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应凤
(文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施应凤
(文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摘要: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大多未能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加之学生入学基础普遍较差,致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展缓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以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支撑,向专业英语方向发展,逐步推行部分专业课程全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便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小学英语教学;支撑;专业英语
英语在大学阶段被定位为通识必修课程,面向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其学程较长,所占学时、学分比例大,涉及面广。至于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目的,该课程应达到的学习要求以及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学习者未来职业生涯之间的关联,目前仍是争议的焦点和热点。对此,国内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探索,且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该课程被定位为通识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该学也必须学;也有人认为该课程费时低效应该取消;学习者把英语学习简单等同于英语过级考试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在地方高校更为突出。不少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仅仅是通过考试,获得学分,顺利毕业,至于学习英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何作用,则很少有学生去思考。因此,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一)英语是走向国际化的桥梁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是国际政治、经济交往和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工具。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英语是语言桥梁。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学习人数多,涉及面广。因此,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中国高层次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高等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一流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的标志,“因为一流的高等教育能为国家提供一流的科技成果,引领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能吸引和培养国际一流人才。”[1]美国的高等教育即是如此。一流的高等教育实际上就是国际的认可度,即国际化的程度。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的高校都在走国际化的道路,他们都非常重视英语教学,都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学生掌握英语的能力也特别强。高等教育国际化,其实就是师资、课程、学生的国际化,其重要标志就是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英语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学生了解世界最新科技、走向学术前沿、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工具。
高校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一流的英语使用能力。香港地区的高校每年都要从内地招收一定数量的尖子生,“这些内地尖子英语成绩都非常优秀,平均取得137分(满分150分)”。[1]香港地区的大学对内地尖子生的吸引力就在于它们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其国际化的师资和国际化的课程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内地尖子生优秀的英语成绩,正适应了香港地区大学的英语教学。我国每年都有大批到英美国家读研、读博的留学生和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如果没有过硬的英语功底,又怎能完成他们的学业和研究任务呢?因此,要培养世界顶尖的高级人才,高校的英语课程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
(二)英语是汲取世界先进科技成果的重要工具
大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过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使其在专业领域内接触、获取和研究世界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增强国际竞争力。世界先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英语水平都是比较高的。因为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极大部分都是用英语表述的,所以,当今世界,不懂英语,不精通英语,就难以了解、掌握世界最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中国的或世界的很多学术大师都是因为他们出色的外语能力,并通过他们的外语能力而扬名世界的,如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博士,他们的英语水平自不用说;2008年日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益川敏英能熟练地阅读国际前沿的学科文献;2010年日本北海道大学的铃木章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的英语虽然说得不好,但他却有很强的英语读写能力。[2]可见,掌握英语对一个学者、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学习绝不应该是为了应付英语学科考试过关而学习。
我国大学的非英语专业都开设英语课程,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底子较薄。特别是高校扩招后,除985、211高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好外,其余普通高校的极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都较弱,表现在音准差、词汇量小,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较困难等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几乎听不懂教师的全英语教学,更不用说撰写一般的英语作文了。通过大学一至两年的英语学习后他们仍然不会说、不会听、不会写,基本的交流能力都没有,碰到外国人只能绕道走。这部分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十几年的英语学习,既“聋”又“哑”,收效甚微,真可谓“费时低效”。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受学生基础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为学生补习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普遍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点讲授词义、语法、句子翻译、课文讲解等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造成和高中英语知识的重复,难以向纵深发展,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的“灌”“输”。三是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始终是基础英语,教材的内容多为人文类素材,属素质教育,与极大多数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无关,学生学无兴趣,部分学生上课打瞌睡、玩手机,甚至逃课。四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老师到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只要考试过关就是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了,所以,英语学习也不例外,从小学、中学一直考到大学,大学再考英语四、六级。四、六级通过后,一部分学生又会按照自身的需求再考口译、考研、考博、考托福、雅思、考GRE,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始终定位在考试上,教与学的一切都是围绕考试过关来进行,从而限制了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苦苦学了十几年,大学毕业后仍然不能顺畅流利地使用英语。五是大学英语教师紧缺,特别是扩招后,各高校都因教师紧缺而不同程度地使用大班教学,致使大学英语教与学的效果都比较差,期末考试挂科的学生不在少数。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重,很少有外出进修提高的机会,更无精力从事学术科研,自身的能力提高受限。六是缺乏能胜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受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影响,普通高校承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毕业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学习背景和缺乏专业词汇积累,几乎都不能承担具体某专业的英语教学。所以,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普遍没有跳出由基础知识教授向行业知识过渡的困境。开设专业英语课程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现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大学英语课程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用,从而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国际化的前进步伐,影响着国家大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而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已刻不容缓。
