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提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历史文化研究】
二战前后苏联对巴尔干区的政策
李 提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沙皇俄国一直觊觎巴尔干半岛,将争夺海峡控制权作为帝国外交的前沿。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列宁领导下,俄国采取了和平外交,主动废除了沙俄时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是在海峡问题上少有让步。二战期间,斯大林更是试图通过修改条约,与土耳其共管海峡。冷战形成后,随着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海峡问题在苏联巴尔干政策中的地位被苏南关系取代。
二战前后;苏联;巴尔干地区;黑海海峡;政策
巴尔干半岛地处欧洲东南部,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巴尔干半岛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从沙皇俄国时期开始,就成为俄国欧洲外交的战略重点,控制了巴尔干地区,俄国就能打开从水陆两路进入欧洲腹地的通道,“俄国如果控制了土耳其,它的力量几乎会增加一倍,它就会比其他欧洲国家加在一起还要强大”[1]18。
沙皇俄国时期,俄国人在巴尔干地区的诉求十分直接:控制海峡。海峡对俄国这样一个渴望进入欧洲的内陆国家意义重大,俄国人相信海峡是“俄国家园的钥匙”,应当放在衣袋里,土耳其对海峡的据有日益风雨飘摇,海峡的命运随时可能被处置。所有的俄国人一致认为,在土耳其的统治结束时,俄国绝不让其他列强占有博斯普鲁斯,他们很多人感到,俄国应当把两个海峡据为己有。[2]410但是,与完成近代化较早的欧洲传统强国如英国、法国等相比,沙皇俄国虽然幅员辽阔,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200多年间,俄国通过9次俄土战争,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最终一次止步于君士坦丁堡大门前。“客观地讲,这不能怪罪俄国外交无能,不能仅仅追溯到军事落后及国力不逮。黑海海峡问题实在太敏感了。它是东方问题皇冠上一颗珍珠——为所有人觊觎,而不允许任何人独自占有。”[3]111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拟定了革命新政府的对外政策纲领:“我们向国际民主派提出的立即实现的公正和约,会得到各地国际无产阶级群众的热烈响应。为了加强无产阶级的这种信念,必须立刻公布一切秘密条约。”[4]219-2201917年列宁领导的革命政府制定了第一个对外政策法令——和平法令,宣布要公布和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的一切秘密条约,公布了新政府在国际关系方面的行动准则:各民族平等和自主,享有直至分立和建立独立国家的自由自决权,放弃一切民族的和民族宗教的特权和限制,各少数民族和种族集团自由发展。[5]121917年12月3日,列宁和斯大林共同签署了《告俄国和东方全体穆斯林劳动人民书》,宣布废除违背东方各族人民利益的秘密条约,特别是瓜分波斯和土耳其的条约。
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不顾苏维埃俄国的反对,罗马尼亚政府根据地方议会表决合并比萨拉比亚,1920年根据巴黎议定书协约国承认比萨拉比亚归还罗马尼亚,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都先后承认这一既成事实。但苏俄不接受这种归并。由此,比萨拉比亚问题成为影响苏俄与罗马尼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1921年3月16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土耳其签订了友好条约。条约规定,苏俄废除沙皇俄国政府同土耳其签订的一些不平等条约和债务,放弃领事裁判权,双方划定了边界,苏俄将沙皇强占的卡尔斯、阿尔达汉和阿尔特温归还土耳其;双方同意由沿岸各国代表组成会议来制定关于黑海的国际协定,其条件是不得损害土耳其的主权及首都安卡拉的安全。
列宁十分关注黑海海峡问题,他曾指出:“在我们看来,我们的近东政策是俄国和许多同俄国结成联邦的国家的最实际最切身的利益问题。”[6]3471922年,列宁阐述了苏联关于黑海海峡的政策的基本纲领:满足土耳其的民族愿望,不论平时或战时都不准任何军舰通过海峡,商船有充分航行的自由。[7]239-2401922年11月,在洛桑会议期间,苏联代表参加了对黑海海峡制度问题的讨论,根据列宁的指示,苏联代表在洛桑会议期间,坚决捍卫苏联和土耳其、保加利亚等黑海国家的利益,1923年5月,苏联参加洛桑会议的代表沃洛夫斯基被暗杀,在英国等国的阻挠下,苏联关于黑海海峡问题的建议被否决了,会议通过了《关于海峡制度的公约》,规定商船有通过海峡的完全自由,各国军舰均可自由通过海峡。这个公约损害了黑海国家的利益和权利,苏联没有同意这个协定。
1936年7月,苏联、保加利亚、法国、英国、希腊、日本、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南斯拉夫在瑞士签订了海峡制度公约,该公约不同于当时在洛桑制定的公约,它承认黑海沿岸国家在解决海峡通航问题上拥有更多的权利。该公约强调,如果土耳其不是交战国,那么不论在和平时期或在战争时期,商船“不论何种国旗和货物”,均有通行的“完全自由”,黑海沿岸国家军舰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通行,但没有严格限制。非黑海沿岸国家军用舰只通过时,其等级和最大总吨位,以及在黑海停留时间均有限制。苏联代表参加了该公约的起草工作。[8]232
