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辩性电视节目中重述标记语的语用操控功能

2015-10-22 06:16:4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意图观点主持人

刘 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广州 510420)

一、引言

在言语交际中,如果说话人认为某话语没能准确表达交际意图,从而对其在形式、意义、隐含等方面重新表述,这就是重述行为,很多情况下有显性标记语。明示重述行为的显性标记语就是重述标记语 (reformulation markers)或换言标记语 (冯光武,2004)。汉语中“换句话说”、“你的意思是”是常见的重述标记语。重述行为一般包括原话语 (即被重述的话语)、重述标记语以及重述话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包括重述标记语,多为描述性,Blakemore(2002)建议把研究重点从标记语本身转移到其内在本质特征。从语用学角度,重述标记语体现说话人对交际进行管理与调控的元语用意识,也即对进行中的交际实施语用操控。本文以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中主持人话语中的重述标记语为例,探讨争辩性电视节目中重述标记语的语用操控功能,旨在揭示机构语境制约下重述标记语功能发挥的语用机制。

二、相关研究概述

重述的概念是Garfinkel和 Sacks(1970:350)首次提出,把它看作会话者解决语言固有模糊性以及监控一致理解的努力,并指出:“在会话某阶段,会话者会对某些话语进行描述、解释或澄清、释义或概括、总结,也即,他们会重述话语”。重述言语行为和重述标记语的研究主要在语法和句法 (Quirk等,1985)、语言教学和二语习得 (陈新仁,任育新,2007;刘晓华,2011)、会话和话语研究及语用研究 (Cuenca,Bach,2007;Del Saz,2007;冉永平,2005;冯光武,2004)以及心理治疗 (Davis,1986;Grossen,Apothéloz,1996)等领域,研究包括重述和重述标记语的性质、类型和功能等方面。

就性质而言,Quirk等 (1985)和 Blakemore(1997)把重述标记语看作同位标记语,因为它们明示原话语和重述话语的同位关系。当然,重述在表明同位关系的同时又明确其差异,而重述话语能更准确表达说话人的意图,正如Portolés(Murillo,2004)指出的,重述标记语为原话语提供理解的新视角,因原话语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需要重述。冉永平 (2005:5)认为重述是“渐进的语用消歧过程”,因为重述表征后的信息往往更加明确、清晰,进一步确证原话语所表达的语用用意。当然,“语用消歧”是重述行为的一般性功能,在具体语境下,重述反映出更具体、深层的语用动机。

就意义表达而言,重述标记语不是所在目标信息的一部分,仅表示前后话语或言语行为之间的同位关系,具有程序意义,这点在学界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它们是否具有概念意义,还存在分歧。Blakemore(2002)和Murillo(2004)认为重述标记语既有程序意义,也有概念意义,冯光武 (2004)则指出重述标记语无真值条件意义,也就无概念意义,因为它们所编码信息的真假不能判断,而主观性才是其区别性特征。也即,重述标记语以说话人为中心,所承载的信息是说话人的主观性判断。Phillips(1999)也指出重述的主观性特征,认为重述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neutral和value-free)总结行为,它可以控制交际并改变意义的表达和理解。

就分类而言,目前有不少对重述行为分类的研究,多数以具体语言形式为研究对象。Del Saz(2007)根据语义特征和功能把重述分为扩展、缩减、修正、再评价四类。Fidel(1985)把询问重述分为操作性和概念性两类,前者不改变意义,后者改变询问成分的意义。Rieh和 Xie(2006)扩展Fidel的研究,从内容、形式和资源三方面考察询问重述,并重点研究内容重述,将其分为概括、详述、替换和重复四类。

对重述标记语及重述行为的功能探究主要在语篇、语用以及二语习得领域开展。Blakemore(1997,2002)把重述看作语篇功能之一,是说话人为帮助听话人理解原话语而进行的重新叙述,重述标记语不改变话语真值条件,但改变信念 (faithfulness),表达高级隐含意义。陈新仁和任育新 (2007)把重述标记语看作话语组织策略和语用策略,体现交际者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Nassaji(2007)研究语言教学中重述和重铸 (recast)的注意功能,指出重述和重铸通过认知比较把注意力从意义转移到形式,凸显某个语言形式的正确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研究早已注意到重述行为所体现的控制和问题解决意识。Flottum(1996)把重述看作消除潜在问题和监控理解的语篇策略,指出重述存在矛盾性,即用不同方式表达相同内容。Phillips(1999:168)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指出重述对控制会话题目和会话方向的三大功能:1)选择功能,即说话人可以选择或忽略某个问题的讨论;2)控制功能,即说话人通过强调或突显某个问题的重要性,鼓励或阻止交际;3)改变意义功能,即说话人通过改变表达方式,修正原话语意义。Davis(1986)研究心理诊所中问题重述的作用,指出重述不仅改变原话语的表层特征,如词汇、句子,同时改变对话意义。在分析心理治疗的录音材料时,她发现,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重述,把患者面对的社会情境下的问题转化为他们自身的心理缺陷,重述是组织讨论、识别问题的手段。

