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瑞 田克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广州 510420)
湿婆派作为印度教的主要派别之一,与毗湿奴派、性力派并称为印度教三大教派。在湿婆派中,悉檀多支便是传播较广、影响较大的一支。“湿婆悉檀多”意为“湿婆之真谛”,9世纪,该支圣者萨迪鸠蒂 (Sadyojyoti)将“悉檀多”确定为该支的名称。该支发源于克什米尔地区,以“四吠陀”及二十八篇《阿笈摩》(Saiva Agamas)为根本经典,在7~12世纪发展迅猛。从12世纪起,悉檀多支在北印度和中印度逐渐式微,后期主要存在于南印度的泰米尔地区,经过长期发展之后,最终成为泰米尔地区的主要教派之一。
在悉檀多支哲学中,摩耶是最基本的哲学概念。摩耶又称幻力,是构成神、宇宙、灵魂和万物的最原始因素,物质世界和非物质世界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们是由不同的摩耶构成。根据悉檀多支哲学的观点,摩耶可以分为两种:“纯净的摩耶”和“不纯净的摩耶”。
1.“纯净的摩耶”是纯粹精神的,非物质的,主要用来构成:(1)湿婆实在;(2)性力实在;(3)不变湿婆实在;(4)大自在天实在;(5)知识实在。
2.“不纯净的摩耶”即指物质摩耶,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构成的。它主要用来构成:(1)宇宙及构成宇宙的五种元素:虚空、风、火、水、地等;(2)事物的声、触、颜色、味、嗅等五种性质;(3)五种感觉器官;(4)五种行动器官;(5)意识、智慧、思想、知觉。
悉檀多支哲学中有三个基本的要素:Pati、Pasu、Pasa。Pati指湿婆神,Pasu指灵魂,Pasa指的是对灵魂的种种束缚。在悉檀多支哲学中,这三个要素是最重要的基础,缺一不可。悉檀多支哲学思想框架就以这三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为基础形成的。神 (即湿婆神——笔者注)是三个基本要素中地位最高的一个,是至高无上的,对其它两个要素有主导作用。
神具有不同于其它要素的基本特性,这些基本特性归纳起来大概有八个,即:自主、纯净,全智、遍于一切、免于束缚、仁慈、万能和极乐。在悉檀多支哲学中,物质是非智的,灵魂是有限智的,神是全智的。神是由纯净的摩耶构成的,是非物质的、全智的。神是绝对自主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以任何形式出现,进行任何活动。神不受任何束缚的限制,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不依附于灵魂和物质。同时,神是无所不在的,而且是永恒不变、无始无终的。在萨克谛的帮助下,神可以呈现出任何的形式参与任何过程,而且不论经历了什么过程,神都不会受到伤害和磨损。神进行一切活动的动机都在于他的仁慈,不论是创造世界还是对灵魂进行帮助,甚至使人死亡和毁灭世界也都是因为神的仁慈,神出于仁慈让灵魂得以休息,从而产生了新的生命。
在悉檀多支哲学中,神是主导一切的因素,他主导着世界的创造与毁灭,主导着灵魂的解脱过程。总体而言,神主要司五业:创造、保护、毁坏、隐没、赐予。
秦箜,原名段华妮,出生于1991年7月,现供职于一家国企,工作之余,仍坚持着最初的文字梦想。写平凡人的故事,写眼前的景色,写各种各样的人生,只希望这一个个故事,可以带给看到的人一些感悟,一些思考。已在本刊发表《茉莉》《我是母亲的秘密》《第八双高跟鞋》等作品。
1.创造:神是宇宙的创造者,神还在合适的时机为每个灵魂创造出身体、器官和适合的环境。
2.保护:神保护自己所创造的东西,使其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得以存在和延续。从而使灵魂能够在宇宙中活动,并使灵魂尝到由于自己的活动所产生的业。
3.毁坏:一是指神毁掉自己所创造的身体:灵魂经历各种磨难后十分疲惫,神便将身体毁坏,让灵魂休息,再为灵魂创造新的身体;二是指神毁掉宇宙:在每个迦利时代结束之时,神都将旧的宇宙毁灭,以创造新的宇宙。
4.隐没:在灵魂获得解脱之前,神遮蔽自己不让灵魂接近,即将真实的存在隐藏在假相和惑人的外表后边,或使之远离,或示以幻象。
5.赐予:当灵魂真正摆脱束缚后,神让灵魂最终得以解脱并赐予灵魂以永恒的极乐。
