竞争者,生态位越宽的物种竞争性就越强。民族院校的特色学科生态位宽度主要指特色学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多种资源(如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经费资源、物质资源等)的总和。民族院校特色学科建设过程中,虽然注重利用其他学科的资源,注重建立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同时,也在不断地健全人才基础、科研机构、实验室等资源条件,但特色学科在充分利用资源上还是存在着不足。第一,特色学科的团队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特色学科的需要,缺乏拔尖人才的学科团队,难以形成重大研究成果;第二,特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协同性不够强,特色学科未能与其他学科很好地交叉融合,不能形成较宽的生态位去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把特色学科做大做强;第三,特色学科建设与企业、与地方的经济建设联系得不够紧密,以致不能充分挖掘出学校可以利用的地方自然资源,导致特色学科的应用性不够强;第四,特色学科建设所需的资源条件不够,民族院校中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的只有3所,设有博士点的有5所,其中云南民族大学是联合博士点,有基地建设的有7所院校,属于国家民委或教育部的实验室有5所;[3]第五,对外交流的水平不够高,民族院校的特色学科虽然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但真正在这个领域到国外进行广泛的交流还是不多,受到了学科队伍整体质量的影响。

三、生态位理论视角下民族院校特色学科建设的构建思路

(一)生态位的定位策略:明晰特色学科的发展定位

生态学上的“格乌斯原理”说明,一切生物都生活在自己的“生态位”上。在特色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同样也是这样的生态位现象。特色学科要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就需给自己合理地定位。民族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包括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民族法制、民族医药等民族类的特色学科,这些特色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积累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在国内形成了较大的影响,争创国内一流的重点学科无疑是一个合理的“自我定位”。同时,民族院校在特色学科的发展定位中更应主动地把特色学科的建设纳入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积极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色学科应以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少数民族地区的需求调整特色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结构体系,实现为民族地区现实服务的宗旨。

(二)生态位的分离策略:发展差异化的特色学科

生态位的分离是指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各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而每一个生物的生态位又同其他生物的生态位是分开的,生态位的分离能够使物种间的竞争减少到最低限度,能够提高物种利用资源的效率。民族院校在建设特色学科的过程中,大多是以民族学学科为主,专业设置大同小异,特色鲜明的民族学太少。民族院校在特色学科建设方面,应有适当的生态位分离,学科生态位差异性大,占据的空间就越大。各个民族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特点来建设特色学科,突出民族院校学科的特色,实现特色学科的差异化发展。比如说,北方民族大学应以回族、蒙古族研究为主,青海民族学院应以本省的藏、回、土、东乡、撒拉等少数民族研究为主。西南民族大学应以藏、彝、羌等民族研究为主。[4]这样有重点地去发展每个学校的特色学科,从而避免了民族院校特色学科出现生态位的重叠现象,使特色学科的建设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三)生态位的协同策略:建立特色学科群

在生物界中,尽管物种的竞争非常普遍,有着各自独特的生态位,但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诸多食物链,他们会不断地发生联系,相互汲取营养,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活力和稳定性。学科的发展同样也遵循这个原理,每个学科都置身于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不论什么学科,它不仅是学校有限资源的需求者而且同时是另一个学科发展资源的供给者,不同学科彼此之间既存在着竞争又能协同发展。[5]从这个意义上讲,各学科之间不仅存在链状关系,而且还有网状关系,它们之间可以互为输入与输出,彼此影响。民族院校的特色学科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必须建立学科群的集群效应,促进学科的融合与渗透,多个相近的特色学科可以构成校内多个特色学科组成的共同体以及校与校之间相同层级的特色学科共同体。民族院校可以根据其民族性的特点建立特色学科群。比如,广西民族大学加强民族学、大东盟学科群等特色学科群的建设,提出充分利用民族学、亚非语言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特色学科以及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在区域、人才、成果、项目等方面的优势,建设好大东盟学科群和民族学学科群,初步形成了以民族类学科为主导的特色学科群,提升了特色学科群的协同力,较好地带动了学校其他学科的发展。民族院校应该花大力气地建设特色学科群,展示自己的办学水平。

(四)生态位的扩展策略:创建新的特色学科

生态位扩展是在资源有限或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物种可以去充分利用那些以前未被利用的空间,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态位。民族院校的特色学科普遍存在趋同的现象,民族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民族性”以及“地域性”特点,在面对整个民族院校已经饱和且竞争激烈的特色学科时,去涉足一些反映社会未来发展要求的学科,民族院校要抓住有利时机,逐渐形成本校的特色学科,做到“人无我有”,创造合适的生态位去填补“空白的生态位”,从而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学科,真正创造自己独特的生态位。比如:民族院校可以尝试着建立民族工作学、宗教工作学等与民族院校办学宗旨相吻合的特色学科。

(五)生态位的宽度策略:建立适宜的特色学科生态环境

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物种所能够利用的多种资源的总和,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多种资源的总和。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没有哪种生命有机体可以独立存在,为了保持生态平衡,任何一种有机体都必定会与周围的环境互相作用,并不停地与周围的环境实现物质、信息、能量的转换。特色学科要想办出特色,必须同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信息、能量的转换,建立适宜的特色学科生态环境。第一,确保经费的投入。经费能够为学科的建设不断注入能量,特别是科研经费的投入对特色学科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引进高尖端人才、打造特色学科的建设平台奠定基础。第二,完善基础设施。特色学科建设的基础设施要依托人才基地、研究机构、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等,它们是学科建设的基本物质条件,只有不断地完善基础设施,才能为特色学科创造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第三,加强建设高水平的特色学科团队。学科团队是特色学科建设中的关键,学科团队建设得好,就能形成一股合力,形成良好的学科研究的氛围,真正攻克高难度的课题。第四,加强学校与企业、民族地区的合作。民族院校的特色学科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它需要以特色学科为依托,要有针对性地围绕某一个或某几个企业进行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民族院校要深入到民族地区研究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使民族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并及时地调整特色学科结构,使特色学科更具核心竞争力。第五,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处在每一个生态位上的学科都应增强自身的开放性,都应拓宽信息渠道,民族院校的特色学科建设需要同国内的同行专家加强交流,而且还要走出国门,把我们民族优秀的东西拿出去和别人交流,把别人优秀的东西拿回来借鉴。上述这些要素建设如果缺乏的话,就会限制特色学科的发展的生态位,就不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

[1]尚玉昌.普通生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严江立.民族院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

[4]陈达云.民族院校学科建设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9.

[5]李枭鹰.论大学学科系统建设与发展机理—复杂性科学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猜你喜欢
学科群民族学物种
历史民族学课程发凡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第十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负责人联席会议”综述
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调研与分析——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
复杂系统视角下学科群的生成逻辑、演化路径及推进策略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论学科群的刀背结构与效应
发展战略语境下的中国山地民族学研究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