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创造性阅读”与数字艺术呈现

2015-03-20 17:29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1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蝌蚪蛙声

罗 维 亮

(渭南师范学院 传媒工程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艺术研究】

经典作品“创造性阅读”与数字艺术呈现

罗 维 亮

(渭南师范学院 传媒工程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从数字艺术角度对经典作品创造性阅读,用数字艺术的视角去发现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刻的、美好的元素和韵味,既是融经典作品与最新颖的数字艺术于一体的切入点,也有利于历史智慧的现代应用与转换,有利于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对经典文字文本、视觉文本的创造性阅读的讨论,探讨经典作品转换为数字艺术作品的路径。

经典作品;创造性阅读;数字艺术;数字化呈现

在数字技术时代,文化也常常带有数字技术的烙印,数字技术卓越的视听表现力成就了一门新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并使得当今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为视听觉文化,各种视听觉“盛宴”层出不穷地展现在人们眼中,而展现在人们视、听觉中的世界却不仅仅是一个“现代”的世界,数字艺术除直接用以表达属于当今时代本身的科学与人文内容外,对经典作品创造性阅读而进行的数字化再创作,也是数字艺术形式呈现的主要内容。美国学者阿普斯认为:“带着创造某些新事物的目的而从事的一种阅读,是去发现以前从来没有过的问题的答案。”这是一种甚至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一定创造性成果的阅读,是最高级的阅读过程。本文通过对一些经典文字文本和图像文本创造性阅读的讨论,探讨用数字艺术呈现经典作品的切入点。

一、经典文字文本的创造性阅读

每个经典作品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不同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角度欣赏这个世界,诠释这个世界,从而给经典作品以更加丰富的意义。对经典文字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如克利福德·吉尔兹所说,不能从表面含义来感受,需要“侦查出事物的隐晦意义”,要“穿透文学文本,穿透装饰的、形式化的表面的东西,从而发现它正在言说什么”[1]104。

据《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综合卷)载,著名文学大师老舍先生,在给齐白石的《命题求画信函》中有这样的话:“敬恳老人赐绘二尺小幅四事,情调冷隽。”[2]所求的四幅画的题材非常独特,分别选自清初“国朝诗人” 王士禛(渔洋山人)、查慎行(查初白)、赵执信(赵秋谷)和施闰章(施愚山)的一首诗,他从四位诗人的诗中各取一句,体现“情调冷隽”的意境。其中第二幅为查初白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老舍对这幅画的创意“蝌蚪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使人不禁为老舍的创造性阅读带来的精妙构思拍案叫绝。原诗的诗眼就在一个声字,声字是画不出来的,老舍的构思中没有原诗中的蛙,添加了原诗中没有的蝌蚪,蝌蚪“随水摇曳”,让欣赏者想象蝌蚪的妈妈看到孩子出游无法返回而大声鸣叫,这是创造性阅读的神来之笔。齐白石对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也是“创造性的阅读”,因为从命题、画面设计的文字到创作出完整作品,距离还是很大的。齐白石运用了高远法构图,上部墨色重而山石画面较实,下部墨色轻而画面开放,泉水自上而下地穿过山石流淌,给人带来既有十里之遥的纵深感,也有眼前的开阔感。画中的蝌蚪不是老舍所述“四五”而是六只,每两个一组分布于画的上、中、下位置,体现了一个“出”字,领先的两只蝌蚪在前方的开阔画面,呈现出蝌蚪的未来是广阔的世界。人们可以想象青蛙在十里之外的鸣叫声,这鸣叫声随着蝌蚪的渐渐远去,由呼号转变为期盼与祝福,而顺流直下的蝌蚪既有对故乡与母亲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憧憬,画面语言使这句诗有了新的意境——母爱情深,成为用“无声笔墨来表现有声诗情”的佳作。

