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乐
浅议微时代电视评论播音适应性需求
王 乐
[摘 要]微时代电视评论应拓展自身的适应性需求,从传播媒介的跨界需求、多媒体语境区分的需求、语义内容通用需求、语言传播效应增值需求等方面做出调整,以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评论播音传播效能的优化和增值。
[关键词]微时代;电视评论播音;适应性
[作 者]王乐,硕士,周口师范学院教师。
微时代是以微博、微信等社交类媒体为代表的新的传播时代,这种新的传播方式重组了媒介竞合的格局,并多方面影响评论播音的过程,既有对传统播音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在新技术条件下对以往播音经验的颠覆和创新。
笔者在《微时代电视评论播音适应性需求探析》中对微时代电视评论播音呈现的“即时化、类聚性”传播方式和“服务特制性、接收动态化、内容微型化”的制作特点作了论述,据此,电视评论播音应拓展自身的适应性需求,以实现新传播环境中播音业务状态适应性变化的传播,这亦是当前电视评论节目实现传播效能优化和增值的关键。
(一)传播媒介的跨界需求
这是指电视评论播音工作为了适应新传播环境的发展,根据节目播放平台多样化的特点,电视评论播音员的语言表达按照“兼容化综合适应性能力”的播音要求,在面对多种多样的播出途径(智能手机、移动电脑、博客、微信、播客、微博等)时,突破传统媒体的呆板播报方式,寻求一种适合多媒体融合现实的语言传播样式。其目的是积极应对微时代传播渠道多样化和受众接触媒介方式的多元化现状,最终把对评论观点的认知和逻辑线条的捕捉有效地结合起来,把对事件论证的内在精神品质向不同受众群体进行有效的传播。
(二)多媒体语境区分需求
微时代多媒体的介入(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的即时传播)明显地改变了电视评论播音的传播语境,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类媒体的传播呈现出互动性的多向传播,受众的信息接收语境更加多元化。“语境区分”是针对多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的现状,新闻评论播音员主持人要仔细分析传播平台多元化所带来的语境差别,区分性地对待受众的接收方式,制定出合适的播报形式从而有效地引导舆论。
(三)语义内容通用需求
微时代,电视评论播音工作者面对媒介多元化的播出渠道,为适应多媒体传播方式的“类聚性”和制作内容“微型化”的现状,在内容编辑阶段其口语传播的实际要求和具体形态要有“普适对接”和“兼容通用”的功能。语义内容通用需求是在数字新技术全方位应用的前提下提出的,它是电视评论播音规范化的传播与语用内容兼容化的传达,这也是多媒体在完成其社交功能后逐渐标准化和健康化发展的结果。
(四)口语传播效应增值需求
口语传播效应增值需求是指当前电视评论播音工作者的语言传播在改善制作内容与传播方法的基础上,要重视受众对播音口语传播的反应与影响,要求新闻评论播音工作者从受众对播音口语传播的心理接纳、时间效果、覆盖层面等方面对传播效应加以分析,从而实现电视评论语言传播效应的优化和增值。
(一)传播媒介跨界需求的实效拓展
电视评论播音的“传播媒介的跨界需求”吻合了微时代传播方式“类聚性”与制作模式“服务特制性”的发展趋向。“类聚性”与“服务针对性”都是以观众的个人兴趣、生活喜好、媒介使用习惯等更加细致化的标准对播音员的语言传播进行调试,这就使得微时代电视评论主持人的播音业务应做到:首先,掌握多媒体跨界播音的信息编辑能力和灵活转换的语言传播能力。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用专业性的眼光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分析,呈现出论证内容立体、深刻的内在联系和意义,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解释和观点。其次,要培养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平时要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在节目中遇到突如其来的变故时,要具备良好的精神准备,思维敏捷、沉着冷静,运用日常的知识积累合乎逻辑地表达出中心论点和内在逻辑。同时要拥有深厚的文
化积淀与开放性的思维。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加强文化学习能力和总结能力,不断学习积累前人优秀的文化成果,善于捕捉有创造性的优秀文化过程,形成别具一格的评论播报特征和丰茂的文化价值传达。
(二)多媒体语境区分需求的实效拓展
