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桂春
(灵川县中医医院,广西 灵川 541200)
慢性心力衰竭(CHF,chronic heart failure)也称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由于长期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是多种心血管疾病不断发展恶化的终末阶段,死亡率极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慢性心衰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西医利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提高心肌收缩力,以达到改善血流动力学、纠正心衰的目的,但有些患者疗效不佳,同时各类心衰治疗药物都有其各自的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到的优势,和西医配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现本文将近5年来(2010年以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精华。CHF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临床表现多端,而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可起到执简奴繁之作用。肖群杰[1]将慢性心衰分为四型进行论治,并根据患者患者的症状进行加减用药,取得良好的疗效。心肺气虚型以益气活血为法,方药:人参,五味子,肉桂,川芎,麦冬,当归,黄芪,甘草,桃仁,赤芍;血瘀水停型治以活血利、养阴益气为法,同时兼清痰热,方药:太子参,五味子,黄连,桃仁,赤芍,陈皮,半夏,川芎,神曲,麦冬,红花,车前子,泽泻,猪苓,葶苈子;心阳亏虚、痰湿内盛、心血瘀阻型治以健脾化痰、益气活血为法,方药:人参,丹参,川芎,黄芪,酸枣仁,陈皮,茯苓,桂枝,赤芍,炒白术,半夏,柏子仁,葶苈子,大枣,神曲;心血瘀阻、水饮内停、心脾肾阳虚型治以活血化瘀、温阳利水为法,方药:人参,丹参,桂枝,泽泻,猪苓,制附子,大枣,车前子,赤芍,益母草,葶苈子,砂仁,大腹皮。张少强等[2]根据慢性心力衰竭发展演变过程,将其分为加重期和缓解期两个阶段进行分期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期:寒瘀水结型治以泻浊活血、温阳利水为法,方拟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加减;热瘀水结型治以清热活血、泻肺利水为法,方拟己椒苈黄汤加减。慢性心力衰竭缓解期:气阴两虚、瘀血内阻型治以益气活血、滋阴纳气为法,方拟生脉散加减;气阳两虚、瘀血内阻型治以益气活血、温阳化瘀为法,方拟保元汤加减。赵志强等[3]认为慢性心衰证候类型以虚为本、临床多见虚实夹杂证,将其证候类型概括为两型来论治:气阴虚兼血瘀和/或水饮型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和/或利水为法,静脉制剂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等,兼血瘀者加丹红注射液等;中药汤剂可用生脉散加味。气阳虚兼血瘀和/或水饮型治以益气温阳、活血和/或利水为法,静脉制剂可选用参附注射液等,兼血瘀者加丹红注射液等;中药汤剂可选用真武汤或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黄靖等[4]采用真武汤加减(附子,白术,茯苓,干姜,白芍,猪苓,桂枝,细辛)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衰患者40例(治疗组),同时和服用呋塞米、依那普利和倍他乐克的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2%,对照组为5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状、射血分数以及患者NT-proBNP等方面较对照组疗效更明显。丁康等[5]等应用名老中医邹良材教授的验方加味兰豆枫楮汤(泽兰,黑料豆,路路通,楮实子,生炙黄芪,党参,泽泻,麦冬,五味子,玉竹,百合,莪术,丹参,丹皮)治疗慢性心衰水肿气阴两亏证33例,总有效率达97.0%。
临床上一些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对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自拟基本方加减治疗本病,亦取得良好的疗效。云南省名老中医陈集才认为阳气虚衰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水湿痰瘀是其病理产物,在治疗中应着眼活血利水、温阳益气,故自拟芪附合剂(制附片,黄芪,川芎,白术,茯苓,葶苈子,沙参,玉竹,枸杞,女贞子,五味子,何首乌,补骨脂,丹参,红花,益母草,青皮,枳壳,生地,姜黄,肉桂,薏苡仁,甘草)治疗本病79例,总有效率为83.5%,疗效优于西药常规治疗组(P<0.05)[6]。王艳辉等[7]将 163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2例,采用回阳救心汤治疗,方药组成:红参,附片,麦冬,五味子,茯苓,干姜,白术,丹参,白芍。咳嗽喘促者加杏仁,川贝母;咯血加三七粉;腹胀、恶心、呕吐加山药,陈皮,半夏;肝大、颈静脉怒张者加鳖甲,鸡内金;下肢水肿加车前子,猪苓;胸水加葶苈子,大枣。对照组81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有效率为67.9%,治疗组优于对照(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叶永华[8]将260例CHF患者为两组,治疗组130例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芍,红花,桃仁。半身不遂加防风,寒盛者加附子。对照组130例服用慢心律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8%,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胡燕灵[9]应用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136例,药物组成:桂枝,白术,泽泻,茯苓,猪苓,黄芪,五味子,白芍,生姜。气虚明显者加党参,炙甘草;血瘀明显者加当归,桃仁,红花;阴虚明显者加沙参,麦门冬;肾虚明显者加淫羊藿,肉苁蓉;肺源性心脏病喘促、咳嗽、吐痰明显者加川贝母,杏仁。结果显效46例,有效8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3%。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有较强针对性和互补性,不仅能协同增效,减少西药的用量和用药的时间,从而减轻其毒副作用,还能巩固远期疗效。