以上对重述本质、分类及功能的研究加深对重述行为及其标记语的认识,然而对媒体语境下重述标记语的本质特征和功能机制揭示不够。在媒体语境下,重述标记语的主观性特征以及语用功能体现说话人显性的语用操控意识,也即说话人通过重述标记语明示其影响、控制、甚至改变交际进程、信息内容理解与效果的主观干预意图。

三、重述标记语的语用操控功能

在争辩性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的机构身份不同。主持人代表电视台或节目组的利益,根据节目要求组织持不同立场和观点的嘉宾就特定话题展开辩论。当主持人意识到辩论偏离主题、观点表达不明或表达方式不当等问题时,会选择重述标记语进行干预,旨在满足节目要求。本文把这种在互动话语管理层面的语言干预称为语用操控。

操控是指有目的地“控制”和“影响”(Longman Dictionary ofContemporaryEnglish 1987:923)。Fairclough(Mey,1998:537)把语言操控定义为“有意用迂回的方法(devious way),使用语言控制他人”。“迂回的方法”指隐藏策略和真实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操控具有负面含义。在言语交际中,语言操控表现为违反真值条件,如说谎;说话人自我利益中心 (van Dijk 2006);隐蔽性语言使用(covertness)(Rigotti 2005;de Saussure 2005);说话人权力滥用 (de Saussure,2005;van Dijk,2006)。操控与权力、控制、社会不平等等导致的控制和利用相关,所以具有负面含义。本文提出的语用操控不具有负面含义,是指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从机构利益出发,为达到节目目的和满足交际需求,对嘉宾或观众的信息内容表达和言语行为等实施必要的控制和引导,体现一种元语用意识。主持人话语中的重述标记语明示其对讨论话题、讨论方式等实施语用操控的意图,下文以实例分析。

1.明示聚焦要点的意图,控制讨论范围与方向

电视节目有严格时间限制,要保证节目影响和效果,一般不允许闲聊。当嘉宾的发言不够聚焦或远离主要议题时,主持人会使用重述标记语明示话语的显性意义,意在引入限制 (Murillo,2004),提示并重新明确讨论要点,以此控制讨论范围与方向。重述标记语起到提醒和引起注意的作用。

(1)(节目讨论胡润财富排行榜,嘉宾是某集团总裁。)

主持人:针对这个请出一个专家,就是中国时代投资控股集团总裁。刚才每个人用不同的心态来看这个排行榜。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态?请以专家的角度来回答。

嘉 宾:我觉得这个财富榜,应该是用积极的态度来看,而不要用消极,或一定要在里面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按北京话说胡润也真不容易,你刚才被我们大家忽悠了半天。

主持人:好,谢谢。请回到你刚刚讲的,你是专门研究这方面的财经专家,您刚刚说的意思是,都不必要去找茬。

嘉 宾:我是这样来看这个问题,胡润排行榜应该说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嘉宾应主持人要求回答关于胡润财富排行榜的问题,但在阐述观点过程中却开始谈论其他方面,没从专家的角度阐述对该问题的看法,有些脱离主题。主持人打断他,使用重述标记语试图把讨论引回嘉宾之前谈及的观点。该标记语提醒嘉宾注意,凸显他谈论过的观点,将其重新确定为讨论话题,旨在控制讨论范围和方向。在主持人干预下,嘉宾继续阐述对胡润排行榜的看法。

2.明示显现隐含观点的意图,引导讨论深入与提升节目吸引力

主持人要引导讨论按节目议程展开,达到预期效果。重述有助于交际向期待的方向推进,确保原话语实现意欲实现的功能。有时嘉宾的观点和立场的表达不够直接明了,不利于讨论的深入,主持人会出面干预,使用重述标记语明示显现嘉宾隐含观点和立场的交际意图,重述后嘉宾的观点变得明晰,有利于讨论的进一步展开。