1939年7月,苏德贸易谈判开始,德国方面为争取苏联中立,破坏苏、英、法谈判,向苏联做出重大让步,德国方面甚至表示,苏德之间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整个地区不存在不可解决的问题,建议苏德之间就所有这些问题达成了解。[9]778-810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该条约还附有《秘密附属议定书》,在该附约中德国特别指出,在东南欧德国注意到苏联方面对比萨拉比亚的兴趣,德国方面声明它在该地区完全没有自己的利益。1940年6月23日,为扼住多瑙河下游的咽喉,苏联通知德国,要求解决比萨拉比亚问题,并把领土要求扩大到布科维纳,由于布科维纳从未纳入苏联版图,在苏德秘密协定中也未提及,德国提出异议。苏联决定只要布科维纳北部。6月26日,苏联照会罗马尼亚,要求尽快解决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问题。罗马尼亚迫于苏联的压力,将两地割让给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土耳其加强了与英国、法国的关系,也力图改善和苏联的联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引起了土耳其的恐惧,考虑到本身利益,土耳其希望同苏联缔结协定,以保障本国安全,同时在苏联和英国、法国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苏联担心与土耳其缔结协定会引起德国的猜疑,在与土耳其谈判时提出了一系列严厉的先决条件:土耳其应对英国、法国关闭海峡,废除与英法签订的互助协定,土耳其与苏联联合保卫海峡安全。土耳其拒绝了苏联的谈判条件,加紧了与英国、法国就签订互助条约进行谈判,签署了《土、英、法三国互助条约》,尽管土耳其在条约的附件议定书中已经强调土耳其不会参加针对苏联的武装冲突,苏联方面还是在条约签订后对土耳其政府进行了严厉的警告。1940年,为阻断德国石油供应和打击苏联,英国、法国拟轰炸南俄高加索油田,土耳其方面担心苏联的报复,未同意英法使用其机场,英法放弃了轰炸计划。
1940年9月,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签订军事条约,此举激发了苏联的疑虑和指责。10月,莫洛托夫访问德国,德国方面抛出了《德、日、意、苏四国政治合作协定草案》,该草案规定四国保证尊重彼此的自然势力范围,所附的秘密议定书确定了四国的领土要求,德国、日本试图把苏联推向波斯湾和印度方面,遭到苏联的反对,莫洛托夫明确表示,苏联感兴趣的是欧洲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这是苏联安全的有效保证,因为苏联的坚持,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10]5311月26日,苏联提出了参加四国条约的条件,其中特别强调了苏联在黑海海峡的安全应受到保障,缔结苏联、保加利亚互助条约,容许苏联在海峡建立陆海军基地等。德国对此未再表态,1940年12月18日下达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在取得英国的默许后,土耳其与德国签订了《德土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土耳其在大战中保持了中立。德国入侵苏联后,土耳其立即宣布严守中立,中立的立场并未能使土耳其完全置身战争危险之外,与德国的条约带有暂时性与妥协性,巴尔干德军仍然对土耳其构成现实威胁。由于沙俄多年来对土的侵略和扩张,土耳其对苏联也一直心存恐惧,对于苏德战争,土耳其真正的希望是:“让德国人摧毁俄国,然后又让同盟国摧毁德国。”[11]311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也致力于争取土耳其在战争中保持中立,对土耳其重申严守《蒙特勒海峡公约》,保证对海峡无任何侵略意图。
1944年10月,丘吉尔访问苏联,与斯大林举行了多次会谈,在这些会谈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国际上议论纷纷的“瓜分巴尔干势力范围”事件。据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记载,在1944年10月9日的会谈中,丘吉尔曾向斯大林建议瓜分巴尔干势力范围,提出“俄国在罗马尼亚有主要利益”,可以“占90%的优势”,“英国在希腊占同样地位”,“有90%的发言权”;在“匈牙利和南斯拉夫则占各相等的利益”,以“平分秋色”。[12]12苏联方面未公布斯大林和丘吉尔的会谈内容,对丘吉尔公布的会谈内容也无明确的反驳,“瓜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真想如何,有待相关材料的进一步公布。[13]226
德国战败投降后,1945年7月,美国、英国和苏联召开波茨坦会议,会议一个议题就是讨论黑海海峡问题。早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就已经提出修改《蒙特勒海峡条约》的要求,斯大林认为公约修订,应当考虑俄国的利益,“不可能接受由土耳其扼住苏联咽喉的局面”[14]381-382。1945年3月19日,苏联向土耳其递交照会,不再延长1925年签订的《土苏友好和中立条约》。6月,苏联方面提出了缔结新条约的条件:土耳其归还1921年苏土条约划归土耳其所有的卡尔斯和阿尔特温,允许苏联在海峡地区建立军事基地,修改《蒙特勒海峡公约》,由土耳其和苏联共管海峡。苏联的要求遭到了土耳其的拒绝,苏联与土耳其关系急剧紧张。