故本病在临床上广泛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3.1 中药汤剂配合西药治疗 喻正科等[10]将91例G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以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洋地黄类药、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参竹心康汤(党参,麦冬,黄芪,五味子,丹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3%,对照组为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 ET(内皮素)、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 CO(每分输出量)、FS(左室短轴缩短率)、LVEF(左室射血分数)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E/A(舒张早期流速峰值/舒张晚期流速峰值)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参竹心康汤可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收缩与舒张功能。郑晓丹等[11]选择7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辨证属心肾阳虚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7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8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强心饮(主要附子、猪苓、茯苓、白术、白芍、淫羊藿、补骨脂、鹿角片、川芎、脐带等组成)口服。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LVEF、N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及6 min步 行试验 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顾颖敏[12]观察真武汤加味对阳虚水泛型心衰的疗效,将41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真武汤加味(熟附子,茯苓,白芍,白术,生姜,丹参,三七)治疗。结果两组均取得较好的心功能、心衰和中医证候疗效;两组心室重塑指标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其中以治疗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林楠等[13]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将112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合用益气温阳利水中药汤剂(人参,黄芪,茯苓,泽泻,车前子,川芎,白术,制附子)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73.21%,且治疗组在心功能、心率等方面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3.2 中成药配合西药治疗 朱林平等[14]研究保和颗粒对CHF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将入选的8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西医药抗心衰规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服用保和颗粒(根据《丹溪心法》之保和丸研制)。结果两组治疗均可明显改善CHF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症状总积分,且以保和颗粒治疗组疗效更好;两组均可提高CHF患者的 GAS(血清胃泌素)及MTL(血浆胃动素)水平,而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熊煜等[15]观察心衰胶囊治疗CHF患者的疗效,对照组50例参照《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根据病情选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必要时根据病情应用洋地黄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衰胶囊(木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炙甘草,猪苓,泽泻),每次3粒,每日3次。结果治疗组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为40.0%,有效率为94.0%,对照组分别为26.0%、72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左室射血分数及六分钟步行实验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裴强等[16]将CHF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附注射液静脉输注,对照组加用生脉注射液静脉输注,共2周。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积分、血浆NT-proBNP水平均明显下降,LVEF水平升高,6 min步行距离增加(P<0.05);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积分、6 min步行距离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喘息、疲倦乏力、气短、畏寒肢冷和舌象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3.3 中医外治法配合西药治疗 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廉效、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等特点,易为患者接受,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慢性心衰的治疗。周泽敬[17]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心汤合耳穴压豆治疗CHF患者。健心汤方药组成:黄芪,党参,附子,肉桂,葶苈子,桑白皮等。耳穴压豆取心、肺、脾、肾、小肠、三焦、内分泌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于耳穴上,每次选穴3~5个,按压1~2 min,每天按压3~4次,每3~5 d更换药籽及穴位,疗程为24周。治疗60例,总有效率为86.6%。常立萍等[18]将76例CHF患者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西药规范化治疗方案,治疗组加用神阙穴中药超声导入疗法。取中药(葱白、胡椒)水煎剂5 ml注入治疗头的凝胶贴片中,将装药的治疗头固定在神阙穴,开机透药治疗20 min后,去除治疗头保留贴片8 h,每日1次。两组连续治疗14 d为1个疗程,观察时间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指导患者应用胡椒、葱糊剂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NP(B型钠尿肽)水平、6分钟步行试验、利尿剂停减率、强心药停减率、生存质量、中医症状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林雪琴[19]观察中药沐足辅助治疗慢性心衰稳定期的临床效果,将214例CH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和中药联合组各107例。