(2)(节目讨论“不买房运动”;嘉宾是某杂志主编。)

嘉 宾:现在讲到不能成功的实质性质,刚才确实讲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关于不能成功很大程度在哪里呢?就是说,这个运动本身肯定会成为一个声势浩大的网络舆论运动,当然成为一个实质性的不买房运动,这个距离太远。

主持人:你的解读是,这个运动,到最后只是一个喊喊口号的一个运动。

嘉 宾:对,所以它决定了很难整合起来。我说这个运动,你说它算成功了,我觉得它根本谈不上成功。

嘉宾发表对不买房运动的看法,但表达方式不够直截了当,主持人使用重述标记语明示显现嘉宾话语中隐含结论的意图,即用重述标记语引入从嘉宾话语中得出的结论,然后引导嘉宾对其详述。随后,嘉宾接过话轮,进一步阐述观点。从主持人的重述行为可知,他有选择性地凸显嘉宾观点的某个方面,引导讨论在该方面深入进行,体现对交际进行的主观干预。

主持人在节目中要保持中立,但有时为节目效果,他会明示嘉宾隐含的观点,有意制造一定程度的人际或观点上的冲突和对立,提升节目效果和吸引力,这在争辩性电视节目中很常见,这种冲突属于娱乐性冲突,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冲突。

(3)(节目讨论中国是否该建航母。)

主持人:请,热烈掌声欢迎他。

观 众:谢谢大家。为什么说中国应该造自己的航母呢?因为刚才听了少将说的这个话,觉得确实应该。因为有一句话是这样子,未雨绸缪。还有一句话,高瞻远瞩。如果决定现在要造航母的话,我要说非常高瞻远瞩。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技术问题绝不是说三天两天就能搞的问题。

主持人:你的意思,眼前的老将军是高瞻远瞩的,而你最接近的这位先生是短视的?

观 众:也不能完全这样说,这两位嘉宾的观点都很对,而且都支持了我的观点。

这位观众主张建航母,认为赞成建航母是高瞻远瞩,但他并未明说反对建航母的人就是短视,尽管他的观点中隐含这层意思。另外,他也没有针对现场观点对立的两位嘉宾明说谁是高瞻远瞩。主持人却有意明示他话语中隐含的结论,并且按该结论把现场的两位嘉宾置于对立的两方,即赞成者是高瞻远瞩,反对者是短视。很显然,主持人通过重述标记语表达进一步确认观众观点的意图,把他话语中隐含的结论明示、凸显出来,并具体化到现场的两位嘉宾,刻意把交际者之间观点和立场上的对抗公开化,以此提升冲突性娱乐效果,增加节目吸引力。

3.明示转换或转移焦点的意图,监控节目影响

主持人对讨论的走向和发言时间有绝对控制权,要确保讨论围绕话题展开。当讨论偏离主题,未按议程推进时,主持人会使用重述标记语明示转换或转移讨论焦点的意图,通过重述,凸显自身或嘉宾话语中某些信息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此引导节目向特定的方向推进,监控节目影响。

(4)(节目讨论恋爱技巧是否可以培训。)

主持人:好,请。如果这样子找到了另一半,你要谢谢我,我当你的媒人,那你就不用参加培训班了。为什么三次左右失败,你觉得跟你的性格有关吗?

嘉 宾:主要是因为我比较老实,我就喜欢看书,我经常往书上聊,小姑娘总认为我是书呆子,其实我有两个爱好,一个是读书,一个是旅游。但我总认为我读的书,比我旅游的地多,我老想看过多少书,其实我旅游的地也不少,结果我老认为,其实小姑娘认为我没有业余爱好。

主持人:等一下,我看,我主要听女孩子反映,你听他这样之后,这个男孩子,你听他口才非常好,你对他有好感的,请亮题板。我觉得他是一个口才非常好的。来,请听听看好吗?给他一点鼓励好吗?我的意思是说,你感觉不太像是一个不知道怎么谈恋爱的人?