教学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使是一门课程的改革也同样如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涉及面广,不仅仅是改掉几个存在问题的问题。如果没有大的或彻底的改革,仅有面上的而没有实际的改革,意义是不大的。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决于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命题,已是上个世纪末的事。本世纪初,2003年、2004年和2007年,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方案和修订方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从总体上来看,对中国高等教育迈向国际化还有较大的差距。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始终没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总是令社会和用人单位不满意。大学生毕业后,不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流、谈判,不会写英语公文,看不懂英语文献或函件,专业英语词汇贫乏等,这些都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大学生虽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却不能顺畅地读懂英文资料,用英语写的论文,外国人看不懂。寻根究底,是大学生们在中小学时代的英语基础功底不扎实,不足以支撑大学英语教学的纵深发展。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前提应是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中小学阶段学生英语基础的提升。
从2001年起,我国有条件的地区,小学从三年级起(发达地区已提前到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到高中毕业,中学生已通过至少10年的英语正规学习。正常情况下,英语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音标、词汇拼读、记忆、基础语法知识和基本听说、读写能力等应该具备。但关键的是,我国很多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多为“作秀”。其成因很多,师资数量不够,或教师能力不足,也有因学校和社会重视不够,校内外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和监督缺失等,这都导致了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与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目标要求差距明显。除沿海、内地发达地区外,极大多数欠发达地区小学生通过4年的英语学习,几乎没有为英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汉语拼音与英语字母混淆,基本的拼读技能都没有掌握。
小学阶段未完成的英语学习任务,被挪到了初中。初中英语教学基本上又回到英语字母书写、发音、拼读等起点环节上,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又得往后推到高中,以此类推,高中阶段的就只能推到大学了。英语教学的衔接是造成我国大学阶段英语教学以基础英语为主的原因——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低。2014年初,关于英语高考改革的信息一经发布,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人们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各种解读均有。负面的解读更多,有的甚至想当然地认为高考将取消英语科目的考试,有的小学马上将英语课时由原来的周学时4节减为2节,“富余”的英语教师被改教其他学科。这样的认识,显然不利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打下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更不利于对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中小学英语教学必须为大学英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小学应打牢语音基础,掌握拼读规则,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词汇的读写规律,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以扩大词汇量,解决听说、阅读、语法和初步的写作问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中学学习结束,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应基本形成,完成基础英语的教学任务,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进入大学后即能引入相关行业的专业英语学习,如此,英语学用的目的就能达到。如果在大学阶段英语教学还要为学生补教音标、教拼读、讲解词汇、语法等,这就好比在大学里教汉语的拼音、识字、语法一样,大学阶段不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解决这些语言学习的基础问题。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与能力的拓展。
近年来,由于国家和地方省市的重视,沿海及内地发达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学成绩可喜,这些地区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进入清华、北大、复旦等学校的新生中大部分的英语能力已经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这说明基础英语完全可以在中小学解决。如果从小学到高中,通过10~12年的英语学习,小学毕业时至少掌握1200~1500个英语词汇,初中毕业时至少掌握3500~4000个,高中毕业时达到6000~7000个,那么,高中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已经打下扎实的英语功底,就可以实现由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学习的有效过渡,进入大学后即可进入专业英语学习。中学生有能力达到此要求,因为早在民国时期,“1932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对词汇量的要求就是 8000 个,其中复用词汇 5300个。正因为当时大学新生的高水平英语,保证了高校能直接使用世界最先进的教材,引进一流专家授课”,日本和俄罗斯对中学生的英语词汇要求“分别是 5900 个和 9000 个”,“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学英语词汇量要求也达到 6600 个。”[3]我国的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只要能接近或达到这个目标,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就可搬出大学,大学阶段直接学习专业英语就可变成现实。所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要以学习者在中小学阶段打下的坚实的英语基础为基石。
(二)改变全民学英语的思维模式
英语是走向世界的语言桥梁,但是,对于非英语国家的国民来说,要将不是母语的英语学好用好,并非易事,必然要花去大量的时间。然而,从我国目前学习英语的现状来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是每个学生的英语都学得很优秀。因此,全民学英语,一刀切,不切实际。
在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年限都比较长。从小学一年级或三年级起(有的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到大学毕业,至少要学12~14年,如果是硕士或博士毕业,要学17~19年,“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的外语教学有如此之长,而毕业出来真正能用到英语的人少之又少。”[4]在大学阶段,大多数学生几乎用了他们全部学习时间的1/4以上(有的甚至更多)来学习英语,然而,多数人学习英语并未真正收到实效,他们从业后,一辈子几乎与英语毫无关联,几年过后,曾经花大力气学习的英语知识荡然无存。所以,他们认为,与其学生时代花费那么多时间去学习英语,还不如把这些时间花在学习专业和技术上,将来或可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或专业技术领军人物。
