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针在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前镇痛的疗效观察

2015-03-20 19:18晴,吕客,刘
淮海医药 2015年5期
关键词:针尖压缩性皮下

陈 晴,吕 客,刘 芳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目前中老年常见的疾病,多由骨质疏松及外伤引起[1]。病程中患者常出现腰背痉挛性疼痛,难以忍受,手术治疗前常需要大量或高级的镇痛药,方可使患者度过术前这段难以煎熬的时间。笔者在临床中,应用皮下针缓解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腰背痛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减少了术前止痛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5年3月于我科住院,经影像学证实为椎体压缩性骨折者60 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45 例,年龄最小45 岁,最大81 岁,平均年龄57 岁。病程最短者2 h,最长者3 个月,平均30 d。其中1 个椎体压缩性骨折者35 例,2 个椎体压缩性骨折者24 例,3 个椎体压缩性骨折者1 例。坠落致椎体压缩性骨折者6 例,椎体骨质疏松有轻微外伤史致椎体压缩性骨折54 例。

1.2 纳入标准(1)临床表现为不同区域的腰背部疼痛,无神经根压迫症状。(2)经影像学证实椎体压缩变扁,压缩高度不小于1/3,且经MRI 抑脂像证实为新鲜压缩骨折。(3)骨折时间<3 个月。

1.3 排除标准 椎体压缩超过1/3 椎体高度,椎体骨折超越椎体后缘不完整者,椎体骨折块移位明显者,骨肿瘤或骨结核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患者,手术部位皮肤或脊柱伴有感染者。

1.4 治疗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暴露腰背部皮肤,明确压缩部位后,选取压缩部位脊椎正中旁开2 cm 上下各2点作为穿刺点,局部消毒后,使用华佗牌0.35 mm ×50 mm 毫针,针尖向疼痛方向皮下平刺,针尖直对痛处,患者无酸麻胀痛感,无菌胶布覆盖,留针8 h。追加药物:当患者疼痛无法控制临时追加盐酸曲马多缓释100 mg 口服。

1.5 疗效评估 显效:疼痛明显缓解,不需要药物止痛,翻身时无明显疼痛,不影响休息;有效:疼痛缓解,不需要药物止痛,翻身时有疼痛,轻度影响休息;无效:疼痛缓解不明显,翻身时疼痛加重,影响休息,需追加药物方可忍受。

1.6 治疗结果 本组60 例患者,显效44 例,有效12 例,无效4 例,追加1 次药物者3 例,追加2 次药物者1 例。

2 讨论

腰部疼痛是椎体压缩性骨折常见的临床表现,这可能与脊柱旁的肌肉、韧带损伤有关,也可能因创伤后小关节突结构紊乱导致创伤性关节炎,骨折后出现的血肿未吸收完全,刺激神经等所致。

皮下针是一种针刺治疗方法,是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灸机理研究的成果而形成的,对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进针完毕后,患者常感疼痛立即减轻或完全消失。其治疗机理如下:(1)可能与低级中枢的神经调节有关:针刺可刺激分布于皮下的伤害感受器(伤害感受器属于Aδ 和C 类感觉纤维),可以阻滞这类痛觉纤维的传导,又可以使脊髓背角细胞对伤害性刺激反应受到抑制,从而发挥镇痛效应[2]。(2)当针灸针刺入皮下时,可能通过刺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产生压电与反压电效应[3],外周感觉神经末梢上的阿片受体释放一些镇痛物质。相关研究表明皮下针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两大途径发挥镇痛效果。通过调节提高痛阈,降低神经末梢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消除炎症与水肿,改善功能活动。在临床上,皮下针疗法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特别是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有显著疗效。

皮下针在缓解椎体压缩性骨折后腰背痛疗效满意,一方面减少止痛药物的应用,另一方面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进针点应距痛点距离不超过5~10 cm,针尖方向与进针点和痛点连线不超过30°,这样疗效更为满意。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 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687-1731.

[2]朱美华,王 宁,李有焕.浮针疗法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8,4(3):231.

[3]陈 龙.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3):4206-4207.

猜你喜欢
针尖压缩性皮下
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适用于针尖增强拉曼的银针尖物理制备方法研究
基于FDTD仿真的高增益拉曼镀金针尖的可重复准确制备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PKP在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纳米级针尖制备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针尖和笔尖
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