波茨坦会议召开之后,在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美国代表提出,《蒙特勒海峡公约》应该重新修订,黑海海峡应成为对全世界开放的自由水道,应保障一切船只自由通过海峡的权利。苏联不同意这一提案,斯大林提醒与会者注意说:“《蒙特勒海峡公约》是对付俄国的……俄国认为它是有敌意的。”[14]381-382苏联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蒙特勒海峡公约》,已不适合当前形势,应予废除。海峡是出入黑海的唯一水道,海峡制度的建立应属于土耳其和苏联的权限,应为两国最希望也最能够保证海峡贸易航行自由安全;为了苏土安全及维护黑海海峡安全,在海峡除土耳其军事基地外,也应建立苏联的军事基地。”[15]811在这次会议上,斯大林认为,根据《蒙特勒海峡公约》,土耳其不仅可在发生战争时,而且还可以在认为存在战争威胁时,都有权封锁黑海海峡的通航,“俄国人在海峡的权利竟和日本天皇一样。这是荒谬的,但这是事实”[16]348。苏联的提议遭到了英国、美国的反对,三国进行了激烈辩论,最终三国同意对《蒙勒特海峡公约》进行修改,但如何修订应由三国政府各自与土耳其政府直接谈判。[10]380苏联政府关于海峡问题的提议,在美国、英国的反对下无疾而终,之后,随着苏联、南斯拉夫冲突及冷战爆发,苏联政府巴尔干政策的关注点,也由海峡转到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双边关系上。
纵观二战前后苏联巴尔干政策不难发现,黑海海峡问题是苏维埃俄国巴尔干政策的核心问题。苏维埃俄国在成立之初,就已经将黑海海峡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列宁政府能够将沙皇时代抢占土耳其的部分领土归还土耳其政府,但不愿意放弃苏维埃俄国在海峡问题上的发言权,在力量未逮时,苏维埃俄国希望保持海峡去军事化,无论战时及和平时期,军舰都不得通过海峡。二战爆发前夕,苏联和德国在秘密交涉时,清晰地表达了苏联在巴尔干问题上的诉求:苏联感兴趣的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二战爆发后,苏联一度提出与土耳其共管海峡。德国入侵苏联之后,苏联迅即对土耳其表示,苏联对海峡无任何侵略意图,希望土耳其保持中立。二战胜利后,在波茨坦会议上,苏联以战胜国的姿态提出了修订《蒙特勒海峡公约》的议案,再度提出与土耳其共管海峡的方案,因为英美的阻挠,苏联的议案未获通过。战后初期,斯大林秉持大国合作政策,为了避免发生争端,在黑海海峡问题上,斯大林放弃了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的对抗。
苏联巴尔干政策出现上述变化,有两个深层次原因值得关注。
第一,在地缘政治格局下的海峡情结。苏维埃俄国时期,在内忧外患的国际环境下,依然坚定地维护其在黑海海峡的利益,与俄罗斯传统的地缘政治紧密相关。在俄罗斯传统外交政策中,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地处内陆平原,无高山大川,无出海口),俄罗斯人缺乏安全感,常常把“领土扩张”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途径。在维护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上,俄罗斯政治家把争夺出海口作为地缘政治的重中之重。沙皇俄国时期,俄罗斯人就将争夺波罗的海和黑海海峡的控制权作为对外扩张的重点,进入近代以来,沙皇俄国与土耳其在黑海海峡的争夺,贯穿了俄国军事和外交的始末。十月革命胜利后,革命政权面临帝国主义国家的围追堵截,军事外交形势十分恶劣,列宁对黑海海峡保持高度关注,涉及苏维埃俄国在黑海海峡的利益寸步不让。二战胜利后,在战后利益分配上,斯大林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要同土耳其共管海峡,由于美国的反对,最终未能如愿。战后初期,为了保障苏联和盟国在战争时期的胜利和战后苏联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环境以及有利于苏联对战后世界的调整与和平,斯大林秉承大国合作政策,在黑海海峡问题上与美国妥协。冷战开始后,斯大林抛弃了大国合作政策,同西方国家集团进行对抗,但随着苏联与以美国为首北约集团斗争形式的转变,苏联巴尔干政策的重点转向了南斯拉夫及华沙条约国,因为随着苏联军事力量的急剧膨胀,特别是苏联海军实力的壮大,特别是克里米亚黑海舰队基地建成之后,苏联海军在黑海的实际控制力大增,苏联军事力量在黑海海峡的存在丝毫不逊色于北约集团。
第二,战后苏联对巴尔干政策从属于苏联对美国的政策。巴尔干地区一直是俄国最重视的地区,二战后,随着冷战铁幕的拉开,巴尔干地区成为北约与华约争夺的前沿阵地,是两大阵营战略缓冲地带。苏联和美国都不遗余力地争夺在该地区的主导权。巴尔干地区主要国家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国,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上都对苏联十分依赖,但也无力抵抗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诱惑,在美国美元诱饵面前,这些巴尔干国家希望通过与美国的局部合作,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特别是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紧张之后,南斯拉夫为了摆脱苏联的武力威胁,更是努力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寻求政治平衡。巴尔干国家对欧美经济合作的依赖,与他们同苏联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依赖,使得巴尔干国家同美国的关系无法跳出美国和苏联关系的框架,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的一段话,很好地阐释了巴尔干国家在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夹缝中的真实状况:“我们不愿同西方保持敌对关系,我们也不愿同东方吵架。西方没有必要指责我们在这方面也保持良好关系,因为在这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相同目标把我们联系在一起。”[17]275在这种形势之下,苏联对巴尔干政策实质上附属于苏联对美国政策,如同赫鲁晓夫所说:“国际紧张的局势的情况就像一棵卷心菜,如果你把菜叶一片一片地剥去,就会看到菜心。而国际紧张局势的核心就是美苏关系。”[18]4