大学是学生成才的关键阶段,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中国有1000多所大学,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是一流的大学,尤其是扩招后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都比较差,许多学生的专业不错,但却被英语拖了后腿。资深的英语教育专家认为,如果想要有效地阅读中等以上难度的英文文献,没有10000词汇是不可能的,拥有9000词汇,阅读的正确率只能达到70%。[2]要想达到9000~10000英语词汇,对大多数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谈何容易!所以,一定要逼着英语基础较差、甚至对英语没有多少“感觉”的学生花时间去学习英语,“强人所难”,其结果只会白白浪费他们许多宝贵的光阴,这部分学生还真不如将学习英语的时间花在专业上,将来或可在专业领域有更大的建树。从发挥人才特长的角度考虑,这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普通高校设置的与英语联系不大的专业,可试行不开设大学英语课程,这些专业在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可注明不作英语要求。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普通高校可根据自己的专业设置情况,确定哪些专业没有英语要求,哪些专业必须有英语要求,并向社会明确公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兴趣爱好选择学校和专业,选择是否学习英语,并早作打算和安排,对确实没有英语“感觉”的学生来说,可获得很多学习专业的时间。
(三)用专业英语代替现行大学英语,逐步推行部分专业课程全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以人文性为主,属于基础英语和素质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世界科技形势飞速发展的需要,不是大学阶段专门要解决的问题。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内容,应以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需要为主,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使用英语的能力,其终极目标是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参与国际竞争所需要的英语能力,即培养学生能用英语在专业领域内从事研究和工作的能力。因此,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有彻底的改变,大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有所提升,就必须用专业英语来替代现行的大学英语,否则,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就很难走出“费时低效”的怪圈。
探索用专业英语代替大学英语,实行专业课程全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国内很多重点高校早已走在前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领军大学、重点高校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自不必说,其他如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的全英语课程已达75%;暨南大学截止2011年6月已开出400多门全英语课程;复旦大学77个专业已有63个专业开设全英语课程;山东大学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视频课程,同步上美国大学的课,获取专业学分;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全英语课程所占的比例也相当高。[5]因为专业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密切相关,所以,全英语课程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特别是很多国内高校都与国外的名校联袂办学,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交换生到国外大学学习相应的课程,如果在国内没有一定的专业英语学习基础,到国外进行更深入、系统的专业学习是很难适应的。
在中国台湾地区,大学坚持长期开设全英语课程,“每学年开设的全英语课程达到420门;国立清华大学的英语授课比例超过10%,其中电机系的专业课程一律用英语教学;成功大学上半学期的全英语课程为91门,下半学期达到114门”“元智大学的1/4课程是以英语授课的,学校硬性规定,每个学生必修满18学分用英语开设的6门专业课程”[6],可见,台湾地区的大学极其重视开设全英语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这是值得大陆普通高校借鉴的。
香港的大学一般都不开设基础英语课程,基础英语不过关的学生自己去补习,与内地大学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这不是大学的事。所以,香港和美国的大学一样,都不开设专门的基础英语课,但在香港、美国的大学里学习的中国学生的成绩都很出色,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大学推行全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说明,使用原版英文教材,用全英语讲授专业课,不但不会迟滞学生的专业学习,而且还可以带动、刺激学生自觉学习英语,积累、增加专业英语词汇,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促进英语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拓展与加强。培养学生听懂专业英语课程和看懂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不一定要等到学生打好英语基础,才开始学习专业英语。此外,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大学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推行全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也很普遍,很多大学都是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
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借鉴世界高校的经验,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为主,“各大学应该根据各个学校的人才规格定位,根据今后学生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确定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1]尝试着在相应的专业开设一至几门不等的全英语专业课程,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一上岗就能立即承担起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工作”[4]的需求。
用专业英语代替大学英语教学,逐步推行部分专业课程的全英语课堂授课模式是发展所需,尽管现今的大多数普通高校还不具备这个条件,可能还会面临很多困难,如学生能否适应全英语授课;受专业词汇量的制约,阅读原版教材和文献的速度会很慢;学生用全英语考试和写论文效果不理想;专业英语教师缺乏。但我们一定要树立这个意识,坚定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让中国的普通高校尽快实现这一转变。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目标与方向[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87- 89.
[2]蔡基刚.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再论听说与读写的关系[J].外语界,2011(1):21- 29.
[3]蔡基刚.高考改革后,英语怎么办?[N].文汇报,2013- 12- 12(13).
[4]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需重新定位[N].社会科学报,2010- 7- 1(5).
[5]蔡基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国语,2012(1):69- 76.
[6]蔡基刚.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26- 30.
(责任编辑查明华)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Reforming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I Ying-f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99, China)
Abstract:In colleges, it’s easy to see that most students are lack of learning interests in English for the basic English learning material hardly has any connection with their professional learning, together with their weak English foundation, which slows the rate of progress of college English reforming. To make great progress in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English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And, in colleges,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all non-English majors to replace Basic English, and some courses taught in English should be provided to students gradually, which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grow up professionally.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English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supporting;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作者简介:施应凤,文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 - 03 - 17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15)04 - 0095 -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