神创造和毁灭世界,帮助灵魂获得解脱及控制灵魂一切行动的智慧和力量被称作“萨克谛”(Subramania,1946:39)。神和萨克谛的关系被比作太阳和阳光、钟和钟声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Satchidanandam,1952:18)。萨克谛后来演变成女神,并且随着萨克谛所处阶段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化身。她也是永恒的,不受任何限制的,代表着神的智慧和力量。
在宇宙的性质这个问题上,印度许多教派之间的观点迥异。顺世论者只肯定可被感知事物的存在,认为宇宙是永恒的,不是被神创造出来的,也不会被毁灭。佛教认为宇宙仅仅是一种过程,每一个事物都是前一个事物的产物,任何事物都是瞬间的,不会持续两个瞬间,宇宙时刻处于一个产生—消亡—产生的过程中。耆那教则认为宇宙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以各种方式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宇宙。宇宙的毁灭便是宇宙消散为原子,而后,原子又自发地重新聚集为新的宇宙。
二元论的悉檀多支哲学认为:一方面,宇宙是由神创造的;另一方面,宇宙是由虚空、风、火、水、地等五种元素构成的,归根到底由物质摩耶构成。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创造宇宙的只能是神,神用自己的力量以物质摩耶作为材料创造了宇宙。物质摩耶是非智的,缺乏自发形成宇宙的智慧,不可能自觉地组成宇宙,这就必然需要另外的智慧因素。灵魂虽然也有着有限的智慧,但它若要发挥智慧的作用就必须与身体器官相结合,身体器官本身又是由物质摩耶构成的,而这种摩耶构成的身体是神创造的。而且,灵魂的智慧是十分有限的,它依靠神的帮助才能发挥智慧的作用。因此,创造宇宙的只能是拥有无限智慧的神。在创造的过程中,神不会接触宇宙,神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仁慈,“神就像太阳一样,自己的出现使世界万物发生了改变,但不会接触世界万物,神自己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和损害”(Mahadevan,1955:11)。
同时,神创造宇宙离不开物质,物质的宇宙不可能起源于非物质的神,所以宇宙的创造必须以物质作为材料。宇宙是由五种元素构成的,虚空也是构成宇宙必不可少的元素。事实上,二元论的悉檀多支哲学认为宇宙的创造依靠三种因素:一种是物质因素,即物质摩耶;一种是工具性的因素,就是神的力量萨克谛;还有一种是效率性的因素,即神。该支认为,宇宙的创造同陶罐的制作是相似的:整个陶罐是由泥土构成的,泥土就是制作这个陶罐的物质因素;制作陶罐的工具是工具性的因素;制作陶罐必须依靠陶工,陶工便属于效率性的因素 (Tagare,1996:72)。
另外,根据悉檀多支的观点,宇宙自从被神创造出来的时刻开始,就一直处在走向堕落和毁灭的过程中。到了每个迦利时代的终结,宇宙将被神毁灭,重归于物质的原初状态,然后由神重新创造出新的宇宙。
在印度教体系中,有的教派否认灵魂的存在,认为只有身体、知觉和意识的存在,灵魂仅仅是身体、知觉和意识的副产品;有的教派认为灵魂就是神,神就是灵魂。二元论的悉檀多支哲学是反对这些说法的。该支认为,如果身体或者知觉就是灵魂,就意味着物质摩耶就是灵魂。而事实上,灵魂不是由物质构成的,不是非智的,而身体、知觉和意识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因此,灵魂根本不同于身体,灵魂是完全独立于身体和神之外的存在。
在神、宇宙、灵魂这三个概念中,如果将神和宇宙放置在两极的话,灵魂则处在连接这两极的位置上。神是真理性的 (Sat)的,宇宙是非真理性 (Asat)的,而灵魂则既是真理性又是非真理性的,因此只有灵魂可以同时接触其它二者。宇宙是非智的,不能理解神也不能理解灵魂;神可以接触灵魂但无法接触宇宙,因为神的出现就意味着宇宙的毁灭;唯独灵魂既可以接触宇宙,也可以接近神,认识神。