[1] [德]恩格斯.在土耳其的真正争论点[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 [美]亨利.赫坦巴哈.俄罗斯帝国主义——从伊凡大帝到革命前[M].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翻译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3] 林军.俄罗斯外交史稿[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4] [苏]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4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6] [苏]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7] [苏]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8] 王绳组.国际关系史:第5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9] 李巨廉,王斯德.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0]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6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11] [英]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 [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6卷[M].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翻译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13] 马细谱.巴尔干纷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 [苏]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编.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M].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德语专业1971届工农兵学员,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15] [苏]戈尼昂斯基.外交史:第4卷(下册)[M].武汉大学外文系、北京大学俄语系、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16] 《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纪录摘编》编译组.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7] [南斯拉夫]V.施陶布林格.铁托的独立道路[M].达洲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18] [美]考德威尔.论美苏关系[M].何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 梁红仙】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of the Tsarist Russia’s Policy towards Balkan
LI Ti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The Balkan Peninsula, due to its particular geographical importance in the Turkish Strait area, has been the coveted object of the Tsarist Russia.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although the Soviet Un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Lenin, adopted the principle of peaceful diplomacy and initiated the abolishment of several unjust treaties signed during the Tsar period, rare concession was made on strait issues. During the World War II, Stalin was even trying to share the rule of the Straits with Turkey through the revision of relevant treaties. After the outburst of the Cold War, the Strait issue, as part of the Balkan policy of the Soviet Union, was replaced by the Soviet-Yugoslav relationship with the expansion of its military strength.
Soviet Union; Balkan Peninsula; Turkish Straits (Straits of Black Sea); policy
2015-09-20
李提(1978—),女,黑龙江富锦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东欧外交研究。
K512
A
1009-5128(2015)21-00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