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廷玉,刘红民,刘 硕
(1.叶县邓李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河南 叶县 467200;2.叶县畜牧局)
母猪裂蹄病的原因调查及防治
杜廷玉1,刘红民2,刘硕2
(1.叶县邓李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河南叶县467200;2.叶县畜牧局)
裂蹄病是母猪的主要蹄部疾病之一,据笔者对7个规模化猪场1 322头母猪调查,发病98头,发病率7.4%,主要以蹄裂、局部疼痛、卧地少动为主要特征,轻则影响母猪食欲,重则被淘汰。为此,笔者对此病发生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性地采取了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1.1品种因素
7个猪场中有6个场饲养的1 210头长大和大长二元母猪,发病92头,发病率7.6%;一个场112头母猪,有70头是长大二元母猪,发病5头,发病率7.1%,42头是黑湖猪的杂交后代,发病1头,发病率2.4%,且症状较轻。该次调查表明,此病主要发生在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种和品系中。我国的地方品种及其与外来品种的杂交后代猪则极少发病。
1.2营养因素
调查7个猪场1 322头母猪中,6胎次以上的母猪236头,发病25头,发病率10.6%;2~5胎次673头,发病56头,发病率8.3%;第1胎母猪413头,发病17头,发病率4.1%。在这些能繁母猪中,老母猪和产仔率高的母猪发病率高,这可能是饲料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缺乏维生素D,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发生软骨病,肢蹄不正和关节炎肿胀等,使种猪的肢蹄受力不均,导致裂蹄,特别是集约化密闭饲养时,缺乏运动和阳光照射更易发生此病。
1.3气候因素
据调查7个猪场发病的98头母猪中,10月至次年1月气候寒冷干燥时发病72头,发病率73.5%,其他月份发病26头,发病率26.5%。这可能是秋后至初冬天气由暖转凉,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猪体表毛细血管收缩,导致正常脂类物质分泌减少,猪蹄壳薄嫩,加上粗糙地面等碰撞摩擦,因而造成蹄壳出现裂缝。
1.4圈舍地面因素
在裂蹄的98头猪群中,后肢蹄发病61头,发病率62%;前肢蹄发病37头,发病率38%。圈舍地面光滑度适中,可见有密密麻麻的小点砂粒者发病21头,发病率21%;圈舍地面过于光滑,看不见砂粒者发病36头,发病37%;圈面过于粗糙,易见较大砂粒者发病41头,发病率42%。由此可见,圈舍地面过于光滑和过于粗糙发病率相应较高,地面光滑适中者,发病率相应较低。
2.1及时修整圈舍地面
对以上7个猪场圈舍地面修整,水泥地面过于粗糙的,可用机械进行磨平,但也不要过于光滑,特别是秋后转凉,更应注意检查修整。
2.2全进全出,注意消毒
对4个新建猪场圈舍地面,猪转出后,用醋酸溶液冲洗消毒,中和强碱的腐蚀。
2.3改善饲料营养
母猪要分阶段喂给全价平衡饲料,确保矿物质、维生素尤其是生物素、亚油酸的供给量。要保证钙、磷足够的供给量和恰当的比例,并保证锌、铜、硒、锰等微量元素的供给量。
2.4经常检查母猪蹄壳表面
特别是从秋末开始,要经常检查母猪蹄壳表面,对过于干燥的应相隔3~5 d涂抹一次植物油或碘甘油,保护蹄壳,预防干裂。
2.5治疗
对干裂的蹄壳,每日涂抹1~2次碘甘油,滋润蹄壳,促进愈合。同时,发病猪每日喂0.5 kg胡萝卜,配合饲料中加1%的脂肪,起辅助作用尽快治愈。对蹄裂、蹄底磨损等继发感染,肢蹄发生肿胀的病例,局部用0.1%的高锰酸钾冲洗消毒,后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涂抹,每日2次,3 d治愈。病猪切忌久卧,要定期驱赶,帮助站立,防止继发肌肉风湿。
发病的98头病猪,对其中21头蹄裂、蹄底磨损、肢蹄肿胀严重、站立困难的猪进行了淘汰。
以上7个规模猪场通过针对性的防治,两年来,发病率由原来的7.4%,降低至现在的1.2%左右。□
S858.31
B
1004-5090201512-0045-01
2015-11-27)