又如《韩非子·解老》言:“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即最早对“象”义出处的解释。人们在创造性阅读的过程中,除了获得对“象”的理解外,还可看出原文字面上没有的内容,即“中国古代中原产象”,而象是适宜热带、亚热带气候生存的,可以让人悟出中国中原一带在数千年前是热带、亚热带气候,到了著名思想家韩非所处的战国末期,中原一带的大象可能已经绝迹了,才有韩非的这番议论。

二、经典视觉文本的创造性阅读

在欣赏经典视觉文本譬如图像作品时,“创造性阅读”会给我们带来画面上直观显现以外的更深刻的东西。对作品的深层含义的解读,仅凭画面上所见即所得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画外的知识带到阅读之中,对图像作品的“创造性阅读”,是对作者所处时代文化的深刻理解。

如果把阅读停留在图像作品的自然层面,得到的视觉感受是表面的,是难以有创造性的。如果我们把文学艺术和文化的知识运用到阅读中,就能揭示图像作品主题所展示的内容及传达主题的氛围,譬如对达·芬奇的画,我们才能分辨出随意的一餐和“最后的晚餐”之间的区别。黑格尔认为,即使艺术家极力避免,他们的作品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其所在的社会。[3]64因此,更进一步的话,我们要从图像作品中阅读出其潜在的意义,看出作者压缩在作品里的对国家、时代、阶级、宗教或哲学的基本态度,这甚至是作者并没有打算而被无意识地透露岀来的东西。譬如,对简·凡·艾克的名画《阿尔诺菲尼婚礼肖像》的阅读,不仅是阿尔诺菲尼卧室的图画,更有大量“15世纪佛兰德斯的婚姻、宗教、财富和家庭生活”的揭示。而对弗莱梅尔的画作《天使报喜》的阅读,则需要用基督教《新约》的知识去探究超越这幅作品表面的意义,发现这幅画的表面内容没有传达和解释的深层内涵。[1]11-15

对中国现代画家经典作品的阅读,也不能停留在作品的自然层面。例如,徐悲鸿先生的《愚公移山》,就绝不只是中国古代民间寓言故事的绘画表现。创作《愚公移山》的1941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年头,徐悲鸿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了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去争取战争的最后胜利。通过画面上的裸体印度男模的人物形象,还可了解到徐悲鸿当年赴印度举办画展和在东南亚宣传抗日的感人故事以及他借鉴西方绘画表现方法的大胆尝试。[5]

三、经典作品的数字艺术呈现

数字化为把经典作品创造性阅读的成果进行动态化呈现的艺术活动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平台。数字媒体是一种工具,用数字媒体的视角审视经典作品,学会“创造性阅读”,才能使以数字媒体为工具的创作意义深邃。

从数字艺术的角度研究经典作品,要打破原来“静态阅读”的局限性,探索作品的意义在视觉世界里是如何产生并传播的,通过新的视野,重新锻炼我们的眼力,有利于我们对经典作品的传承与创新。

数字艺术刷新了艺术创造和艺术审美的方式,它展现场景的角度常常是从传统艺术看不到的角度,有人称之为“苍蝇的视点”[6]244,它不仅能弥补现实中没有的场景,更重要的是能创造视觉空间的奇观化效果;它不仅为经典的内容找到了新的传播形式,而且更新了人们对以往经验的主题作出的解释。

陕西数字艺术工作者创作的动画短片《太阳神树》,是根据《山海经·海外东经》这个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一句改编的。[7]260《太阳神树》的故事起源与原来的神话相关,但从数字艺术动态表现力的角度,呈现了远古时一棵古松被砍而死,“人类之子”与“树母亲相生相依”从而诞生了太阳神树,太阳神树的出现才有了“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是原文字面上没有出现的但适宜数字艺术呈现的情节,用数字艺术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太阳神树》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品质,获得了2011年度德国汉堡国际动漫大赛的四大奖项之一——“中国国家奖”。

