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珍,张江松,章 奇,林咸明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后,因外力作用使纤维环部分或完全破裂,髓核向外膨出或突出,压迫神经根,或刺激脊髓,从而引起腰腿痛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目前本病的治疗手段中,针灸是最主要的非手术疗法之一,并且多采用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结合的方法。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已经得到了证实,但是复发率高,远期疗效不稳定[1]。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林咸明教授多年临床经验,我们提出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三大新思路和方法,现介绍如下,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腰椎间盘的平衡主要依赖于脊柱的内平衡与外平衡。内平衡为髓核周围韧带及纤维环抗髓核突出的压应力与髓核自身使椎体分离的压应力之间的平衡;外平衡为脊柱周围的内外层肌群内部的平衡。内外平衡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共同维持椎间盘的平衡。外平衡失调则脊柱周围原有的压力平衡被打破,作用到脊柱,对脊柱产生一定的压强,导致脊柱该节段髓核压力不平衡。故外平衡失调易导致内平衡不稳固,最终导致腰椎间盘突出[2]。传统针刺疗法针刺以取足太阳膀胱经以及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为主,而足太阳与足少阳经的穴位则多位于运动肌,体现了针灸治疗多以运动肌为主,忽视了多裂肌等深层稳定肌,对外平衡的巩固不够,故易导致远期疗效不稳定。同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灸治疗一般以取腰部穴位为主,忽视了疏通颈部的经气,没有从人体脊柱是统一的整体来思考[3]。
1.1 “颈腰同治”理论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常常兼有颈部痠胀、疼痛等颈椎病症状。在传统经络的连接上,《素问·刺腰痛论》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足太阳膀胱经从天柱穴直至关元俞穴对应从颈至腰,故足太阳经病变可引起腰痛,并顺着经脉循行引起项脊疼痛。督脉为人体后正中部的经脉,犹如一条绳索穿起颈椎、胸椎与腰椎,故《素问·骨空论》有云“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均从一方面加强了颈与腰之间的联系。从脊柱力学的角度来考虑,人体的稳定性由外源性稳定系统与内源性稳定系统组成。当内源性稳定系统失衡时外源性稳定系统如脊柱周围的肌群起到代偿作用[4]。另外,根据解剖学结构,参与稳定人体脊柱的肌肉及韧带密切相关,颈椎与腰椎共同受到竖脊肌等肌肉与棘上下韧带等的牵拉与固定,颈病可导致腰病或加重腰病,相关性极大,故“颈腰同治”理论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1.2 稳定肌失衡理论及相关治疗 背后侧肌群包括多裂肌、棘间肌、髂肋肌和最长肌等,其中多裂肌是躯干肌中的重要肌群。多裂肌的表层肌束可跨越多个椎体,具有方向特异性;深层肌束只分布于相邻椎体间,对于脊柱节段间的旋转运动和剪切力起控制作用[5]。多裂肌的深层肌束位置稳定,活动性小,在脊柱活动中起控制作用,故又归属稳定肌范畴。稳定肌与浅层肌肉(竖脊肌等)共同维持脊柱的稳定,若稳定肌失衡,脊柱的稳定性会大大降低,从而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故腰部稳定肌的稳定可以为脊柱提供稳定基础[6-7]。一般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从稳定肌失衡角度出发,故亦不以深层稳定肌止于髂骨处为主要治疗部位,从而导致了疾病易反复。深层稳定肌的稳定性对于整个腰椎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针刺深层稳定肌止点处,可提高远期治愈率。同时,患者腰肌锻炼对于疾病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腰肌锻炼能增强腰肌的力量,从而提高稳定肌的稳定性。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自觉主动锻炼可以大大缩短疗程。腰部锻炼的方法有三种:①腰部垫枕头;②功法“飞燕式”;③功法“拱桥式”。这三种腰肌锻炼的方法对于增强腰背肌的力量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增强腰背肌的力量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性疼痛的治疗有着“釜底抽薪”的意义,腰背肌力量增强则腰背肌的稳定性会提高,从而脊柱的稳定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8-9]。
1.3 粗长针温针灸治疗 一般腰部穴位用规格为0.3 mm×40 mm的毫针针刺即可,但稳定肌的位置较深,一般的毫针难以达到病所,故用粗长针刺于稳定肌止于髂骨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对局部病所的刺激,使针感直达病所。腰椎间盘突出会导致周围的组织产生炎症,导致水肿,粗长针温灸对软组织疾病产生的炎症水肿有很好的消除作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后导致的局部炎症,灸法的作用远远超过针刺,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功效。故在治疗时应针与灸结合,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消除炎症、温通经络的目的。同时,灸法与火有着紧密的联系,火为生命之源。《素问·阴阳印象大论》曰“水火者,阴阳之兆也”。阴阳不合,疾病乃至,阴阳合,疾病乃愈。所以使用灸法可以起到调整阴阳的作用。