悉檀多支哲学认为,灵魂被“束缚”包围着。束缚一共有三种:1.“最初的束缚”(Anava):这是对灵魂的一种“自始至终的束缚”(Sahaja Mala),它封闭和阻碍灵魂的智慧和力量,使人无知而邪恶,这种束缚和灵魂始终在一起,永远无法被消灭。2.“业”:“业”是灵魂转化为人以后在物质的世界中的种种行为造就的,而不同的业又导致了人采取不同的进一步的行为。“业”分为两种:一种是善业 (即“达磨”),另一种是恶业 (即“非达磨”)。人的行为的善与恶分别产生了这两种业,灵魂就是在品尝了自己积累的“业”之后才获得神的仁慈从而达到解脱的。3.“摩耶”:这里的“摩耶”就是前文所述的“不纯净的摩耶”,即物质摩耶。物质摩耶构成了世界,使人被物质世界的假象所蒙蔽,产生欲望和无知。“摩耶”的作用是双重的,它一方面使灵魂能够以人的形式在物质的世界中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却又将灵魂领向罪恶。只有神可以使灵魂从物质摩耶中解脱出来,不再受“摩耶”的束缚。在上述这三种束缚中,“业”和“摩耶”这两种束缚是可以被彻底摆脱的,而“最初的束缚”则无法被摆脱,也无法被摧毁。不过,只要选择通往解脱的道路,灵魂就可以成功地抵制它的影响。即使在灵魂获得解脱后,“最初的束缚”仍然存在,但在神的面前会“像黑暗遇到光明一样,它将不再对灵魂有任何的束缚作用”(Kandaswami,1949:25)。
灵魂在最初阶段处在黑暗的包围中,神出于仁慈根据每个灵魂的善恶区别创造了不同的身体,使它们能够在世界上以不同的地位存在。生命在世界上有了不同的业,灵魂变得十分疲倦,于是神仍是出于无限的仁慈使生命停止,以便让灵魂休息。休息后,灵魂将进入一个新的身体中开始新的出生与死亡的过程。出生可以将前一次生命中因束缚而产生的无知缓慢而彻底地消除,因此出生的过程也是净化灵魂的过程。
如前所述,灵魂处在三重束缚的包围之下,并因此导致了无知,被引诱作恶。而解脱就是灵魂摆脱了这些束缚的作用,使自己获得自由,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智慧,最终能在湿婆神的脚下获得永恒的极乐。除了不能行神独有的五业以外,解脱的灵魂可以获得同神一样的能力。在解脱的内涵上,悉檀多支二元论否认灵魂与神的完全融合。该支认为,在获得解脱后,灵魂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但可以享受同神所享受的极乐相同的极乐,灵魂不再进入轮回中。
灵魂为了实现解脱,首先必须进入身体成为人,其后便进入了漫长的生死轮回的过程中,直至最终获得解脱。要实现解脱首先必须摆脱灵魂的束缚,摆脱灵魂的束缚大致有四种方式:虔信 (Carya)、崇拜 (Kriya)、瑜伽 (Yoga)、知识 (Jnana)。这四种方式不是独立的,它们分别代表了实现摆脱束缚的四个不同阶段,为了去除束缚的作用,必须经历这四个不同的阶段。
1.虔信:这是最基本的方式。要求人全身心地爱神、敬神、侍奉神。人在肢体上、言语上、思想上的一切活动都以神为中心,为神提供尽可能的服务,不论是世俗性的还是宗教性的,比如给神献花,进行寺庙敬神仪式等。这种途径要求人要像仆人对待主人那样侍奉神,所以这种方式又被称为“达萨方式”(Dasa Marga)。
2.崇拜:这种方式要求人要像一个尽职的儿子对待父亲一样对待神,因此这种方式也被称作“亲子方式”(Sat-Putra-Marga)。他应该付出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去侍奉神。崇拜神的方式涵盖一切方面,比如沐浴、为神奉献食物、进行祭祀等。这种方式比起虔信来更进一步,它在保留了对神的无比虔诚之外还能引导灵魂学习并理解神圣的知识,使灵魂与神的距离更接近。
3.瑜伽:瑜伽方式又被称作“伙伴方式”(Saka Marga),因为此时人将自己视为神的亲密朋友去对待神。瑜伽就是通过长时间控制自己的呼吸来认识自己的身体,从而达到与神交流的目的。瑜伽涉及八个方面的内容:禁戒(Yama)、遵行 (Niyama)、正坐 (Asana)、调息 (Pranayama)、制感 (Pratyahara)、静虑 (Dhyana)、三昧 (Samadhi)(张保胜,1989:36)。在这里,良好的品行有十种:不伤害、诚实、真、善、仁慈、心灵纯洁、忍耐、坚强、守信、身体纯洁。通过瑜伽,人可以彻底消除“小我”。