美国传播学者乔舒亚•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语境的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当作关键因素……真正不同的行为需要不同的情景。”①Meyrowitz,Johua:No Sence of Place: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p.35-p.38.新的“信息环境”需要受众采取新的行为以应对信息的流通,这便要求电视评论节目的播音员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适应微时代语境区分的需求:首先是熟悉并掌握多媒体多样化的传播样态(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区别对待信息传播过程的不同语境及受众的接收环境,制订出相应的口语播报方案;其次要了解网络、手机、移动媒体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把握其内容制作特点,并结合新颖的新闻评论语境设计出可行性的语言传播策略。
(三)语义内容通用需求的实效拓展
据此需求,电视评论播音在实际中应加强的适应性训练有:首先,明确新闻评论播音“上依政策、下联实际”的标准化前提,坚持语言基本功的技能训练,拥有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素养能力。其次,在坚持标准化前提的基础上,探寻电视评论语言在不同媒介类型间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平台的发展。如探寻主持人在网媒、手机等数字媒体平台上不同语言样式的多栖化发展,占领话语传播的制高点;同时,加强主持人、观众、评论员三者之间的多媒体实时互动,帮助受众解读新闻事件背后更具价值的信息,增强舆论的引导力,保持电视评论播音的公信力。
(四)口语传播效应增值需求的实效拓展
从受众对语言传播的心理接纳层面来看,口语传播效应对观众的被影响程度包括“从消息认知到采取行动”由浅到深的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认知效应,即观众在意识领域层面对所评观点加以认识。播音员通过对所议论问题动向的分析,直接明确地表明态度,可使观众从意识领域对所关心的问题留下印象并加以关注;然而这种传播效果是浅层的,观众对播音员所议论的观点仅仅是“知道和了解”。第二方面是情感效应,这种口语传播的效果作用于受众的情绪方面。主持人通过结合实际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并在引出看法主张时做到有感而播,这便使观众原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行为产生明显的情感偏移;这对新闻语言传播效应的增值较为明显,属高一层的口语传播效果。第三方面是意愿效应,其作用于“行为动机领域”,是最为高级的口语传播效应。播音员通过讲道理、引主张、立看法,与受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引导受众思考判断现实问题;其中,播音员有效的语言传播令受众产生较为强烈的“信服意愿和行动行为”,这就使新闻评论真正成为媒介宣传的武器,起到了指导社会生活的作用。
从时间效果方面分析来看,观众对电视评论口语传播效应的反应包括从“短期到长期”的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短期效应。目前媒介融合的现状使电视评论播音工作者的语言即时传播,然而效果只能点到为止,不够深入,应摒弃这种单一、浅薄的特征,满足观众综合性、深层次的信息需求。第二方面是长期效应。这种口语传播效果较为持久,内容侧重当前急需解决研究的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较吻合微时代电视评论受众个性化、多向度、立体式的复合需求,有着扎实有效的特征。
当前,电视评论播音的传播理念、方式和形式必会融入新的元素,并由此而发展成拥有立体化传播方式与多层次传播平台的播报艺术。在拜金主义和拜物主义盛行的今天,电视评论播音的适应性变化是一件应景而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融合多元化互动平台上的深层交流可激发全社会对公共话题的参与,使当代人们以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主动者自居,亦使电视评论播音的适应性传播达到济世的效果。如今,电视评论播音在传播速度、舆论影响、话题构建、社会担当等方面日益成熟,优秀的电视评论播音在着力彰显当代现实问题的同时也要融入文化批评的精神,这也是电视评论播音式作者要深思的问题。如何运用简要的叙述、紧凑的逻辑论证来表现社会的历史文化与人们的生存现实、未来命运,同时又不丧失电视评论播音不同于其他播报样式的文化气质,这是电视评论播音员今后作适应性调整过程中仍需努力的。电视评论播音员需遵循新市场需求的传播理念,化解新时代所带来的传播风险,深化叙述主题,优化传播环境,拓展艺术文化表现视野。在微博、微信、博客、播客等社交传媒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电视评论播音的适应性改造是中国播音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期待着它给受众营造更为真实和健康的影音空间。[本文系周口市201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微时代电视评论播音的适应性需求研究”(ZKSKDY—2014—7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