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彝族婚俗

2015-03-20 18:32张兴莲
文化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婚配婚俗价钱

张兴莲

(昭通学院艺术系,云南 昭通 657000)

现代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彝族婚俗

张兴莲

(昭通学院艺术系,云南 昭通 657000)

彝族自古就有着自己独特的婚俗礼仪,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地区的彝族婚俗逐渐发生改变。本文分别对彝族婚配和恋爱、定亲和结婚礼仪进行分析。在现代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彝族的民族习性、信仰文化,同时也应该努力倡导一种文明合理的婚恋观念。

现代文明建设;彝族;婚俗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婚俗很有特色,它们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慢慢积淀而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信仰、民族心理和习性。彝族自古就有着自己独特的婚俗礼仪,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地区(分布着彝族的为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的彝族婚俗逐渐发生改变,或多或少地取消了一些婚礼旧习,有些地区甚至表现出一种趋近汉族的婚俗方式,日趋简单而富有现代感。

在传统的彝族婚俗中,确实有一些现象值得探讨,它们并不符合现代的婚恋观念(比如包办婚姻,从舅制等)和社会文明建设冲突,甚至会引起人生悲剧,但是不可否认,在传统的彝族婚俗中,也存在一些“文明”和“美德”值得发扬和提倡,甚至具有汉族婚俗、或者其他少数民族婚俗都不具备的感召力。以下从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婚配和恋爱

彝族人婚配,有自己的标准,解放前彝族人存在比较苛刻的封建等级制度,所以婚配也是遵循着一定的等级标准,十分讲究门户。以前的黑彝为财主或土目,白彝为被压迫、出身贫苦的人,他们之间不能通婚。彝族男女之间大多没有恋爱自由,都必须遵从父母的“媒妁之言”,由父母包办婚姻,他们有从舅和从表的观念,就是提倡舅父的儿女和姑母的儿女通婚,禁止姨表婚。有部分彝族村落还存在转房制,即丈夫死后妻子可以嫁给小叔子或者嫁给丈夫的叔父或侄儿[1]。彝族是允许纳妾的,甚至存在陪嫁的习俗。《试论古代彝族婚俗中的陪房现象》讨论了古代彝族社会的婚姻陪嫁抽取制度,它在彝族社会存在了漫长的岁月,起到一定的缓和阶级关系的作用,是彝族社会结构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人作为陪嫁品却是野蛮而落后的,但这在民族民主改革浪潮中得到了正视,并逐渐移除了该制度。即使在改革后,部分偏远彝寨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保存着一夫多妻制。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包括风俗文化在内的文明建设要求去除那些落后的婚配方式,杜绝近亲结婚、婚姻包办,提倡自由恋爱,严格实行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下的一夫一妻制。彝族的婚配观念得到改变,恋爱方式开始趋向自由化。一些男女青年开始自由恋爱,许多村寨设有专供未婚青年社交的“公房”或“草楼”,利用“跳歌”机会求爱,男女青年在“交流”后确立恋爱关系。现如今在彝族乡村中,会进行文明建设的宣传,自由恋爱已经逐渐被广大彝族人民接受,如有哪家的家长思想封建,要包办婚姻,也许还会上演一出私奔的戏码。

二、婚前定亲

彝族十分注重姓氏问题,因而他们起初并不接受和汉族通婚。随着改革开放,民族融合不断加强,汉族彝族通婚的情况也随之出现,一些彝族人都会有自己的汉姓。汉姓相同的彝姓不一定相同,所以通婚时不讲究汉姓,一概只论彝姓,他们注重自己的“根”,必须翻家谱来探求支系并记录新的家族成员。各个地区的彝族订婚仪式也不同,有的地方比较简单,有的地方比较隆重。《乌江源区域彝族婚俗述略》中记录了昭通彝族的订婚仪式:“通常很简单。一般是男方托媒人(彝语府嘎)提着一壶酒到女家去,交谈之后,若女方有意,就召集族人,将酒收下,先鲡酒祭奠祖先,再将余酒分食。”[2]一般情况下,彝族男女双方相爱后,便由男方让父母请媒人去女方家说亲,媒人带上糖、烟、酒等上女方家,订婚就是“吃订酒”或“吃糖酒”,并由双方家长谈礼钱、定婚期和婚礼等相关事宜。还有的地区会用占卜来测验男女的婚配是凶是吉。各地占卜的方式不一,有的看生辰是否匹配,不匹配为凶;有的用猪膘、鸡毛等工具占卜。在定亲活动中,不得不谈礼钱问题,以前被称为“身价钱”,就是男方付给女方的聘礼钱。有些男女家长双方讨价还价,通过协商之后最终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身价钱”在彝族地区普遍存在,以至于衍生出女方家长抬高价钱而男方家庭无力支付导致订婚失败的情况。在一些家庭中,甚至出现用钱换人的恶劣现象,冯敏在其文《凉山彝族婚姻中的身价钱问题研究》中对彝族地区“身价钱”作出了解释,认为身价钱是买卖婚的标志,是私有制婚姻的代表形式,它是以男方用相当数量的货币与财物为代价换娶女方为妻[3]。《新农村“乡风文明”的调查与思考——以凉山彝族婚姻中的身价钱为例》在对“身价钱”存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存在的原因,并指出要建设乡风文明,倡导健康的婚恋观。