上海世博会期间,一幅多媒体作品《清明上河图》令浏览者惊叹不已。这幅作品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高6.3米、长130余米,是一幅时长为4分钟的活动画面。[8]把国画形态的经典美术作品《清明上河图》改编为多媒体作品,是创作团队用数字艺术这种“苍蝇的视点”对古本《清明上河图》的创造性阅读和呈现。原作中的风景、建筑、树木与画风必须保留,但多媒体作品比原作要大30倍,大量的细节是必须创造出来的。多媒体作品是有声、动态的作品,人物、骆驼、马匹、船、水、鸟等都是要动起来的,有些是要发声的,都是需要时间展开的。但要呈现出原作写实主义的风格,需要从静态原作中看出怎么动,需要创造性阅读。例如,在骆驼队路过街市的过程中,画面上每个人物的动作以及不同人物间的关系需要互相照应,譬如“躲避让路”或者“侧目观看”,甚至用手势打招呼或用语言交流,才能既接近原作又自然真实。又如在原作中,有一艘大船将要通过一个拱桥的桥洞,但动态呈现时,究竟以怎样的速度与状态通过?是不能直接从原作中看出的,在多媒体作品中,船上的人有的用竹竿撑船,有的为了借力而用很长的竿子钩住拱桥,还有一些人在紧张地放下桅杆,岸上的人也在出主意和呐喊,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合作中,这只船终于晃悠悠地穿过了拱桥。用数字艺术这种“苍蝇的视点”,还可看到《清明上河图》中所没有的夜景,当然,夜晚也不只是添加了灯火,人物的活动范围与内容也与白天有很大区别,不再有大船通过拱桥的紧张场面,室内的活动多了,还添加了更夫和巡夜的军士。

也有研究认为,多媒体作品《清明上河图》对古本原作的深度视觉文化含义理解有偏颇,宋代宣和末期特定历史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大量的视觉隐喻画面细节,都表明张择端原作并不是对祥和的赞美之作,但呈现在世博会的多媒体作品《清明上河图》却是以太平盛世所具有的升平气象进行动态处理的。[9]这就是说数字媒体这个“苍蝇的视点”中不光要有技术视点、艺术视点,更要突出学术视点与历史视点。

要用数字艺术这种“苍蝇的视点”,发现、挖掘可以用新方法呈现的、原文字面上没有的东西,这种发现、挖掘就是数字艺术角度的创造性地阅读,是数字艺术呈现经典作品的重要方法。

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是由“诗”而“画”的创造性阅读带来的佳作,我们不妨对《蛙声十里出山泉》进行一些由“静”而“动”的数字艺术呈现研究。用数字动画的有声、动态艺术形式反映齐白石画意的再创作,也要用到数字艺术这种“苍蝇的视点”,不仅要从诗句的“空白”中,更要从画面的“空白”中去寻找、挖掘、补充,即在“字缝”“画隙”中作文章。[10]40-41

用数字动画去表现“诗情画意”从何处入手呢?如果只是用蛙声加蝌蚪游动来表现原画,不仅对画意没有“挖掘补充”,对诗意更无表现。诗中没有蝌蚪而画中有,动画中蝌蚪运动过程要用时间展开,中间就要有蝌蚪与蛙声互动的情节,这是与静止画面不同之处。

仔细观察原画,可以看出,有几只蝌蚪好像听到了青蛙鸣叫的召唤,并不乐意顺流而下,侧着身子试图逆向游回泉水的上游,这就是数字化呈现时可创造、可挖掘、可补充的一个“切入点”,由此可构思如下。镜头1:六只蝌蚪正在与青蛙妈妈一起嬉戏,此时的蛙声清脆欢快。偶有一股急流冲入,在急促的古琴声中,六只蝌蚪分三组被溪流裹挟顺流而下;镜头2:青蛙妈妈发现蝌蚪不见了,急得在原地大声鸣叫,悲凄的蛙鸣声想要召回孩子们;镜头3:蝌蚪们听见了妈妈的召唤声,想要返回,但经过一次次努力却没有成功,越走越远;镜头4:青蛙再鸣,但声音已从悲切鸣叫转变期盼与祝福,最后蛙声渐渐消失,蝌蚪们最终离开故乡,去寻找自己崭新的生活。蛙声的转换是原诗与原画中都没有直接出现的内容,而有声、动态的数字化作品通过对“字缝”“画隙”创造性阅读展现了自身的优势。