西药组给予利尿剂、ACEI、AR、β-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硝酸酯类等治疗,中药联合组加用中药沐足,每日1剂。中药基本方:桂枝、附子、鸡血藤、红花、丹参、赤芍、茯苓等。结果中药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2.5%,优于西药组的 76.6%(P <0.05)。方居正等[20]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均采用强心、利尿、扩张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小剂量β受体阻断药及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温阳益肾的参附注射液内关穴位注射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可降低ICAM-1 水平、提高LVEF,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0.01)。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总体围绕温阳利水、益气活血利之大法,分清邪正关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目前,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本病的主流治疗方法。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慢性心衰在改善症状、减少复发率、避免西药的副作用、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中医对慢性心衰的辨证分型、药物疗效评价等缺乏量化的、统一的标准,不利于药物和科研评价;大多数临床研究仍然是小样本的简单随机对照,缺乏可信性高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而且这些研究主要是观察慢性心衰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和对相关指标的影响,对中医药治疗机制进行深层次探讨的不多。因此,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进行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理论,从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多个水平探讨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的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同时,要加快剂型改革的步伐,以切合临床需要,寻求中西医结合点并指导用药,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开拓中医药治疗心衰更为广阔的前景。
[1]肖群杰.慢性心衰中医病机及临床辨证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8):131-132.
[2]张少强,杜武勋,刘长玉,等.慢性心力衰竭分期辨证论治方案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3):22-23.
[3]赵志强,毛静远,王贤良.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207-209.
[4]黄靖,周鸿图.真武汤加减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衰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3,5(11):28-29.
[5]丁康,方祝元.加味兰豆枫楮汤治疗慢性心衰水肿气阴两亏证 33 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45(11):37-38.
[6]张敏,杨万松.陈集才老中医运用“芪附合剂”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11(10):132.
[7]王艳辉,周雪林.回阳救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82例[J].河南中医,2010,30(4):374-375.
[8]叶永华.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13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19):6-7.
[9]胡燕灵.五苓散加味治疗 CHF136例[J].河南中医,2012,32(11):1435.
[10]喻正科,朱筱婧,陈志红,等.参竹心康汤对慢性心衰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5):1019-1021.
[11]郑晓丹,丁迎春.强心饮治疗心肾阳虚型心衰75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1):24-25.
[12]顾颖敏.加服真武汤加味治疗阳虚水泛型心衰的临床研究[J].广西中医药,2014,35(2):13-14.
[13]林楠,尹小星,周慧君.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衰56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4):95-96.
[14]朱林平,李侠,冯利民,等.保和颗粒对慢性心衰中医证候疗效及胃肠激素分泌影响的临床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1):87-91.
[15]熊煜,张媛,何维夏,等.心衰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35-36.
[16]裴强,赵习德,桑文凤.参附注射液治疗阳气虚型慢性心力衰竭[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9):315-318.
[17]周泽敬.健心汤合耳压法治疗慢性收缩性心衰60例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4):3425.
[18]常立萍,田宇丹,邓悦.神阙穴中药超声导入法对心衰患者利尿作用及对利尿剂抵抗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2):189-190.
[19]林雪琴.中药沐足辅助治疗慢性心衰稳定期的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9):1313-1314.
[20]方居正,夏艳斐,黄巧婵.中药穴位注射对慢性心衰患者ICAM-1 等指标影响的观察[J].人民军医,2013,(56)10:1192-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