嘉 宾:但表面看是,但是我是这种性格的人。

嘉宾叙述自己的性格与谈恋爱的经历,主持人可能觉得有些琐碎,打断其发言,开始和观众互动,对嘉宾的口才等评价之后,主持人要继续与该嘉宾的讨论,在提出后续讨论问题前,使用重述标记语表达转移谈论焦点的意图,该标记语把注意力从面向观众转移回嘉宾,重新聚焦主要讨论议题,即嘉宾恋爱培训的经历。之后,交际互动在主持人和嘉宾之间重新展开。这里重述标记语起到明示焦点转换的意图。

当主持人发现嘉宾偏离主题,特别是影响节目效果的偏离,会选择重述标记语明示转移讨论焦点的意图,比如转换话题或重新分配话轮。重述标记语可以控制和停止对不相关或不适宜话题的讨论。

(5)(节目讨论中国是否该建航母;嘉宾是某军事杂志主编和军事评论家。)

嘉 宾:我告诉你,八国联军当中现在四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在2005年都在造新的航母,而且广东当年也是受害者,你忘了鸦片战争是怎么回事,你愿意吸鸦片吗?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广东要积极发展经济,把那些钱搞好经济比较重要,听广东的弱女子说话,不要吓坏了她,不要用中央力量劫持地方。

嘉宾听到一位广东观众反对建航母,就提起鸦片战争这段历史,并质问对方是否愿意吸鸦片。很明显发言开始偏离主题,并且嘉宾情绪有些过激,这样的讨论和情绪对节目不利,因此主持人用重述标记语打断嘉宾发言,接过话轮,把焦点转移到广东的经济发展,试图约束嘉宾的发言态度,避免不适宜讨论可能引起的冲突,旨在监控节目影响。

4.明示调整、修正表达方式的意图,提升节目效果

重述标记语不仅明示说话人试图消歧的语用意图 (冉永平,2005),还传达调整、修正目标话语的语用意图。主持人经常选择重述标记语明示调节或修正嘉宾信息内容的表征方式,使它们更符合节目要求的意图。比如,有时嘉宾的表达比较抽象或过于口语化,主持人会使用重述标记语明示修正嘉宾语体风格的意图,然后对嘉宾的话语信息重新表征,提升节目效果。

(6)(节目讨论中国的选秀节目;嘉宾是某报副主编。)

嘉 宾:我觉得这个事情已经泛滥了,对于孩子来讲,实际上我套用一句老话,小事未了,大未必当,过早陷入选秀对孩子成长并没有太多好处。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本来我们是真的来选美的,但是也没有来选美,最后变质了,比如说,小孩子展现才艺,最后不是让小孩子展现才艺了。

嘉 宾:当然,你看,比如说我们一个有名的选秀活动,选秀没有开始之前就自己成立经纪公司,它为什么?

嘉宾反对孩子参加选秀节目,用了比较书面化的老话“小事未了,大未必当”表达观点,这种表达方式有些抽象,不够直白,不利于观众的理解。为了节目效果,主持人修正嘉宾的表达方式,对他提供的信息和观点重新表征,重述标记语明示主持人意欲调整和修正嘉宾表达方式的意图,重新表征后的信息更加清楚直白,更符合节目要求。

相反,有时嘉宾的表述过于口语化,主持人也会重述其话语,使其符合节目风格。

(7)(节目讨论武则天的墓该不该挖,嘉宾是某考古研究所前所长,70岁高龄。)

嘉 宾:我是觉得发掘出来展示出来都叫大家看,比埋到那儿不见天好。

主持人:我可不可以换一句话来形容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不是就是说,利用这样的古物遗产,其实利用的价值高于储藏的价值,利用的价值高于保存的价值。

嘉 宾:对对,真正能发挥它的价值。

节目邀请考古界专家讨论古墓以及古代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话题较严肃,讨论较正式。嘉宾观点的表达比较通俗,主持人希望提升他的发言效果,使其与讨论的话题和交际的整体风格更一致,因此使用重述标记语明示调整其表述方式的意图,这样的重述可以把嘉宾的观点有机融入到节目讨论中,提升嘉宾发言的价值和节目的质量,保证节目效果。此外,由于嘉宾较年长,德高望重,主持人在重述其话语前充分表达礼貌与尊重,这反映在重述标记语的选择上。