4.知识:通过上述的三种方式,灵魂仅能实现低层次的解脱,这种解脱称作“半解脱”(Padamukti)。束缚通过对灵魂的捆绑,使灵魂失去了发挥智慧的能力,导致了灵魂的无知,这种无知在悉檀多支哲学中被比喻作“黑暗”。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无知便可以逐渐消失,就像“太阳出来后,黑暗便消失了”一样 (Ramanujacari,1948:58)。而最具有真理性的知识便是神的知识,通过对神的知识的学习,灵魂可以获得完全的智慧。这种方式下,灵魂与神的关系就像夫妻一样,这种方式也被称作“最高方式”(San Marga)
在悉檀多支的发展历史中,既有二元论的哲学观点,也有一元论的哲学观点。萨迪鸠蒂 (Sadyojyoti)、波阇(Bhoja)、阿戈拉 (Agora)等是二元论哲学论者的代表,提鲁牟拉尔 (Tirumular)、斯里甘特 (Srikantha)等为一元论者的代表。一元论与二元论哲学在许多主要观点方面是相同的,但在某些方面仍有所区别,争论的核心在于是否承认物质是一种独立于神之外的永恒存在。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1.在对待宇宙是如何被创造的问题上,二元论认为宇宙是神用物质创造的;而一元论则认为宇宙是神仅凭自己的意愿就可以创造的,神与宇宙是同一的,物质也是神创造的,是神的一部分。二元论有一个著名的“陶罐理论”,即:在制作陶罐时,除了陶工以外,还需要泥土和制作陶罐的器具。在这里泥土是物质性因素,器具是工具性因素,而陶工是效率性因素。相应的,在宇宙创造的过程中,神是效率性因素,萨克谛是工具性因素,物质摩耶是物质性因素。而一元论否定该观点,认为神既是效率性因素,也是工具性和物质性因素,换言之,宇宙仅仅是神自己的表现形式,宇宙与神的关系就好像是热与火、波浪与海洋、山峰与大地的关系一样,是同一的。
2.在灵魂与神的关系问题上,二元论认为灵魂不是神创造的,是独立的永恒的存在;而一元论则认为灵魂是神的一部分,而且最终将回归于神,成为一体。对二元论来说,灵魂不是神创造的,灵魂永远独立于神之外。灵魂虽然是无形的,但可以借助于身体进行思考和行动。直至最终获得解脱时,灵魂也仅是进入神的领地,享受神赐予的极乐,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就好像盐溶于水,虽然在一起,但仍是两种独立的物质。对于一元论来说,灵魂就像从神的海洋中取得的一滴水,在无数次生与死的轮回中,灵魂虽然总是被置于人形的身体中,但一直保持有神的神性,当灵魂获得解脱后,就像水滴回归大海一样,灵魂也最终回归神的母体中。
3.在宇宙和灵魂是否是罪恶的问题上,二元论认为由物质摩耶形成的宇宙自出现之日起就是罪恶的,而一元论否认宇宙带有固有的罪恶。二元论认为由于宇宙是由物质形成的,因此宇宙天生就是是罪恶的,宇宙中充满了悲伤、疾病和不公,而且灵魂也受到罪恶的束缚的玷污。不过也正因如此,灵魂才能在罪恶的宇宙中经受磨难,品尝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业。而一元论则认为宇宙是神的一部分,因而是完美的,不存在固有的罪恶。
4.在宇宙毁灭之后,二元论认为宇宙仍然存在,只不过是以宇宙种子的形式存在,将来会在神的力量的作用下重新产生新的宇宙;而一元论则认为宇宙毁灭后仅剩下神的存在,一切创造物都回归神。二元论认为,此时宇宙和灵魂都还存在,是以一种“潜在”而存在。宇宙重新归于物质摩耶的形式,灵魂以无形的方式休息。但灵魂前生的行为所产生的业却存在着,当宇宙重新被创造后,未解脱的灵魂重新以人的形式继续它的解脱进程。而一元论则认为,在大毁灭之后,宇宙、灵魂都不存在,都回归到神的母体中。在大毁灭之前,时间加快了前进的速度,所有的灵魂都逐渐成熟,三重束缚都被彻底除去,大毁灭的瞬间灵魂与神合为一体,实现解脱,灵魂变成为神。
造成二元论和一元论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悉檀多支圣者们对悉檀多支最原始的经典——吠陀和二十八篇《阿笈摩》的理解和论证不同,从而便产生了这样两种哲学派别。
悉檀多支作为湿婆派的一个主要分支,如今在南印度主要是泰米尔地区的宗教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崇拜敬奉湿婆神,对湿婆神的崇拜可以在专门的湿婆神庙里进行,也可在家中进行,也可以在外面有林伽的地方进行。根据崇拜的地点和崇拜者的不同,崇拜仪式大概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迪克沙 (Diksha)、帕拉塔 (Parartha)、阿特马塔 (Atmartha)、卡姆亚 (Kamya)。这些崇拜仪式的目的在于对灵魂的净化,当然,有的仪式还带有祈求湿婆大神佑护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目的。悉檀多信徒在传播教义与吸收信徒的同时,把许多寺庙变成慈善性机构,寺庙成为了难民的避难所,信徒们在寺庙里照顾贫病受难的穷人。