四、数字化呈现与中华文化传承

经典作品的数字艺术呈现,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十分重要。在数字时代,人们习惯从网络和移动终端获取各种信息与知识,当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结晶数字化或转化为相应的数字艺术产品时,才容易被当今的人们所接受,才更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因而,需要从数字艺术的角度研究经典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数字艺术对内容的定向,实际上是一个文化问题。要借助数字艺术这种有力武器去支持严肃、高雅的文化,为弘扬中华文化,宣传科学内容和倡导人文精神提供正能量。要用数字艺术的魅力对优秀作品的呈现,去有效遏制低俗作品的泛滥。

数字艺术工作者应当提高自身的文化层次,用数字艺术的视角去发现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刻的、美好的元素和韵味。利用数字艺术特有的功能,在提高大众幽默、意境等文化素质方面作出贡献,以体现数字艺术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如果说,仅靠传统的主要凭借人的大脑、躯体等自身的力量,在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和表现科学内容、彰显人文精神方面,还有什么力不从心的缺憾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期待依靠数字艺术的力量,去完成我们心中的愿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数字艺术工作者不能仅仅套用其他艺术领域的方式,不能满足过去已有的、习惯的手段,要进行大量的创作实验,去探索表现方法和手段。

数字艺术使我们看到了技术的力量,看到了技术和艺术的相互作用对经典作品的表现力。由于技术的作用,而使艺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艺术在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把人的感性直观形态和技术形态统一起来,把纯艺术和技术艺术统一起来,从而表现出更加丰富得力的艺术的特质与功能。艺术也在自己独有的角度上,促进着技术在艺术方向上,不断产生新的突破。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会凭借数字艺术特有的表现力,更具有当今时代的特点,焕发出新的生命。

[1] [英] 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M].葛红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刘玮治.齐白石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创作始末(一)[J].荣宝斋,2013,(7):258-269.

[3] [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艺术是教不出来的[M].罗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董三军.回荡于天地之间的美妙乐章 徐悲鸿《愚公移山》融贯中西[J].收藏家,2006,(7):40-44.

[6] 贾秀清,栗文清,姜娟.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7] 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 邢锦.“清明上河图”的数字艺术魅力[J].艺术科技,2013,(11):330.

[9] 胡晓宏.传统文化与数字技艺——数字版《清明上河图》文化传播失误分析(一)[J].艺术教育,2014,(11):140-141.

[10] 罗维亮,杨岗.课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马 俊】

Creative Reading and Digital Art Presentation of the Classical Works

LUO Wei-liang

(School of Media Engineering,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Creative reading of the classical works based on the digital art presentation, and the discovery and expression of the profound, fine elements and charm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digital art angle are not only the breakthrough of integration of classical works and the latest digital arts, but also benefit the modern application and conversion of historical wisdom, and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as wel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 of converting the classical works into the digital art works by the discussion of creative reading of classic text and visual text.

classical works; creative reading; digital art; digital presentation

2015-06-15

教育部、财政部第四批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教育技术学(TS11772);陕西本科高校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2014-185)

罗维亮(1955—),男,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数字媒体艺术与多模态语言研究。

G202

A

1009-5128(2015)21-0080-04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蝌蚪蛙声
海里的巨头蝌蚪
总有那一片蛙声(节选)
秋夜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从蝌蚪到青蛙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港区“蛙声一片”
蝌蚪
听取蛙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