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2015-03-20 19:47:43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民族经济发展

彭 倩 吕 南

(西南石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

一、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

(一)同其他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资源投入与GDP产出比严重偏高。以2014年为例,少数民族地区平均每万元GDP产出需要消耗2.33吨标准煤,而全国平均水平是1.10吨标准煤,少数民族地区资源消耗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换言之,少数民族地区每消耗1个单元的标准煤,创造0.42个单元的GDP,比全国平均水平要少0.47个单元。从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区资源消耗存在严重的浪费情况。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巨大的节能减排空间和潜力。

(二)工业能源消耗占比较高,利用率偏低。2014年,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消耗标准煤为7890.3万吨,占比为71.2%,比发达国家的30%-40%的水平要高出一大截。2012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消耗标准煤为2.19吨,而民族地区则要消耗3.97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81.74%。从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消费能源占比较高,能源消耗存在严重浪费损失,必须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

(三)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直接导致民族地区能源消耗水平偏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之比约为2:3:1,工业GDP产出占比约为41.3%,因此工业是能源消耗大户。另外,在民族地区,冶炼、发电、化工以及非金属制造业GDP产出占比达到49.76%,而工业增加值占比只有15.34%,但是上述几个部门能源消耗占工业产业总消耗的54.60%。从中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民族地区单位GDP产出能耗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掘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指同其他地区或者行业相比,发展较慢者能够获得比先前进入者更多的比较竞争优势,后发者可以通过参考和吸取先发者的经验教训来提高自身发展策略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少走弯路加速发展,异军突起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后发优势理论由格申克龙创立,该理论自面世以来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后发优势理论已在不少国家和地区达到了验证。尤其是“替代性”观点提出之后,后发优势理论基础得到了显著巩固。该理论为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指明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发展经验,例如资本运作、技术创新、制度改革以及经验分享等,大大加快了经济落后地区发展步伐,不断凸显了其后发优势。后发优势理论全面比较分析了发展优势和劣势,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发掘自身比较竞争优势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全球各地得到了广泛普及和推广。

目前,民族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不完善,经济发展目标模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地区必须要发掘自身后发优势,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经验和教训,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找到一条正确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碳汇资源丰富

碳汇是指一个地区植被吸收二氧化碳容量的多少,是用来衡量某地植被分解二氧化碳气体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森林面积越大,其碳封存能力就越强。我国民族地区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为缓解全国性气候变暖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下面我们来分析民族地区植被覆盖情况: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林木资源储备省区之一,这里有十分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据统计,全区共有森林面积1866.7公顷,是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1%,植被覆盖面积居全国第一。全区森林覆盖率为14.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森林林木储量11.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四。广西是我国第六大林木储量基地,全区共有1252.2万公顷森林面积,居全国第六。从林木种类来看:主要以乔木林为主,面积为894.58万公顷,其中人工乔木林与自然林分别为381.02和513.56万公顷;全区植被覆盖率居全国第四,为52.71%;活立木总储量51056.78万立方米,其中乔木林储量外58.1万立方米,森林总储量46875.18万立方米,居全国第七。

(三)国家政策支持

自2000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下,西部地区社会经济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大大缓解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不利局面,平均经济增速超过10%,在过去10年时间里各项经济指标和社会事业翻了至少一番,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成果喜人,涌现了一大批国家级重点工程,例如西气东输、青藏铁路以及西电东输等项目;在植被保护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绩,退耕还林面积2.4亿亩,退牧还草面积6.8亿亩,在十年时间里,西部地区植被覆盖率从10.32%增长到了17.05%。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西部大开发都将是我国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要继续坚持“三不方针”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步伐。

2011年12月1日,中央正式发布了“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工作规划。根据文件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将工作重心放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上面。要在全国各地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由点带面逐渐铺开。试点地区要制定节能减排长期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具体情况探索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要不断完善低碳经济发展制度环境,建立起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现代生产和消费体系,全面推进中央节能减排工作精神,率先发展一批节能减排标兵和先导区。要将试点先进工作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和推广,不断加快绿色产业、低碳经济发展步伐。

三、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

(一)民族地区经济环境脆弱

民族地区碳排放量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这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导致:首先,民族地区工业企业主要以资源消耗型和粗放型居多,例如水泥、钢铁、石化、化工以及矿产采掘业等,这类行业都是碳排放大户;其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地区间产业转移加速,一些发达地区污染企业开始向民族地区转移,这是导致当前民族地区碳排放压力剧增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人力资源基础薄弱