悉檀多支除了活跃在印度以外,在其它国家,主要是斯里兰卡也有一些影响力。13~14世纪以后,泰米尔人在斯里兰卡北部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国家,而且泰米尔人逐渐占了贾夫纳半岛、马纳尔和亭马可里地区的绝大多数人口,因此这些地区成为斯里兰卡湿婆教徒的主要聚集地 (王兰,2005:202)。从那时起,悉檀多支在斯里兰卡北部的宗教信仰中占据了主要位置。在欧美及其它地区,虽然从19世纪末就出现了研究和传播印度教文化的组织,但悉檀多支真正出现是在20世纪以后。随着印度移民的增加,在欧美等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悉檀多支教徒活动的身影,其中主要有美国、英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在这些国家都有湿婆神庙和悉檀多支湿婆教徒的存在。
同其它教派一样,湿婆派悉檀多支哲学也是从早期零散的哲学思想开始,经过逐步系统化,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哲学体系。悉檀多支哲学思想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吠陀,吠陀经中的一些哲学观点被湿婆派悉檀多支接受,其后的《阿笈摩》则更系统地阐述了悉檀多支的主要哲学思想。事实上,四吠陀与二十八篇《阿笈摩》也成为了悉檀多支的根本宗教经典。在悉檀多支与佛教、耆那教的斗争过程中,悉檀多支的哲学体系逐步成熟,并成为湿婆派所有分支中最重视哲学论证的一支。悉檀多支哲学以Pati(主)、Pasu(牲畜)、Pasa(绳索)为三个基本要素,由此产生了该支的整个哲学思想框架。该支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实现灵魂的解脱,而实现这种解脱主要通过虔信、崇拜、瑜伽、知识等四种方式。灵魂正是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中逐渐摆脱了束缚的作用,最终实现解脱,在湿婆神的脚下获得了永恒的极乐。同时,悉檀多支哲学又分化为二元论与一元论两个派别,两派的某些哲学观点有所不同,争议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物质是一种独立于神之外的永恒存在。
王兰.2005.斯里兰卡的民族宗教与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
张保胜.1989.薄伽梵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Kandaswami T S.1949.Sources of Saiva Siddhanta Philosophy[M].Tamil Nadu:Annamalai University.
Mahadevan T M P.1955.The Idea of God in Saiva Siddhata[M].Tamil Nadu:Annamalai University.
Ramanujacari R.1948.Saiva Siddhanta[M].Tamil Nadu:Annamalai University.
Satchidanandam P S.1952.Saiva Siddhanta[M].Tamil Nadu:Annamalai University.
Subramania P G.1946.Introduction and History of Saiva Siddhanta[M].Tamil Nadu:Annamalai University.
Tagare G V.1996.Saivism-Some Glimpses:A Context for Hindu-Christian Dialogue[M].New Delhi:D.K.Printworld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