以上通过例子分析重述标记语在调整讨论要点以及表达方式的适当性等方面的语用操控功能。从关联理论角度,重述标记语明示信息的高级隐含意义,限制理解 (Blakemore,1993)。节目主持人在机构身份制约下,面对交际互动中出现的问题,也即原话语未能达到最佳关联 (同上),因此选择重述标记语明示语用操控意图,意欲获得期待的语境效果。从交际互动角度,它们表明主持人意欲对目标信息进一步确认、聚焦、选择和修正。具体而言,通过传达明示话语显性意义和隐含意义 (包括隐含前提和隐含结论)的意图 (Murillo,2004),重述标记语凸显主持人的主观倾向性 (Phillips,1999;冯光武,2004),操控交际进行,获得期待的语境效果 (Blakemore,1993;Murillo,2004),旨在减少可能的交际失误,确保原话语实现期待的语用功能 (Cuenca,Bach,2007),以此来解决或消除实际或潜在的交际问题 (Flottum,1996)。从语用认知角度,重述标记语引导并制约交际者的选择和注意力,凸显说话人的语用用意,把交际引向特定的方向或以特定方式进行,达到期望的语境效果。

从元语用层面,重述标记语体现主持人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意识。具体而言,当主持人从机构身份的角度,发觉嘉宾在发言内容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就选择重述标记语中断正在进行的交际活动,把注意力从交际内容转移到交际活动本身,引发对原话语和重述话语在语用认知方面的比较,引导和控制交际向期待的方向进行,对话语的意义,观点和立场的理解实施必要的语用操控。因此,重述标记语反映说话人对交际管理和监控的元语用意识,其功能发挥的语用机制可用下图表示:

四、结语

争辩性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话语中的重述标记语体现机构身份制约下,主持人试图对信息内容、信息呈现方式等的有效性与适当性进一步调整和修正的语用操控意图。重述标记语的使用体现主持人的元语用意识,也即当主持人意识到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或潜在问题,中断进行中的交际活动,把注意力引导到交际的内容和方式本身,旨在为交际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实施语用操控,更好履行机构身份赋予的权力和义务。本研究可以加深对机构语境制约下,元语用意识标记语功能发挥机制的认识。

陈新仁,任育新.2007.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重述标记语使用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4):294-300.

冯光武.2004.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1):24-31.

刘晓华.2011.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论文重述标记语的使用特点[J].语文学刊(12):134-135.

冉永平.2005.论语用元语言现象及其语用指向[J].外语学刊(6):1-6.

Blakemore D.2002.Relevance and Linguistics Meaning: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lakemore D.1997.Restatement and Exemplification.A relevance theoretic reassessment of elaboration[J].Pragmatics & cognition(5):1-19.

Blakemore D.1993.The Relevance of Reformulations[J].Language and Literature(2):101-120.

Cuenca M J,Bach C.2007.Contrasting the Form and Use of Reformulation Markers[J].Discourse Studies,9(2):149-175.

Davis K.1986.The Process of Problem(Re)Formulation in Psychotherapy[J].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8):44-74.

de Saussure L.2007.Manipulation and Cognitive Pragmatics:Preliminary Hypotheses[C]∥ de Saussure Louis& Peter Del,Saz,M.M.(eds.).English Discourse Markers of Reformulation.Bern:Peter Lang..

Fidel R.1985.Moves in Online Searching.Online Reviews,9(1):61-74.

Flottum K.1996.Written Reformulation in a Modular Approach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6(1):65-79.

Garfinkel J,Sacks H.1970.On Formal Structures of Practical Actions[C]∥Mckinney J,Tiryakia E(eds.).Theoretical Sociology Englewood Cliffs.N.J.:Appleton-Century-Crofts J.C.

Grossen M,Apothéloz D.1996.Communicating About Communication in a Therapeutic Interview [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5(2):101-132.

Mey J.1998.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ragmatics.Oxford:Elsevier Ltd:537.

Murillo S A.2004.Relevance Reassessment of Reformulation Mar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36):2059-2068.

Nassaji H.2007.Elicitation and Reformul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Learner Repair in Dyadic Interaction [J].Language Learning,57(4):511-548.

Phillips B.1999.Reformulating Dispute Narratives Through Active Listening[J].Mediation Quarterly,17(2):161-180.

Quirk et al.1985.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Rieh S Y,Xie H.2006.Analysis of Multiple Query Reformulation on The Web:The Interactive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ntext[J].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nagement,42(3):751-768.

Rigotti E.2005.Towards a Typology of Manipulative Processes[C]∥de Saussure Louis&Peter Schulz(eds.).Manipulation and Ideolog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Discourse,Language,Mind.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61-83.

Van Dijk T A.2006.Discourse and Manipulation[J].Discourse and Society,17(2):359-383.

猜你喜欢
意图观点主持人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2:20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主持人语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6:58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观点
业内观点
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04
新锐观点
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