受经济发展条件限制,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有学者选取“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作为调查对象,在民族地区进行了人口素质调查。为了便于比较,将全国平均水平与民族地区进行比较。在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比方面,广西为1.75%,内蒙古为2.06%,新疆为2.28%,云南为1.79%,青海和宁夏则不足1%,全国平均水平是6.7%,民族地区平均水平为1.49%,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值;没上学人口比重方面,民族地区为2.5%,全国平均值7.5%,从中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大基础教育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而小学、初中和高中学历人口占比方面,民族地区平均值分别为2.55%、1.84%和1.43%,而全国平均值为31.17%、40.94%、13.69%,从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人口教育水平总体偏低,西部地区要发展低碳经济,必然会受到人口素质不高的瓶颈限制。另一方面,学历水平高低对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接收新鲜事物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低碳经济是一个新鲜事物,对许多民族地区人口来说十分陌生,要在西部地区推广和普及低碳经济显然会遇到各种思想观念阻力。

(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扩大

从当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和格局来看,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也是国家推行低碳绿色经济的重要区域。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迎头赶上、提升民生和扩大内需的重要环节,加深城镇化战略的推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扩大。首先,当前民族地区能耗结构主要以煤炭居多,80%的电力生产来自火电发电,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西部地区依然存在“高碳”问题困扰。二是在当前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滑,第二产业占比不断增长,第三产业占比较低、增速缓慢。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能耗企业,彻底根除导致民族地区高能耗的不合理生产布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三是民族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高端人才匮乏、科研资金保障不力。低碳经济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和进步基础之上的,民族地区科技水平落后严重限制了低碳经济发展。四是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政策缺位和支持不力的问题,需要在体制改革方面做出巨大突破。

四、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全面促进民族地区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

节能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不二选择,减少能源消耗有利于扩大低碳经济投资规模。民族地区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方式,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政策,不断提高单位能耗GDP产出,确保在2020年之前达到全国GDP能耗水平。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过程中,要摒弃传统高能耗、高排放生产模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绿色环保水平。要发掘现有产业环节节能减排机会和空间,通过技术创新和升级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加快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应用普及,大力引进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断降低传统能源消耗占比,提高能源结构合理性。要统筹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根据中央政府“控总量、调结构、提质量”的原则,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循环经济技术和产业,切实提高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要加强传统高能耗产业技术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加强这类行业新增准入审批,从源头上降低污染排放量。

(二)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支撑体系

从当前发展形势看,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遇到了资金和技术瓶颈问题,单纯依靠民族地区难以有效化解。中央政府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制定有倾斜性财政制度和产业政策,为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另外,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因地制宜,构建一套体现地方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央政府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考虑民族地区具体情况,成立专门的低碳经济发展基金、建立专项财政支付渠道以及加强新型适用技术培训,多管齐下,不断夯实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基础。国家和民族地区要结合国情和地方具体情况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通过开展试点带动整个民族地区低碳产业和经济全面发展。同时,要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加快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要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不断夯实低碳经济发展资金技术基础。

(三)加快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解决技术瓶颈问题,这也是当前民族地区面临的主要阻力之一。民族地区要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大力引进先进低碳技术和项目,以弥补地区技术短板。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引进煤充分燃烧技术,二氧化碳回收技术、污染气体封存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低碳改造技术,尤其要加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普及。上述技术可以通过自主创新获取,也可以从国外和其他地区引进,是实现本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条件。要根据技术研发规律和项目可行性报告,加快制定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技术研发和引进战略。从长期来看,民族地区要加快科研队伍建设,通过地方培养、外部引入等方式不断扩充和充实低碳技术人才队伍和实力,为发展低碳经济夯实人力资源基础。

(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范建设与制度创新

最近几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部环境和能源法律,例如森林法、草原法、基本农田保护法以及节约能源法等,这一系列法律制度是当前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法律基础和依据。加快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要进一步理顺不同法律之间的关系,将它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统筹起来,不断健全和完善发展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和指引。在资源供应日益紧张、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要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税收体制改革,将资源价格波动与税收政策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能够体现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的资源价格机制,加快完善民族地区能源税费改革,通过市场、税收等手段抑制不合理资源消耗。

结论

民族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了不断夯实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本文从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自主创新以及技术引进等方面,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对策。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和阻力,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够为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理论指导。

[1]杨 嵘,常烜钰.西部地区碳排放特征及发展低碳经济途径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程晓兰.环境友好视角下广西外贸发展方式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2011,(34).

[3]成艾华,雷振扬.民族地区碳排放效应分析与低碳经济发展[J].民族研究,2011,(6).

[4]成艾华.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以湘西永顺为例[J].开放导报,2011,(4).

[5]王赞信,武剑.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J].西北人口,2011,(4).

[6]陈效兰.低碳经济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之路[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3).

[7]雷 勇,李锦宏,马俊丽.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0,(24).

[8]李 鸿,张瑾燕.民族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9]龙少波,罗添元.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Kuznets曲线实证分析——基于1999—2008民族地区面板数据[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5).

[10]冉光和,鲁钊阳,冉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4).

猜你喜欢
民族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我们的民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