2.1 主要取穴(穴位有双侧者均取双侧) 天柱、风池、完骨、定喘、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腰痛穴、经验穴(多裂肌与髂骨连接处)、昆仑。
2.2 操作方法 ①“颈腰同治”:主要选取颈部与腰部的穴位。颈部以“颈项六穴”(双侧天柱、双侧风池、双侧完骨)为主,“颈项六穴”非常规取穴,均需微调,即天柱、风池、完骨调整至与枕部上项线持平,沿枕骨边直刺(针具规格为0.3 mm×40 mm)。腰部以“腰部四大俞穴”(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和腰痛穴为主。针刺手法为平补平泻,留针30 min,隔日治疗1次。②重视稳定肌治疗:选用粗长针于稳定肌止于髂骨处齐刺三针(针具规格为0.4 mm×75 mm),针刺手法为平补平泻,留针30 min,隔日治疗1次。③运用灸法:天柱、肾俞、经验穴处插上长约2 cm的艾炷(采用温针灸),灸2壮。④腰肌锻炼:嘱患者平日卧硬板床,锻炼时腰部先垫一个厚枕头约15 min,以患者自身耐受为宜,然后进行拱桥式与飞燕式腰肌锻炼各15次,早晚各1次。
以上疗法7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个疗程起效,2个疗程疗效显著,第3个疗程为巩固治疗。
患者,男,30岁,因“腰部痠痛3年,大腿后侧疼痛1周”于2013年6月13日来浙江省中山医院就诊。患者既往有腰痛史,曾于某医院就诊,未见明显好转。X线片提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L3~L4、L4~L5骨质边缘增生;CT 片提示:L4~L5椎间盘向后突出。刻诊:患者腰部疼痛并伴有腿部放射痛,弯腰、咳嗽、喷嚏时均会加重。二便调,饮食可,夜卧安,舌质红,苔薄白,脉略沉。查体:臀部中央、大腿后部中段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四字试验阴性。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腰痛。治疗方法:针灸取穴(双侧):风池(微调)、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经验穴、昆仑,大肠俞与经验穴采用粗长针针刺、加灸。嘱患者卧硬板床,每日做腰肌锻炼。针灸治疗14次后,患者腰部痠痛较前明显好转,大腿后侧放射痛较前明显减轻。续治7次后,患者自觉疼痛消失。一年后随访,病情未复发。
临床上传统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疗效肯定,但远期疗效不够理想。本文所提出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思路和方法对提高针灸治疗本病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同时,配合腰肌锻炼提高了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自觉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患者参与到疾病治疗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林敉祥,朱首豪.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治疗的研究近况[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8):57.
[2]罗亮,狄忠,姚旭,等.颈椎病治疗新思路——颈腰同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12):1439.
[3]姜淑云,房敏,左亚忠,等.颈部周围肌群在颈椎病中的作用[A].全国针法灸法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暨脊柱病研究新进展论文汇编[C].杭州: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2005:37-41.
[4]赵定麟.脊柱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542.
[5]Danneels L A,Vanderstraeten G G,Cambier D C,et al.CT imaging of trunk muscles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patients and healtlly control subjects[J].Eur Spine J,2000,9(4):266-272.
[6]Ward S,Kim C.Architectural analysis and intraoperative measurements demonstrate the unique design of the multifidus muscle for the lumbar spine stability [J].J Bone Joint Surgery,2009,91(1):176-185.
[7]张洲,黄真.腰痛康复治疗的新概念:脊柱节段性稳定性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3):279-282.
[8]徐建侃.腰腹肌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3):274-276.
[9]潘若惠,张昌明.退变性腰椎不稳症临床诊断和治疗[J].颈腰痛杂志,1994,15(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