在彝族定亲这一民俗事象中,有些做法不符合现代文明,例如通过占卜来决定男女双方是否婚配。虽然这是少数民族对祖先对自然崇拜的体现,是民族信仰的持续体现,但其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的再现。“身价钱”则是彝族社会阶级制度产物的残存。“结婚”在彝语中最早表示“买老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应该理解其民族语义,但是在新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这种观念应得到合理的引导,朝着社会文明的方向发展。

三、结婚礼仪

在彝族婚礼中,彝族新娘要有自己的彝族礼服,各个地区的礼服式样也不一样,但都是红色,代表喜庆,上面绣着代表吉祥的图案。此外还有彝族的帽子、绣花鞋,一般是新娘的母亲为女儿亲自缝制,饱含了母亲对女儿的深情祝福。新娘的婚服喜欢绣图镶边,作为一种护身符。在以前,彝族还时兴抢婚,但到今天,这种野蛮的方式已经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正式婚礼开始之前,男女双方需要把婚讯告知朋友邻居,有的彝寨年轻人还在晚上相约到准新娘家喝酒、唱歌、跳舞,有的还要凑粮给女方家酿酒招待客人,这就是所谓的“报婚”。

等到婚礼正式开始的时候,整个彝寨全村,甚至方圆几十公里的村落人群都自发而来,为即将到来的婚礼准备,杀猪,铺松毛草,忙里忙外,好不热闹。彝族人全部都是亲戚,全部都是朋友,不分你我。

彝族人结婚,有自己的礼仪程序。姑娘出嫁前娘家人要给姑娘披上被单,俗称“挂彩”,希望姑娘生活多姿多彩,而姑娘出门前要“哭嫁”,女儿要跪在妈妈面前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用哭和眼泪来表示对妈妈的感谢与依恋。因此,在很多彝族地区都流行哭嫁歌,《妈妈的女儿》就是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比较流行的一首。女方哭完之后,在男方的迎接下出门,男方依据路程的长短组成一支迎亲队伍携同去女方家迎娶,人数为7或9等单数,女方亲友则聚在一起等待,她们拿着瓢、盆、碗等工具向迎亲队伍泼水,场面十分热闹和惊险。迎亲是婚礼中的重头戏,分为报喜、入棚断线、摔跤、分礼钱等内容。宴席是等新娘新郎入席才开始,在开始之前,所有人都要端起酒碗唱敬酒歌,这是对上天的感谢、对四面八方宾客的欢迎、对步入婚姻的新人的祝福。

从古到今,刀耕火种以来,彝族人民相信神灵、敬畏先祖、崇拜自然,这种思想在各种婚礼的各种礼仪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彝族婚俗中的信仰观念》论述了彝族人的信仰观念,宗教禁忌在婚俗中得到体现,包括“新娘要禁食”“迎亲要泼水”“婚恋要围火塘进行”等,其实都是彝族人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保留的民族情怀。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辨风正俗来推进社会进步,推广文明新风。

四、结语

今天的彝族婚礼,与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地方已经不再有抢亲、包办婚姻这样野蛮而粗暴的形式,但是对于一些彝族婚俗中的礼仪,例如占卜测婚嫁吉凶、谈新娘的身价钱等陋俗仍然普遍存在。这些都需要通过辨风正俗、移风易俗来推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对那些彝族婚俗中保留的优秀传统,我们要继续学习和发扬。如男女青年的热情豪爽、村里村外的团结和睦、女儿对父母的孝道等方面,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作为一种特殊存在的民族风俗,彝族婚俗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择善而从之。对于彝族人民的信仰和生活习性,也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1]孔令彬.试论古代彝族婚俗中的陪房现象[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2):26.

[2]朱飞镝.乌江源区域彝族婚俗述略[J].人民论坛,2012,(36).

[3]李浩淼.新农村“乡风文明”的调查与思考——以凉山彝族婚姻中的身价钱为例[J].前沿,2012,(4):44.

【责任编辑:董丽娟】

K891

A

1673-7725(2015)03-0099-03

2015-02-15

张兴莲(1979-),女,云南昭通人,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婚配婚俗价钱
算价钱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酸奶的价钱
浅析《红楼梦》中贾府不同时期的婚配选择
艾利·康迪《婚配》中的反乌托邦世界
农村男青年婚配难问题研究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花大价钱就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