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卫平
(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 急诊科 广东 佛山 528200)
病毒性脑炎是一种因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以及脑膜刺激征等[1]。病毒性脑炎是临床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近几年发病率逐渐增高。临床研究显示,对病毒性脑炎实施早期诊断可以有效指导疾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效果[2]。MRI 影像学以及CT 检查可对典型病毒性脑炎作出准确判断,但影像学检查对不典型病毒性脑炎的诊断较为困难。本文通过研究病毒性脑炎的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借鉴。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 年5 月至2014 年12 月在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接受病毒性脑炎治疗的432 例患者,有78例符合不典型影像学特征,其中男性45 例,女性33 例,年龄10个月~66 岁,平均(28. 3 ±2. 4)岁。78 例患者均于发病后3 d ~2 个月就诊,70 例表现为头痛,45 例表现为恶心、呕吐,39例表现为发热,36 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运动异常,32 例表现为精神异常,18 例表现为神志障碍,10 例表现为昏迷。78 例患者中有69 例实施脑电地形图检查,正常19 例。78 例患者均实施脑脊液检查,其中22 例潘氏实验阳性,24 例异常。78 例患者均治疗40 d ~6 个月,平均治疗(66.5 ±3.4)d;26 例治疗后痊愈,52 例治疗后好转。
1.2 影像学检查 采用GE 1.5T 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进行MRI 检查,78 例患者均实施常规MRI 检查以及DWI 扫描,其中65 例实施增强扫描,13 例在病灶部位实施二维多体素MRS 检查。采用GE Lightspeed VCT 64 层螺旋CT 机进行CT 检查,螺旋CT 机层厚5 mm,55 例实施CT 平扫,31 例实施增强扫描。
2.1 疾病类型 78 例患者中46 例为单发脑实质型,主要发病部位位于脑皮层以及皮层下区,其中23 例发病部位位于颞叶,8例发病部位位于额叶,7 例发病部位位于顶叶,5 例发病部位位于枕叶,3 例发病部位位于颞枕叶交界区。25 例患者为边缘系统及灰质核团型,其主要病变部位为脑干、脑灰质核团以及扣带回等,6 例病变部位位于丘脑,其中4 例丘脑部位双侧同时受累;5 例病变部位位于基底节区,其中2 例基底节区双侧同时受累;6例病变部位位于岛叶;3 例病变部位位于胼胝体;4 例发病部位位于丘脑脑干,1 例发病部位位于脑干。7 例患者为弥漫型病毒性脑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灰质核团以及脑实质多个部位受累,其中3 例为额叶、顶叶以及半卵圆中心病变,3 例为颞叶、岛叶、基底节区-丘脑区病变,1 例为额叶、顶叶以及胼胝体病变。
2.2 影像学诊断 单发脑实质型病毒性脑炎的CT 表现:38例患者实施CT 平扫,其中阴性33 例。患者无明显占位效应,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病变区域脑沟略变窄,病变区域边缘模糊,呈略低密度影,有3 例患者病变区域出现点片状高密度出血影;23 例患者实施增强扫描,其中17 例无明显强化,5 例实施点、条状轻度强化,1 例实施脑回样强化。边缘系统及灰质核团型CT 表现:10 例患者实施CT 平扫,其中5 例阴性,其余5 例的CT 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其边缘模糊,2 例密度不均匀,7 例发生轻度占位效应,其影像学表现为双侧侧脑室受压变窄,1 例实施增强扫描,并呈条状、点状轻度强化。弥漫型病毒性脑炎:5 例发生轻度、重度占位效应,患者的CT 影响密度不均匀,2 例实施增强扫描后病变区域无明显强化,2 例病变区域出现出血,1 例环形强化。
MRI 影响学诊断:单发脑实质型患者平扫后其病变区域的脑皮质及皮质下区呈片状稍长T1、T2信号,信号较为均匀;40例患者实施增强扫描,其中28 例无明显强化,8 例扫描后呈斑点状强化、轻度斑点,3 例呈条状或脑回样强化,1 例呈脑膜线状强化。边缘系统及灰质核团型:对其中12 例患者平扫后病变区域呈片状稍长T1、T2信号,其边缘部位模糊;19 例增强扫描后有5 例呈轻度斑点状强化,14 例无明显强化。弥漫型:其病变区域片状稍长T1、T2信号,其中4 例患者信号不均匀,4 例患者侧脑室变窄,5 例实施增强扫描,3 例环形强化,5 例轻中度斑点状强化。
MRS 检查:13 例患者均表现为Cho/Cr 升高,Cr 峰、NAA 峰以降低,其中2 例Glx 升高,3 例Lip、Lac 升高。
病毒性脑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增长趋势。病毒性脑炎的最常见感染类型为肠道病毒以及单纯疱疹病毒[3]。因相关免疫学以及病毒病原学未普及,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等。本组研究中采用了CT 扫描、MRI 检查诊断方式,结果显示,对不典型病毒性脑炎患者实施影像学诊断,CT 检查缺乏明显特异性,MRI 检查具有一定优势,临床诊断中应充分结合MRS、增强扫描等方式,提高疾病临床诊断率。
[1]罗洪建,张苹琳.儿童病毒性脑炎的MRI 影像特点分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6):25 -26.
[2]李芃.更昔洛韦与病毒唑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效果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2):58 -59.
[3]常四鹏,常远生,卢林.急性单纯孢疹病毒性脑炎的影像学诊断思路构建和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5,22(1):16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